APP下载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浅析

2016-03-19薇,杨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毕业生大学生

黄 薇,杨 杰

(1.长沙学院 艺术设计系,湖南 长沙 410000;2.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 410073)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浅析

黄薇1,杨杰2

(1.长沙学院艺术设计系,湖南长沙410000;2.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湖南长沙410073)

大学生创业就业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职业能力与社会现实需求间存在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社会认知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作为高校,应把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最终落脚点放在社会需求上,围绕社会认知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通过优化社会认知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推行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措施,不断强化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专业能力;培养

当前,因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转型升级等因素的持续影响,社会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逐步下降,而新毕业大学生数量却逐步增加①,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凸显,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专业对口就业率低、创新创业不足等现实问题仍客观存在[1]。作为高校,分析梳理学生在就业创业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增强学生“内功”,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期,我们通过专项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长沙学院艺术设计系2014、2015届385名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存在矛盾问题进行调研,发现:2014届、2015届学生就业率分别为91.3%、93.2%,其中,自主创业的仅占1%,公司职员占99%;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的占30%,其他职业占70%。分析原因时,有15%的毕业生认为自身“沟通协调能力不好”,12%的认为自身“吃苦耐劳精神不足”,9%的认为“人际关系不良”;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看,对毕业生的质疑主要是职业能力,涵盖社会认知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所谓社会认知能力,是指人们对社会的构成、关系,及其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主要包括团队意识、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吃苦精神等等。所谓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特殊需要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本文将以长沙学院艺术设计系2014、2015届为样本,认真分析学生在这两个方面存在的不足,探索从培养环节上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专业能力,进而增强任职能力的对策措施。

一、大学生职业能力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

结合调研情况,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看,毕业生职业能力不足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集中在社会认知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

(一)社会认知能力方面

一是爱岗敬业信念不够牢固。部分学生对毕业后工作的思想准备不足,敬业精神欠佳,缺少做好工作的主动性,缺乏应对就业创业困难局面的韧劲,产生了不安心、不踏实、好高骛远的问题。如,有的频繁换岗,有的人际关系不良,有的遵规守纪不好,等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学习”和“工作”本身缺乏认识。学生参加工作之前,唯一的或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活动,相对于“工作”而言更加单一和简单,由此形成的思维惯性和行为习惯若不能迅速调整,将不能适应“工作”状态。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会实践的磨砺。学生在读期间普遍缺乏实习或带岗锻炼的机会,对要从事的工作缺乏直接清晰的了解,选择第一职业时往往是盲从的、被动的,对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严格的纪律要求缺乏应对之策,心理准备不足。此外,是在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中转换不够。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重在过程,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管理重在目标,二者在方式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在纪律和生活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已经形成,初到工作岗位又转换不及时,遵规守纪、时间观念等方面的不足往往被放大,一时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产生了思想动摇。

二是个性心理品质有待加强。部分毕业生对自我的认知不准,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时信心不足,缺少解决的方法和经验,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影响了自身素质的发挥。如,有的抗挫折能力差、缺乏进取精神,有的因情绪不可控影响工作,等等。在调查中,近1/4的毕业生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排在“胜任本职工作需具备的核心素质”的首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品质培训考核缺乏标准,心理行为训练的缺失。一方面,学生受课程学习任务的牵引,对自身心理素质的养成认识不够,在毕业条件中,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品性道德等工作岗位必备的能力素质,还没有纳入相应的考核体系,这就弱化心理性格塑造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本科阶段的学生心性尚未完全定型,需要得到专业的训练指导,但目前很对培养单位对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学生的心理行为训练离现实要求还有差距。

(二)专业能力方面

一是知识结构体系相对单一。部分毕业生知识面比较狭窄,对所学专业领域比较熟悉,对其他一般性知识或生活常识却一知半解、懵懵懂懂,不能适应复杂工作对多元复合知识结构的需要,产生了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所用超所学”、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如,理论素养好,但实际动手能力偏弱;有的对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低,不敢主动参与竞争;有的做具体设计工作是行家里手,组织协调却漏洞百出,等等。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校在课程的总体设计上存在问题。从课程体系看,口径偏窄。设置专业课程反复论证,优中选优,但设置辅助性、支撑性课程却看菜下单,不够严谨,对学生工作后特别需要的社会知识则重视不够。如,艺术设计类选修课中,就存在10%左右的“僵尸课”,即因选修人数太少,从未实质性开设的课程;存在有什么专业的老师,安排什么专业课程的现象。从课程设置看,实践能力拓展类课程偏少[2]。当前,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理论课程教学仍占据绝对主体,而实验课程尤其是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实践类课程严重不足,如市场调查分析、信息检索、数据处理等实用型课程的开设比率也不高。在问卷中,在“要着重增加哪些方面的知识”中,人文类和实践类排在了前两位。

二是实践能力略显薄弱。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工作时,往往被放在实习岗位先“看一看”,在此过程中,部分毕业生暴露出初期岗位胜任力不足,“头三脚”踢不开的问题。如,抱怨从事的岗位技术含量低,专业不对口;工作中存在“等”、“靠”思想,自觉开展工作意识不强,等等。调查问卷显示,“适应较慢”的前三位原因分别是:“缺乏相关工作经历和工作方法”、“对新环境不适应”和“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问题。一方面,实践教学环节针对性不强。在专业课程设置、毕业设计等环节上,均对实践教学有明确要求,但在毕业关口对专业实践能力也没有明确的考核达标要求,实践教学处于缺乏标准,更多依托的是教师职业素养,而这明显缺乏保障。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欠缺,是导致任职能力相对薄弱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就业培训的环节较为薄弱。为提升就业率,不少培养单位都增加了辅导讲课、参观见学、工作实习等形式的就业培训,但由于修学年限、经费保障、用人单位支持等软硬件条件限制,有的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其效果与现实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培养的对策建议

需求牵引方向,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必须综合考量、系统设计、科学统筹,重点在社会认知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加强社会认知能力培养

一是优化顶层设计。社会认知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过程,必须抓好顶层设计,持久用力。首先,研究制定面向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在达到国家对毕业生通用标准的前提下,制定面向社会需求为根本指向的培养目标。如艺术设计类学生,应突出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素质、突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目前用人单位反映的学生适应性不佳的情况,与缺乏价值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很大关系,需要在深化教育改革实施中,开展价值观念和吃苦精神培育。其次,确立完善社会认知能力的评价标准。树立满足社会需求是基础、培养持续发展竞争力是重点的观念,制定完善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培养评价标准,以考评牵引能力素养形成,切实聚焦就业指向,提升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社会认知能力,使培养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持续发展。再次,调整优化社会认知能力培育体系。跳出以科研学术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局限思维,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和良好的社会实践教学环境, 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提升和拓展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是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成功的路径不同,但成功者往往具备诸多核心基础能力,如最基本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等。提高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需要扭住基础能力这个重点。首先,要注重以隐性课程为依托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精心设置教学环节,减少知识灌输,注重理论启发,创新活动载体,用好先进引路法、榜样激励法、典型示范法、修养指导法、主题活动法、实践锻炼法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要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心理素质,建立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在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中,我们也发现“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是快速融入集体,建立和谐工作关系,正确面对挫折,是就业的必备核心素质。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和学生管理单位要将塑造学生意志品格作为重要抓手,通过专项心理行为训练和管理者、老师长期的言传身教,教会学生客观的自我认识,勇敢地面对挫折,坚定的追求卓越,锤炼学生过硬的身体心理素质。

(二)加强专业能力培养

一是调整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撑和保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必须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上下功夫。首先,要更新课程体系设置理念。重视任职能力的综合培养,谋求毕业生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的共同发展,是满足就业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才培养重心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的必然要求。如艺术设计课程体系设置既要注重奠定善于创新的专业素质,也必须突出培养过硬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要优化课程体系。遵循“专业素养+实践能力”的要求,按照提升专业水准、强化创新能力、加强应用实践的原则,提升专业核心课质量,扩展选修课程、跨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科学增加市场调查分析、大数据分析处理等必修课程,鼓励毕业生跨学科选课,注重以多元知识积累支撑学生职业的长远发展;加大课程重组力度,撤销起点不高、教学内容与高中课程重复、内容缺乏生命力的课程,同时还要加大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应对信息时代社会的需求。

二是推进培养模式改革。需求是最好的导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解放思想,开放视野,扬弃理论导向型教育观念,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首先,加强实践性教学。在继续做好科研学术实践的基础上,重点增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现地教学等拓展科目,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3]。其次,要以能力提升为目标,推动理论教学改革。通过创新方法手段,大力推进理论精讲、研究讨论、专题讲座、参观见学等教学方法手段的综合运用,加强案例教学,构建以动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课堂,促进由了解知识向提高能力转变。再次,要强化各培养环节质量考核。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不能仅以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为依据,要设置多环节、全程考核制度,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都要列入考核范围。可以设置课外能力素质学分,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 可通过参加竞赛、实验项目、文体活动、社会公益等形式来获得素质学分。此外,还要更新教学内容。强化课程内涵优化,及时把最新设计动态、优秀作品范例充实到课程教学中,将教学内容由经典教材向前沿文献、实践应用拓展,帮助学生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和需求对应起来。

三是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尽管艺术教育具有鲜明的专业属性,但学生仍应具备通用的学位标准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此通过学术交流等方式持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一要完善学术交流长效机制。培养单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创新功能,举办系列学术活动节,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优秀设计人才,聚焦设计前沿和艺术市场动态,开设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突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和科学研究方法指导,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二要丰富学术交流平台。整合、丰富学生与老师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学术交流实际效果。通过全国、全省艺术设计大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度,扩大受益面。积极支持优秀学生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加强与实习单位和政府就业指导部门的深度协同合作,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力育人的路子,尽可能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走向社会[4]。三要搭建专业训练平台。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团队意识是就业创业的必备素质。在培养艺术设计系学生时,要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予以足够的重视,采取“与设计大师面对面”和“赴实习基地实习”等方法,丰富提升专业训练的途径,避免了学用分离、脱节的情况,强化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实现创新思维拓展。

总之,提高学生的任职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需要社会、高校、学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真抓实干的教学实践环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和专业能力为抓手,夯实学生就业的坚实基础。

注释:

①2014年、2015年、2016年我国毕业大学生数量分别达到727万、749万、765万。资料来源:搜狐教育.2016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真的大![EB/OL].(2016-03-01)[2016-05-29].http://learning.sohu.com/20160301/n438963869.shtml.

[1]刘建军,李美凤.浅议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大学生就业[J].考试周刊,2011(10):203.

[2]杨伦超.改革高职高专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5(1):108-113.

[3]尹宿湦,谢桂庆.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东岳论丛,2010(11):184-186.

[4]王志刚,申书兴.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5):82-85.

(责任编辑:陈勇)

Briefly Analyzing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College Students’Professional Ability

HUANG Wei1,YANG Jie2

(1.ChangshaCollege,ArtDesignDepartment,Changsha410000,China,2.GraduateSchool,NationalUniversityofDefenseTechnology,Changsha410073,China)

It is a very important reason which leads to students’difficults in starting a business tha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ir ability in social cognition and the demand in social reality.S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nhance students’employability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ies for the ultimate goal of social needs,centering on the two aspects of social cognitive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By top-level designing of optimizing social cognition training,focusing on education of ideals and beliefs and willpower,restructuring training curriculum of social cognitive ability,they should out reform of training model of social cognition,continuing to strengthen students’social cognitive abilities,improving their market competitiveness,etc.

college students;ability in social cognition;professional ability;training

2016-06-03

黄薇(1981-),女,湖南常德人。长沙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艺术理论研究。

G645

A

1672-8874 (2016) 03-0031-04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毕业生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花月夜》
《星.云.海》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最“叛逆”的毕业生
安大略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