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对国家治理的初步探索

2016-03-19

邓小平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社会治理

简 奕

(中共重庆市委 党史研究室,重庆 400014)



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对国家治理的初步探索

简奕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重庆400014)

〔摘要〕邓小平主政大西南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从政权创建到国家治理转变的一个标志性阶段,国家治理尚无经验可循。邓小平以政治家的胆识和智慧,紧紧依靠党和人民开展国家治理实践:坚持以《共同纲领》为政策归依和行动指针,治西南、聚人心,求取最大社会公约数;明确以反封建为切入点,通过确定反封建的任务、明确 “四个数字”破解难题、深入开展源头治理等措施,从源头上推动社会治理;坚持以基层政权建设为根本,领导组建和巩固基层政权、成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动员民众参与政权建设,抓住社会治理之关键环节;坚持以人民为出发点,推动民主治理、实现廉洁治理、加强依法治理,探索国家治理的正确途径,顺利完成了建政初期党中央赋予西南局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邓小平;主政大西南;社会治理;基层政权建设;国家治理

邓小平主政西南之时,正值中共建政初期,国家治理尚无成熟经验可循。然而,他以政治家的胆识与智慧,把马克思主义与西南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紧紧依靠党和人民开展国家治理的实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探索的勇气,筚路蓝缕,开拓前进,开辟了西南工作的新局面。关于邓小平主政西南的历史功绩和经验总结,史学界已经有不少宏观和微观的研究成果。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与中共重庆市委合编的《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是国内公开出版的关于邓小平主政大西南最多、最全面和最权威的文献资料集。此外,吴得民、郭生春主编的研究著作《邓小平主政大西南》,艾新全、林明远撰写的《邓小平在西南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学术论文,对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各项工作、领导艺术、人格魅力及执政经验等等,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映。但是,当前学术界还鲜有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本文旨在从国家治理的角度,从“用什么治、治什么、怎么治”三个层次,就治理导向、源头治理、治理途径等方面,对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实践与探索进行研究。

选取某渡槽采用槽身粘贴碳纤维加固提高槽身结构承受能力方案。该工期(1期)实施四跨渡槽补强加固,工程(2期)实施四跨渡槽补强加固,施工包括粘贴碳纤维材料补强加固、裂缝渗漏修补等内容。工程(1期)于2016年7月开始施工至2016年8月完工,施工工期65d。工程(2期)于2017年7月开始施工至2017年9月完成,施工工期70d。工期投资(1、2期)274万元。工程处理前后渡槽槽身细裂缝情况如表2。

一、 以《共同纲领》指导社会变革,求取最大社会公约数

1949年9月制定的《共同纲领》,是在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建国纲领,是初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与各参政党、无党派人士以及各人民团体必须共同遵守和统一行动的政治基础。《共同纲领》颁布之时,恰逢解放大军挺进西南之际。因此,这一纲领无疑给即将主政西南的邓小平提供了最为权威的政策归依,成为他在大西南治愈战争创伤,铲除封建流弊,恢复发展生产,推动社会变革,创建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行动指针。

(一)以《共同纲领》治西南

结合草场承包工作,加大草场围栏范围和规模,可将夏季牧场划分为4块,于每年5—9月期间实行划地轮牧,每月一块,间隔3月轮牧一次。同时,尽量避免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放牧,可有效降低牛羊感染肝片形吸虫病的概率。

西南解放伊始,摆在西南局面前的不仅是一个满目疮痍、百业凋弊、一盘散沙的社会,而且社会各阶层对新生政权及中共政策也普遍不了解、不信任,甚至少数群众尚持怀疑或敌视的态度,由此给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新生政权的巩固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为扭转这种局面,以邓小平为首的西南局确立了以《共同纲领》统领一切工作的基本思路。1950年1月29日,他在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指出:“共同纲领是与中共的最低纲领相符合的,是完全符合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的。如果共产党员不执行,就是违背了人民的利益,就是违反了党的最低纲领,也就是在政治上犯了错误”,他还特别强调,“对于这个纲领发生任何怀疑或者阳奉阴违,都是不许可的”。〔1〕这段话,既表达出他对《共同纲领》重要性的深刻理解,也体现出当时共产党人对通过《共同纲领》达成中国最广大民众之共识,且在此指引下实现国家治理阶段性目标的政治底气和理论自信。

《共同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政权创建和国家治理的一大创造。纲领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有机统一,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制定了符合中共最低纲领,体现新民主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全部主张,契合各社会阶层的基本利益以及最广大民众的政治诉求,是全国人民共同遵循的国家建设蓝图。因此,在新中国初建时期,执行《共同纲领》就成为各级政权履行职责、实现党的宗旨的基本政治要求,同时,通过《共同纲领》的实施,也为将来中共制定社会主义纲领以及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预留下衔接的通道。

正是基于《共同纲领》所具有的临时宪法的特性,邓小平把贯彻《共同纲领》作为开辟西南工作局面,稳定社会、治理社会的抓手。为此,他要求西南局各级干部必须首先学懂弄透《共同纲领》的精神实质,且在涉及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军事等实际工作中切实执行,同时,还要求各级干部必须向社会各界人士宣传和解释《共同纲领》,从而达到“用事实让怀疑的人相信,共同纲领不仅符合于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且是要认真实行的”〔2〕。他还率先垂范,亲自利用各种机会向社会各界宣传解释《共同纲领》,消除他们对新政权的疑虑或怀疑。譬如:在重庆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他就曾耐心详细地阐述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共同纲领》的基本政策措施,希望大家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他指出:在现阶段新民主主义阵营中,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分子这四个朋友,“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团结起来,遇有争执,也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获得解决”〔3〕。不难理解,蕴含于这段话中的真正意图,实际是邓小平拟通过《共同纲领》的实施以求得西南之大治,较快达到稳定秩序、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

微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并不是完全隔离。微网站的主要栏目和页面都开发出来以后,需要与微信公众平台做进一步的链接和功能整合。在微信公众平台中设置关键字回复,可以链接至微网站首页或某个栏目;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菜单可以添加链接,跳转至微网站或微网站的某个栏目;微信公众平台原本发布的图文消息,也可以被微网站调用。丰富多样具有交互性的调用形式使这种模式构建的学习平台更加灵活、便捷、高效。

孩子们的这些情绪波动都是“高三综合征”,他们没有经历过高三,一丁点儿的小事就容易被无限放大,从而对高三产生畏惧。期中考试在即,如何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成了当务之急。

邓小平主政西南期间,在执行《共同纲领》的过程中既有鲜花和掌声,也伴有铁与血的考验。西南局要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通过实施《共同纲领》来打破旧有社会秩序,建立新的社会治理结构,必然会不同程度地触及一些阶级、阶层的既得利益,从而遭遇他们的反扑和攻击。对此,邓小平有清醒的认识,他指出:“在我们的生活和斗争中,第一件事就是分清敌我界线,对朋友要团结,对敌人要斗争” ,而“是否执行了共同纲领,正是我们鉴别谁是朋友,谁是敌人的标准”,对于那些拒绝《共同纲领》,“毫不觉悟继续作恶的分子”,就“一定要严办。我们对于人民要民主,对于敌人就一定要专政” 。〔4〕邓小平此话的要旨,是要告诉各阶层,是否接受和拥护由中共倡导和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是鉴别敌我界线的一道分水岭。它既包括了对反动封建势力的强制性剥夺与打击,也包括了保障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基本权利,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参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本质内涵。

从鲁金沿印度斯坦海岸到哥古罗(Kakula)七日行。哥古罗位于一条河沿岸,此河流入印度洋的巴赫纳克(Bahnak)。这里的居民普遍养蚕。此乃一种哥古罗丝绸和一种哥古罗布的来历。从哥古罗到克什米尔十日行。 [21]

贯彻《共同纲领》的过程,实质就是培育社会共识和加强统一战线的过程。1950年2月,邓小平在西南局召开的民主党派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必须建立在共同认识上,这就形成了共同纲领”,同时又认为“只有大的原则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具体地实现共同纲领,从这方面讲,往往在具体问题上求得一致是更重要的”,而当前大家共同要面对和解决的就是“土匪特务、粮食、生产和失业等”社会问题。〔5〕为切实落实共同纲领,把形成的社会共识转化为社会动力,邓小平要求西南局把做好统战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以克服个别人忽视统战工作,“没有远大的眼光”的趋向,强调“统战工作有其策略性,但更主要的是它的战略性,就是要广泛地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社会各阶层人民” 。〔6〕与之相配合,他还亲自为西南局起草关于推广川西新繁县统战工作经验的文件,总结出“凡能开展统一战线”的地方“都易于克服困难减少障碍”,“凡不重视统一战线”的地方“都是一筹莫展困难重重”的深刻经验,提醒“新繁的经验应引起各地特别的重视” 。〔7〕

传统养老设施注重对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支援、生活照料、文体娱乐等服务,而医养结合是将医与养的服务整合起来,并将医疗服务提升到一个更重要位置.医养结合下的养老设施除了提供传统养老设施的服务外,还具备了一定的医疗及护理功能,或者与相对应的医院有协作和支持的关系.

二、以反封建为切入点,从源头上推动社会治理

在旧中国,基层政权多被封建宗法势力所垄断,造成的后果是:“地方事业,不操之于官,即操之于绅;等而又下之,又操之于棍痞。生杀欺夺,民之所能自存者几希,民之所能自主者几希,民之所能以自致其治者亦几希矣。”〔15〕新中国建立后,消灭旧式基层政权残余,建立崭新的人民的基层政权,夯实新中国之国体基础,现实地摆在共产党面前。

(一)首要任务是反封建

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制定出把全党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之战略决策的同时,也提出了“城乡必须兼顾”的工作方针。西南建政之初,因地方势力大部分起义,西南解放多以“和平”方式实现,且较顺利地完成了城市接管,但尚“没有把敌人的力量打碎”〔8〕,这就使得“西南的封建势力还原封原样地保留着”〔9〕,除国民党残存势力外,封建宗族地主及土匪、帮会等旧势力依然大量存在且较为嚣张,弱小的民族资本也大多依附于这一社会结构,客观上对新生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杂散电流腐蚀防护工程中有很多隐蔽工程,特别是土建施工,如:回流走行钢轨下方杂散电流排流网的敷设,车站、区间隧道主体结构防水层的设置,以及地下车站每个结构段内纵向结构钢筋的电气连通。这些隐蔽工程的施工对整个杂散电流腐蚀防护工程起着重要作用。

在此过程中,邓小平还十分重视对农民阶级的引导与教育,要求西南局所属的各级党委加强农村工作,有效“进行农民的组织与教育,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开办训练班”等工作,以此来“培养农民自己的领袖”。他还告诫各级干部:我们党“如果不从领导农民的翻身运动中去把农民群众普遍地发动起来和组织起来,那么封建势力是打不倒的,人民政府是不能在广大农村获得自己的基础的”〔23〕。 正是根据邓小平的这些指示,自1950年8月起,西南各地利用各种机会大量集训农民积极分子,受训人员达300余万人次,其中川南地区就有10万余人次。这些经过集训的农民积极分子,不少此后都积极参与到农村基层政权的建立之中,在农村反封建和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二)“四个数字”破解难局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邓小平具有举重若轻、化繁就简的政治智慧。他把西南地区反封建的繁重任务简要概括为解决“90万”、“6000万”、“60万”三个任务〔11〕:第一是教育和改造“90万在解放西南作战中起义、投诚与俘虏的国民党军队”;第二是动员占西南人口90%的“6000万”基本群众,使他们衷心支持拥护新生政权;第三是提高“60万”部队人员的质量。之后,随着剿匪斗争日趋激烈,他又加上消灭“90万”土匪的任务,而解决两个“90万”和“6000万”的任务,则主要依靠“60万”去完成。一言以蔽之,完成西南反封建的任务决定于“60万”。

共享,不一定是共享经济。我们要知道,共享经济其实是一个资源整合再利用的经济概念,这样的经济思维应该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不会导致社会风气的紊乱。要正确的理解“共享”和“共享经济”这两者的概念 ,而不是混为一谈。

邓小平用这几个看似简单的数字,找到了从源头上开展社会治理、破解大西南反封建难题的钥匙,其中既蕴含着辩证法的原理,也体现了他灵活运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能力。他提出的完成两个“90万”的任务,尽管对象与手段不同,但反的却是封建势力中最重要的两个基础;用“60万”去动员“6000万”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他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解和把握;所提出的“四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则从战略的高度为西南地区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

(三)深入开展源头治理

1950年至1952年期间,西南局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分步开展了禁止银元、征集公粮、剿匪斗争、教育和改造起义、投诚及俘虏的国民党军队人员,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等群众运动,以及实施全面土地改革等系列反封建斗争。

反封建斗争必然触及有产阶级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和一定程度的反抗。在西南军政委员会的会议上,就有人对反封建提出质疑,认为西南地区民穷财竭,地主实际不富,反封建是多此一举,甚至有“是地主养活农民”的怪论。同时,由于在反封建过程中某些地方出现政策偏差、征粮负担过重等问题,以致引发袍哥、帮会封建残余势力乘机捣乱,一时给城乡秩序稳定带来不小的干扰。

面对种种干扰,邓小平领导西南局沉着应对。他不仅亲自做民主党派、工商业人士的说服工作,希望他们以西南大局为重,与政府一道参与新政权建设,还要求西南局组织他们到农村参加减租退押、土地改革运动,让他们感受到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同时,他还实事求是地对待工作中出现的偏差,提出了“凡属过重即超过政务院规定之负担额的和家境确实不好的即应主动减少,凡属不超过应负担额者必须坚持催收,有的亦可允其在秋收后缴纳,但必须缴纳”〔12〕的解决办法。

正是在邓小平等人的关怀下,西南服务团的干部迅速成长为接管和建设大西南的主力,占进入西南地区干部总人数的60%〔18〕,创造了五十多天完成接管任务的奇迹〔19〕。以西南服务团为主体的基层政权的建立,不仅较为彻底地瓦解了西南地区旧有封建势力的政治根基,更为重要的是使各级新生政权形成体系并逐步巩固,确保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能在西南地区得到一以贯之的执行。

在对待帮会问题上,邓小平鉴于反封建斗争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形势,为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他指示西南局采取“提起千斤,放下四两”〔13〕的策略,暂时“置之不理”。他认为帮会的源头是封建势力,什么时候反封建彻底解决了,帮会问题自然可迎刃而解。后来的事实证明,邓小平处理帮会问题的方式是极有远见的,充分展现了他举重若轻的政治魄力。

1950年底,邓小平在回顾西南工作时曾总结道:“我们工作的注意力以农村为重点,这是完全正确的。”〔14〕这是他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历史证明,邓小平在反封建斗争中所展现出来的政治家气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透过事物纷繁芜杂的表象认清本质的洞察力,以及善于根据实际状态调整政策、策略,正确处理各类矛盾,化解社会风险的高超的领导艺术,无疑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三、以基层政权建设为根本,抓住社会治理之关键环节

顽固的封建势力是西南社会落后和社会矛盾复杂的根源之一。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为从根本上铲除封建势力这一社会毒瘤,制定了以反封建为切入点,从源头上推动社会治理的执政思路,且以扎实深入的工作有效推动了西南社会的治理进程。

(一)组建和巩固基层政权

进军西南伊始,邓小平就为建立和巩固基层政权未雨绸缪。1949年5月,他给中央的电报中就提出进军西南最大的问题是干部问题,为此,他建议从华东局抽出一部分干部,再动员一批京沪学生入川,组织西南服务团。1949年8月,经中央同意,一支由17000多名解放军部队中的骨干和大批进步青年学生组成的西南服务团正式成立。

为了把这批青年培养成西南基层政权建设的骨干力量,9月12日,邓小平以“过关”为题给西南服务团作报告,要求广大学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改造世界观,站稳阶级立场,“过好帝国主义关、过好封建主义关、过好社会主义制度关”,做个真正的革命者。9月21日,他又以《论老实》为题作报告,寄语青年要接受党的教育,忠于党,忠于人民……老老实实学习,老老实实说话,老老实实做事。〔16〕之后,他又要求西南局在接管工作中既要做到“重点是接管好城市”,又要同时“派干部去农村”。而在城市建立政权时,则要重点“搭好党政军民班子的架子”,并充分发挥那些“懂政策,懂得领导方法,善于团结人”的工作骨干的积极性。〔17〕

连锁企业也是一体化管理。在某地设立分公司之后,其需要和母公司一起共同发展合作。连锁企业要统一店名、配送、价格、服务以及广告的推广,需要不断地向分公司输送物资,从而促进物流业的发展。连锁经营涉及了物流发展的很多方面,装卸货、配送原材料、采购物资、商品流通等各个领域都需要物流的配合,想要做到井然有序的发展,物流规模也必须有一个完好的系统,只有二者之间不断完善、不断协调,才能够使物流和企业之间有着完美合作。所以说,连锁企业对物流方面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成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适时召开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是中共获得合法执政地位以及将党的意志转变为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法理基础,更是新国体的基本实现形式。为使党的这一战略决策得到贯彻,1949年9月,邓小平在进军西南途中的干部会议上就提出:两万人以上的大中城市,都要无例外地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注意代表们的代表性。〔20〕

邓小平主政西南不久,1950年1月,重庆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就在其推动下召开。他不仅出席会议,还在所作的报告《团结起来,战胜困难》中系统介绍了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深刻阐述了成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意义,并满怀信心地指出:“在人民代表会议的领导下,我们的困难是能够逐渐克服的”〔21〕。此后,在西南局的指导下,云、贵、川、康等地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纷纷建立起来,我们党关于接管、征粮、剿匪、减租、退押等各项大政方针,不仅能通过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迅速贯彻,顺利转化为人民的共同意志,更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成为了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各界群众表达意志的代议机构以及各级政府与各界群众联系沟通的重要桥梁。

1177 Castellvi-Ⅱa型骶椎腰化并 L5~S2 椎间盘突出 1例报告 侯黎升,白雪东,葛 丰,何 勍,李欢迎,阮狄克,程 实,李 栋

(三)动员民众参与政权建设

(二)以《共同纲领》聚人心

邓小平认为依靠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建设新生政权,是由我们党的阶级属性决定的。邓小平领导西南局通过民主改革运动革除了企业中的封建把头、恶霸分子以及暗藏的土匪、会道门头子等,废除了对工人实行人身压迫和封建剥削的规章制度,彻底摧毁了旧中国长期存在的城市封建把头制度。与此同时,他还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工会组织建设,认为工会是“依靠工人团结职员的组织”,“在工厂中党委要领导工人,主要是依靠工会”〔22〕。在他的推动下,广大工人群众参与企业管理和生产的主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成为推进西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邓小平主政西南后,即认真贯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在对西南地区社会现实状态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西南的真正战争是在农村”〔10〕的判断。也就是说要实现西南的社会稳定,西南局必须将反封建及农村工作置于首位,只有把反封建作为解决西南一切社会矛盾的焦点和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才能为完成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他要求从征粮、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等工作入手开展反封建斗争,并将此比喻为西南的“淮海战役”。治理的正确步骤是,接管城市——消灭农村封建势力——然后再回到城市,建设工业化。邓小平认为,采取这样的步骤,不仅不违背七届二中全会决议,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贯彻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是符合新民主主义总方向的。这一判断,鲜明地体现了邓小平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政治风格,更为统一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国家治理重点在基层。反观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抓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探索,无疑凸显了“三个一”的特征:首先,培养了一支忠诚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基层政权队伍,且会干事,能干成事;其次,建立了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协商程序化,顺利实现党的意志与人民意志的统一;最后,开展了一场广泛的群众运动,培育起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邓小平堪称社会治理的高手,他正是运用上述“三个一”之间相互支撑、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抓住了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顺利完成了建政初期党中央赋予西南局的重要使命。

四、以人民为出发点,探索国家治理的正确途径

人民利益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1950年7月,邓小平在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上提出的“政府是人民的,也是为人民的”〔24〕,这不仅是他的人民意识的鲜明体现,也是他工作实践的真实写照。

(一)推动民主治理

主政西南期间,邓小平要求西南局注意吸收民众参与新政权的建设、监督和管理,通过程序化的民主治理,将民主意识贯彻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他强调,在新政权建设中光靠共产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作为共产党执政的新政府,应有各界人士表达诉求、参与治理的渠道,并主动提出“要物色一批左翼分子、中间分子乃至个别的不积极反对我们和表示愿意靠近我们的右翼分子参加我们的工作”〔25〕。根据这一精神,1950年2月,新成立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就制定了“既能保证党的领导,又能团结各方面人士,委员中党内外人士大约各占一半”〔26〕具体原则。

正是在邓小平的领导下,通过西南局深入细致的工作,使越来越多的各阶层人士逐步接受、认同和拥护体现于《共同纲领》中的党的主张及政策,并主动为建设新的国家出力:工商巨子胡子昂主动向国家捐出企业和股票;宝元通商贸公司自愿申请改为国企;起义将领刘文辉主动将自有土地分给农民……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变革在西南地区渐次拉开。在此过程中,不仅从根本上撼动了西南封建社会的根基,也使社会逐步确立起对新民主主义为导向的价值认同,求得了最大的社会公约数,为西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奠定了最重要的政治基础。

妇幼保健档案管理工作是妇幼保健业务中一项重要管理内容,对整个妇幼保健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妇幼保健档案管理工作存在有非常多的问题,很难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无法将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出来。妇幼保健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要提高在妇幼保健档案管理工作方面重视度,其次完善妇幼保健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的同时提高妇幼保健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养,提高对妇幼保健档案管理安全的重视度,最后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提高妇幼保健档案管理水平,进一步更好地满足妇幼保健工作实际需要,为妇幼保健机构的发展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邓小平更注重通过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来实现民主施政。他曾风趣地说“不会利用大礼堂,一定会产生命令主义、官僚主义”,其所指的“大礼堂”,便是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他把发挥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作用,视为从法理层面加强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视为实现“团结的最好形式”,并一再告诫党员干部 ,“人民代表会议和协商委员会的工作能否作好,其关键之一是共产党员要善于以谦逊诚恳的态度与党外人士共事”〔27〕。可以说,邓小平主政西南期间所体现出的民主治理理念及实践,给曾饱受封建专制之苦的西南地区带去民主政治的新风,让广大民众对新生政权增强了认同感。

(二)实现廉洁治理

廉洁与否,是关系一个政党或政权“人亡政息”的大问题。邓小平主政西南期间,正值中共进城“赶考”的历史转折关头,为防止历史悲剧重演,向党中央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他要求西南局各级干部务必牢记毛泽东的告诫,坚持“两个务必”,“不当李自成”、“过好胜利关”。1949年12月,在西南局常委第一次办公会议上,他就提出了“节约经费开支”的议题,要求党员干部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1950年1月,他又明确规定所有人不准有小公馆,并严厉批评有些单位抢占房屋的行为。此后,他又督促西南局就机关集体办公、紧缩房屋、减少冗员等作出具体规定。在廉洁问题上,邓小平认为高级领导干部“能否以身作则,关系尤大”〔28〕。为此,他不仅要求领导干部“房子挤着住,集体办伙食,多余房子用来出租,增加国家收入”〔29〕,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与刘伯承两家挤住在一栋小楼里。

1950年6月,党中央部署在全党开展反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整风活动。邓小平领导西南局认真贯彻,针对当时一些人的官僚作风提出严厉批评:“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批准不批准。”〔30〕此后,在他的推动下,西南局在各级机关开展了历时半年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清除了党政机关中的一些腐化分子。正是通过这些狠抓廉洁治理的实际举措,使广大民众增加了对新政权的信心,增强了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

(三)加强依法治理

邓小平主政西南期间,在政权建设中始终将依法治理放在重要位置,善于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自觉执行《共同纲领》和中央政府法令,以避免“做出违反共同纲领和政策法令的事情,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31〕。其主旨就是,共产党要实现依法领导,既要善于通过立法把党的意志转变为人民的意志,也要善于以法的形式使党的意志服从于人民的意志,进而达到依法治理。为与之相适应,邓小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坚决禁止离开法律各行其是,强调日常行政“一定要按法令办事”,绝对“不能各自为政”。〔32〕在其亲自督促和严厉推动下,依法治理渐成风气,从而使政府在西南人民心中树立起良好形象,“群众拍手称快,高呼:‘人民政府有法有天’”〔33〕。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对国家治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既凸显了我们党探寻国家治理规律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也体现了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寻有效治理方式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其中蕴含的经验教训,不仅为邓小平开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代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依据,也对当今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17〕〔20〕〔21〕〔22〕〔23〕〔24〕〔25〕〔27〕〔28〕〔30〕〔31〕〔32〕〔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重庆市委员会.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79,80,85,84-85,104,351,109,54,60,46,65-66,174,55,287,27-29,9,85,362,255,220,31-32,85,60,169,168,134,454.

收入的样本数据目标是32例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该次实验分组研究依据是不同护理干预模式,一组入组患者16例,参照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之间比例是8:8,年龄范围在61~82岁间,中位年龄数值(70.52±5.55)岁,最长病程20年,最短病程2年,中位病程(10.54±1.98)年;实验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之间比例是9:7,年龄范围在62~83岁间,中位年龄数值(71.55±6.01)岁,最长病程 19年,最短病程 1年,中位病程(10.01±3.22)年。验证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5〕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365.

〔16〕〔26〕艾新全,林明远.邓小平在西南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34-35,127-128.

从田埂交叉点检测的精度分析可见,对于地表上无明显投影差的特征地物使用GoodyGIS卫星影像进行矢量化测图能够满足公路1∶2 000地形图测量精度要求。

〔18〕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邓小平主政大西南的历史经验〔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92.

〔19〕周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战斗在重庆〔M〕.重庆:重庆文史出版社,2009:130.

〔29〕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邓小平与四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68-69.

(责任编辑肖雪莲王丽娟)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6)01-0017-09

〔作者简介〕简奕(1974),女,四川叙永人,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主要从事中共党史、抗战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5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社会治理
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理念与目标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