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以安阳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例
2016-03-19焦会生
焦会生
(安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以安阳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例
焦会生
(安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适应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需求而诞生的新兴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即培养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文从汉语言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建构进行分析。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硕士生教育;教学体系建构
自2007年本专业开办以来,“教材、教法、教师”所谓“三教”问题就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一直困扰着人们,尤其是“建设一支适应海外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问题至今没有达到很好地解决。究其原因,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尤其是要建立起科学完整而又具备操作性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分析
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规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因此其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之后,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确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熟练的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技能和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专门人才。2012年国家汉办制订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在强调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知识、能力、素质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等三项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可见,该专业的目标定位是基于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这个职业标准来设定的,即要培养“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当然这种职业和其他职业一样有其独特的能力要求和知识领域,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和严格的准入标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就是要培养能够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向外国人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换句话说,就是要培养能够向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人传播汉语言文化的汉语教师,是一种应用型和技能型的培养。它不追求精深研究能力的培养,而特别注重培养与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职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就这个培养目标来看,有三个关键点:第一是丰富的汉语言文化知识;第二是把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能力;第三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说,要做一个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要准确地向外国人传播汉语言文化,首先自身要通过对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哲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学习,使自己具有较为丰富的汉语言文化知识。这是做一个汉语教师所必须具有的内功。其次,要通过教育学、心理学、中外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研究学习,通过见习实习等实践过程,熟练掌握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能力;再次,要通过多种渠道学习了解对象国国情、对象国语言文化等知识,并与外国人协作共事,接触相处,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了这三点,才能称为合格的汉语教师。根据这个精神,《安阳师范学院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2015)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我们不仅要看文件规定的培养目标,更要看学生对学习和职业前景的期待与认同。也就是说还要注意看培养对象的需求。正如杰克·理查德所说:“好的课程应该建立在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之上”。[1]笔者对安阳师范学院2012级至2015级125位研究生做过一个调查,愿意把汉语国际教育作为毕生职业的占到90%以上。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充满期待与认同的。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
为了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满足学生的期待,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做出科学的安排。
《安阳师范学院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2015)中课程设置以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拓展课程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导论、中华文化与传播、汉语课堂教学研究、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它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因此,每门课程都十分重视“以教学能力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重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本质以及各种课型教学、教学组织和教师技能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从而熟练掌握汉语教学的特征与规律,为从事汉语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语言习得导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研究语言习得规律,了解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存在的普遍规律与个体差异,分析这些规律的形成特点与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预测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汉语课堂教学研究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比如外语教学理论、第二语言教学法等,从而学会更好地进行汉语课堂教学。总之有了这些理论知识的指导,将促使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能够克服主观随意和经验优先的毛病,转向效率优先、系统高效的科学方式,促使他们将知识转换为能力,从而独立应对各种各样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问题;促使他们直接面对教学对象,科学完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测试与评价等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华文化传播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课程无限丰富。它们主要唤醒学生潜意识中已经存留的中国文化记忆,并通过中国文化知识与传播、中国文化名家名作导读等课程,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重新彰显强调,让学生牢牢记住并对外传播。当然,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我们主要应该培养学生从文化的视角分析语言和社会现象,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通过语文教学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拓展类课程分为四类:语言类、教学类、教育类、文化类。诸如汉语语音教学、汉语语法教学、汉字与汉语词汇教学、汉语教材分析与编写、汉语教学案例分析、汉语国际推广专题、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题、外语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及教学应用、对象国国情概况、汉字与文化、国际礼仪等,均是为巩固和深化核心类课程所开。它们可以进一步延伸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知识能力、把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语言类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汉语,并掌握分析汉语现象的方法,将语言分析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对于非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背景的学生,我们要求他们在入学后补修相应的语言学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教学所必需的汉语基本知识与技能。
训练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包括课堂管理艺术、课堂观察与实践、教学测试与评估、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中华才艺与展示、教育见习、教学实习等。这些课程旨在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增强学生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具有的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以及其他实际操控能力。它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环节。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卓绝的探索,经过漫长的教学实践,才能达成。做一名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更是如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必须经过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训练,必须经过严格的理论学习和一定时段的实践训练,必须经过特殊环境的熏染,必须经过同学之间的切磋交流,反思改进,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转化为教学技能,才能成长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因此,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实践机会,提供规范的教学指导就成为人才培养者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竭尽全力去为学生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著名汉语国际教育专家赵金铭说,课程体系和实习体系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两个科学体系,“教学实习与实践应该是一个有指导、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渐熟悉课堂教学的过程”。[2]可见,科学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达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参照国内著名专家相关理论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践、第二课堂、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等环节构成。
课程实践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理论,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课程所学理论内容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如此,才能真正取得课堂教学实效。课程实践最有效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课堂活动,即结合理论教学当场进行课堂演练,让学生就某一个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并模拟实践,加深印象;另一种是通过案例教学来进行。李卫国提出要建立以“案例库”为主的培养模式。他强调要搜集各种汉语教学案例,采用与微格教学一样的过程,实施“模拟训练,让培训者有身临其境的体验”。[3]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观摩教学,一种情境教学,能收到观摩见习之功效。这两种方式在安阳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堂上都得到了普遍的运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课堂是指,通过社团、沙龙等活动形式,学习中华才艺、文化知识和汉语教学技能,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提升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事实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而轻视或忽视课下能力培养。正如陈绂所说:“翻阅我们的课程安排,我们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总的感觉还是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4]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对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陈绂还认为只有让学生一次次地自己动手去解决难题,他们才能获得某种能力。因此,他设想“如果我们的教学也像运动员的训练那样,给学员准备出模拟现场,收到的成效也许会更大一些。”[4]这话不无道理。我们说的第二课堂就可以通过“模拟现场”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练中提升能力。我们组织安排的第二课堂有汉风学堂、民俗馆、汉字文化体验馆等。汉风学堂着重培养书法、剪纸、中国结、简笔画、中国民歌、中国器乐、传统戏剧、太极拳等中华才艺技能,学习并展示中国元素,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民俗馆重点训练茶艺,茶文化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容了文、史、哲、艺术等多学科的内容,具有综合性、知识性和全面性的特点。通过茶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文化艺术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安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被称为甲骨文的故乡,同时也是中国文字博物馆所在地,素有“文字之都”的美誉。安阳师范学院依据地利优势,建有汉语海外传播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培育基地(汉字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尤其是学校建有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为我们学习体验汉字文化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我们的汉字文化体验馆就是以汉字为载体,以文化为主线,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汉字的魅力与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确立民族自豪感,树立传播汉语文化的自信心。通过这样一些第二课堂活动,扩大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视域,增强他们传播汉语言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专业见习是指课堂教学观摩和班级管理观摩等。通过课堂观摩与评课、教案设计与说课、模拟教学与试讲,切实了解汉语教学的程序与过程,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课堂见习是向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学习的最好途径。见习观摩那些优秀的、经验十分丰富的、资深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会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伟大与光荣,看到从事这项事业的教师的使命与责任,从而体味其中的自豪与幸福,从而坚定做祖国文化使者、向世界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信心与决心。
专业实习是指完整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外辅导、活动组织等,通过实习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进行汉语国际推广的能力。国内外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现这种能力形成的根本保证。国内实习基地主要是指国际学校、留学生课堂和相关文化机构等。自2012年以来,安阳师范学院在北京私立树人瑞贝学校、天津青山国际学校、天津第三中学等国际学校、河南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等留学生课堂建立了实习基地,并派研究生进驻实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自2013年以来,安阳师范学院每年都有50%以上的研究生到海外实习,他们或者以国家汉办汉语志愿者身份到国外进行教学实习工作,或者到安阳师范学院在泰国建立的实习基地(泰国北榄府华文公立学校,泰国泰华协会数十所中小学)进行实习,或者自主到国外进行实习。总之,通过一年的切切实实的教育实习,使他们的汉语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得到了提升,为他们早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第四版以《安阳师范学院 :汉语海外传播舞台上的华丽舞者》为题,整版报道了我校近年来在汉语海外传播事业中取得的成绩。文章说,在汉语海外传播的庞大队伍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地处中原的一个小城市、一所小学校,在汉语海外传播的舞台上,他们通过自己让更多的外国朋友喜欢上汉语,他们通过自己让更多海外地区了解中国文化。他们是2014年被国家汉办命名为全球“最美汉语教师志愿者”之一董文龙,2015年被国家汉办评为“优秀汉语志愿者”的孙冉、李晓靖、周吉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汉语海外传播“舞台”上的安师人。
总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应用型专业,特别注重理论学习与汉语教学实践相结合,特别注重实际能力培养。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在理论课讲授时要注意增加课堂活动、案例分析和实践环节,注重技能培养。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现场、进行情境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同时还要专门设置见习实习、第二课堂等实践课程,为学生构建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平台,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实习平台的建设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要让学生到国际学校或留学生课堂去观摩汉语教学实况,了解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情况;要让学生参与到“汉语桥”或与汉语相关的国际性赛事与活动之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切实体验汉语国际教育的意义。
[1]杨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3,(4):77-80.
[2]赵金铭.课程体系与实习体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两个科学体系[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2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李卫国.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储备前瞻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13,(4):124-130.
[4]陈绂.从志愿者的“问题案例”看汉语国际教师的培养[J].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2009,2.
[责任编辑:舟舵]
2016-09-01
焦会生(1963-),河南林州人,教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与研究。
H09
A
1671-5330(2016)06-01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