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萨特的文艺美学之路

2016-03-19郭树杰秦志新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运城萨特山西

郭树杰,秦志新

(1.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2.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自由:萨特的文艺美学之路

郭树杰1,秦志新2

(1.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2.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人的自由问题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萨特的一切哲学、文学和政治活动都与这一“自由”主题相互应、相联系。在文艺美学方面,萨特自由美学思想的形成,就得益于他对文学的热爱。本文主要是从文学的自由本质、自由诉求和功能来对萨特的文艺美学思想加以分析和探讨。

萨特;自由;存在主义;文艺美学

萨特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20世纪思想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萨特文本的研读,不难发现,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是人的自由问题,可以说,萨特的一切哲学、文学和政治活动都无不与这一“自由”主题相互应、相联系。在文艺美学方面,萨特自由美学思想的形成,就得益于他对文学的热爱。萨特在《什么是文学》《想象力的问题》等作品中都提到了不少关于文学艺术和美的问题。下面笔者主要是从文学的想象特质、自由召唤和介入功能来对萨特的文艺美学思想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文学的想象特质

在早期,他出版的两部著作《影像论》和《想象心理学》就对“文学的想象”进行了集中讨论。萨特在文中指出,想象的首要特征就是“意识性”。从根本上来说,文艺活动其实就是一种意识活动,而这种意识活动实际上就是想象。在萨特看来,“想象”是在独立的意象层面进行的审美活动,其根本特点它是游离于当下现象之外的。而这独立的意向层面即是把对象设定为“虚无”,将现实“虚无”化了。萨特说:“意识要有能力去从事想象的话,也就要能够从根本上摆脱世界,它也就必须有可能通过其自身的努力而回避世界。总之它也就必须是自由的。”[1](P278)由此可见,萨特所说的“想象”其实就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否定,它本质所表现的就是“自由”。

想象的世界是萨特所追求的自在与自为统一的世界,即美和艺术的世界。人应该立足现实,凭借其想象争取更大的自由与更多的存在,这样才能超越现实世界,达到美和艺术的境界,这也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在审美领域和艺术创作中的实践。从根本上说,萨特眼里的艺术美是一种超越自然、高于生活的美,是一种通过艺术家的意识创造而产生的一种想象的美。在他的文艺理论里,创作者有关美的艺术潜能都离不开想象力的激发,正因其创作想象力的激发才会有超越现实的艺术美的出现。同样,在审美活动中,读者又凭借想象对审美客体进行创造,从而丰富和完善审美对象。“美的东西是在知觉中出现的存在,它在本质上是脱离世界的孤立的存在。”[2](P208)就创作过程而言,创作主体的创作意识或灵感就是越过纸张、笔墨这些客体,创造出一个一个不同于现实的“新世界”。文学审美活动就是以这种“新世界”为对象来进行观照的。

(二)文学的自由召唤

萨特认为,对文学创作者而言,文学作品之所以存在,它离不开读者的参与,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文学作品充其量只算得上是个未完成品。正是读者给文学以生命,作品只是一种召唤。正如他在《什么是文学》中所说:“艺术品只是当人们看着它的时候才存在,它首先是纯粹的召唤,是纯粹的存在要求。”[3](P123)“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项召唤”“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让它来协同产生作品”。[3](P133)在他看来,作家如果不去召唤读者,就等于失去了读者,其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在审美鉴赏活动中,而读者的阅读参与则是一种自由存在的审美欣赏活动,读者可自由批评或赏析作品。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场自由的梦”。[3](P124)因此,在他看来,作者的全部作用只在于为读者设置路标,引导读者,而读者才是那个沿着路标继续前行的人,作品的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自由参与。当然,这里的“自由”是一种“把自己置于被动地位的自由”。[3](P124)

由此,不难看出,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两者缺一不可,正是因作者对读者的自由召唤,才有读者对其作品的审美赏析。也正因读者的审美参与,也进一步体现了作者的存在价值。作家凭自己的主观性自由创作,而读者是在自由的阅读中不断推测、期待,并对其作品进行再创作。作品的意义和作家的价值正是有了读者的自由阅读才得以呈现。作家之于读者,其作用是在引导他、召唤他。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作品中的世界便是读者的世界。当然,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能用己方的自由去奴役、限制彼方的自由,他们在建立联系前都是单独的自由个体。尽管作者有创造的自由,读者亦有阅读的自由,但是二者之间又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正如萨特所说,二者的自由是“一种辨证的往复关系”。[3](P128)他还说:“阅读是作者的豪情与读者的豪情缔结的一项协定;每一方都信任另一方,每一方都把自己托付给另一方,在同等程度上要求对方和要求自己”。[3](P128)由此得知,作者与读者的不断进步离不开这种辩证的自由的要求,作家创作的自由与读者审美的自由都是一种绝对的自由。这也再次印证了萨特关于文学思想的核心观念,那就是自由。

(三)文学的“介入”功能

在上个世纪40年代,萨特关于文学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提出了“介入”的主张。在这之前,萨特对政治丝毫不感兴趣,他所喜欢做的除了教书,就是写作。但是二战的爆发,使萨特改变了自己的政治态度。他也承认,他原来所坚持的“个人的自由”不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不是躲进书斋的自由,而是积极介入现实的自由,其自由是要受到他人及社会的制约的。他思想的改变主要集中体现在他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中,他把“自由与责任”作为哲学基础纳入到他的文艺理论当中,按萨特的哲学思想加以推论,艺术理所当然地要“介入”生活,而文学也概莫能外。在《什么是文学》中,萨特对文学的论述就是从他的文学“介入观”开始的。萨特以“介入”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认为文学是利用词语来表达一种具有意义的意义,具有鲜明的社会功能,为人类社会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

萨特认为:“……文学把你投进了战斗。写作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了,你就给卷入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4](P154)也就是说,不管作家以何种方式开始创作,他就已经“介入”了现实、“介入”了生活,“介入”更多体现的是作家主观上的责任感。他还说:“如果文学什么都不是,那它将毫无价值。这就是我所说的‘承担义务’。如果文学变成一种纯粹形式或颂歌,那它就会枯萎凋残”。[4](P149)不难看出,萨特充分肯定文学艺术的社会功用,文学应当介入生活,作家必须为社会而写作。萨特关于“文学介入”的观点对当今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是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的。

纵观萨特的文学作品,不难看出,他所表达的文艺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一样,都是以人的自由为其核心的,都是对人的自由存在现状的一种本质思考。萨特的文艺观乃至整个美学思想所依据的基础只有一个,那就是自由。

[1]萨特,褚朔维译.想象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日]今道友信,崔相录译.存在主义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萨特,施康强译.什么是文学[A].萨特文论选[C].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4]萨特,欧阳友权译.萨特论艺术[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舟舵]

2016-09-25

郭树杰(1979—),男,山西高平人,讲师,主要从事文论美学研究;秦志新(1982—),女,山西万荣人,讲师,主要从事电脑艺术设计研究。

I206

A

1671-5330(2016)06-0101-02

猜你喜欢

运城萨特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 “三个运城农业品牌”打造运城新名片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点赞!李克强总理山西运城赶年集
运城清廉地图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山西叹五更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