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带你读懂戏
2016-03-19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戏
西方戏剧简史
西方戏剧源于古希腊。公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人在大典上表演酒神颂时即兴编唱诗句,有人在酒神颂的歌舞中加进一个演员,由他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并与歌队长对话,被认为是最初的戏剧因素。这一时期是人类戏剧的童年时期,也是它的第一个繁荣期。著名悲剧作家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著名喜剧作家有阿里斯托芬、米南德。
欧洲的14~16世纪,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人文主义运动席卷欧洲各国,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的理性和智慧,提倡人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和个性自由,在戏剧史上也形成了第二个繁荣期。这一时期的欧洲戏剧以英国和西班牙为主流,主要剧作家有马洛、莎士比亚、琼森、鲁埃达、维加·伊·卡尔皮奥等。其中,莎士比亚的剧作乃是世界戏剧宝库中的珍品。他的创作风格之多、题材之广令人惊叹:悲剧、喜剧、历史剧、悲喜剧,还有田园剧、传奇剧。其中最具影响的剧本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在那些剧作中,优美的诗句与粗野的语言浑然一体,再加上各种双关语、幽默语、比喻、讽语、谐语、俚语以及职业语言等等,应有尽有。
到17世纪,欧洲戏剧进入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戏剧强调理性,悲剧与喜剧界限严格,不能混杂。“三一律”是戏剧的专有名词,它规定每个剧只能是单一的故事情节,事情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之内完成。这一时期的主要剧作家有高乃依、莫里哀、拉辛等。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戏剧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都有发展。在法国,启蒙运动的主将狄德罗提出建立市民戏剧、严肃喜剧的纲领,剧作家博马舍则为这种新兴戏剧提供了实践的范例。在德国,莱辛成为民族戏剧的创始人,到70年代,还有剧作家歌德和席勒。在意大利,长期流行的即兴喜剧的传统,造就出启蒙剧作家哥尔多尼,他的喜剧作品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19世纪,欧洲戏剧分为两大流派:浪漫主义戏剧与现实主义戏剧。前者表现主观的内心生活、强调创作自由,代表性作家有法国的雨果、维尼、缪塞、大仲马,德国的克莱斯特,俄国的普希金等。19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现实主义戏剧,则更重视客观性及细节真实,它强调再现完整的人,重视人的个性特征。如挪威的易卜生,法国的小仲马,英国的萧伯纳,俄国的果戈理、奥斯特洛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易卜生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又一代戏剧大师,被人称为“现代戏剧之父”。为他赢得这一殊荣的主要是他的社会问题剧,如《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他的戏剧显示了个人与环境的抗争。易卜生的愤怒越过了具体的人而指向社会,因此他被称为“社会作家”。
19世纪以后,多种流派相互竞争、又相互吸收,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划分为现代和当代,也可以统称为现代戏剧。此时的现实主义戏剧风格多样。美国戏剧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与现实主义戏剧并存的是此起彼伏的诸多新流派,诸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等,也可统称为现代派戏剧。这些新流派的诞生,有社会原因,又受到现代哲学、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它们以现实主义戏剧的对立形象出现,但又影响了现实主义戏剧。
中国戏曲简史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分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重要时期,以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有人说,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是明清传奇。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
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变为了茶肆歌台。
乾隆五十五年,为庆祝乾隆的寿辰,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此后又有安徽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六班逐步合并成为著名的四大徽班。当时正是地方戏曲勃兴、花雅争胜的时期,一些新兴的地方剧种,如高腔(时称京腔)、秦腔等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原来兼唱多种声腔戏的基础上,又合京、秦二腔,特别是吸收秦腔的精华,以充实自己,逐渐形成了四大徽班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京剧形成后不久,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宫廷官方的喜爱。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
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20世纪初,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层出不穷。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较多的时期,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臣)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每个流派的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
1959年前后,京剧的艺术生命又到了第三个顶峰。这个时期的繁荣是以演员阵容的强大,梯队的完整为标志。《白蛇传》《将相和》《穆桂英挂帅》《野猪林》等优秀剧目出台,将京剧文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
同时,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得以成熟。
(摘自《解放周一》2016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