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未来精英:地方师范院校卓越师范生培养探析*

2016-03-19范冬清

高等理科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卓越师范生

范冬清 左 兵

(1.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2.岭南师范学院 教育研究院,广东 湛江 524048)



重塑未来精英:地方师范院校卓越师范生培养探析*

范冬清1左兵2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研究院,广东湛江524048)

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创新师范生培养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地方师范院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经过几年的实践,地方师范院校应反思与破除卓越教师实验班办学过程中的困局,调整定位并创新课程与教学;使教改回归精英取向的本科教育,理顺运行机制并践行实践导向,着力培养出具有综合专业素养的未来卓越教师。

卓越师范生;课程;教学;精英取向;实践导向

一、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背景

近几年来,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一项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因系列文件的发布得以推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进一步明确提出实施包括“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内的系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模式。”[2]为使卓越教师服务于区域基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的通知(教高[2013]2号)指出,发挥国家和省两级教改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实施“中西部教师教育创新计划”,支持部属师范大学与中西部师范院校组成教师教育联盟,协同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大力提高未来教师培养质量[3]。由此可见,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肩负着深化本科教师教育改革及支持地方(尤其是不发达省区及农村地区)发展的使命。这对于教学型的地方师范院校而言,无疑是适时的教改契机,可借此打造教师教育办学品牌,树立示范效应,整体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总体而言,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教育部着力推动的未来教师培养项目,得以持续性的被推动实行。如教育部在2016年的工作要点中指出:须“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继续实施系列卓越计划”[4]。

在此背景下,不少地方师范院校形成开展卓越教师教育培养的风潮,在职前教育阶段开展教师教育改革实践,以申请国家、省市级项目经费(包括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或培育项目)以及拨付校内专项经费等为支撑,着手进行卓越教师培养机制改革。如广东部分省属师范院校以申请省级 “创新强校工程”教学类培育项目(其中明确涵盖卓越教师子项目)及本校单独列支筹集为主,从大学二年级师范生中优选出培养对象,进行两年期的培养,启动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也被称为卓培计划、卓越计划或卓越教师实验班,本文简称“卓越班”)。就整体层面的实施效果而言,以师范院校为主,到2015年底全国80个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得以启动或推进,超过60%的教师教育院校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之行动方案,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得以推动[5]。

二、卓越教师实验班的办学困境及成因

经过五年多的尝试,为培养具有教学、研究、管理与引领能力的未来卓越教师,地方师范院校在卓越教师培养的活动中取得了相应的经验。然而,在实践中由于没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各院校只能参照比较宏观的政策文件制定本校的实施方案,多处于自行摸索或探究阶段,虽受限制较少拥有较多教改的空间,但在运行中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多重困境。

(一)办班定位模糊

在办学实践中,定位模糊主要体现在将卓越班与考研辅导班相混淆或割断二者的联系。前者表现在下述情况:设置过多的办班目标,模糊了本科教学改革的原定功能;在地方师范院校片面追求考研率的风气下,有的办成了基于考研专项辅导性质的班级,将考研率高低作为办班质量好坏的衡量指标;或是将卓越班作为一种过渡型形式,结业后可直接读教育硕士,以此作为吸引优秀师范生的手段;因入班一般都采取推荐、自愿报名加选拔的方式进行,为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或在选拔过程中强调卓越班结业证书在将来就业中的作用。另有师范院校则持迥异看法,排斥卓越班学生参加考研,认为考研需要付出太多的时间与精力,直接影响卓越班课程的学习与效果,甚至提议“想考研的同学不要申报卓越班”。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定位,前者的功利性立场,后者的纯粹化倾向,都表明了对卓越班办学目标的困惑。这些非理性的因素干扰了实际办学,且都无法回答师范生卓越的内涵是什么,怎么才能达成卓越目标等问题。

(二)课程改革缺少力度与效度

1.教育教学理论类课程偏多,实践类课程偏少

课程的改革力度较弱,多以延续传统的公共教育类课程类别为主,增设理论课程,加深理论课程的理解,进一步细化门类,如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教育名著选读、教育研究方法(涵盖复杂的教育测量与统计)等,过于拼盘化,缺乏有机联系,导致办成了事实上的教育学研究生班。此种课程的总体设置与毕业后能立马适应基础教育环境及获得引领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能力没有太大的相关性。依赖精细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类课程为路径偏离了教改的初衷,使得师范生难以达到事实上的卓越。由于理论课程比例过大,使得相关实践课程,如教学技能获得、教学情境的仿真设置、教师身份认同教育等,只能压缩学时。由此,课程的创新性缺乏,真正需要学习的课程被忽略,使得卓越班的课堂欠缺预想中的活力与功效。

2.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强,因人设课现象明显

主要表现在:一是建设课程库的意识不强,执行不完善,遇到某一素养类课程,只有唯一教师,少有备选。缺少课程筛选机制,难以推出精品课程,如某课程得到学生评价不高,仍然不作调整,势必影响到学习效果。二是有些地方师范院校因自身师资实力较弱,着力聘请重点师范大学的名师或依赖其做出推荐,而此类外来名师本身较忙,固定的授课时间很难保证。这里面存在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卓越班的专项经费不足,无法靠有限资源吸引到高端的外来师资或充实课程库;二是鉴于自身师范院校名气不足,对自身师资存在不自信,鉴于卓越班的一流培养目标,也难以放手让本校潜在的、优秀的青年教师在卓越班的讲坛上实践新理念。概言之,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课程碎片化较为严重,课程与教学的卓越性难以实现。

3.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

未来卓越教师应具有高于平均水平的教学、教改以及在教学中从事研究的能力。部分卓越班在培养目标里明确强调师范生研究素养的形成,因而从逻辑上讲,就应配套教育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检索、论文写作指导、学术规范及操守等相关课程内容。且对于本科生而言,这一类课程应该贴近实际情况,使其初步认识科研的每个步骤是如何设计与实施的,应具有较强的示范性、操作性与可行性,帮助其树立科研与教学相互支撑的理念。而现实情况却与此相悖。一方面,课程设置中要么忽略了这块内容,导致学生对论文写作产生惧怕心理;或者着重传授过深的理论,使得学生眼高手低仍无法进行实际研究。另一方面,有些院校将学术论文的最终发表作为判断学生卓越程度的评价指标,这既不切合本科生的实际,也易扼杀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三)教学实施与考核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1.多数课堂仍以讲授形式为主,教学的示范性与吸引力不够

以教师为主的课堂,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方式,师生间交流极其有限,由此,并没有体现出卓越班的鲜明标识,学生体会不到卓越班课堂的不同之处,创新与启迪则成为空谈。如果这不是学生所喜爱的课堂,自然也不是其在未来想要打造的课堂,那么这种课堂的习得行为、样本意义与传承精神将不存在。深究起来,是因为教学惯性与惰性的存在。创新型课堂对教师的备课与课堂组织能力要求较高,需要特意去做充分准备,才能带来新气象。

2.考核形式过于单一

卓越班的课程考核仍拘泥于传统形式,以独立完成文本为主,甚至过于追求几千字左右的学术论文。鉴于课程门数较多,作业的形式大于实际内容,应付作业成了主要的目标。另一方面,几乎多数作业都需要学生单独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并没有得到实践。科研活动里很重要的一条是团队成员的选取、配备与协作,这些精神没有在卓越班的科学素养教学中得到体现。

(四)运行机制不畅

卓越班目前一般存在三种运行模式。(1)综合开班——依靠教育研究院/教师教育学院执行,选拔出涵盖各学科专业的优秀师范生,在校级层面进行小规模招生,集中授课及培养。学生仍需在所在二级学院组织开展专业学习。(2)依托专业试点——从一开始便选定特点专业,立足于中文、数学、外语、教育学等师范大专业进行创办,主要依靠专业的原有教学团队及管理力量为主进行改革。(3)并行模式。每一种模式都面临着一定的实施困境。综合开班模式课程几乎被教育学内容全面覆盖,与专业的联系较弱;在管理上,教育研究院/教师教育学院几乎承担一切工作,二级学院无需做出特殊改变以配合卓越班的开设,校内协作趋于松散;依托专业试点开班模式有利于提高二级学院及学科专业的参与度,但是各试点专业的培养质量缺乏统一的督促及评价,存在非均衡性发展问题;并行模式是前两种模式兼而有之,共同存在,由于形式较为繁复,规模相对扩大,需要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及较充裕的经费予以支持。

综合来看,卓越班存在上述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依然固守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新意与创造,因而较难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办班初衷。

三、反思与对策

作为拔尖师范生人才培养项目,卓越班承载了大量的卓越含义与精英符号[6]。这可视为在大众化教育浪潮下,地方师范院校对自身办学的理念修正与反思实践。然而,不少师范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遭遇了上述实施困境与诸多现实问题,说明卓越班办学到了需要进一步自省与调整的关键性阶段。

(一)确定卓越班的精英取向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精英人才培养形式,卓越班包含的各个要素,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课程还是教学,都应具有精英气质。创造性教学在这里得以试验并成为主流,当未来的卓越教师走向工作岗位,能对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性的引领作用。这种精英取向的确立,更多的是一种质的追求,对数量的扩充有着严格的要求,并与规模化的选拔是相背离的。若当下的卓越班在自身还没有完全理顺各种关系及总结办学经验的前提下便急于做出推广,将失去秩序与理性,最终背离“卓越”。 尤其对地方师范院校而言,在高等教育系统功能分化的背景下重拾精英教育[7],不能因自身的原因导致精英高等教育的局部改革早早出现危机[8]。高等教育可以大众化乃至普及化,但大学的理想依然应是精英主义的[9],卓越班是地方师范院校承载这一理想的实体之一,唯有坚守培育英才的精英教育理念,这一改革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二)防止本科教育研究生化

卓越班的精英取向,并不等同于要将本科教育朝着研究生化发展,应认识到本科精英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在目标、内涵及内容上并不能画等号,坚持了这一点,课程的过于理论化、随意化倾向就可以得到遏制。课程与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定位出现了偏离,背离了本科教育的宗旨。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反思了从教师的学术偏好出发,过分重视研究生教育,使得本科教育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的现象[10]34。其指出基于教授的专业技能,促使工作性质偏向于学术研究,把具有研究潜力的本科生培养为未来的学者,而非教书育人;让专家上课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他们把本科教育的宗旨置于一边[11]34。并进一步批判了此种情况是服务于教授自身的利益,实现了学者的自由,却缺乏为多样化的未来社会培养本科生的准备,使得学生远离了现实世界[10]35。对于地方师范院校而言,因研究生教育竞争力较弱,存在将卓越班办成类同研究生班的趋向,如课程设置偏理论性,聘请昂贵的专业教授,偏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授课形式,并以大量的学术论文作业为考核方式。哈瑞·刘易斯的论述对于卓越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而,不能将卓越班等同于各类型的研究生班,不能以本科精英教育的牺牲去换取研究生升学率的提升,也不能将研究生升学率作为卓越班办学质量的主要衡量指标,从而防止“培养未来的卓越教师”变成空谈,并得以真正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卓越班的办学,应给本科教育留下较大的发展空间,强化未来卓越教师的身份认同,集中精力培养优异教学所需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需呼应社会对未来卓越教师的要求。

(三)实施实践导向的课程与教学

为促进卓越师范生的专业化发展,实践导向的课程设置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被反复提及,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弱化,或执行得不够彻底仅起到辅助作用。作为具有示范意义与改革气息的卓越班,课程与教学应真正从知识导向转到实践导向。具体而言,一是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师结构、导师配备及激励措施等培养链条中,应为了解、适应并引领基础教育而做准备,追求话语与行为的一致性,理顺卓越教师培养的思路。二是课程应讲究少学时、轻体量、多精品。教学应在整体上呈现新颖性与多样性,既符合内容所需又具有创造性;对知识传授的追求要让位于创新性的课堂组织,“怎么教”在很大程度上与“教什么”同等重要或更为重要;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可被聘为兼职教授或者导师,进入卓越班课堂进行教学或协作指导。在建立课程库与导师库时,让学生有得选择且学生的评价能真正对课程与教师的甄选产生作用[11]34,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及积极性。三是在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教学研究。教学实践中蕴含着重要的值得研究的素材及主题。基于国家或省市级教师教育综合改革与服务实验区或搭建的其他共同体平台,引导学生在观察记录、合作参与或独立尝试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发掘、访谈、模仿、批判、反思、写作等必要过程,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切实提高研究素养。从另一角度而言,教学研究为学生挑战复杂高深的学术事业提供了一个机会,并使得其对自身是否适合从事学术职业有个初步评估。学生在卓越班进行的教学研究行为,其意义不在于写出与发表多少篇学术论文,否则既过于功利又没有切实促进发展。学生若能清晰条理地表达发现研究问题的过程,形成较为合理的研究假设,勇于表达或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学术语言组织探讨、能阐明研究对象选用的依据等,都能显示出较好的基础研究素养的形成。对其而言,科研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探索的热情、讲究科研的规范性、领悟到追求学术的意义等方面更应该得到重视、保护和鼓励。如此,对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学术职业打下了较好的心理与行为基础是大有裨益的。

(四)理顺校内外各层级管理关系

无论是综合开班、依托专业试点还是并行模式,都需要理顺校内外各种管理力量去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校内,教务处应在校级层面进行总体部署,确定总体规模、规划实施步骤、实施教学评价,完善各项相关规章制度的修订,拓展经费并协调各方关系。教育研究院/教师教育学院既要导入基础教育领域的优秀师资,为卓越班建立专家库与导师库;又要发挥科研优势,对卓越教师项目本身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充分运用校本案例,对教改的具体实施提供指导与建议,促使此项目得到可持续发展。二级学院作为执行主体,一方面须选拔出合适的学生,办出专业特色,对卓越班学生进行专业教学与具体管理,另一方面应发出教改声音,协作提升办学。在校外,地方师范院校应与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中小学实践基地等形成合作共同体,既得到社会支持共建,又获得潜在用人单位的认可,并营造推动地方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氛围。由此,卓越班的运行架构才得以稳健,卓越师范生的培养保障机制才得以建立健全。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A/OL].(2010-07-29)[2015-12-13].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1_zcwj/201008/xxgk_93785.html.2010-07-29.[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A/OL].(2012-03-16)[2015-12-1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301/xxgk_146673.html.

[3]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关于印发《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的通知[A/OL].(2013-02-20)[2015-12-16)].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394/201303/xxgk_148468.html.2013-02-28.

[4]教育部.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EB/OL].(2016-02-05)[2016-02-18].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64/201602/t20160205_229511.html.

[5]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R/OL].(2015-12-07)[2015-12-20].http://www.moe.gov.

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5n/xwfb_151207/151207_sfcl/201512/t20151207_223264.html.

[6]彭拥军.高等教育:精英符号的生产者[J].江苏高教,2013(5):9.

[7]刘海燕.大众化教育进程中精英教育的重新审视[J].复旦教育论坛,2003(4):39.

[8]邓岳敏.论大众化进程中精英教育的危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视角[J].高教探索,2005(5):19.

[9]王建华.大学理想与精英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4):1.

[10]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王坤庆,胡中波.实践导向的专业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2(12):83.

(责任编辑李世萍)

To Reshape the Future Elite: the Analysis of Training Outstanding Normal Students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FANDong-qing1,ZuoBing2

(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7,China;2.Institute of Education,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524048,China)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utstanding teachers development program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training creative talents and a necessary way tha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development continue to deepen reform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Through these years' practice,we may have to reflect and break the deadlock.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reasonable adjustment and innovat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We should make sur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revert to elite orientation and straighten operation mechanism.At the same time,It'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practice orientation and develop outstanding teachers of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and skill.Key words:outstanding normal students;curriculum;teaching;elite orientation;practice orientation

2016-01-08

2012年度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基于‘教育—研究—培训—服务’四位一体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编号:粤教高函[2012]204号);2012年度湛江师范学院项目 “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及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W1106).

范冬清(1982-)女,湖南邵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G648.4

A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卓越师范生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