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路决定出路 创新创造奇迹——四川省彭州市宝山村由群体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思考

2016-03-19刘思兰

邓小平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宝山山村村民

刘思兰 杨 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思路决定出路 创新创造奇迹——四川省彭州市宝山村由群体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思考

刘思兰 杨 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宝山村创造了集体经济由弱到强、村民由群体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同步提升三大奇迹。创造奇迹一是靠好的带头人——贾正方,二是靠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在同样的政策环境下,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创造奇迹。宝山在改革、开放、发展等方面的创新是:实行以集体经济为主的混合所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坚持资源与市场共同导向,三次产业互融互促;以青山绿水构建安全屏障并打造致富产业;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高起点建设新的企业;多渠道引进人才,走出去拓展资源。宝山经验对于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山区农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三大奇迹;改革发展;宝山经验

宝山村坐落在四川省彭州市西北龙门山脚下的白水河畔,海拔高度1050米至4300米,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截止2015年末,全村共有村民611户,2135人。20世纪70年代以前,宝山是一个“山高路又远,村穷人心散,姑娘留不住,光棍一大片,吃粮靠返销,用钱靠贷款”的贫困小山村,家家户户吃不饱饭,村社集体没有积累。宝山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极为恶劣,“山上光秃秃,水土常流失,山石滚滚落,日子提心过”。宝山村、宝山企业集团的老书记贾正方带领村民和职工,奋斗几十年,旧貌换新颜。如今的宝山村“青松布满山,绿水绕村庄,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轿车”,成为全国闻名的富裕村和百强村。宝山创造了中国农村的三大奇迹:一是集体经济的从小到大和由弱到强,村社集体资产总量现已接近100亿;二是村民从群体贫困走向共同富裕,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4万元,村民有富裕程度上的差别,但没有一个贫困户;三是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同步提升。目前村域范围森林覆盖率已达85%,成为城市人羡慕不已的生态型、花园式小山村。〔1〕

宝山村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十年间创造出“三大奇迹”,最重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贾正方;①贾正方,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党委原书记、宝山企业集团董事会原主席、全国优秀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十佳”优秀人才。二是有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好政策为好的带头人提供了充分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好的带头人则以务实的态度、创新的理念、拼搏的精神和担当的气魄把好政策的积极效应发挥到了极致。在同样的政策环境下,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创造奇迹,这是宝山实践给予我们的最为重要的启示。宝山在改革、发展、开放等方面的创新,尤其值得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山区农村地区学习和借鉴。

一、体制改革创新:实行混合所有制和多种分配形式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农村改革中,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实行“大包干”,大部分地区的集体经济逐渐削弱,不少地区甚至沦为“空壳”。在贾正方带领下的宝山村,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坚持走集体经济的道路,另一方面又针对传统集体经济的弊端,大胆进行体制机制上的改革,特别是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制企业,在我国最早探索和完善了以集体经济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宝山村针对不同发展时期面临的突出矛盾,在村集体控股的前提下,先后采取了四种形式的股份制改革:

一是村民投劳折股形成的股份制。即将村民投入到在建项目或企业的劳动折合为工资,再把这些工资转为村民在该企业中的股份,并在企业运营获益后分取红利。1979年开发马鬃岭铜矿和1982年建设龙漕水电站时,由于集体资金严重不足,宝山村即采取了此种形式。

二是村民投劳和职工福利基金投资形成的股份制。1987年修建桂花树电站过程中,一方面为了筹集资金,另一方面也为了稳定村办企业的职工队伍特别是员工骨干,采取了村级集体控股、15个村民组分别入股、村民个人投劳折股、职工个人部分福利基金用于参股的股份制形式。

三是将企业中的一小部分积累量化给职工特别是退休职工和老职工所形成的股份制形式。宝山兴办集体企业初期,采取的是职工低收入、集体高积累、企业快发展的指导方针,职工的生产条件差、劳动付出多但收入少,这实际上就是把职工应得的一部分收入用来支持企业发展,加速企业积累。因此,不少职工直到退休,收入水平依然很低。相比之下,后来进入宝山企业集团的职工则工作条件较好,收入水平较高。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了回馈职工特别是老职工和已退休职工过去为企业发展和集体积累所做的贡献,将一部分积累即集体股份或资产“区别对待、量化折股、明晰到人、按股分红”,也称为“量化股”。“量化股”的特点是,职工在世时享有分红权,去世后此股份转为集体所有,职工的分红权随之丧失。这种做法较好地处理了新老职工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了经济公平,促进了共同富裕。

四是村民和职工以现金形式投入企业形成的股份制。20世纪90年代后,宝山开始探索用市场化的手段建立股份制企业。1992年修建龙头电站时,宝山第一次鼓励村民以现金入股的方式参与电站建设,电站运营后按股分红。此后,在投峡、刘西河、三江等异地电站的修建中,也都采用了村民现金入股的形式,使村民拥有这些电站的部分股权,分享发电的部分收益。但通常规定村民每家投资不得超过5万元,以避免股权集中及村民之间收益差距过大。此后,在修建其他电站或企业过程中,从让利于民和吸引人才考虑,也都鼓励职工和村民出资入股参与建设。

随着村集体控股的各种股份制企业的出现,宝山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在宝山企业集团中,现已形成工资、奖金、剩余价值工资、工龄折资入股分红、按能力大小限额入股分红、风险共担入股分红、福利股分红七种分配形式。此外,由于大多数农户利用自有房屋开展“农家乐”经营活动,宝山村又形成了一种集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劳动收入为一体的综合收入形式,进一步促进了村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共同富裕格局的形成。

二、发展路径创新:资源与市场共同导向,三次产业互融互促

改革开放以前,在“以粮为纲”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地区大多以粮食种植为主,农民的收入、生活水平都很低,不少家庭的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宝山村地处山区,土地资源少且质量差,如果单纯在土地上做文章,村民根本无法致富。但另一方面,山区的各种矿产资源、水利资源、森林资源和气候资源却比较丰富,为宝山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广阔空间。宝山要致富,必须走新路。宝山在发展路径上的创新表现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对象,以集体经济为依托,抓住重点,依次开发,量力而行,滚动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宝山走出了一条“稳定农业,支持工业;做大工业,反哺农业;以工兴旅,以旅促农”的发展道路。

为从根本上稳定农业,宝山组织改土专业队,连续5年进行改土造田,改土面积达700多亩,把地力贫瘠、水土流失的山坡地全部改造为稳产高产的梯田,使全村的粮食产量由过去的23万斤增加到127万斤。此举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为宝山发展非农产业奠定了稳固的根基。

在发展工业方面,宝山从组织村民挖煤炭、采铜矿和烧石灰开始,先后建立了硫磺矿、蛇纹矿、硫铁矿、石棉矿、保温材料等十余个企业,迅速积累了一部分资金。此后,宝山将工业发展的重点转向水电开发,先后在村内、村外建设了17座电站,总装机容量近40万千瓦。水电现已成为宝山工业的主体和宝山经济的支柱。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为主题的旅游业日渐兴旺。一方面,宝山山清水秀、空气洁净、气候宜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宝山企业集团在迅猛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资源、资金、信息三大优势的融合,使宝山旅游业高起点起步、高速度发展、高质量呈现,逐步建成了景区公路、自然文化景观景点、高档次宾馆、会议中心、优质温泉、高尔夫球场、图书馆、博物馆、书法绘画室、大型娱乐场所等重要设施,成为都市人群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宝山农业和工业的转型升级,农业重点为游客生产山林特产、名贵中草药、无公害蔬菜和有机茶叶等,工业则进行茶叶、食品加工和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从而形成了一二三次产业互融互促、相得益彰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发展方式创新:以青山绿水构建安全屏障和致富源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经济增长越快,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严重。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宝山就在经济发展方式上进行了突破和创新:以植树打造青山,以青山涵养绿水;以青山构筑安全屏障,以绿水维系致富源头。

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滥砍乱伐,使宝山森林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山体滑坡、山石滚落、山洪暴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村民的生产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自70年代开始,宝山村就把植树造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林业经济的一项重大举措,组织村民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植树造林活动,至今累计营造人工林1.8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5%,被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被人们誉为“天然氧吧”。植树造林使宝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为村民的安宁和幸福构筑了安全屏障。

青山绿水是宝山最为重要的生产力,也是宝山产业兴旺的基石,是村民脱贫致富的源头。村民的富裕离不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需要优势产业的支撑,而优势产业必须由青山绿水来涵养。取之不尽、洁净无比的山泉滋润了宝山的农田,确保了粮食、蔬菜的稳产高产和绿色安全。山涧流水为水电站的梯度开发创造了条件,水电成为宝山的主导产业,使宝山经济发展步入了“以山育林,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促工,以工辅农”的良性循环轨道。青山绿水更是宝山旅游业赖以起步和发展的前提,正如经营农家乐的村民所言:“青山绿水在,财源滚滚来”。

在宝山人眼中,青山是摇钱树,绿水是聚宝池。为维护青山绿水,造福子孙后代,贾正方早在二十年前就向村民明确提出了“坚决不砍一棵树”的要求。但是,由于山上山下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村组,树的生长也需要一个过程,时间上形成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时滞效应,空间上出现了“山上栽树,山下受益”的错位效应。不解决好这一矛盾,植树造林就难以开展,树大成林后更难以维护。宝山村创造性地采取两大措施,从制度上、机制上破解这一难题。一是把山上隶属于不同村组的树林按市场价格估价并确定金额,然后折为企业集团的股份,逐年按股分红。各个村组所分得的红利,除了保留少部分资金用于集体支出外,其余资金平均分配给本组各个农户。二是村领导为高山村民在山下地势相对平缓的地段协调土地,提供优惠的建房政策,引导他们搬迁到山下居住和生活,支持他们在自家住宅内开办农家乐。

四、企业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建设现代企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宝山村办企业发展初期,由于过于注重资源开发,加之缺少资金和技术,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都比较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实力的增强,技术进步与创新成为企业转型发展和效益提升的重要选择。宝山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一是以信息化为重点,二是三次产业全面覆盖。

在农业方面,宝山先是通过“良种、良法”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提升农产品质量,而后则通过发展和引进农业公司,促进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济,增加经济效益。通过品种引进、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自行研制等方式,有效调整和优化了本地农产品结构,实现了产品的优质化和高产化。在“良种”方面,引进美国的黑李,种植海棠、樱花等,与全国著名的华西医院合作培育了高营养、可抗癌的雪芽菜等。在“良法”方面,采用地膜覆盖、施加有机肥料等,实现了蔬菜等农产品的高产、优质、绿色。2000年以来,又通过引进专业化的农业公司,实行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中的各种要素进行重组和优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科学化、规模化、生态化和优质化,提升了农业产出的效率和效益。

在工业方面,一方面以信息化为重点改造、提升水电等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在新建企业中确保达到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的国内领先水平。宝山以“5・12”大地震导致已建成水电站普遍受损为契机,以现代化、信息化为目标,对所有电站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通过机组的更新和扩容,特别是采用先进的远程微机自动化控制系统,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发供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且节约了人力资源,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经济效益。仅西河、桂花树、白水河、回龙沟和蒿子坪5个小水电站就增容8000千瓦,减员50多人,增效1500多万元。2009年兴建的宝山木业公司,先后从德国、意大利、美国、奥地利等国家引进迪芬巴赫连续式平压机、安德里兹磨机以及砂光、锯切、热能工厂等具有国际先进生产工艺水平的人造板成套设备,达到了生产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产品质量水平国内一流。

在旅游业方面,宝山更是以“智慧旅游”为重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目前,村域范围内的水(包括供水和污水处理)、电、气、网(络)、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宾馆、会议中心、纪念馆等旅游设施建设均达到国内旅游区一流水平,交通管理、气候监控、治安管理、消费购物等均实现了数字化。“宝山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的建立,借助庞大的粉丝群体和电商平台,进一步扩大了宝山智慧旅游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五、对外开放创新:重视人才引进,发展飞地经济

开放是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引进外力、增强内力、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开放的两种重要形式。由于实施开放主体的需求有所不同,开放借力的重点也有所区别,因而在现实中形成了市场主导、资金主导、资源主导、技术主导、人才主导、管理主导等不同类型。与我国大多数乡镇企业不同的是,宝山企业集团资金相对充裕,主导产业(水电)优势较为明显,但缺少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水电资源和高素质人才,由此决定了其实施开放的两大重点:引进人才和获取资源。

宝山村办企业起步阶段人才先天不足,后来的快速发展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集团公司就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利用予以高度重视,制定和实施了“借梯子上楼,借脑袋发财”的人才战略。在人才引进方面,集团公司大量聘用高端技术、管理和经营人才,高薪招聘高校优秀毕业生,吸引他们到村里落户、在企业扎根。在人才培养方面,宝山每年都会选送一部分员工和管理人员到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去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为企业发展增加人才储备。在人才利用方面,宝山任人唯贤,明文规定外聘人才可以享受村民同等待遇,包括公司的股份、分红及村民福利和住宅等,并为其升职晋级提供较大的空间。实施人才战略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才,同时也解决了本村“人才外流”的难题。据统计,2001—2015年期间,宝山大专以上学历学生毕业又回本村工作的比例高达90%以上。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不仅给宝山带来了先进的理念、管理和技术,而且也极大地影响和带动了当地的村民和职工,提升了本地人的科学文化素质。

发展“飞地经济”是宝山走出去寻求和获取资源、做大水电产业的重大举措。近20年来,宝山先后深入雅安市、阿坝州等地,投资数十亿元,兴建、在建或收购各类中小水电站10余座,装机容量30多万千瓦,占企业集团装机总容量的94%以上。走出去发展水电还有利于促进资源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带动当地居民的就业,助推贫困家庭的脱贫致富。

宝山还通过走出去争取和利用林业资源,在异地建立了宝山木业。该厂不仅吸纳当地就业人员1000余名,而且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发展工业林,带动约12万农户每年每户增收5000元以上。

〔1〕贾卿.从宝山实践看改革开放[J].邓小平研究,2016,(4):107.

(责任编辑 王 生 胡学举)

F127

A

2096-0921(2016)06-0011-06

2016-10-21

刘思兰(1994),女,山西吕梁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杨 钢(1956),男,河北唐山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邓小平研究》杂志主编,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经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宝山山村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程宝山书法作品选
山村日出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山村一天一个样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沉寂山村崛起时
马宝山小小说欣赏
偏僻山村有个“五老”帮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