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耳、入心、化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部曲”*
2016-03-19曹慧鹏盛邦跃
曹慧鹏,盛邦跃
(南京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南京 210095)
入耳、入心、化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部曲”*
曹慧鹏,盛邦跃
(南京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南京 210095)
摘要:入耳、入心、化行是检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标杆。入耳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接收器”;入心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行为推动器”;化行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检测器”。入耳、入心、化行三者层层推进,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追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心;化行
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抓好大学生这一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机,在科学把握价值观教育规律及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做好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有利于未来整个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同的心理过程是一个知、情、行的辩证统一过程,是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理性认知 → 情感认同 → 行为外化”即“入耳、入心、化行”的循序渐进过程。2014年12月3日,《光明日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和“进课堂”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如何真正解决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耳入心”问题,尚须从方法论上做文章。”因此,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耳、入心、化行”工作,是高校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任务。
入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接收器”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112入耳是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入耳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主体通过感觉器官的感知和意识的思维活动并以概念范畴体系的方式认识对象,以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现客体,使之成为人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它的内容主要以信息的形式进入并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思维中,这就是客体信息入耳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外在于人脑的信息,在人脑对他还没有进行感知和思维活动之前,它只是外在于人脑的客观存在。只有通过人脑这个信息“接收器”才有可能成为人类意识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践的产物,是根据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新特征以及大学生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而形成的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总体态度和看法,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其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总共包括24个字、12个词,这24个字、12个词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蕴含不是纸上一写、墙上一贴、电视广播一播就能进入学生头脑的。大学生是一个富有个性且自主意识极强的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能成为大学生关注的“视野”并物化为大学生可实现的价值追求呢?
(一)教育者自身应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体系有全面的认识
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体系有全面的认识,就能够编织成一副清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脉络图”。马克思曾说到:“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要想让学生认知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必须自己真正理解、掌握和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体系能够了如指掌烂熟于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教材有透彻的分析和领会,更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活灵活现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解读,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更好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进入自己的头脑。
(二)教育者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育者应采取“以典型案例抓教育”的教学方式,联系大学生身边发生的现实案例和社会热点话题来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实用价值和使用价值。大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把认识的目标放在首位,不但要知道它更要掌握它、熟记它。大学生不能只做到光听,更要做到真知、真懂。如果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澄清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价值困惑,并能够让大学生自如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自身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大学生头脑中烙下深刻的烙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才能够更好的为大学生所接受。只有做到教育内容的科学阐释,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理性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入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行为推动器”
入心是指主体将进入耳朵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并渗透到内心深处。入心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主体对进入头脑中的信息产生情感认同的表征,由入耳到入心的过程是人类对事物更深层次的认同表达。在教育过程中,情感是促使教育内容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内在意识和外在行为的“催化剂”。“正是由于情感源于认识,同时又能强化认识,因此对行为有强大的调节作用。”[2]如果这种情感能够使主体身心愉悦,则会使主体对该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维持这种情感,进一步推动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自觉自愿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被动地“进入大脑”转变为主动地“印入内心”。如果在教育过程中缺乏了这种情感,学生只会表现出假装相信该理论的态度,而在实际行为中则不可能将该理论具化为常态化的行为,在对待该事物时只会变得漠不关心甚至产生排斥及抗拒心理。毕竟“冷血”的教育是不能产生教育效果的。为此,教育者必须激发他们的情感,调动他们的情绪,引起他们思想的共鸣,才能促使大学生自觉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者所流露出来的“情”必须是一种真情实意,而不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故作姿态的虚情假意,因为只有最真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但是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的心灵?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时至今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主导作用在许多高校进行大肆的宣扬,从而导致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往往变得目中无“人”。大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思想者”。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必须进一步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选准教育的切入点——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主体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共鸣”,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认知功能和行为导向功能。现在的大学生群体个性鲜明、情感丰富,但又内心孤独,他们极度渴望受到尊重和关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充分理解学生的这种群体特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照他们的内心情感需求和心理特征,也只有在情感上和大学生产生了“自己人效应”,理论才能更好的深入人心;只有在平等的氛围中,在教师真诚的态度、高尚的人格中,才能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育者必须尊重和掌握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情况、心理特征和情感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内心情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久的驻留于大学生的心间。大学生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一个被改造的“容器”,他们才会更加主动自觉地接受这一教育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二)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表达、情感体验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起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情景熏陶作用。真正助益于大学生的东西,是他们身边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就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持续不断地促使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因此,学校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各种时机和场合,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环境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学校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开展辩论赛、团体辅导活动、演讲比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也可以通过广播、校园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宿舍、校园网络等载体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学校还可以邀请或者在校内评选出的优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以身示范等,促使大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在情感体验中,激发情感、触动心灵、引发共鸣,从而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化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检测器”
行为不仅是检验理论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标准,也是个体走出理论、超越理论的意向性活动。学问的最高目的就是学以致用,理论也只有在被人们运用的过程中方显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性。大学生不仅用实际行动表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同时也用行动印证了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遵循。目前,全国各高校正在掀起一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习的浪潮,但是教育过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普遍停留在理论的认知层面,却不知如何将它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并与现实生活发生有效地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造福社会和引领生活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此,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3]因此,教育者必须积极鼓励大学生离开书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作用和无限魅力,促使他们更加自觉自愿的在生活中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心甘情愿地将其外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
(一)高校应为大学生搭建有效的实践平台
毕竟大学生还没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自身可利用的资源和对社会的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外化的意识,导致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外化为一种惯常的行为。所以,高校必须集中力量抢占先机,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影响力,主动帮助学生联系校外的实践地点,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排头兵”。一是搭建好专业实习平台。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专业所长及专业特点主动为大学生联系好实习地点,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过渡平台,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锻炼机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仅停留于书本或口头上,它的价值魅力永远无法体现出来。只有在专业实习中,大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的价值和魅力所在,才能提高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同和爱岗敬业精神等的形成;二是搭建志愿者服务平台。利用假期,学校可以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大学生宣讲团”并覆盖农村、城镇等一定区域的宣讲团定点合作对象,促使大学生在向群众宣讲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涟漪”波及到更广泛的基层人民群众中;组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支教义教、志愿者服务等,不仅使大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学以致用,而且也帮助大学生积累了社会经验、增强了对社会的了解、提升了对民情的感悟、丰富了人生的阅历,提升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二)发挥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能动性
习总书记在勉励青年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说:“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4]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友善他人,在工作中能够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祖国等,通过这些小事打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认知和畏难心理,从身边的小事中逐步养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习惯,并逐渐上升到社会国家的层面。其次,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应严于律己,自觉地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并不断的反省自身,找到自身行为与社会价值规范存在的差距,然后在后续的学习及生活工作中不断校正自身与之不相符合的行为规范,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沿着常态化的轨道运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是一个“入耳、入心、化行”如此循环反复,并最终内化为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一个过程。“入耳”是“入心”和“化行”的基础,是理论的“接收器”;“入心”是“入耳”的进一步发展,是理论的“行为推进器”;“化行”是对“入耳”和“入心”的支持和证明,是理论的“检测器”。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心”并“化行”,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最佳印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陆树程,等.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226/c239645-24467754.html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5/05/c_1110528066.htm
(责任编辑:乐程)
Listen, Remember, and Practice: "Tri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Cao Huipeng, Sheng Bangyue
(CollegeofPoliticalScience,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Effective educ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means students have listened, remembered and practiced. College students must first of all listen, receiv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Then, they should remember the core values, feeling driven to behave accordingly. The final stage is to practice the core values in their daily life. The three progressive stages are the targets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core socialist values; listen; remember; practice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1.021
*作者简介:曹慧鹏(1989-),女,南京农业大学政治学院研究生;盛邦跃(1959-),男,南京农业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16)01-00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