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中文专业师资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16-03-19石群山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师资高职专业

石群山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1)

高职高专中文专业师资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石群山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1)

高职高专院校中文专业师资存在着结构单一、实践教学能力不足、转型适应差、为地方科研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问题根源在于师资来源单一,缺少社会实践,专业教学本科化,缺少行业背景,以及轻实际运用的评审制度等。中文专业教师应在教学上跨界融合,以教促学,增强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的科研意识,院校系部应与行业协同创新,努力打造出一支“理实一体化”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

高职高专;中文专业;师资建设

随着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专业师资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张扬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其重要性也日显突出。中文是比较传统和成熟的专业,各行业对其无所不需,在高师和部分高职高专中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与之相关的具体专业包括汉语、语文教育、文秘、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为地方社会经济培养的是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又能从事基层文化教育服务的一线文化工作者。但现有中文专业师资力量还远远不能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对高职高专中文专业的需求,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能力不足、转型适应性差以及为地方科研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实际,在分析问题及成因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浅见对策,以期抛砖引玉。

一、中文专业师资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知识结构不合理

现有高职高专院校不少是由成人高校(如教育学院等)转制而来,也有不少是由中专或中师升格而来,相比而言,专业师资比较薄弱,中文专业师资也不例外。现有师资几乎清一色来自普通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年长的教师大多是本科生,专业为汉语言文学教育,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缺少学术训练,相当部分教师并没有因学校升格或转型而相应转型,教学科研原地踏步。有学者一针见血指出,这种“半路出家”式非职业组建模式,决定了职业教师队伍的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1]近年,陆续引进的年轻硕士和博士渐渐承担教学重任,带来了暂时学历兴盛的气氛,然而也是属于“非职业化”行列,他们长期象牙塔的学术锤炼反而阻碍了其对高职生就业行业的具体了解,甚至于不敢纸上谈兵。

(二)教学以知识为中心,忽视实际运用的培养

不可否认,本科和研究生层面的中文专业传统学术优势非常明显,培养了一大批语言类、文学类的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基础知识扎实,精通自己的学术领域,由他们组成的“非职业化”高职中文专业师资的教学优劣势显而易见。优势就是专业学识功底扎实,他们的教学以知识为中心,擅长培养学生的情感、德行、文学知识等人文素养。劣势就是实践能力不足,课堂教学仍是停留于孤芳自赏式的满堂灌,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职业素养的培养。由于教师们对学生将来从业定位不明,再加上长期积淀的传统教学范式,就使得中文专业基础课(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基础写作等)仍停留于课堂教学,难以开展职业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内容没有实用性,教学过程也没有应用性。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这种忽略与岗位对接的课程教学显然无法培养一线文化工作者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转型适应能力差,固步自封于高师教学

2005年之前,本专科的中文主打专业均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之后,本专科分家,高职高专的中文主打为汉语专业和语文教育专业等。高师专业日渐式微,其封闭性教育的诟病早已彰显。高职高专中文专业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除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外,更需要培养一线的文化服务人才,以汉语专业为例,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专业基础课教学必须压缩,实践课教学大幅增加。然而,由高师或中师转型过来的教师仍旧固步自封于师范教学,坚守自己单一的基础课程教学。这些教师大多只熟悉语言文学等基础教学,而对于与高职相关的办公技能、广告策划技能、传媒技能以及服务技能等教学是陌生的,他们不愿转型,没有主动更新知识结构。视野的封闭决定着教学的封闭,而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其教学与社会的需求有了很大的距离,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

(四)科研意识淡薄,为地方服务意识不强

高职师资比起本科院校师资科研能力自然要差些,相比而言,高职中文专业教师面临着多重压力,既面临自己专业知识的深化压力,又面临着教学转型和实践技能运用提升的困境,还要面临科研压力。这就造成有不少教师心中要么就存有误区,认为科研是本科院校教师的事,与己关联不大,要么就心中没有底气,科研方向难以确定,不知如何着手科研。不可否认,大多中文专业教师对语言文学等知识教学是游刃有余的,然而科研要想有所建树,在这些专业领域有所突破,对不少高职教师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之事。从应用角度而言,高职院校以及现在大力提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最接地气的,中文专业应该是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服务的,科研应解决地方社会文化发展问题,应是地方文化建设的智库,然而现状是主动为地方服务的较少,相当部分教师仍在语言文学传统基础研究领域艰难地与本科院校教师PK,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教师想科研转型却又不知路在何方。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师资来源结构单一,缺少社会实践锻炼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以高学历作为人才引进的重要指标,高职高专的中文专业也不例外,近年引进了不少硕士甚至博士,然而引进的这些专业教师都是在传统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早期的本科生晋升职称时的进修也是学科型进修。这些教师基本上是出那个校门进这个校门,缺少职业实践经验,他们承担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基础写作等能胜任,承担实践课程如行政管理、秘书实务、广告文案策划、新闻案例分析等的教学就勉为其难了,甚至于应用写作也未必教得好。这些实践课程需要从教者有一定的行业工作经历,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还需要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要不,教学就只能纸上谈兵或照本宣科了,示范与指导都不到位,缺乏说服力,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未将社会实践作为自身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的平台,在实践中缺乏反思、内化、再反思、再内化的过程,实践中所学知识、技能无法运用于课程教学中,更谈不上为行业企业服务。[2]

(二)教学本科化,专业基础教学工作量过重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根本,国家近年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三对接”的新要求,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中文专业是各地文化产业升级所必需的,它的设置能实现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对接,但中文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却没有很好地对接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许多高职高专中文专业承继了本科院校的很多做法,本科有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基础写作等,专科汉语专业、语文教育专业等同样有。这些课程从教学目标到教材到教学内容以及到教学过程几乎都是本科院校的简化本,唯一不同的是课时不同。教师教学较少顾及学生实际,把高职教育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遵循的是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形成自身应有的专业特色和职业优势。长期的本科教学范式让部分教师“坚守”这些专业基础课,认为不能整合压缩,就造成了教师感叹“生不如昔”而学生则感叹“学非所用”的尴尬局面。

(三)缺少行业背景,与行业联系松散,职业归属感超低

曾有人因中文专业适应面宽、社会需求量大而戏称其是“万金油”,中文学子似乎什么都可以做,教师、文秘、档案管理、行政管理、人力管理、公关宣传、创意策划、广告文案以及商贸营销等等,社会上各行各业也对之无所不需。但反过来看,中文专业除了“听、说、读、写”似乎没有专长,就业面太过分散,反而说明中文专业没有具体的行业背景。中文专业教师理论研究与毕业生从业岗位知识技能直接关联性的缺乏,内在地导致了中文专业教师一般不直接拥有中文毕业生从业岗位所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3]而这直接影响到中文专业课程教学的职业定位以及为地方服务,既不利于学校利用行业资源来培训自己的教师,也谈不上高职院校帮助行业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深度合作。这就难怪高职高专中文专业教师往往只在意自己是高等教育的身份,而缺少职业教育的意识,不能普遍深入地主动去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要求。

(四)职称评审重理论研究,轻实际运用

近年,各地相继出台了有别于普通高校的高职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评审条件略低,也突出了应用技术开发,但作为文科专业的中文系列评审,仍旧存在着强调科研项目的级别和科研论文的质量的倾向,这种导向无形中还是要求中文专业教师致力申报偏重于理论研究的科研项目,竭力将文章发表于理论综合性和中文专业的“核心刊物”上,而忽略科研的实际运用与开发,文学作品不算科研成果或少算科研工作量就是力证。不可否认,中文专业教师职称评审客观存在着“诗无达诂”的现象,只得无奈采取偏重理论研究的量化,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增加也有利于培养称职的教师,但缺乏实际运用的检验,不重视实际运用,距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师资还有相当的距离。要知道,高职高专相对本科院校而言,教师不在理论知识的高精尖,而在将够用的知识重新组合并转换为一种内在的对接职业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促进师资发展的对策

(一)跨界融合,以教促学

课程教学效果首先在于教师。目前高职中文专业师资大多来自于普通高校,缺少行业实践积累,有高学历未必有高能力,要很好地教学就得主动深入行业学习实践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以期实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融合。专业知识应是为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服务的,所以中文基础知识教学关注学生就业行业岗位特点与工作任务就显得尤其重要。有不少高职院校根据中文专业宽口径的应用性特点,采取了专业基础加方向模块的人才培养方式。专业基础课是打功底,是专业师资能胜任的,而根据地方社会需要所设置的专业方向课却未必是他们所擅长的,苦于该类师资的缺乏,教学任务还是要由缺少实践经验的他们来承担。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必须主动跨越两者之界,主动转型,增强实践教学能力,以教促学。中文专业学生的多样化从业需求也需要专业教师主动作为,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努力使教学与学生就业岗位群实现对接。把课程教学视为师生共长、建构学习共同体的载体,实现教与学的融合。无论是专业基础课教学还是专业方向课教学,均要紧贴职业能力培养,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要把任务本位落实到具体教学中。

(二)对接产业,服务地方

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就中文专业教师个体而言,不仅要在教学上紧跟学生职业实际需要,也要在科研上主动作为。一方面探索和研究高职中文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要与学校特色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对接地方文化产业,为地方文化发展建设服务。其实,作为有传统优势的基础专业,中文专业的大多理论知识都与“应用”有关,知识功底扎实的专业教师主动作为贴近“应用”是大可作为的。相比本科院校,其优势在于直接服务于产业第一线,便于开展应用性研究。各地“文化强省”“文化立市”的政策导向也为中文专业教师提供了科研舞台,专业教师们要在重视文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要接地气,重视应用研究,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不断钻研新知识,使自己学术研究素养得以提高,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之中。在观念上应该紧跟地方社会经济步伐,及时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大潮,忌走象牙塔,尽可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三)团队合作,个性发展

或许是受“文人相轻”历史流弊的影响,抑或是秉承“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缘故,相比理工科的团队合作,中文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呈现出明显的个性风格,然而,专业教学是一盘棋,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从人才培养的需求来说,专业教学是分阶段递进进行的,教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要想专业教学取得好效果,就需要建有一支结构合理、“有共同愿景”、相互协作的专业教师团队。由此观之,高职高专中文专业师资团队中,就既需要有擅长基础知识教学的,如传统基础课程的基础写作、文学概论、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也需要有擅长方向(或模块)实践课程教学的,如文化策划方向、新闻方向和行政管理方向等,当然更需要两者都擅长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执行都需要专业教学团队,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都需要明确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突出特长,分工协作,切忌凭自己爱好或课时多少来决定承担或不承担课程教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规律性,但毕竟人与人有差异性,每人的专业成长需要有个性化的针对性。对于高职高专中文专业教师来说,应根据中文专业的特殊性和教师本人的能力专长来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专业带头人应着眼宏观,紧跟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动态,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制定团队发展规划,带领成员协同创新研究;骨干教师应侧重于各方向课程建设与实训开发,对接地方文化产业做研究,承担实践教学等;年轻教师则应选择相应方向岗位群挂职锻炼,掌握相关行业技能,了解企业文化与管理,提升自己实践教学能力,主动承担方向实践课程教学。

(四)协同创新,培养双师

目前,大多高职中文专业“双师”型教师是处于一个自由生长状态。从主观来说是教师的主动性不够,从客观来说,一方面是源于人才培养方案的频繁变动,另一方面则由其专业特性所决定,“双师”的认证和培养与中文专业相关的仅有“普通话测试员”“秘书证”等少数。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文专业不需要“双师”型师资,相反,更迫切需要。高职高专院校以及中文专业主办院系应从理论、制度和渠道等方面下功夫,内外结合,协同创新,培养满足中文专业实际需求的“双师”型师资。理论方面,要重视中文专业“双师”培养,要从中文专业知识在现代社会中实际应用处着手,深究中文专业“双师”应有的类型以及培养方式,积极与行业合作,协同创新。制度与渠道方面,要鼓励中文专业教师根据自己承担专业方向课程教学情况,到校内外相关单位部门岗位兼职锻炼,承担具体实践工作任务,增强教师对中文专业知识应用性的认知与感悟,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当然,作为引导指挥棒的评价制度也要改革,要探索出适合高职高专中文专业的评价体系,充分调动中文专业教师中文专业知识应用实践与研究的积极性。培养中文专业“双师”。一方面,要聘请业内行家,做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引进跨学科、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如文化产业、新闻等人才,而不是局限于单一的汉语言文学类硕士、博士。采取内外结合、老中青传帮带等方式,逐步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既能从事专业基础课教学又能从事专业方向课教学的中文专业“双师型”教师。

结语

服务地方、贴近产业、适应市场是高职高专的办学宗旨,培养优秀的基层文化教育服务工作者是高职高专中文专业的办学目标。在这个职业素养强过人文素养的时代,高职高专中文人才培养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高职高专院校中文系以及教师个体应创新思路、主动作为,本着开放的态度,以满足中文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改革的具体需要为原则,从理念、制度和渠道等多方面鼓励和引导教师跨越中文知识与应用的界限,以教促学,对接文化产业,服务地方社会,努力打造出一支“理实一体化”的专业师资队伍,为中文专业教学的发展注入更多实用性和实践性,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发展的和谐平衡,从而摆脱传统中文教学的“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的尴尬局面。

[1]徐维琳,曾宗福.从国际高职教育理念谈中国高职教育师资发展方向[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8(11):75.

[2]陆靓霞.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提升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5):105.

[3]陈利群.普通本科中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6):114.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hi Qunshan
(Chinese Dept.of Guilin Normal College,Guilin,Guangxi 541001,China)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Chinese teachers'teams of vocational colleges:a single structure;the insufficiency of their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poor adaption to the transition;weak consciousness of serving the local economy.The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integrate the other fields of knowledge into their teaching,promote their learning by teaching,and enhance their research consciousness of serving the local economy so as to become a team of technician teachers integrating the theory with the practice.

vocational colleges;Chinese specialty;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team

G64

A

1001-7070(2016)04-0081-04

(责任编辑:彭志雄)

2016-04-18

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汉语专业基础课程间跨界融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GA297);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汉语专业,项目编号:GXTSZY285)。

石群山(1972-),男,广西灵川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理论、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师资高职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假”师资培训之平台,析专业发展之成效——论参与体育师资培训的体会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