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研究

2016-03-19陈秋静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服务

陈秋静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研究

陈秋静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提供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事关农民文化权益的保障,也有利于和谐社会新风尚的形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更是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跨上新台阶的引擎。研究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现状和问题有其现实性和必要性,可以改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服务。

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协调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广大农村的和谐发展推动全国的和谐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自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猛。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局限于经济发展,反哺的视点还要落在农村各项公共事业上。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仅切合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而且有利于减少和解决短板拖力,平等共享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跨上新台阶。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现状

随着国家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也有了新的诠释,主要涵盖三方面的职能:文化政治职能,发挥意识形态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舆论引导的作用;文化社会职能,包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经济职能,涉及文化产业规划与发展、文化产业市场执法与监管。当前,各级政府牢牢把握公共文化服务新内涵,积极履职,全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备受瞩目的进展。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软硬”实力两手抓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在供给中的主导作用[1],通过政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指挥,扩大政府主导作用的辐射影响。由乡镇党委牵头,会同政府文化干事、各中小学校长成立的专门工作小组,积极为健全乡镇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言献策,努力实现文化站设施免费开放的各项工作,力求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全国大部分乡镇建有文化站和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内设图书阅览室、共享工程室等多种功能室,室外活动场地还分设了舞台和灯光球场,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基点初具规模。同时各行政村还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办设农家书屋、订购书籍和报刊,为农民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供一手纸质材料。

(二)服务方式创新发展,精神文化生活丰富

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各地政府除了致力于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还把创新服务方式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一是乡镇文化站开展各类活动,提升活动参与度。不仅以提高乡村文化干事技能水平为主,开展具有较强计划性、连续性的“文化下乡”“文化骨干培训班”等活动,而且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挖掘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项目,鼓励农民自我参与、自我享受、自我提升。[2]二是推广“村村通”工程,扩大农民视野之窗。“村村通”工程高效率地完成了将偏远穷困农村地区纳入电视广播信号覆盖面的任务,改变了以往偏远穷困农村地区农民身处山中不知世事的局面。三是“三送”活动不断,共享发展之美。政府通过组织策划活动,将演艺、电影、书籍送到各村各镇,充实农民的休闲生活。四是打造涉农节目,搭建为农服务平台。众多农业电视节目以“三农”为切入点,积极搜罗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有关的各类素材,鼓励农民群众自主摄影、自主参演。此类节目的开播,不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湖北省的《垄上行》系列节目,尤为出彩。

(三)思想引导功能显现,自发团体小有规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求富、求乐、求美思想的引导,新农村中出现众多自发团体,构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一些返乡务工的年轻人,自发组织了舞狮团、舞蹈队等,利用春节契机,走街串巷给人民群众拜年,活跃了春节气氛;个别行政村还自发成立了“农业技术交流协会”,利用农闲时组织村民进行农业种植技术培训,解决农业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问题,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智力支撑;还有各村组成的篮球队,在春节、元宵节等节假日期间开展各村之间的友谊赛,大大增进了不同村落间农民的情感交流,对打造“和谐乡里,融洽民风”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些自发性的团体,既有个别乡村单独组织,也有跨村落联合组织,涉及了公共体育、种养技能、民俗文化等内容,为提高农民知识水平、精神生活品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问题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的不只是新房舍的搭建,新环境的营造,还要有新设施的建设,新农民的培育,新风尚的养成。时下,搭建新房舍和营造新环境已经列入政府工作日程,但是与新设施、新农民、新风尚息息相关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还不健全,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短板。

(一)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不足,城乡差距较大

项目的建设需要经费的支持,离开了物质基础,宏愿只是一纸空谈。现今,乡镇政府承担着大部分公共服务的事权,其要为多方面的投入买单。但自我国税费改革后,乡镇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缩减,在很多时候,乡镇政府对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心而无力。同时,城乡之间经费投入不均问题长存。十七大以来,各级政府重视发展文化事业,全国文化事业费不断增长,由2007年198.96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583.44亿元,[3]但全国文化事业费投入地区间的比重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显示,2013年,全国文化事业费530.49亿元,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152.16亿元,仅占全国的28.7%;县及县以下文化单位257.82亿元,占48.6%。[4]两者相互作用下,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长期处于资金匮乏的状态。

(二)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参差不齐,边际效用低

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是撬起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杆,其边际效用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成败。当前我国政府的绩效考核依然比较注重“看得见”的成绩,而对于短期内难以收到成效的“看不见”的文化软实力,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是乡镇政府倾向于把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费投到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根本原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老化、设备陈旧、无人问津的现象比比皆是,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徒有建设无管理,徒有设施无使用的憾局普遍存在。

(三)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员匮乏,业务能力不精

文化人才是撬起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施力者。但受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教育资源贫乏的遗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乏专业人才已成为燃眉之急。加之多数乡镇因经费不足,文化专干的编制名额缩减,引进专业人才的吸引力薄弱,因此文化干事多由村委会成员兼任。他们的业务能力偏低,大多数不会使用电脑等现代化工具,而且把文化工作当做副职,专干不专直接削弱了文化干事的带头示范作用。更甚者“等、靠、要”思想深植,干部工作热情不高,懒于开拓工作范围。结果是上级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情况忧心,文化专干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放心,农民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揪心。

(四)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形式重于内容,供需不对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千头万绪,公共文化服务是其中一项需持久坚持才能见效的民生工程,但政府为了追求“炫目效果”,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易流于形式。时下,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基本由政府主导。活动时间一般为春节、元旦、庙会等大众节日,活动内容较为单一,不仅没有发展民间特色活动,而且缺乏新颖有趣的、贴合农民审美和兴趣的项目。而非节假日期间,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基本没有,一些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项目,如科技知识讲座、普法活动等也只是走过场,尚未形成长效的宣传工作机制。就连近年来广为实施的电影下乡活动,因放映的电影年代久远,丧失了观赏价值,观众寥寥无几,文化服务功效非但不能体现,还让农民颇为失望。

三、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的建议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短缺,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经济的发展独木难支,无法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当前,我们要乘着政策的东风,多措并举地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一)实施财政脱钩,搭建多渠道融资共享平台

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鉴于公共产品的公益性和均衡性特点,对各级政府的具体职责划分并不明确,致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多由基层政府承担。但因财权事权的严重不匹配,基层政府面对农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力不从心。政府直接拨款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和农民群众的需求。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实施供给能力与财政脱钩,可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积极性,对民间的种养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以引导,扩宽融资渠道。[5]同时鼓励民间经济组织走“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新路,开创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电商,搭建共享平台。还可以鼓励社会捐赠,畅通透明、便捷、公正的捐赠渠道,吸纳助建资金。三管齐下,多方助力地加快发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第三种”力量,从而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更优质丰富的文化大餐。

(二)转变发展思想,树立循序渐进的长效服务理念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转变思想,正确认知,坚定执行。一是转变思想,高度重视。文化也是生产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深度挖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维度。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要转变思想,不再把公共文化服务简单地视为生活的提鲜剂,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又一战略引擎。二是正确认知,摆正角色。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有着天然的差距,农民对待公共文化服务的态度也褒贬不一,而这往往与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误解有关。政府应让农民全面了解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作用,力求从思想上挣脱封建迷信的束缚,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变为“建设者”,积极投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来。三是制度保障,坚定执行。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纳入地方政府及公职人员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并相应提高所占的分值比重,不再局限于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和完善程度,更多看重公共文化服务系列设施、设备的管理方法、维修保护和使用成效,从源头上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地位,从制度上破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三)提升“授渔”观念,打造优质文化服务管理队伍

如果把引入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比作“授鱼”,那充实人才,培养人才,自主扩展文化服务活动广度,挖掘文化服务活动深度,则是“授渔”。“授鱼”只能解决眼前之需,“授渔”才是生存发展的长远之计。这就要求打造优质的文化服务管理队伍,发挥“乡贤”群体的引导作用,主要从三点着手:首先,完善文化工作者的管理机制。不仅要实施针对文化工作者的绩效考评制度,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要建立文化工作者的培训考核体系,提高其业务能力。其次,建立完善的沟通反馈渠道。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带头作用,坚持以农民的文化需求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差异,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融入到寻常百姓的点滴生活中。再次,准确把握国家和地方的各项有利政策,解决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等人才引进政策,吸收鲜活力量浇灌农村文化服务队伍。并为大学生基层服务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温床,引用高等人才的丰富知识、先进理念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四)打造示范典型,坚持传统保护与现代开发并举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既要统筹兼顾,又要坚持“抓重点、树典型”的方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借鉴国内外农村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成功案例经验,同时善于挖掘本地特色,打造地方经典的文化品牌,并加以宣传保护,让村民感受到文化的魅力。特别是一些民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如庙会、戏曲、民歌等,这些传统民俗活动,不仅体现了一方的文化艺术特色,同时也能起到凝民心、聚民意的作用。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培育传承的后备力量,是活跃民间文化娱乐氛围的重要手段。另外,在了解农村居民文化口味的基础上,将现代化的工作理念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尝试建立“菜单式”服务方式,[6]让农民“看单点菜”,以“色”吸引农民,以“香”留住农民,以“味”满足农民,切实提高文化服务活动的质量,使农民感受现代化文化给生活带来的新奇改变。

[1]李现阁.山东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8.

[2]张晓芳.山西临汾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52.

[3]新华网.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42.65元比上年增长9.4%[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14/ c_1115289915.htm,2015-05-14/2016-03-15.

[4]中国网.2013年西部地区及县以下文化事业费较去年均下降[EB/OL].http://news.china.com.cn/2014-06/10/content_32618416.htm,2014-06-10/2016-03-15.

[5]李少惠,王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的模式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02):44-48.

[6]杨春娟,邵军永,郭清梅.当前农民文化需求与满足途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72-75.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Chen Qiuj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6,China)

Providing good public cultural products and service in the countryside is the crucial part in constructing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project,which lays great emphasis on the protection of farmers'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It not only benefits the formation of a healthy and harmonious social custom,but also helps to push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process up to a higher level.Then the study of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urrent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has its reality and necessity,which is also expected to provid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enhancing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new rural construction;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upply

G127

A

1001-7070(2016)04-0039-04

(责任编辑:盘桂生)

2016-05-05

陈秋静(1990-),女,广西钦州市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研究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服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