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时代浙江省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创新教育研究*

2016-03-19崔泰铭浙江财经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高教学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党组织互联网+党员

崔泰铭(浙江财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基于“互联网+”时代浙江省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创新教育研究*

崔泰铭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应用给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对当前高等院校中基层党组织党员的教育问题,不仅具有创新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本研究在明确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基础上,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到问题分院的所在后,结合创新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内容、模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完善提供了内容和依据。

互联网+;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

一、概述

党员是党的构建力量,是党队伍发展扩大的中坚力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党员教育工作是尤其重要的,在新时期,更应该成为党建工程的重要建设对象,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建设。党员工作开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党员队伍的发展,与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的理念,实际上是创新Web 2.0下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意味着:过去,互联网知识辅助工具,而现在,一个“+”未知的变动象征着时代的改变,互联网已成为当下每一人不可缺少的活动载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针对高校90后的学生,学生党员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性更加明显,给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对当前高等院校中基层党组织党员的教育问题,不仅具有创新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目前,在“互联网+”时代下,具有个性化与多样化特征的应用不断出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微信与微博。随着微信与微博的广泛推广,它们已经成为继电子邮件、QQ等聊天工具之后的最主要信息交流与传播方式。这种新型的交流媒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新媒体,新媒体相对原有的媒体形式来说,更加具有自由性与开放性,人们可以进行自由的表达,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娱乐性。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微博和微信已经成为一种表达自我感受的新方法。而且这种自由性与开放性兼具的新媒体,也符合了思想多变的时代特色,因此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不少网民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上都会出现问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一些思想单纯的网民往往缺乏辨别善恶的能力,涉世未深的他们缺乏坚定的道德信仰。所以我们也必须承认,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多样性与个性化虽然迎合了大部分网民的心理需求,但是也会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造成不良的影响。

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发挥党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包括党员教育创新在内的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深入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刻不容缓。

(二)现阶段基层组织建设党员教育现状

新时期下关于党员教育创新问题已有些相关研究,学者姜培华指出当前高校党员教育存在着一定问题,由此对不少高校中的党建工作产生了负面的干扰;陈业林研究提出从高校党员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立足实际,采取分类教育,成立学生党员教育办公室和发挥校园网作用等措施来实现党员教育工作的创新。

从创新的理论上来说,目前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研究专著主要来源于党内文件,缺乏创新性。目前从国内研究期刊来说,学术期刊中关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的研究较少。对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总体要求、目标以及工作原则做出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文件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在2006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该文件对党员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进行详细的论述与介绍,并且提出了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同时也要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该文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党员教育的研究基础。在2010年颁布的新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则进一步加入了创新的观点,认为对高校党员教育需要进行创新工作。本文在基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来深入研究高校基层党组织教育现状,提出创新观点。

二、实证研究与分析

根据前期文献检索,笔者在研究的基础上,设计问卷,测验问卷的信度为0.75。

(一)调查对象和问卷设计

高校中党组织干部、学生党员、群众。其中发出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有效率97.2%;问卷分为基本情况调查、党员教育效果调查、问题调查三个方面。统计分析:“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对高校基层党组织有了较深入的调查,包括教育形式,教育效果以及教育建议。调查结果比较科学客观的反映了当前高校中基层党员建设的基本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后文中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参考。

1.基本调查结果

被调查对象中,24岁以上(1990年出生)224人;24岁以下262人;男214人,女272人;少数民族42人,教师84人;本科在读238人,在读硕士164人。

2.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的效果调查

在涉及入党动机的问题时,71.8%的党员选择了“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随大流”的为6.1%;“为了将来个人发展的需要”为17.6%;有其他目的的则为4.4%。在回答“当初你入党有没有想到,党员的身份可能会对日后找工作有帮助”的问题时,高达40.9%的党员选择了“有,当初入党动机之一就是为日后找工作铺路”:选择“没有,为了党的理想信念”为43.7%:而选择“其他”的为15.4%。

在调查高校基层党组织和整体的党员教育效果评价时,相当部分的党员表示能够学到一定的知识,在对高校党员教育的形式方面进行调查发现,在回答“您认为目前党员在理论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时,不足、效果不佳”为41.9%;“学用脱节”以52.9%的比率为最高。

3.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的问题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就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45.2%的党员选择了“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有35.1%的党员选择了“多以教育为中心,被动受教育为主”;有31.1%的党员选择了“经常性教育活动重视不够,重视集中性短期教育”和“教育内容陈旧、单一,针对性、时效性不强”;“党员教育走形式”占31.9%;“上级党组织重视党员教育,基层党组织重视不够”的占20.9%;其他如“优质党员教育教材不足”、“现代信息技术在党员教育中发挥作用不够”和“缺乏对党员教育效果评估”的选择都低于20%。在对党员问及“较为感兴趣的党员教育理论学习内容”和“较为感兴趣的党员教育培训形式”的时候,较为平均的选项证明基层党组织的党员教育更加需要改变。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还需要高校要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加大教育管理的力度,以此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三、党员教育创新的建议

(一)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的模式和内容

1.创新教育模式,形成多样化、科学化、具体化的党员教育局面

党员教育模式,不能单一化,需要形成多样化,特别对于高校来讲,在改革党员教育模式的工作中,不仅仅要发扬多样化教学模式,还应当根据实际背景,坚持科学化和具体化的教学方法。从文化引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特别在“两课”教学过程中,以文化引导为线索,把实践内容,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达到“两课”精神进头脑的目的;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以实际行动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相结合,利用暑期的时间,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调研参观等形式,多种具体化的措施达到学习教育目的;把传统美德教育与革命教育结合起来,汲取其精髓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主流媒体,弘扬主流文化主阵地,现阶段,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利用主流官方微信平台,抓好思想,在网络中坚守自己的思想阵地。在实际教育中,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来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来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党员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学习、调查。利用大学生不同专业的特点,通过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方法,通过这种形式开阔学生的视野,避免党员教育的单一和枯燥。

2.丰富教育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基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新时期下高校中党员的教育工作开展,逐步以创建基层党组织的教育模式为契机,以坚持唱响主旋律和服务基层相结合,不断丰富大学生党员教育内容,以加强主流媒体的阵地意识,不断增加培训内容的涵盖面,构建一种更为开放、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改变传统的僵化教育模式,使得党员教育工作和教育内容更为动态。

教学内容应当区分不同群体内的党员特点,根据专业、性别、年级等方面,按照层次、有序的进行教育工作,以此保证党员教育的实效性,让教育真正的发挥作用。除了针对性的党员教育外,还应当密切关注党员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难题与问题。多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内容的活动,以实践求真实的讨论形式,从实践中感悟理论的真谛,丰富教育内容。

(二)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的体制和机制

改革是永无止境的,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探索和建立党员教育的各项制度,并且还要构建相应的保障机制。对工作不断的反思、探究,总结出各种工作经验,把有效的学习教育经验归纳,并把成功的案例作为代表性对象进行研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实现制度和机制创新。

1.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党员教育管理

制度是规范教育的保障,因此需要建立科学而合理的基层党组织学习制度。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构建科学的制度。定期学习和讨论,制定固定的学习日期,贯彻落实重要会议精神,不断提高基层党员的思想水平与政治觉悟,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发挥领导作用,带头学习,树立良好的学风。以党员为模范,带动广大群众学习,让学习变成一种习惯。

建立各基层党组织轮训制度:高等学校各基层党组织应当针对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的不同需求,开展定期的培训班,可以利用现在的网络技术,进行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教学,拓宽教学渠道,分层次的来加强对各级党员干部的培训,建立完善轮训体系,使得党员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建立健全党员考核制度:考核制度是评价教育是否有效的最直接来源,因此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建立党员考核制度时,需要根据党员师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根据教师、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考评体系,以此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前互相学习、互相监督。健全考核制度,以考核考评为抓手,规范党员自身。

2.健全组织保障机制,促进党员教育

健全组织保障:教育的两大主要要素是教育的内容和教育形式,且内容决定形式。针对高校而言,更应该结合不同专业背景,学习背景组织相关的教育形式,确保学用不脱节。

健全队伍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务工作者、辅导员、专业教师的专业优势和工作经验,构建科学的教育渠道,建立坚实有保障的党员阵地。除了要做好高校内部党员教育工作外,还可以发挥校友党员的代表性工作,让优秀的党务工作者来做好党员的教育工作。

(三)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当前网络新媒体盛行,“互联网+”时代中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要向渗透型转变。为了避免单调、单一的教育方法,将党员教育融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原有形式上进行创新,利用新技术来创造新的载体,在此基础上提升教育技能中的科技含量,把原有看似枯燥的党员教育转变成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新型课程。

1.创新教育载体,搭建“互联网+”时代多层次平台的党员教育培训体系

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教育建设来说,搭建多种有效的平台是符合社会发展背景的。但是从目前高校内部的具体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存在资金和师资缺乏的问题,因此就难以让广大党员都可以接受到满意的教育,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落实搭建高校基层党员教育平台的问题。各级党委除了要关注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外,还需要在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高校一定的支持,为高校发展基层党员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师资建设是基础的保障,因此高校首先应当加强党员教育的师资建设。以高素质高水平为基本要求,由学校领导干部,优秀的党课教师以及相关专家来构建一个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优秀党员来分享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学习他们的优秀事迹,真切感受到党员教育的先进性。

除了理论的教导外,还需要结合社会实践开展教育培训。目前高校中常见的社会实践有军训、实习,以及在寒暑假期间开展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平日里各支部组织也可以组织党员外出活动进行考察学习,通过切身感受来使党员达到陶冶情操,提高思想水平的目的。

可以搭建网上党校、红色博客、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的传播快捷性,使得党员教育的形式多样,形成网上网下“双网”互动,拓宽基层组织党员教育的延伸性。

2.创新媒体传播技术教学手段,提升教育培训时效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目前我国高校中必备的教学手段,在日常各类课程的教学中都有涉及。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的辅佐下,已经可以实现远程教学,令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高校中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代替过去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信息来促进党建工作的开展。高校可以根据党员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社会时事,来构建相应的专栏、微博圈等,利用微博、公众微信平台、MOOC课内容等信息平台,开展网上的互动学习和思想交流,把经常性的党员教育融合并渗透到党员学习、生活等各方面。

四、小结与展望

人类步入21世纪的新时期下高校充分认识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加了解网络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优势。本研究在明确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基础上,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完善提供了科学内容和依据。

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在新时期以来进行了不断的创新与改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提高。高校党务工作者和党员仍旧在不断的探索与发展,根据时代背景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并更正,找到新的发展路径,为进一步研究党员基层教育的创新而继续努力。

[1]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R].2010.

[2]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2001-2007[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宋俊成,杨连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44-50.

[4]韩大盾.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01.

[5]杨先永.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内容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7.

[6]李旭哲.Web2.0时代党的网络群众路线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

[6]李伟文.学习型基层党组织视阈下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31-32.

[7]姜培华.信息化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党建研究,2011(7).

[8]蒋述卓.网络舆情的发展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9]陈业林.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的思考[J].教育理论研究,2010:197-198.

[10](英)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11]习近平听取河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情况汇报[EB/OL].2013-12-9[2013-12-9]http://qzlx.people.com.cn/n/ 2013/1209/c364565-23791935.html.

[12]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EB/ OL].2012-12-27[2013-5-28]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 system/2012/12/27/019047784.shtml.

[13]张小钢.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的创新研究[J].科技信息,2011:453-451.

[14]李旭哲.“三个倡导”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现代商业,2013(8).

Personalized and diversified application of"Internet"era highlights the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o we can think that education of party members and the grass 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ot only has the innovation significance,but also has the important theory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Based on the clear recognition of the necessity and impor原tance of party member education in basic level party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ondition of party member education in basic level party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inds the problems of every branch,innovates content,mode,method and other aspects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innova原tion and development,providing the content and basis for the perfection of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rnet+;party organizations at the basic level;party members

G641

A

2096-000X(2016)17-0232-03

本文由浙江省教育工委课题(编号:YB1406),校级重点课堂(编号:2014DJYJ003)共同资助

崔泰铭(1982-),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党组织互联网+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