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棻对贵州社会发展的贡献
2016-03-19颜建华颜全己
颜建华 颜全己
(1、《安顺学院学报》编辑部,贵州 安顺561000)(2、贵州财经大学金融投资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李端棻对贵州社会发展的贡献
颜建华1颜全己2
(1、《安顺学院学报》编辑部,贵州安顺561000)(2、贵州财经大学金融投资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李端棻告老还乡后并未叹老嗟悲,而是充满热情地投身贵州的教育文化事业,大力兴办新式学堂,亲自主讲新思想,传播新文化;他编著《普通学说》作为教材,列举大量新学科目,以此来扩大贵州士人的眼界。此外,通过选派留学生和兴办实业,为贵州文化事业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径,力图为逐渐改变贵州贫瘠落后的面貌有所作为。
关键词:教育实践,编著纲要,发展实业
1898年9月21日,光绪皇帝被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瀛台之后,谭嗣同、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 被顽固派处死于北京菜市口,在清政府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的危急形势下,为了避祸,身为维新派首脑的康有为梁启超也被迫流亡日本,于是维新派人士遂即星云流散,维新运动随即中断。李端棻因此具折自请惩处,朝廷以“滥行保荐”罪将李端棻发配新疆流放。在前往新疆途中李端棻因生疾病,便留在甘州(今甘肃张掖)治病。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李端棻因年老多病才得以遇赦回原籍贵阳养老,虽然当时他已69岁,但对改革的初衷仍然未减,依然竭力宣传西学,坚持推行新式教育,并为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奔走呼吁,亲自主讲新思想新知识,同时还与贵州的开明人士共倡兴办地方实业,组建贵州矿产资源的实业公司,为发展贵州文化事业拓展途径。
一、亲身参与教育实践推广新式学堂
贵州交通闭塞,教育文化向来落后于其他地区,不但学堂极少,而且许多学生只知道孔孟程朱之学,对于新学、西学涉猎者极为罕有,因此筹画建置更多的新式学堂,培养更多掌握新知识的有志人才,成为了李端棻晚年身体力行的行动。 梁启超在为李端棻撰写的《清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李公墓志铭》中说:“犹复以奖励后进、开风气为己任”[1]202,继续力倡新学,在贵阳故里传播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1902年,贵州巡抚邓华熙聘请李端棻主持贵州新经世学堂讲席,因而李端棻得以开始从事新式教育实践活动。贵州经世学堂是贵州最早的近代学堂,是在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上奏批谕之后,由当时的贵州学政严修倡议办立的。严修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浙江慈溪人,于1897年任贵州学政,与贵阳学古书院山长雷玉峰等人对旧书院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于1898年由贵州巡抚王毓藻奏请朝廷将学古书院更名为经世学堂。李端棻每月到经世学堂讲授两次,将自己一贯主张的教育改良思想实践于贵州的教育事业发展中。李端棻以传播西方新学,打开贵州新学风为职责,认为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但已萌芽的新政依然要推行。在讲授的课程中,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卢梭论”、赫胥黎的“天演论”、孟德斯鸠的“三权鼎立论”等科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宣传自然科学知识和治国理论。“谆谆以开通风气,导引后进为务”[1]201,“教以之身度,品根坻之学”[1]201。这些新思想,当时虽然有人哗以为怪,但使贵州沉闷闭塞的学风陡然大变,开通了贵州学术文化风气,使探索新学的人日渐增多。在社会群体和贵州学人中,李端峰具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常利用许多公开聚会召集年轻学子座谈,介绍他们阅读由梁启超所主编的《新民丛报》,宣传西方的学术文化,使新的文化思想得以在贵州士林张扬,开户了贵州先进知识青年的思想境界,为贵州近代教育的发展和新式人才的培育奠定了基础,对贵州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些新的思想,虽然有人哗以为怪,但却使贵州沉闷闭塞的学术局面陡然大变,使探索新学的人日渐增多。
除了在经世学堂讲授新学思想外,李端棻通过自己个人的影响,在贵阳多方努力联络有志于新学传播的人士,筹画建置新式学校,为发展贵州的新式教育和传承民族文化精神而身体力行,付诸实际行动。李端棻在清末贵阳富商于德楷和维新人士乐嘉藻的襄助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合力协办了贵州第一所新式的公立师范学堂,为贵州新式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李端棻又与贵州闻人任可澄、唐尔鏞、华之鸿等人提请贵州巡抚林绍年批准,在原贵州府中学堂的基础上创建贵阳中学堂,第二年改名为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即现在贵阳一中的前身,是清末到民国初期贵州最大的一所中学堂。这所公立中学堂不仅规模大,而且教学设备最为齐全,师资队伍最为雄厚,对贵州教育事业的兴起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同时李端棻还在自立中学堂任教。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李端棻还大力推进创设贵州大学堂,虽然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仅短暂两年就停办,但成为贵州办新式大学堂的先河,意义十分重大。李端棻和唐尔鏞、华之鸿等人还成立了贵州教育总会筹备会,借此来统筹和引导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李端棻创办新式学堂的影响下,贵州出现了一批新式的中小学堂,其中还出现了女子学堂。据《贵州通志》统计,自1902年到1910年,贵州出现了683所新式学堂,其中高等小学有108所,初等小学有547所,中学堂有6所,师范学堂有2所,实业学堂有3所,具有高等性质的学堂6所,此外还有办学条件较差和办学规模较小的简易师范学堂3所、师范传习所5所,甚至现了具有军事性质的武备学堂,这些努力,改变了贵州教育落后的面貌,新式教育体制在贵州得以逐渐推广,各种新思想、新科学文化在贵州得到进一步发展,使贵州的教育事业和民族文化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不断涌现出许多学有建树的新式人才,对贵州民族文化的自觉自醒作出了贡献。
二、编纂《普通学说》扩大新文化的传播
《普通学说》是李端棻任贵州经世学堂讲席时所编的讲课稿,实际上是一本讲授大纲。
这个小册子共13页,正文10页,主要阐述著者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论观点,共7000字;附录3页,主要列出65种图书作为《普通学说》教材的书目,涉及到了17个学科,史地类的有中国史、世界史、中国地理、世界地经理,数理类的有算术、几何、代数、理化,地质生物的有地文、生物、植物,政经类的有政治、经济,教育类的有法制、伦理、教育。由著者所设置的科目可以看出,李端棻讲授《普通学说》的目的是为贵州培养有用的新式人才,他以普通学说作为育人的基础,让学生接受人类的各种知识。对于学习本国的地理、历史,李端棻也极其重视,他认为是“本国人特别应有之智识,较切于人类普通应有智识也。”[2]3反映李端棻爱国思想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承继。在《普通学说》中,著者以政治人才培养为重心,倡议大力发展师范教育,主张采用新教材,得到当时许多进步人士的支持。
该书今贵州师大图书馆存有四本,书的封面在下角印有方型蓝色印章,为文学院教授、贵州藏书家王佩芬先生赠送师大图书馆的近百种古籍线装图书之一。研究者对这四本《普通学说》的封面、装帧、纸张、排版、印制、页码、成色进行比较未有任何不同,这四本《普通学说》均采用竖排铅印线装,为小16开本。该书正文10页共24段,附录3页列出17门学科65种图书书目。书前无序言,书末无跋文,全书没有圈画句读。四本书中一本的封面有蒲藏锋先生用行书书写的题记,兹录于下:
泌元(蕊园)李尚书之新作也。时李公主精(经)世学堂讲席,感时势之方艰,望人才之有用。黔处僻邑,人民知识之程度最低,学者多不知普通(学)为何,遑沦其他手?公乃作是说以示之的。吾知自今以往,黔南人士必有鄙弃是说,而不屑道者,是我黔之幸福也。孔子生二千四百五十四年,光绪纪元二十九年七月,贵筑蒲藏锋。[2]
蒲藏锋是当时贵州籍支持维新变法的著名人士之一,常与贵州进步人士乐嘉藻、周培艺、任可澄、张百麟、平刚等交往,曾任贵阳师范学堂文科教员。他所撰写的题记反映四个问题:第一,该书为李端棻的最新著述;第二,《普通学说》的宗旨是要为贵州培养实用人才;第三,《普通学说》一书既得到维新派人士的普遍称赞,也受到顽固派的责难;第四,该书的出版时间为1903年7月以前,说明该书是李端棻晚年在贵州经世学堂所编著的讲课稿。
书的封底用毛笔正楷书写出发行所、定价、编辑者、印刷者、刻印的日期等名目,共59字为:
代发行所:城北官书发行所
定价:制钱五十文
编辑者:贵筑李端棻
印刷者:武庙铅字活版所
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初二日午刻
在精(经)世学堂演讲毕后给[2]
比较现在出版的图书,与现在图书的版权页内容相似。文末题记说明《普通学说》是李端棻在经世学堂演讲所用的稿子。这段题记书写风格与书前蒲藏锋题记显然不同,应为他人所题。
《普通学说》所涉及的知识、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与李端棻的一贯政治主张和思想认识,教学实践是一致的。作为经世学堂的主讲,李端棻在给学生讲授《普通学说》时,常常将当时国家“危急存亡之秋”[2]2的形势告诫学生:要学生“救时之学断不可缓,亦不可少”[2]2,认为救时之学能为国家培养岀救国人才,他说“此非为枪炮、汽机可以银货购之者也”[2]2强调复兴中华人人必需具有爱国之心,主张通过学习我国地理、历史来培养青年学子的爱国之心,并用我国地理的可爱之处以及历史上的爱国人物和爱国事件来教育培养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感。因此他在《普通学说》强调:“本国地理、历史、爱国之心种子也”[2]2,认为 “今中国人爱国之心甚藻,非不爱也,不知我国有可爱者在也”[2]2,并主张 “爱之则思与国人共保持之,有来争者则思与国人共拒之。此人情也,非分外之思想也”[2]2。正是基于他的进步思想和之久不衰的爱国热情,尽管到垂暮之年,李端棻依然同贵州有志之士“共求进取之途”[2]2,并“与诸君勉力赴之”[2]2,始终将自己提出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在贵州的教育实践中加以倡导和实施。
三、通过教育开启民智发展实业建设
李端棻主张游历,贵州留学生的考选,当时由他负责推荐,曾于1905年春夏选派78名学生出国学习,又于当年秋冬选派73名学生到日本留学,使贵州留学教育得以兴起。这些留学生于国外学习新知新法,学成后大多回到贵州参与教育和其他行业的建设,成为当时贵州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贵州地瘠民贫,百废待兴,李端棻将发展教育事业和选派留学生作为开户民智,振兴实业的手段,他认为必须通过民智开发与物力开发并举,才能改变贵州的落后面貌,因此,他曾与于德楷共同创办贵州全省铁路矿务总公司,并自任总经理,希望借助修筑铁路,开发矿产资源从而发展贵州经济。由于当时保守势力强大,在封建专制桎梏下,李端棻在贵州进行的这项资产阶级改良和革新的举动,最终未能顺利实现,成为了他毕生的一大遗憾。
在贵州养老期间,李端棻并没有叹老嗟悲、闭门不问世事,而是更加关注国事,思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时刻了解时局的变化。由于与家乡父老故交经常接触交谈和与不同阶层的人物交往,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戊戌时期比相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1901年清王朝被迫坚定《辛丑条约》被迫向列强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史称“庚子赔款”。此后,清王朝更加衰弱,中国的矿产、铁路被帝国主义大肆掠夺,中国社会更加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这种政治局面,震撼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广大有识之士。处于大西南的贵州,矿藏丰富,也是英法等帝国主义掠夺的对象。对列强来黔企图承办的企图,李端棻与贵州的维新人士坚决主张“利器不可假人,民膏不可外溢”[1]202,并且发动有识人士组建了“贵州路矿公司”,以此对抗外国资本的掠夺。
李端棻不仅通过兴办实业来抵抗帝国主义的掠夺,而且在舆论上支持学生反对帝国主义的掠夺正义行为。1903年,北京高等大学堂爱国学生为反对沙俄强占东北领土而鸣钟堂上演说,严厉谴责沙俄军队企图盘踞东北所提出的七条无理要求,主张发电各省督抚电奏力争。对于沙俄独霸东北的行为,全国民众反对的呼声也十分强烈,留日的爱国学生甚至要求组织拒俄义勇队赴东北同沙俄进行斗争。清政府不顾各界爱国民众的呼声和学生们的爱国举动,竟然将学生的这种正义举动视为“托拒俄以谋革命”[3]107而加以镇压。李端棻对此极其愤慨,作《闻京都学生遇害》诗抒发自己对清政府的失望不满和帝国主义的义愤,诗中抒写到“黑气浸浸压帝畿,嘻嘻怪事是邪非。学堂未获收明效,文字翻能贾祸如。独剃同胞曾得计,摧残国脉更可悲。党人两字真心法,一网轻投漏网稀。”[4]他对清政府残害同胞不敢抗拒沙俄的可耻行径加以痛斥,表达自己悲痛欲绝的情感,对帝国主义的肆意妄为恃强欺凌义愤填膺,要清政府分清是非,支持学生抵抗帝国主义对祖国的掠夺。
结语
李端棻在贵州大力传播新思想,竭力推行新式教育,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应,得到广大进步人士的拥护和接受,同时也受到顽固势力的仇视和反对。这些保守派在贵阳街上贴出了三首打油诗,据李端棻的学生殷亮轩《戊戌政变后回贵阳的李端棻》一文回忆,其中一首打油诗直接将顽固派残杀维新人士的事例恐吓李端棻,气焰嚣张地咒骂说:“康梁余党至今多,叫你常将颈子摩。死到临头终不悔,敢将孔孟比卢俊。”对此,李端棻并不畏惧,也不悔恨,只是为自己的思想主张不被理解而感到遗憾,官府不让他在经世学堂继续讲学,他索性在自家的客厅内向进步学生传播新学,为表明自己坚持新学不懈的意志,特作一则联语刻木悬挂于山斗堂的内壁上,其联语为:“我犹未免为乡人,甫邀恩命释回,莫补前愆,敢冒藐躬堪表率;师不必贤于弟子,所愿英才崛起,突超先辈,庶几垂老睹文明。”[5]阅者无不深受感动,认为撰联者从远处着笔,对地方人士流露出一片真情和期望,而且表明自己在顽固势力的高压下,毫不妥协屈服之态,仍然执着素志,壮心不已。在去世前不久,李端棻给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去信倡明自己的素志,他说:“我虽年逾七十,志气尚如少年,天不死我,我将从诸君子之后,有所尽于国家矣。”[1]202一腔爱国热情,溢于言表,拳拳救国之心,终老不改。
参考文献:
[1]任可澄·贵州通志·人物志[M].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点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2]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M].北京:中华书局,1946.
[3]许先德,龙尚学·贵阳五家诗钞·苾园诗存[Z].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4]李端棻·普通学说[M].贵阳:城北官书发行所,1903.
[5]邓洪波·中国书院楹联[Z].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郑朝彬)
Li Duanfen’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in Guizhou
Yan Jianhua1Yan Quanji2
(1.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Anshun University, Anshun 561000,Guizhou,China)(2.School of Financial,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nics,Guiyang 550025,Guizhou,China)
Abstract:Li Duanfen did not became depression very much,but full of enthusiasm into education of Guizhou cultural undertakings after he retired home. He established a new school to teach the new ideas and spread the new culture personally. In order to expand the philistines horizons of scholars in Guizhou, He wrote a book named “General theory” as a textbook, and cited numerous new subjects in the book.In addition, he selected students and developed enterprise to exploit a new path for social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in Guizhou.He tried his best to change the poor backward gradually in Guizhou.
Key words:education practice, compiled programs, develop industry and commerce
收稿日期:2015-12-12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3A067)“近代教育的改革者李端棻研究”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1.颜建华(1957~),男,贵州普定人,安顺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贵州文史馆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2016)02-0107-04
历史·文化·经济学
2.颜全己(1997.02~),男,布依族,贵州普定人,贵州财经大学金融投资学院2014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