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匿名”到“实名”:师生关系教改探索
2016-03-19朱永富
朱永富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从“匿名”到“实名”:师生关系教改探索
朱永富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当前在大学校园里出现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则坐在下面无动于衷。长此以往,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一种伤害,从而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将学生从“匿名”状态变成“实名”状态,把单纯的教学关系,变成立体的熟人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师生关系;匿名;实名;教学质量
当前在大学校园里出现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口干舌燥,而学生可能各忙各的,对教师的授课充耳不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感觉自己教的很卖力,很辛苦,而学生则不领情,觉得教师授课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没有在课堂上学到受用的知识。长此以往,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一种伤害,从而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我认为有必要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如何改善这种不良现象。
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将学生从“匿名”状态变成“实名”状态,把师生关系从“生人社会”变成“熟人社会”①。把陌生单纯的教学关系,变成立体的熟人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当前在大学校园里师生关系由传统的师徒关系转变成了职业性的教学关系。教师给学生上完一学期的课之后,可能只记得少数几个学生的名字,这几个学生可能包括学习委员、极个别课堂活跃的学生,极个别体貌特征突出的学生。而大部分学生依然寂寞的生长着,没有得到教师的关注。这些学生可能是一些学习兴趣不是很高的学生,是一些体貌特征普通的学生,甚至是一些心理上多少有些自卑或自闭的学生。也许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即教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也不搭理老师。教师上课按时来,讲完课就走,也没有课外的交流。
在匿名状态中,不活跃的学生往往认为教师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老师眼中无关紧要,老师不关心自己。如果有个别教师表现出对班上一些同学的特别偏爱时,则更容易引起这些学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在学校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相对来说处于被动的一方,教师处于主动的一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甚至是在不良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些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寻求改善这种师生关系,而是选择沉默,继续处于陌生状态中。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具有主动权和专业素质的教师承担起改善师生关系的重任。
要改善这种不良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认知中,从匿名状态进入实名状态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实名状态就是把学生的立体生活呈现在教师认知当中。学生的整个身心状态、整体的学习情况、甚至生活与成长都呈现在教师的认知当中。
实现实名状态,首要的就是记住学生的名字。当一个教师的学生数量比较少的情况下,要想记住学生的名字,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只要多点几次名,提问几次,课下跟班上的学生交流一下,抓住几个学生的体貌特征,就能够记住他们的名字。但是当一个学期一位教师的学生超过两百人时。想要记住学生的名字,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学生一多,单是点名就需要花很长时间,在短时间内,把五六十人甚至上百人点一遍名,想要记住他们是很困难的,而且点名不能占用太多上课时间,否则也会引起一些学生的意见。也不可能通过提问的方式记住每一个人。学生的回答可能质量并不高,声音也不大,对其他同学来说没有听的价值,由此可能造成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减弱,因此提问在课堂上不能占用过多时间。在人数多的情况下,很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即便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来回答问题,教师也很难在学生回答一次问题之后就把学生记住。那么怎样才能记住大量的学生呢。大型考试的签到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一些大型考试中,监考人员每场考试都会有一张表。上面有每个考生的照片和姓名。考生来了之后在自己的照片和姓名下签上自己的名字,考完交卷时也要签上自己的名字。监考人员就会依据这张表以及考生的身份证核对考生的身份,以防替考。当然可以由班上统一制作这样一张带照片的名册给每位任课教师发一张。如果觉得让学生去制作这样一张表还要统一制作比较繁琐。那么每个教师可以自己独立解决。而且还可以解决的更好。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到手机微信。当前,科技发达,智能手机普及程度极高,几乎每个学生都使用智能手机,使用微信。那么就可以让学生加教师的微信。让学生用手机自拍照片并附上自己的名字发给老师。教师通过学生的生活照和名字的对应,就能够轻松让学生真人与名字对号入座。
从匿名状态进入实名状态以后,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在教师的眼中,学生就会注重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这样的方式极大的拉近了师生的感情和距离。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关心。我们必须承认人不仅仅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在非理性因素中,情感因素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师生之间有了关注和关心,将极大地促进双方的相互接受,这是形成良性教学关系的重要基础。
从匿名状态进入实名状态,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情。教师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学生应有的学习方向来教学。甚至还有考虑学生整体的时间安排和个体兴趣与需求。在匿名状态中,学生的整体图式不能进入教师的认知,教师的讲课往往处于一种自说自话的状态。这就是很多教师觉得自己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讲授只是一厢情愿。这类教师往往对学生的需求持有一种鸵鸟式策略,或者说他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抱有一种掩耳盗铃的心理。鸵鸟策略与掩耳盗铃心理是教学上的一种消极心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教师认为大学生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学不学是学生自己的主观意愿决定的,教师只要讲自己的课,把该讲得内容讲了,学生爱听不听。在实名状态当中,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表达对课程和教师的个性化期望,教师接收到这些个性化的期待,往往容易在随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在整体教学中照顾到这些个性化的期待。不愿意让别人失望,尤其是不愿意让那些尊重自己,欣赏自己,关心自己的人失望,是人的本性。教师满足了学生的期待之后,就会获得一种成就感。
从匿名状态对实名状态,有利于解除紧张的师生关系。紧张型师生关系的形成第一个因素是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过严,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解除紧张型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虑教学。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对较低,而且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度提升。所谓欲速则不达,学习总是需要循序渐进。在教师这一方面,可能是一腔热血,也觉得自己水平很高,希望学生尽快学好。往往会有拔苗助长的情况出现。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新学的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之间形成联结。拔苗助长的结果,往往是新知识与既有知识脱节,导致学生对新知识无法理解,或一知半解,由此很难产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也体会不到新知识的重要意义。时间一长,学生无法从新知识学习中获得足够的效能感,就会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如果这时候教师不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坚持对学生的高要求,则会导致隐形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的学习方向,是由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域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决定的。教师的教学必须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激发学生的有效学习,同时必须遵循专业培养规律。这些都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考虑的。这些都是教师应尽的教学职责的体现。
教师授课目的与学生的需求明显冲突是师生关系紧张的第二个因素。当前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教师的职称评定,主要都是以教师的科研成果来衡量的。高校教师有很大的发表论文和申请各类研究课题的压力。在强大的生存压力下,教师通常会有意无意地偏重科研,当然,这对高校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大环境下,往往会出现科研对教学的侵蚀。这种侵蚀主要体现在有些教师将科研与教学混淆,把教学改头换面成了一种科研探索。我们都知道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有助于科研,科研反过来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要想把教学工作做好,不搞科研,甚至不搞好科研是绝对不行的。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应该把自己尚在进行的科研探索拿到课堂上来。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教师的科研过程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可能有成果也可能最终无果。一种科研尝试最后是不是可行尚在摸索中。这样的科研是否能够上课堂是很值得商榷的。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时间和精力也有限,更重要的是对教师天然的信任也是有限的。如果不珍惜这些有限的资源,在这些有限的资源许可范围内给予学生有价值的教学过程,就将浪费学生的资源,也将在不同程度上丧失教师在教学中的威信。
实名状态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渗透性。教学具有渗透性是指教学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授课。在匿名状态下,有些教师上完课就走,连学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课下碰到脸熟的学生,顶多点点头,打个招呼,很难课下与学生有交流。这实际上造成了学生与教师的疏离。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教师职业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教师职业的神圣性。神圣性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奉献精神。教师职业天然的具有这种属性。孔子被后世尊称为孔圣人就是典型的体现。学生对人生的诸种味道还没有完全的体验,对社会还懵懵懂懂,处于一种过渡阶段。甚至可以说大学是学生从父母核心的家庭走向社会的一个桥梁。而在这个桥梁上,发挥更要作用的就是教师。在家庭环境中,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情感关系,而在社会上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则主要是利益关系。年轻的学子将从被哺育的雏鸟变成独自猎食的飞鹰。在这个过程中无疑会伴随着各种失望、挫折、甚至苦难,他(她)们将会感到痛苦与迷茫。处于这个过程中的学生往往希望从教师这里获得更多的支持。尤其是对于那些出身农村,家庭的力量极其微弱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教师不仅仅应该在课堂上对学生和颜悦色,而且在课下,在现实生活中,在课程结束以后也应该继续保持对学生的关爱。中国有句古话叫“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说的是师生关系的持久性。不论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持续了多久,他们之间的感情关系都将伴随他们一生。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我们不一定按照这样的箴言来要求师生关系,但是在课下,教师还是应该继续践行师风,不应该对学生课上一张脸,课下一张脸。课上对学生笑脸相对,课下冷漠无视。把课堂上的热情视为一种手段。我们也可以理解,教师的精神状态在课上课下有所不同是人的正常生理和心理决定的。在课堂上面对众多学生,教师的仪态多少都有表演性在里面。课下教师则需要休息,在休息中往往精气内敛,表现在外面就是面无表情,双目无光等。甚至有人还把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恨写在脸上。但是,从教育精神的角度来说,这种行为方式忽略了教育的渗透性原则。学生不仅仅会在课堂上见到教师,学生也不仅仅会认知课堂上的教师。教师在时常生活中的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学生也会把在不同情况下教师的言行在心里进行对比。不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表现的道貌岸然,如果生活中不能做到知行合一,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都会大打折扣。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专业知识,在课下还可以对学生的整体生活和人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如果一个教师能够课上课下知行合一,赢得学生的欣赏和信任,那么学生自然也会主动接近教师,从教师那里汲取更多的营养。这也是教师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
学生从匿名状态中走出来,与教师形成对等人格,向教师及时反馈信息,对教师也有一种监督和约束的作用。学生的诸多信息无法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些信息包括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学生的两性交往情况,学生对学业和教师教学的一些感知和自己的看法,学生对人生和前途的忧虑,学生的对生活的态度,学生的性格,以及他们的一些成长轨迹中的一些小的喜怒哀乐。学生所呈现出来的这些信息,使得教师无法不正视学生作为一个和教师对等的人格形式。教师相对年长,在社会阅历上比较丰富,在知识上具有绝对优势,在课堂上,教师掌握着话语权,学生处于被动和沉默状态。这种格局不利于形成教师和学生的对等人格。对等人格的形成,就意味着学生和教师,尤其是学生对教师不再是从一个知识占有量多寡的尺度来衡量教师,而是从整个“人”的角度来衡量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是否幽默,是否热爱生活,衣着是否得体,教师的品行是否端正,教师是否真正的关心学生,这些元素都会成为学生从“做人”的维度来评估教师。教师表现好,则会获得学生的喜爱,受到学生欢迎,学生愿意主动接近教师,与教师交流课程、学业、自己的人生规划,甚至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反之,教师表现不好,学生就会对教师敬而远之,甚至唯恐避之不及。若是学生通过实名渠道呈现了对教师的负面情绪,对会对教师形成莫大的压力,促使教师去反思,调整教学。学生不再因为自己年轻和知识占有量小,而在与教师的沟通中成为弱势,在人格上教师与学生呈现了对等状态。最终,学生与教师在实名状态中达到相互认可,相互欣赏的状态,从而实现融洽合作。
由此,从匿名到实名,可以增进师生感情,促进教师了解学情,解除紧张型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的渗透性,同时,有利于学生实现与教师的对等人格,实现学生对教师的监督和约束,从而有益于当下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出现的教学不洽现象。
注释:
①费孝通在谈到乡土社会时,曾说:“这是一个‘熟悉’社会,没有一个陌生人的社会。” 见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关于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表演性问题,可以参考美国学者欧文·戈夫曼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责任编辑:李昌礼)
From “Anonymous” to “Real name”: A Study on the Refor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Zhu Yongfu
(College Humanitie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550025, Guizhou, China)
Abstract:Currently, in the university campus ther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eachers in the rostrum speak thirsty while the students sit in the following indifferent. Continuously for a long time, to teacher’s teaching enthusiasm and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is a kind of hurt, which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stablish a goo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The student from “anonymous” state into “real name” state, the simple teaching relationship, become a three-dimensional friend relationship, is a useful attempt to solve this problem.
Key words: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onymity, real name, teaching quality
收稿日期:2016-01-10
作者简介:朱永富(1983.08~),男,山东莒县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2016)02-00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