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在编人员入会及权益维护情况的分析与思考
2016-03-19王颖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王颖(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高校非在编人员入会及权益维护情况的分析与思考
王颖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在对高校校办产业系统内非在编人员基本情况进行基础调研的基础上,对非在编人员入会和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综合归纳,根据调研分析的结果,对高校非在编人员入会及维权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非在编人员;权益维护;体制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basic situation of non-permanent staff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problems about entering trade union and protection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non-permanent staff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Keywords:non-permanent staff; maintenance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system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机构由过去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单一的行政事业型向多元化的社会型转变,学校员工的构成也由原行政事业编制占绝对多数向多种“身份”转移。随着非在编人员比例的不断提高,如何维护好非在编人员的合法权益,增加其归属感和责任感,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成为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作者对于产业处的非在编人员入会及权益维护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对于在权益维护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思考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一、非在编人员基本情况
此次接受调查的高校非在编人员总数为78名,其中男性33名,女性45名,均与部门签订了短期合同。校办产业系统非编人员大多从事辅助性服务工作,这部分人员大多学历不高,来源复杂,包括本单位和其他单位的下岗人员,内退人员等,个体情况各有特点,主要从事勤杂、保洁、服务等辅助性工作。这部分人员在进入系统工作时经过严格的挑选,在后续工作过程中也接受过相关专业培训,因此总体组织纪律性较强,具有重责任、守纪律的良好素质,懂得依靠工会组织维护自己的权益,大部分人的入会要求强烈。
二、非在编人员权益维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非在编人员缺乏对相关法律的了解
法律对于非在编人员权益的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调研结果显示,在被调查非在编人员中,85%的人员都对《工会法》、《劳动法》、《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以及《中国工会章程》不了解,仅有少数从事管理岗位的非在编人员对《劳动法》和《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有所了解,很多人员在填写表格时表明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可以加入工会。这说明在指导、帮助非在编人员维权及监督组织严格落实相关赋予劳动者的各项权益等方面,上级工会的关注度和指导力度还比较缺乏,对非在编人员入会问题也缺乏足够重视。
(二)非在编人员享有的经济、福利待遇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近两年来高校因用工体制的转变,身份造成的待遇差别正在缩小,通过劳动用工制度规范,非在编人员享受“五险一金”的比例大幅提升。但在其他待遇方面,不仅在编与非在编人员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即使同是非在编人员,从事的岗位性质不同,待遇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调查显示,在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是:35岁以上的人员中75%都认为收入低是目前最大的困难,剩下的25%认为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子女上学难,35以下的非编人员中6%认为目前从事的工作没有发展,82%的人认为目前的收入过低,在目前物价较高的南京感觉生活压力很大。10%的认为孩子上幼儿园很难。在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选项中,91%的人员认为是福利待遇和子女入学入托,结合这几个问题选项结果来分析,就可以看出目前非在编人员的经济和福利状况急需改善。
(三)非在编人员了解工会组织的情况
非在编人员对于工会的知晓程度也影响着他们依靠工会组织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效果。调查结果表明,96%的被调查人员表示从不参加工会组织的活动,但是61%的非在编人员表示有必要加入工会组织,认为这是权益得到保护和获得组织认同的一种重要方式。30%的人员对加入工会组织的看法是“别人加入我就参加”,也有少数人员表示因为流动频繁对加入工会组织持无所谓的态度。
(四)保障非在编人员的合法权益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73%的被调查人员认为个人维权意识弱,62%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在经济上受制于人,“人格尊严受歧视”也是大家普遍反映的共性问题,可见非在编人员不仅需要获得经济上的提升,他们也非常希望获得社会和组织的认同,也希望能有一个组织可以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在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来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非在编人员入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工会作为代表职工利益的群众组织,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因此,非在编人员通过加入工会组织,可依靠工会组织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同时亦可提升个人价值获得更多的社会和组织认同。目前,有诸多因素制约着非在编人员的入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一)现行管理体制的约束
随着高校用人机制的不断深化,人才的流动性不断加强,员工身份日趋多元化。虽然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但对非在编人员的用工机制还没有走上科学管理和法制化的轨道。由于计划经济模式下户籍制度和公共资源分配及社会保障体系制度之间的冲突,外地人员只能以“非在编职工”的身份进入高校工作,他们在组织中的地位远不及正式职工优越,他们的收入也和正式职工有很大差距,他们的权益也缺乏一定的保障,这些都是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现实问题。
(二)会籍管理制度的制约
非在编员工大多存在着文化水平较低、身份复杂、工作流动频繁,工作状况不稳定等现象。一方面对目前的相对稳定的工会会籍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比如,某校工会新吸收7名非在编职工入会,然而时间不到半年,就有4名会员离开了本单位,离开时又不办理任何手续,造成了到新单位后,会员身份难以确认的后果。另一方面制度也会造成部分非在编员工对工会的依赖性较弱,所以工会对其进行教育、引导、管理等任务也较重。
(三)经济利益的约束
吸收非在编人员入会,就要让其享受最基本的社会保险和相应的待遇,这无疑会给高校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增加高校的运行成本,涉及到高校经济效益和利益格局重新分配的问题。经济上的考量也影响了工会工作的覆盖性,对非在编人员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面向非在编人员的工会活动较少
由于非在编人员自身的特点,相当比例的非在编人员文化水平较低,而工会组织的活动可能更多的是面向有编制人员的活动。对于非在编人员,适合他们文化水平和兴趣的活动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非在编人员加入工会组织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非在编人员素质的提高。
(五)缺乏政策性指导
对于非在编人员如何加入本单位工会组织,由于缺乏上级工会组织具有明确指导性的法律文本,一方面使非在编人员对加入工会组织的目的、意义、权利等方面缺乏系统了解;另一方面使得基层工会组织面对要求加入工会组织的各种用工类型的非在编人员无法区分,以至于哪些人员可以入会,哪些人员暂时还不能入会等问题无法准确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在编人员加入工会组织的步伐。
四、对高校非在编人员入会及维权问题的思考
首先,各高校应加强对非在编人员的重视。上级组织重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非在编人员和在编人员都是高校发展的贡献者,高校管理部门、工会组织和用人单位要树立起依法经营管理学校、依法提高学校经济效益、依法保障非在编职工合法权益的观念,不应将非在编人员视为学校的边缘人。事实也充分证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非在编人员的辛勤劳动,他们应获得社会和学校充分的尊重。尤其是工会组织要十分关注非在编职人员入会问题,彻底摒弃非在编人员的权益保障与工会无关的陈旧观念,积极营造良好维权舆论和氛围。
其次,应该提高非在编人员对工会的认知程度。调查表明有部分非在编人员对工会的认知非常局限,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也缺乏相关的意识。因此工会组织应加强对非在编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其对工会的性质有所了解,并普及职业道德、劳动保护和相关法律知识等,促其认识到加入工会也是对自身权益的一种重要保护方式。同时,工会组织可以适当增加面向非编制人员,符合他们文化水平、兴趣的活动,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
再次,由于高校经费有限,学校在经费落实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维护非在编人员合法权益时,如果单纯强调入会,会导致非在编人员的入会局限于形式。因此,高校工会可根据实际情况,如采取以工龄长短、不同的用工类型以表现业绩为依据分批入会的形式;在权益维护、待遇享受方面可实施分步计划,逐步到位,以缓和用人单位的压力,防止产生新的不平衡。
另外,针对非在编员工组成情况复杂、流动性较大等实际情况,积极调查研究,在实践中逐步摸索一些切实可行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通过二级管理组织模式,有利于学校工会保持其工作重心不变,有利于保持服务教师主体职责不变,有利于保持学校教师主体的利益格局不变。同时,非在编人员也有了主人翁意识,在人格与尊严上得到了尊重,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实行分类管理,就是按照非在编人员的状况,即农民工、下岗职工、本专科毕业生三类,设工会小组长,因为他们的思想、工种、诉求一致,便于组织活动、交流思想、统一管理。
综上所述,高校非在编人员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针对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工会组织要予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将他们组织起来、积极吸收他们加入工会组织,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这是高校工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于险波.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内部运行机制探究[J].大学教育,2014(7).
作者简介:王颖(1979,11-),女,汉族,盐城,硕士,讲师,南京中医药大学产业处,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8-01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