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学排名问题研究综述
2016-03-19刘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07
刘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07)
世界大学排名问题研究综述
刘真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07)
摘要: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网上检索,文章以有关世界大学排名的研究为文献基础,梳理并分析了研究涉及的世界大学排名体系研究、排名变迁以及评价影响等,并认为应从更深层次研究世界大学排名。
关键词:世界大学排名;研究综述;变迁;影响
Abstract:Based on the literature of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in the CNKI, this paper generalizes the system, changing, evaluation and influence of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And it argues that we should study the problems of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from a deeper level.
Keywords: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studies review; change; influence
近年来,世界大学排名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衡量全世界大学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世界大学的排名体系中,较有影响力的排行榜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国际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以及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发布的THE世界大学排名,同时,USNEWS也于2014年首次发布其2015版本的世界大学排名。
自大学排名产生以来,学者们围绕大学排名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大学排名的发展、指标体系、评价及影响等主题。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网上检索,文章对与世界大学排名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一、文献梳理
关于世界大学排名研究的文献材料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对世界大学排名体系的研究,包括具体世界大学排名的机构、指标、排名方法等;对世界大学排名变迁的研究,包括研究具体国家大学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排名数据变化情况,或与其他国家的大学排名位次相比较等;对世界大学排名的评价和排名所产生影响的研究,从各个角度对排名进行了分析或批判性思考。内容方面,已有研究主要围绕大学排名产生的背景、原因及依据、大学排名的主体机构、指标体系与影响等方面展开。
(一)关于世界大学排名体系的研究
叶赋桂、钟周、李越[1]对《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2004年和2005年世界大学排名的数据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考察,深入地分析了其排名方法、指标和结果,指出其世界大学排名反映的是教学、研究和国际声誉方面的实力,而且特别强调国际化。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2]关注了其中的具体指标,研究了同行评议与指标体系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和kappa一致性检验法进行了研究。夏振荣、俞立平[3]则基于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世界大学排名数据,利用排序因变量模型分析了世界大学排名的影响因素。发现建校历史、私立大学、英语大国的大学在大学排名中具有正向影响;办学历史、地域条件、大学性质对大学排名的影响有限。
刘强、丁瑞常[4]以及茅锐、范文、张明珠[5]从评价对象的选定、指标体系的设置与权重系数的分配、指标观测值的获取、集结模型的构建与数据的处理四个维度,对“QS世界大学排名”、“QS亚洲大学排名”、“QS拉丁美洲大学排名”和“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进行了全面剖析。认为高校应当有选择性地根据QS排名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提升排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履行大学基本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刘念才、程莹、刘莉[6]详细介绍了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方法,全面分析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结果,系统探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问题,并对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未来进行展望。
除此之外,上官剑[7]将“QS”世界大学排名和上海交大的“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进行比较,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两项排名的历年数据稳定性均表现较好,但两项排名的结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认为差异存在的浅层次原因是由于评价体系的不同,深层次原因则是源于评价方法和评价理念上的区别,这种差异显示两者都有可以改进之处。同时,两者差异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多元评价体系为大学发展和公众选择提供了多角度的参考工具。亚历克斯·埃舍尔、马斯莫·萨维诺[8]则将研究的范围更加扩大,分析了全球19个大学排行榜,详细讨论了现有排名系统使用的质量指标并归纳出在排名上存在的不同地域模式。并认为,世界上的主要排行榜之间并没有多少联系。
(二)关于世界大学排名变迁的研究
除了对世界各类大学排名体系本身的研究,还有许多学者根据已经推出的大学排名,分析其历年排名的数据变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进行比较,并与国家高等教育的具体问题,如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联系起来。
程莹,刘念才[9]从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说起,通过对我国名牌大学各大学科领域的世界排名和学术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大陆部分名牌大学的理科和工科的科研产出规模虽然较大,但其中高质量论文的比例较低,同时缺乏国际级学术大师和重大原创成果;生命学科和医药学科相比世界上的高水平大学还处在起步阶段;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程度较低。为此,他们建议理性看待我国名牌大学及其学科领域现阶段所处的国际地位;坚定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领城的信念,量积累到质量提高的转变。
基于QS世界大学排行榜,茅锐、范文、张明珠[10]以排行榜近十年的排名数据为依据,挑选排名前200名的亚洲顶尖大学建立数据库,以顶尖大学数量相对增长率、排名平均竞争力和排名增长率三项指标的变化为标准,维系了中国大陆大学在亚洲顶尖大学群体中的竞争力,并认为中国大陆大学在亚洲顶尖大学群体中的竞争力处于中下游。此外,谢天勇、张国良[11]通过分析QS发布的三年(2012~2014年)“传播与媒体研究”领域排名数据,获得若干具有启迪意义的结论,如该学科领域排名总体呈现“西强东弱”态势;中国(大陆)的表现不够稳定,在亚洲及世界范围内尚未获得应有地位;中国(大陆)国内学科评估指标中,引导、激励、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机制和因素依然偏弱,导致“内强外弱”的局面。这些发现,将有益于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健全发展。
张晓鹏[12]综合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高教所、西班牙“因特网实验室”和英国《泰晤士报高教副刊》所编制的三个排行榜的指标体系和中国内地的大学在三个排行榜中的位置,了解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所在,并指出了努力的方向:要重物质,更要重精神;要重科研,更要重教学;要立足本国,更要面向世界。
(三)关于世界大学排名评价与影响的研究
在关注世界大学排名现状的同时,许多学者也对其排名价值进行了思考,这些排名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何启示。综合各类研究文献,关于大学排名的影响主要关注排名对学生(及其家长)、大学、政府、社会等大学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正如程莹、刘念才[13]所说,世界大学排名引发了多国对高等教育和科技政策的反思,成为制定大学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参考工具。但同时,这些排名也有其不足。武学超[14]认为世界大学排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缺憾,测评的知识领域过于狭隘,并囿于传统基础研究,导致世界诸多国家片面追求精英化的世界一流大学。滕珺、屈廖健[15]通过阐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题为《高等教育排名与问责:善用与滥用》的研究报告,对现有大学排名方法逻辑进行解读,分析其优缺点和社会效应,反思大学排名的善用与滥用评价标准,强调大学排名要回归大学本质。许涛[16]也指出大学排名对高校有指挥棒作用,只是有些指挥棒作用是好的,能指出大学存在哪些不足,应当朝哪些方向发展;也有些作用是不好的,可能给大学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反而会妨碍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不可否认的是,世界大学排名还是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许多启示,郭丛斌[17]、孙立新[18]、周锣莹[19]等从世界大学排名对中国高校管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影响等角度进行了阐述。
二、文献述评
从排名机构的世界大学排名产生以来,学者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大学排名的研究。关于大学排名学界进行了诸多的探索,无论是对大学排名的质疑还是关于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研究以及对大学排名的解读分析,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说,在当下的国内高等教育体制下,以及对大学排名近乎狂热的追逐的社会现实下,大学排名问题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会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综合以上文献的梳理,目前关于世界大学排名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征:从研究的关注度来看,世界大学排名本身的指标体系及排名的影响关注度比较高;研究逐渐由对大学排名存在的必要性的探讨转向如何改善大学排名的研究路径;从研究方法来看,依然以排行榜文本的分析或者逻辑推演的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的基础;对世界大学排名的研究多停留于浅层次的关系及现象的探讨,缺少对其背后影响要素的深度挖掘。因此研究大学排名时应更加丰富大学排名研究的内容和角度,而不是就排名本身而论排名,就现象而说现象,从而引起人们对大学排名的重新认识和思考,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赋桂,钟周,李越.《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名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48-56.
[2]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科技评价中同行评议与指标体系关系的研究——以《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8,5:927-931+912.
[3]夏振荣,俞立平.世界大学排名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J].情报杂志,2011,6:103-106.
[4]刘强,丁瑞常.QS大学排名体系剖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3,3 :44-50+91.
[5]茅锐,范文,张明珠.QS世界大学排名评估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2,16:92-94.
[6]刘念才,程莹,刘莉.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现状与未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3:8-15.
[7]上官剑.稳定性与差异性:“QS”与“ARWU”世界大学排名的实证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3,11:78-83.
[8]亚历克斯·埃舍尔,马斯莫·萨维诺,王亚敏,等.差异的世界:大学排名的全球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5:1-10.
[9]程莹,刘念才.我国名牌大学学科领域离世界一流有多远——从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说起[J].高等教育研究,2007,10:1-8.
[10]茅锐,范文,张明珠.中国大陆大学在亚洲顶尖大学群体中的竞争力——以世界大学排名榜近十年的排名数据为依据[J].教育发展研究,2014,17:38-42.
[11]谢天勇,张国良.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基于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的研究[J].新闻记者,2014,6:48-51.
[12]张晓鹏.全球化下的世界大学排名——2005年三个全球大学排行榜解读[J].化工高等教育,2006,5:10-14.
[13]程莹,刘念才.大学排名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为例[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65-68.
[14]武学超.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的影响与缺失[J].中国高教研究,2010,3:43-46.
[15]滕珺,屈廖健.反思高等教育排名重塑世界学术格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排名与问责:善用与滥用》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4,7:63-68.
[16]许涛.对各类世界大学排名的辨析和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26-28.
[17]郭丛斌.世界大学排名体系对中国高校管理的启示[J].教育评论,2015,2:22-25+157.
[18]孙立新.世界大学排名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1,3:17-19.
[19]周锣莹.英国世界大学排名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启示[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8:206-207.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8-0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