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业技能竞赛平台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3-19杨志增麦培年叶开龙飘飘

高教学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专业技能竞赛

杨志增麦培年叶开龙飘飘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思科信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部(处),广东广州510006 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团委,广东广州510006)

基于专业技能竞赛平台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杨志增1麦培年1叶开2龙飘飘3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思科信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部(处),广东广州510006 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团委,广东广州510006)

专业技能竞赛是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它有着第一课堂教育中无法实现人才全面培养的重要教育功能,文章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要导向,分析探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基于专业技能竞赛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构建基于专业技能竞赛平台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长效机制。

专业技能竞赛;计算类;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于2015年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要坚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不仅是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全面要求,也是整个社会对新常态下人才培养的全面期待。与其他专业人才相比,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具有三个突出特点:实践能力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性强,计算机类专业会涉及到大量的编程语言,需要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所以要求这类人才思维严谨;团队合作意识强,现在计算机产业更强调团队,个人业务能力再强,也很难独自扛起工作,因而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而言,其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必不可少[1]。

如何建立和开展系统化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并以此鼓励学生广泛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活动;同时以专业技能竞赛为依托,培养学生良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科学的人才培养新举措,都是当今高等院校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培养高质量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为导向,提出以计算机类专业技能竞赛为平台,以笔者所在学院专业技能竞赛和人才培养现状模式为切入点,拟构建基于专业技能竞赛平台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

一、专业技能竞赛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良好创新意识,打造学生突出创新精神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带动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创新。客观上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具有大胆的创新意识,显然靠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学生具有突出的创新意识,而专业技能竞赛能够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目前举办的各类计算机类技术专业技能竞赛都是综合类的竞赛,无论是竞赛题目、实践过程,还是最终成果展示形式无一不是从多方面、多维度考量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从选题、分析、讨论、修正,到再分析、再讨论直至完成整个作品等一系列过程中,都会经历深思慎密推理和不断总结完善,这可以持续锻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2]。同时,学生在参与技能竞赛的过程中,和团队内成员以及来自不同地方的学子们进行交流和较量,也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二)专业技能竞赛能够催生良好学习氛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靠团队所有成员创造而来,并且这种积极的学习氛围是可以相互传递和感染的,专业技能竞赛能够引导和催生志同道合的学生们形成共同的知识价值观,基于这种共同的价值取向,使得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被这种积极向上的气氛所感染,并且与之交融,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在技能竞赛的过程中,无论是从前期的分析调研、资料查阅,还是到后期的团队讨论、方案制定都会涉及到团队合作。同时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成员之间也能够相互学习他人优秀经验和好的方法,通过彼此间不断磨合和相互协作,能够潜移默化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三)专业技能竞赛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素养

专业技能竞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素养。在竞赛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遭遇到困难和逆境,甚至还会接受到失败考验,这些经历都可以磨练学生抗挫折能力和抗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形成。

二、构建基于专业技能竞赛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以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潮,与计算机类等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技能竞赛数量越来越多,这其中有由各类研究学会组织承办的竞赛活动,还有由省级或跨省级的区域地方性行政机构或带有行政色彩的科学技术协会组织承办的比赛,这些专业竞赛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多。基于这些专业技能竞赛种类的多样性、参赛对象的广泛性、竞赛竞技方面的难度性等方面带来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构建一个专业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以保障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一)搭建多层次的推广宣传平台,营造良好专业技能竞赛氛围

为了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早在2006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学院每年定期举办一次科技创新实践月(以下简称科技月),活动持续时间为一个多月。科技月包含的活动有:科技创新讲座,专业技能竞赛研讨交流分享会,创新项目申报大赛、编程大赛、软件开发大赛等项目,通过组织开展讲座、研讨交流分享会、专业技能比赛等活动,来培养和提升全院学生特别是对专业技能竞赛感兴趣的尖子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学院以科技月为依托,先后成立了数据挖掘小组、语言科技团队、创新实验室等九个专业较强的学生科技社团,致力于宣传和组织策划学生课外专业技能竞赛,营造促进学生成才发展的校园科技竞赛氛围。此外,为进一步宣传和推广专业技能竞赛,学院网站在整合原学生工作网站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增加了信息学院大学生科技竞赛资讯一栏,建成了竞赛种类齐全、内容形式丰富的网络空间,于此同时,学院微信公众号和班级群邮也会推送最新的竞赛信息和网上报名的链接。这些多途径的传播载体为学院创造了良好的专业技能竞赛氛围。

(二)组建“教师学术团队+学生学术团队”模式,构建人才培养“孵化”平台

1.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团队管理机制

以教师学术科研为主导,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创新社团实验室为基地,以研究生和高年级优秀本科生为核心,组成了教师专业学术团队和以跨专业跨年级学生为梯队的学生学术团队运行模式。团队一般由30-50人组成,其中教师团队包含有3-6名指导老师,其中一名指导老师为整个团队的总负责人,学生团队包含5-10名研究生及高年级优秀本科生、20名左右大二或大三学员、10名左右大一学员,学生团队从事软件设计、编程开发和测试维护的成员比例约为2:2:6,学员梯队成员结构分为高、中、低三层次,学员之间实行“传帮带”模式,指导老师负责把握课题的方向,指导学生申报课题,并提出对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手段等,而研究生和高年级优秀本科生负责指导其他学员撰写课题申报表和开展日常的软件开发和测试,以及向指导老师汇报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保障团队的科学运行

2010年以来,学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的管理及奖励办法》、《学生科研创新成果奖励实施办法》、《思科信息学院公共服务奖励实施细则》、《学生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思科信息学院学生综合测评评分细则》等多个制度条例来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专业技能竞赛的积极性。调研结果显示,近2年,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技能竞赛活动年平均数目是较之前的近1倍,学生参与学术团队的人数较之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目前学生团队总人数是接近2013年学生团队总人数数目的2倍,这充分说明制度对师生参与专业技能竞赛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以立项扶持为抓手,构建“项目+扶持+培养”立体式人才培养机制

任何一个专业技能竞赛或创新项目都是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的,因此必须重视项目实施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前期调研分析,还是中期团队成员讨论交流、项目方案的设计到后期项目方案撰写及项目答辩,都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从其他院校调研结果和学生反映情况得知,一些同学在项目结果方面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项目答辩完成后,相关的学生项目成果也就束之高阁,学生对项目的坚持度不高,导致某些具有较好潜力的项目停留在申报阶段,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组织单位对申报完的项目后续跟进监督力度薄弱,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进一步开展项目的动力,那么如何实现大学生项目和竞赛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学院构建“项目+扶持+培养”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以立项扶持作为重要抓手,每年学院从举办的科技月中,给予部分表现突出的创新项目一定的资金支持,最后择优推荐到学校。学校评审通过将进一步申报省、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另一方面,通过科技月的专业技能比赛选拔一批学员成立竞赛兴趣班,实施针对性培训,这些人员都可以作为学校或学院代表参加相关专业技能竞赛的主力军,如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省程序设计大赛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项目扶持和培育,极大激励同学们参与竞赛和项目的热情,培育出一批优秀项目,并且在项目和竞赛的参与过程中,学生们也不断发现自身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结束语

信息学院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唯一工科学院,学院坚持自身专业特色,树立品牌,协同创新教育和人才发展工作理念,以专业技能竞赛平台为依托,逐渐形成一条专业技能竞赛和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特色化道路,近3年来,在这种模式促进下,学生在学院老师指导下,积极参与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项目申报,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3等奖3项,51人获得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及全国程序设计大赛等国家级奖项,300多人荣获省市级以上奖项;成功申报7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省级应用创新项目35项,校级52项,学生发表或参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15项软件著作权和知识产权。2014年,学院学子英语语音科技创新团队获全国首批百支“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正是得益于专业技能竞赛驱动的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竞争力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涌出了如嘟嘟巴士的创始人2012届校友刘逸洵、广州魔格广告有限公司创始人2014届校友曹远鹤。这些科研上的丰硕成果和优秀人物的涌现,充分彰显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1]程望斌,张国云,吴健辉.基于学科竞赛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3):65-69.

[2]张泽旺,眭平,谢雯瑜.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6,19(2):232-235.

The college students'profess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It also ha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function which can not be realized in the first class education.The main orientation of this paper is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talents on the basis of profess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platform,in or-der to build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he computer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based on profess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platform.

professional skills competition;computer;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961

A

2096-000X(2016)22-0208-02

2015年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编号:GWJY51071159)

杨志增(1988-),男,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思科信息学院团委书记。

猜你喜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专业技能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My Life as a Waiting Dog
An Evaluation of Two Pedagogical Applications of Video in an ESP Context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A Study on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Bad—news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Pour une puissance culturelle chinoise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