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型大学模式的现实表达与路径依赖

2016-03-19冯国境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6年4期

刘 叶,冯国境

(浙江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系 ,浙江 杭州,310018)



创业型大学模式的现实表达与路径依赖

刘叶,冯国境

(浙江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系 ,浙江 杭州,310018)

摘要:创业型大学崛起已成为“全球现象”,沿着非同质路径发展。向创业型大学的努力高度依赖环境、文化,并不适合所有的大学。而特定的高等教育模式与传统潜在地规定了创业变革路径的选择,使创业型大学呈现多元表达形式与路径依赖。本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模式演变的视角,切入透视“洪堡”、“拿破仑”、“盎格鲁-撒克逊”三大经典高等教育模式及基于此演化而来的“盎格鲁-美国”模式与传统中的创业型大学演变史,归纳并分析处于持续演化中的“洪堡”-研究创业型、“拿破仑”-教学创业型、“盎格鲁-撒克逊”-教育创业型与“盎格鲁-美国”-研究创业型四种模式的具体表达形式和路径依赖。创业型大学的形成缘于传统与现实的博弈,创业型大学模式的个性表达是基于特有高等教育模式的自我选择,创业型大学生态的形成有赖于模式匹配与协同演化。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模式;经典高等教育模式;学术创业;大学组织变革;大学第三使命

创业型大学逐渐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共性核心要素,并以不可阻挡之势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之中。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创业型大学是大学与企业等外界组织跨组织合作的先锋。尽管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接纳了第三使命并试图寻求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合作的机会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能有效处理教学、科研与第三使命的关系。创业型大学作为平衡三大职能的成熟范式,成为欲整合第三使命的大学效仿的典范。尽管创业型大学的理念被广泛接受,但并不都被理解。创业型大学到底是伯顿·克拉克关于“如何在发展其事业上寻求创新”的界定还是亨利·埃茨科威茨关于“致力于创业活动以促进区域、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学”的理解,抑或是Davies关于“创业型大学是对外部需求做出调节和创新的适应性组织”,仍存在疑问[1]891-908。

若直接聚焦于创业型大学主题的研究文献,发现由于创业型大学模式的多样性,当前研究出现了“此定义套彼模式、彼实践对此理解”之“张冠李戴”的现象。况且,创业型大学实践迅速发展,研究滞后于实践。故之于“外行”,对于创业型大学到底何为,仍模凌两可。因混淆与商业组织的区别,高校顶层设计者“不敢”也“不能”明确提出创业型大学的组织转型目标。因此,本研究将基于经典高等教育模式,全面审视不同高等教育模式中的创业型大学模式的表达形式以及路径依赖,试图归纳全球主要的创业型大学模式及其表达形式与转型路径。基于此,探索知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组织变革的共性规律和逻辑。

一、创业型大学:非同形发展的“全球现象”

研究型大学由教学向研究的自然延伸而形成。而创业型大学与之相异,并非都为研究向创业的直接拓展。实际上,创业型大学的概念比吸纳并整合第三使命和新的治理模式要宽泛得多。很多国家的大学都接受了第三使命并变革传统的组织结构,以致力于将教学、科研职能拓展到创业,来回应外部环境与日俱增的需求。这种情况的出现,涉及一所大学是否不得不转型为创业型大学,还是仅仅将整合第三使命作为其义务。但是,大学致力于学术创业的“整体趋势”使得创业型大学成为“具有同形发展路径的全球现象”[2]313。即便如此,Kevin Philpott等通过对欧洲大学的多案例研究,揭示了创业型大学的崛起是“全球现象”,质疑了亨利·埃茨科威茨早期关于“创业型大学沿着同质发展路径”的观点,证实创业型大学并非沿着同形发展路径[3]。创业型大学高度依赖大学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情境,相应呈现多元模式以及路径依赖。

1.创业型大学的崛起已成为“全球现象”

基于大学的学术属性和影响知识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要素——研究能力与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经济活动的意愿,Henry Etzkowitz认为:“创业型大学的产生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4]实际上,基于创业型大学缘于实现第三使命的诉求,其发展与第三使命及学术创业活动的发展一样,随着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大学管理者等对其认知和态度的变化,呈现全面快速发展的态势。研究显示:学术创业活动已从美国蔓延到欧洲、亚洲甚至到非洲和拉丁美洲,从工程科学到自然科学再到社会科学,已经普遍开始致力于学术创业活动。如今,几乎所有类型的大学(从综合型研究型大学到专业学院以及教学型大学)都参与了各种各样的创业活动,与商业组织、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5]。尽管缘于保守主义文化的影响,早期研究对英国大学大样本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者致力于与产业合作的动机来源于深化与促进其研究而非使他们的知识商业化[6]。但是,Maribel Guerrero等人通过对英国147所大学(创业型大学与非创业型控制组大学进行比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结果显示:创业型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最显著,这直接导致了英国国家教育政策和战略方向的变革。诸如,近期的改革已经允许英国的大学基于知识转移与转化收费。更为有趣的例子就是,政策制定者的兴趣正聚焦于创业型大学行动框架与纲领的制定,这项行动由欧盟和OECD推动[7]748-764。正如研究使命被接纳的原因在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而被普鲁士政府支持一样,第三使命成为大学的当然职能缘于其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满足。尽管第三使命、创业型大学发展的趋势,不同国家,区域,发展速率,形式不一样[8]。然而,Burton.R.Clark、Henry Etzkowitz等通过对全球大学的考察,发现“创业转型”的浪潮早已越过欧美发达世界的边界,逐步向亚非拉地区扩散[9]。新加坡国立大学作为东亚国家的代表,已经通过致力于工业相关的研究技术商业化,创建高技术衍生公司,吸引国际人才以及培养创业心智来对知识经济的全球化作出回应[10]。

2.创业型大学沿着非同质路径发展

然而,学术创业与创业型大学的崛起虽已成为全球现象,而“创业转型亦即通过学术创业实践路径的选择或履行第三使命”的理解造成了“致力于学术创业或接受第三使命即为创业转型”的假象,这种假象使得创业型大学成为同质发展路径的全球现象[2]330。实际上,创业型大学与大学的创业活动是有显著差异的,为履行第三使命,大学可以转型为创业型大学,也可以促进组织的创业活动[1]891-908。向创业型大学的努力高度依赖于环境、文化,并不适合所有的大学。Robert J.W.Tijssen通过对经合组织国家的多个研究体系及其156所研究型大学的院系进行实证研究显示:“学术创业更适合拥有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院系和大学。”[11]。基于自我支持和自主性,致力于创业活动会导致组织变革以适应内外部需求的变化,而致力于创业活动不会将大学自动地转化为创业型大学,仅仅当创业活动能为教育和科研带来附加值[12]。亦即,当学术创业活动反哺教育和科研的时候,表明该大学已经转型为创业型大学。

第三使命并非使所有大学向“创业型大学”同一个方向发展。反之,创业转型也并非沿着“研究到创业的延伸”路径的线性发展。即便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接受了第三使命,在同一所大学内,其学术创业实践路径也因学科性质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因为,采取学术合作形式还是商业化形式,与学科性质和大学的文化高度相关,人文社会科学更倾向于合同合作形式,而工程科学更倾向于商业化[13]。总体上,根据学科与市场的紧密程度,创业活动存在一个由弱到强的谱线,从传统范式到创业范式,分别是生产高质量的毕业生、发表出版学术成果、技术咨询、产业培训课程、合同研究、专利与转化、成立衍生公司以及创建科技园[14]。创业型大学具体转型路径的选择应为基于自身学科特性的个性选择。可见,基于学科特点,创业型大学的学术创业实践路径呈现教学到创业、研究到创业的混合模式。从大学内部管理变革路径看,创业路径的选择取决于现存的大学能力和独特的运作环境,而自下而上较自上而下的途径更有效[15]161。为实现创业型大学理想,在高教体系中,尽管自上而下的推动力是普遍现象,但是是无效的,而且对培养学术创业活动有害而无益。在综合性大学设置中,自下而上的途径更有助于发展学术创业。因此,大学管理在致力于政策干预之前,需要熟知潜在的文化[15]170。Burton.R.Clark揭示了欧洲模式中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转型途径:确保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拓展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捍卫强有力的学术核心,建设创业型的校园文化[16]2。

二、多元模式表达:创业型大学的“全球格局”

在前期研究中,由于研究样本的局限,研究实践中主要将创业型大学分为欧洲和美国两大类,或者干脆各自根据大学的实践,相应界定创业型大学的边界,各行其是,造成创业型大学模式表达的混乱局面。更有甚者,同一学者,在同一时期,因对创业型大学概念和边界的理解不同,将欧洲毗邻国家的创业型大学归为不同的模式中[7]748-764。鉴于此,本研究才着手从全球已经形成统一认识的高等教育模式开始,分析特定模式与传统中的创业型大学实际表达形式,试图归纳相应的模式,有助于厘清创业型大学模式的大致格局和发展脉络,有助于创业型大学研究的收敛与聚焦,使研究向深处发展。

纵观高等教育演变史,伴随着科学与高等教育中心由欧洲向美国的迁移,留下了三种经典高等教育模式的烙印,并形成了基于经典模式的整合模式,即主导与引领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美国模式。深入分析其演变过程,发现主要有:发端于德国的洪堡模式(Humboldtian model),法国的拿破仑模式(Napoleonic model),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Anglo-Saxon model)这三种经典高等教育模式,这三种经典高等教育模式在殖民地时期蔓延到世界各地,主导并影响全世界的高等教育发展[1]891-908。在某种程度上,它仍然影响着欧洲现有的高等教育。19世纪,这三种经典模式被传到美国,经美国的整合以及本土化改造,形成了当今主导并影响全球高等教育的盎格鲁-美国(Anglo-American model)模式。这种模式因其灵活性和创新性,反过来被再度引进欧洲,并反作用于欧洲的三种经典模式。

创业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枝新秀,生成于诸高等教育模式与传统中,是各类高等教育模式的派生模式,其执行体制具有典型的“文化、传统特征”。面对外部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削减经费等因素的驱动,形成了基于四类高等教育模式的创业型大学模式及特定的演变路径,分别为:洪堡模式中的研究创业型,拿破仑模式中的教学创业型,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中的教育创业型以及盎格鲁-撒克逊-美国模式中的研究创业型。鉴于高等教育模式处于动态演化中,相应地,这四种模式可视为创业型大学组织演化进程中的“过渡模式”。

1.洪堡模式中的研究创业型

洪堡模式诞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柏林,以两个主要特征“学术自由、科研与教学相结合”著称。这种模式也是后来研究型大学的起源,与职业教育严格区分开来。教学以教授的科研为基础,科研以教学为目的,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在这种模式中,教学与科研高度统一,教授不是为学生而存在,而是与学生一起,成为共同进行学术探索的共同体。在洪堡模式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并无差异,都可以付诸应用。但是,纯科学被认为比职业(专业)培训更加重要。知识创新与传播是大学使命的中心。因此,洪堡模式也被认为是研究模式,大学主要由政府资助。到1900年为止,洪堡模式已经影响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成为经典模式之一。

随着知识经济的驱动,知识生产模式由Mode 1 向Mode 2的转变,同时受到盎格鲁-美国模式的反向影响,诸如原先沿用洪堡模式的奥地利、芬兰及挪威等国家的大学,当前正受到美国模式的持续影响,吸纳了美国模式的诸多优势。这类处于洪堡模式中的研究型大学,通过整合第三使命,直接将研究延伸到创业,形成创业型大学。同时,将教学、科研和创业三者有效结合,形成三者顺畅互动的平衡模式。研究显示:研究型大学已经接受第三使命并变为创业型,不仅仅致力于技术的专利许可,而且创建衍生公司以促进研究的应用[1]891-908。比如,遵循洪堡模式的芬兰高等教育体系中,Sakunta大学应用科学推进器,旨在于加速推进学术衍生公司的建立,促进大学教师和学生在其研究期间就开始他们的事业,反映了大学角色已成为创新生态系统中新的经济活动的创建者和倡导者。德国的慕尼黑工业大学,明确提出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目标,并致力于研究的商业化。

2.拿破仑模式中的教学创业型

拿破仑模式诞生于法国,被称为法国模式。在拿破仑模式中,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度集权,大学由政府直接管辖,学位和文凭都由国家直接颁发,大学通过培养精英直接为政府服务。因此,只需按照要求为政府培养精英。大学没有办学自主权,包括课程设置、大学教员的聘任、大学目标的设立以及组织结构的设计等。拿破仑模式相对较正式和官方,依赖于死记硬背、机械的学习,而非研究与独立的思考。在该模式中,职业教育,比如数学、工程科学被认为比人文科学、基础科学更为重要。因此,高等教育尤其重视职业教育,因为拿破仑模式既定地认为教育即为职业做准备,职业教育对于未来职位获得是一项重要工具。该模式特别强调与重视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教育。因此,拿破仑模式也以“培训模式”著称[1]891-907。

当完全专注于职业技能精英培养的法国大学面对外部推动力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经费削减,面对来自于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变革时,法国大学也开始调整自身角色,并非直接致力于学术创业,而是开始调整教学实践,不再仅仅是为公共部门培养人才,而是服务于整个社会,包括企业等一切外部利益相关者,通过培养创业型人才致力于社会经济发展,将教学逐渐拓展到创业[17]。

3.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中的教育创业型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即英国模式,诞生于19世纪的牛津和剑桥大学,基本特征为通过自由教育促进人格的发展。在此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非常亲近。与前两种模式相比,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职业教育体系欠发达,旨在提供更为宽广的教育基础,而不是职业技能。因为,该模式并不在于为学生的职业做准备而强调专业化,不注重过专的技术知识或职业技能。在该模式的教育理念中,具体的职业技能应由未来产业界提供。因此,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以人格模式著称。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中的大学变革受外部政府削减经费、知识经济推动等驱动,加之受到保守主义文化的影响,变革伊始,大部分大学首先致力于教育改革,沿着教育到创业的路径,集中于培养学生创建公司的能力。而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敢于积极进取与冒险,通过确保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拓展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捍卫强有力的学术核心,建设创业型的校园文化来进行创业变革,同时将教学延伸到创业、将研究拓展到创业,创新了创业转型的非线性模式[16]2。比如,率先致力于创业变革与转型的沃里克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便是后起之秀效仿的典范。随后,也因受到美国模式的影响以及迫于政府经费削减与市场机制的引进诸多因素带来的压力,剑桥大学等一批罗素集团(Russel Group)的研究型大学也逐渐开始转型,将研究延伸至创业,开始知识商业化的进程[7]164。

4.盎格鲁-美国模式中的研究创业型

综合三种经典模式的优势,加上本土化的改造,一种基于三种经典模式先进要素的整合模式,具有独特的创新优势。通过创新,形成了职能分化的高等教育体系。譬如,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源自于洪堡模式,然后开始影响全世界。与欧洲的处理方式不一样,美国很快将大学变为分权的、弹性灵活的、具有高度竞争性的学术市场。在20世纪初,美国开始引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并实现高等教育的美国化以形成自己的模式,被称为盎格鲁-美国模式[18]。该模式强调自由教育,包括本科生阶段的跨科学教育,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同时非常强调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模仿于洪堡模式。美国模式对全球高等教育的影响,可见证于英国版本的MIT和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盎格鲁-美国模式来源于欧洲,同时因其独特的灵活性反作用于欧洲的高等教育。因此,该模式又被称为混合模式,欧洲模式中所有必要的要素都被整合进来构成其个性特征。

美国掀起第二次学术革命,倡导第三使命的内在诉求。因此,向创业转型的路径是自然的,直接由研究向创业的延伸。基于其职能分化的体系,研究型大学顺其自然地承载了这一使命,并不涉及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盲目变革,也不涉及影响基础研究的根基。研究证实,美国的基础研究资助比例并未改变[19]。

三、模式匹配与协同演化:创业型大学生态形成的路径依赖

创业型大学作为共同的发展趋势,其发展是动态演化的,其形成与演化遵循模式匹配与协同演化的共同规律。从高等教育模式演化的历史来看,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欧洲到美国的迁移并反向影响欧洲的高等教育模式的过程。发源于欧洲的三大经典高等教育模式,流传到美国,经美国本土化改造与创新后,形成特有的整合模式:盎格鲁-美国模式。相应地,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这四种高等教育模式结合自身的传统,通过自我选择,形成了相应的四种创业型大学模式。从组织动态演化的视角看,这四种模式成为创业型大学生态形成过程中的“过渡模式”。“过渡模式”的个性表达,集中体现了创业型大学作为新型组织的类型,其形成折射出了组织变革的共性规律与内在逻辑。

1.创业型大学的形成缘于传统与现实的博弈

如前所述,面对知识经济的驱动,外部经费的削减等外部推动力,几乎所有国家的大学都接纳了第三使命,并结合自身的学科特性,不同程度地致力于学术创业活动。但是,第三使命与学术创业实践不会将一所大学自动转化为创业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高度依赖自身的文化与传统,特有的运作环境。从大学组织变革的规律看,大学组织变革是现实诉求推动下对传统的守望与超越[20]。换言之,创业型大学的形成是传统与现实博弈的结果,是基于自身传统的自我选择。并不是每一所大学都需要转型为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倾向于具有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科优势的大学。比如,洪堡模式中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缘于其优质的工程学科,明确提出并实现了创业型大学转型;盎格鲁-美国模式中的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利用其高科技的理工科优势,自然将其研究致力于商业化,实现创业转型。可见,创业型大学的形成是基于自身的学科优势,在传统的理性分析基础上,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将现实需求与挑战的转化。

2.创业型大学模式的个性表达是基于特有高等教育模式的自我选择

近千年的高等教育史告诉我们,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与变革将永久地受制于传统文化与理念。发端于欧洲19世纪初的三大经典高等教育模式以及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盎格鲁-美国模式如实检视了该论断。同一学术创业实践,共同的创业转型的趋势,在不同的高等教育模式中,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需要不同的执行(实施)体制。相应地,形成不同的创业型大学模式,并外化为创业型大学模式的个性表达。实际上,其个性表达形式是基于特有高等教育模式的自我选择。譬如,洪堡模式强调基于科研的教学、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因此对应的创业型大学沿用研究向创业的直接延伸,并且强调创业向科研,科研向教学的渗透,亦即立足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来变革与发展创业型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就是此模式的典型案例。拿破仑模式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则选择将教学拓展到创业上,将人才培养作为桥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强调自由教育,重视学生“人格发展”,当其决定创业转型时,则选择将教育延伸到创业,立足于培养具有宽广基础的,独立人格的创业型人才,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源自欧洲经典模式的盎格鲁-美国模式则集三者之大成,采用职能分化体系;缘于洪堡模式的研究型大学主要承担了第三使命,将研究直接延伸到创业;一部分具有学科优势和进取精神的研究型大学转型为创业型大学,致力于学术资本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总体上,基于特有的高等教育模式,全球主要存在这四种创业型大学模式及相应的个性表达形式与变革路径。

3.创业型大学生态的形成有赖于模式匹配与协同演化

如果说传统与现实的博弈决定了一所大学创业转型的意愿,而特有的高等教育模式决定了个性创业型大学模式表达形式的话,那么,基于诸模式的创业型大学生态的形成则有赖于创业型大学模式与高等教育模式的匹配以及二者的协同演化。因为,缘于高等教育模式的动态演变,而创业型大学模式也在不断演变之中,创业型大学生态随之动态演化,其发展因高等教育模式之间的交互演变关系,创业型大学模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呈协同演化态势。前面所述的四种模式就验证了此观点。源自于欧洲三大经典高等教育模式的盎格鲁-美国模式,反向影响欧洲前三大模式并主导与影响全球的高等教育模式变革。同时,前三大经典模式的影响至今仍为美国以及其他国家所借鉴,这四种高等教育模式呈现交互影响状态,共同向前演化。而诞生于各类高等教育模式中的创业型大学模式同样呈现与之相对应的作用关系,并与相应的高等教育模式同步匹配起来,二者协同演化,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创业型大学生态。可见,创业型大学生态的形成严格依赖于模式匹配与协同演化的路径。

参考文献

[1]Chanphirun Sam, Peter Van Der Sijde.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Models[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14(68).

[2]Etzkowitz,H.,Webster,A.,Gebhardt C.,Terra,B.,B.,&Cantisano,R.The Future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the Future: Evolution of Ivory to Entrepreneurial Paradigm[J].Research Policy, 2000(29).

[3]Kevin Philpott, Lawrence Dooley, Caroline O’Reilly,Gary Lupton.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Examining the Underlying Academic Tensions[J].Technovation, 2011(31):161-170.

[4]Etzkowitz Henry.Assisted Linear Model the New Visible Hand: An Assisted Linear Model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 Policy[J].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2006(33):10-320.

[5]Ben Jongbloed.Universities as Hybrid Organizations Trends, Driver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European University[J].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Organization,2015(45):207-225.

[6]Markus Perkmann, Pablo D’Este, et al.Academic Engage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J]. Research policy, 2010(42):423-442.

[7]Maribel Guerrero, James A.Cunningham, David Urbano.Economic Impact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Activitie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United Kingdom[J]. Research Policy,2015(44).

[8]Henry Etzkowitz,Patrik Asplurd,Nikalas Nordman.Beyond Humboldt: Emergency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US and Sweden{M]. Working Paper,2001:27.

[9]燕凌,洪成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成功崛起——“创业型大学”战略的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7(2):97-102.

[10]Poh-Kam Wong, Yuan-ping Ho, Annette Singh.Towards an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Model to Support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J].World Development,2007(35):941-958.

[11]Robert J.W.Tijssen.Universities and Industrially Relevant Science: Towards Measurement Models and Indicator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J]. Research Policy,2006(35):1569-1585.

[12]Yokoyama,K.Entrepreneurialism in Japanese and UK Universities: Management, Leadership, and Funding[J].Higher Education, 2006(52):523-555.

[13]Agrawal,A., Henderson,R.M.Putting Patents in Context: Exploring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MIT[J]. Management Science,2002(48):44-60.

[14]Pablo D’Este, Markus Perkmann.Why do Academics Engage with Industry?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and Individual Motivations[M]. AIM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2010.

[15]Kevin Philpott, Lawrence Dooley, Caroline O’Reilly, Gary Lupton.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Examining the Underlying Academic Tensions[J].Technovation,2011(31).

[16][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7]Etzkowitz,H.,2005.University-Government-Industry Triple Helix[M]. East Press, Beijing,2005:38.

[18]Gellert, C.The German Model of Research and Advanced Education. In B.R. Clark (Ed.), The Research Foundations of Graduate Education Germany, Britain, France, United States, Japan.Los Angeles, California[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19]Thursby ,J.G.,Thursby,M.C.Who is Selling the Ivory Tower? Sources of Growth in University licensing[J].Management Science, 2002(48):90-104.

[20]刘叶.学术资本主义浪潮中的西方大学变革路径——基于传统使命与现实诉求的理性选择[J].高教探索,2011(2):29-33.

doi:10.3963/j.issn.1672-8742.2016.04.0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创业型大学的形成机理及其实践路径研究”(14JC880039);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创业型大学的演化机制及其发展路径研究”(15NDJC194YB);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项目(行政管理)(zyjh201305)

作者简介:刘叶(1982-),女,湖北黄石人,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创业型大学与协同创新。 冯国境(1957-),男,河北沧州人,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方政府管理与公共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16)04-0006-08

(收稿日期:2016-04-10;编辑:荣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