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和教师队伍建设*
2016-03-19赵家祥
赵家祥
(北京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和教师队伍建设*
赵家祥
(北京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我国自从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来,马克思主义学界极为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的探讨,发表了不少论著,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但总的看来,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的含义还缺乏全面的理解,笔者想就此谈些自己的看法,与学界的同仁共同探讨。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说,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的最基本的含义。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不仅提供了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方面实行变革的必要性,而且提供了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结合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可能性。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显露以及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不停顿地动荡和变化,为科学地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哲学上的革命变革;同时,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使得从理论上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发现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成为可能,从而完成了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上的革命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以及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所不能解决的理论课题,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上的革命变革。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指导,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剖析为基础,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的阶级状况,科学地说明了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内的统一整体。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诞生和所实现的革命变革,有相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这就必然使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构成内在统一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这三种学说代表了到19世界上半叶为止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直接理论来源,是同一历史时代的产物,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所以它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也不是各自孤立地、单独地发生的,而是综合地、相互交织地发生的。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仅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而且也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密不可分。同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方法论的启发,而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改造则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规定了目标和方向。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不仅仅来源于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是同他们批判地改造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分不开的。由此可见,从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理论来源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来看,也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构成的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完整体系。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影响,构成统一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才得以克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缺陷,在政治经济学上实现革命变革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处处闪烁着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其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来看,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2年德文第一版序言中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证。他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德国的产物,而且也只能产生在古典哲学还生气勃勃地保存着自觉的辩证法传统的国家,即在德国。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1]另一方面,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写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法兰西内战》《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主要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中,也论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再次,从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列举了许多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创造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既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又肯定了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说明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为无产阶级指明了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没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就不可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最后,许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所共有的,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阶级、国家、革命、改革、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及其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成长为共产主义;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人联合体、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等等。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都要加以论述,只是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而已。如果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就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综合上论述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肯定会比单独从马克思主义的某个组成部分上论述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深刻得多,全面得多。
第四,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170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在回答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提出的各种重大的理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自己,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不断创新的思想洪流,焕发出普遍而持久的生命力。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历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思想史像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这样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和永不衰竭的发展源泉和动力。纵观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 170年的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主义是由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和他的后继者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在各个历史时期创立和发展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去掉其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会肢解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变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所以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在国内外理论界,都有人制造所谓的早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的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与列宁的对立,以及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否定,妄图割断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否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际情况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很多都是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加以论述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资本论》《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等。其中马克思的《资本论》最具有典型性。《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哲学著作和科学社会主义著作。《资本论》在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时,很多地方都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如关于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理论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不懂得辩证法,就难以理解这个理论;在关于商品、货币、资本、利息的论述中,深刻地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思想,把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哲学理论十分完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关于平均利润率规律理论中,深刻地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性质,说明了“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一般规律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趋势,始终只是以一种极其错综复杂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从不断波动中得出的、但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数来发生作用。”[2]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目的在于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即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说明由于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矛盾的发展必然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这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所以说,《资本论》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典范。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加以研究,从事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教师面临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多数教师对于这个任务的完成,还是不太适应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分设在不同的院系,由不同院系的教师讲授,这种学科设置造成了两个分离: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相分离,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教师不太懂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教师不太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教学的教师不太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二是马克思主义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中的“史”“论”“著”相分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史”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著”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缺乏了解,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缺乏了解,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缺乏了解。为了克服这两种分离,在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和研究中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必须改变教师队伍的这种现状,提高教师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水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和研究中,要克服把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分离开来的做法,将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不论原来从事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哪一个方面教学和研究的教师,都要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事教学。
第二,在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和研究中,要克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分离开来的做法,要把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论”从“史”出,“论”从“著”出,“史”、“论”、“著”应该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和教学的教师,也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和教学的教师,也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和教学的教师,也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这是按原来的教学体系来说的,最好的办法是打破原来的教学体系,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轴心,并在研究和教学的过程中总结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梳理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第三,要编写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2005年以来,我国设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很多高等学校都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关部门组织领导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其目的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并且贯彻到教学中去。这个意图是十分可贵的,应该坚持和不断完善。但是,恕我直言,我们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虽然主观意图是把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学科体系展示出来,但实际上仍然是分别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这三个组成部分的“拼盘”,并没有把三个组成部分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阐述。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把握,必须培养一批能够在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教师,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我们不能等待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以后,再从事马克思主义整体化的工作。实际上,我们从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开始,就已经从事这项工作了。今后我们应该不断修改已有的教材,使教材能够较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整体化的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第四,要编写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教材。近些年来,我国编写出版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是,我发现不少导读存在两个不足:一是简单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教材中的概念和观点,说明和解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这种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学习者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首先,这种做法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简单化、教条化、凝固化。其次,这种做法离开经典作家个人的特点、风格和气派,离开经典作家论述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时代的具体历史背景、学术背景和语境,难于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原意,容易导致对作者思想的偏离、误解。二是对一些综合论述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经典著作,只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某一个组成部分的角度加以解读,没有从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上去解读。例如,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包括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著作,导读的编写者只讲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对于这部著作中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几乎只字不题。再如,对于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资本论》这部著作,导读的编写者只阐述其中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对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几乎只字不提。又如,对于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第一部著作《哲学的贫困》,导读的编写者只把它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延伸阅读”的著作,没有设专章加以解读。这样的《导读》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帮助不大,忽略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间的差别以及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的教师,需要改进编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的指导思想和写作方法,编写出一批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教材,以帮助青年学生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高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的理解。
第五,要编写一批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的马克思主义专题史教材。我国已经编写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通史”。我国还很少见就马克思主义的某一个基本原理编写的发展史,我把这种发展史称为“专题史”。只有“通史”而没有“专题史”,对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和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如果只讲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抽象出来的成熟内容,不讲其孕育、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是无法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这些基本原理的。只有从各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孕育、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考察这个基本原理,才能对这个基本原理有全面深入准确的理解,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在这方面我做过一些探讨。例如,我在2012年第四期《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上发表过一篇题为《“两个决不会”原理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学术论文。“两个决不会”原理即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讲的下面一段话:“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为了撰写这篇论文,我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有关论著的时间顺序,阅读了马克思1844年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1847年7月发表的《哲学的贫困》,马克思1847年10月写的《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马克思在1849至1850年写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恩格斯在1852年2月至4月初写的《去年12月法国无产者相对消极的真正原因》,马克思1853年5月写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在1858年写成的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1871年4、5间写的《法兰西内战》,恩格斯在1874—1875年写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恩格斯在1892年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德文版序言,恩格斯在逝世前夕即1895年2、3月间为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写的导言,以及马克思论述有关这个问题与恩格斯、拉萨尔、丹尼尔逊等人的通信。通过系统地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有关论著,不仅深刻论述了“两个决不会”这个基本原理的内涵,而且论述了这个基本原理孕育、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这样就既把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又把“史”、“论”、“著”有机结合起来,在这个基本原理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如果我们编写出一部包括若干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专题史”教材,对于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肯定会大有益处。
做好以上五个方面工作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过程,也是培养和锻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的过程,更是逐歩实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特质的过程。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5-49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2016-08-20
赵家祥(1937-),男,天津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