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金介甫英译本的成功之道
2016-03-19卢国荣张朋飞
卢国荣 张朋飞
(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028000; 三峡大学,宜昌,443000)
《边城》金介甫英译本的成功之道
卢国荣张朋飞
(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028000; 三峡大学,宜昌,443000)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被翻译到西方国家,却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美国汉学家金介甫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对沈从文进行研究,不仅写出了令人称赞的《沈从文传》,还英译了沈从文的代表作品《边城》,成为《边城》四个英译本中的最佳。通过研究,本文发现金介甫先生不仅在翻译策略上或贴近源语、或形神兼顾、或细译厚译,或适当省译,还充分运用了他本人作为沈从文研究专家所做的研究,这是其译文得以畅行的重要保障和成功之道,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关键词:金介甫,《边城》,省译,中国文化“走出去”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8921.2016.01.010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着眼于普通人、善良人的命运变迁,描摹了湘西少女翠翠阴差阳错的生活悲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该作品自1934 年出版问世以来,就受到国内外许多译者的青睐。截至目前,《边城》已经被译为13种语言,其中英文译本有四个。项美丽和金匙翻译的《边城》分别在1936年和1947年出版;之后,杨宪益和戴乃迭(Gladys Yang)翻译的《边城及其他》收录了《边城》,于1982 年由《中国文学》杂志刊载发行;金介甫(Jeffrey C. Kinkley)翻译的《边城》,首次以单行译本形式于2009 年由哈珀柯林斯(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出版社发行,是沈从文作品英文译本的第一个单行本,并成为该出版社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系列之一。与其他三位译者不同,金介甫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国外沈从文研究第一人”和唯一的“学人译者”的身份使得金译本的意义更加不言而喻(李媛2013)。事实上,金译比杨译略胜一筹的原因除了翻译策略以外,还归功于金介甫本人对沈从文研究的深厚功底。译无定法,不同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有其各自的考量,但金介甫先生在翻译《边城》的时候,将翻译与自己对沈从文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大大增强了译作的可读性。本文通过将杨译与金译进行适当对比,主要分析金介甫译本的成功之道,进而为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献言献策。
1. 贴近源语,译出原味
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多的是文化信息的传递,加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距离也使得阅读习惯不同的西方读者难以理解中国文学”(覃江华2010:121),因此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金介甫多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将这些具有文化色彩的词语进行大胆的翻译,力求译出作品的原汁原味。
《边城》中有大量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方言、成语、习语和俗语,其中包含的意象均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但在英语文化中基本上都可以找到意象不同但意思相似的说法。当译者面对这些文化内涵丰富的意象及意象群时,由于译者自身的翻译目的和所面临的读者接受情况的不同,不同的译者往往会对同一个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金介甫所采用的异化法,贴近源语,保留了源语中形形色色的文化信息。以下是几个例子:
(1) 原文:“无事不登三宝殿,坐了就一定有话说!”(张秀枫2012:397)①
杨译:“You won’t have made the trip without some reason.”(沈从文2013:178)②
金译:“They say one does not go to the Temple of the Three Buddhist Treasures without a good reason. If you sat down there, you must have had something to say! ”(Kinkley 2009:156)③
(2) 原文:“你个悖时砍脑壳的!”(347)
杨译:“To hell with this hooligan!”(111)
金译:“Damned low-life! You’re headed for the executioner!”(43)
在这两个例子中,例1中的“无事不登三宝殿”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词,意思是登门一定是有事要求人家。杨宪益夫妇译“won’t have made the trip without some reason”,贴近目标语读者,明白晓畅。金介甫直接译为了“one does not go to the Temple of the Three Buddhist Treasures”。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这样翻译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同时也照顾了读者的理解。例2的“砍脑壳”是湖南地区一种表示骂人的委婉语,杨译为“hooligan”,“小流氓见鬼去吧”, 虽然也表达了原作者的意思,但还是属于英语文化中的典型骂人口语,显得直接而粗鲁,失掉了其中所含的翠翠羞愤以及想骂又不敢大胆骂的意味,是归化翻译。金译为“head for the executioner”,中文意为去见刽子手,即执行死刑(砍脑壳),既生动地表现了翠翠当时的羞愤,又保留了中文独特的骂人方式,相比之下,更好地体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
(3) 原文:“嗨嗨,你这个人!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350)
杨译:“Hey, there, outlaw! You wouldn’t come in and have a drink with me. Afraid I’d poison a big man like you, eh?” (114)
金译:“Hey, there, you old highwayman, I asked you to stay for a drink but you wouldn’t stay up! Were you afraid of poison? Did you think I dared to slay a true-born Son of Heaven?” (48)
(4) 原文:“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的样子。”(356)
杨译:Uncle, your Emerald’s grown into a fine girl, a regular Guan Yin. (124)
金译:Elder Uncle, your Cuicui has grown up quiet beautiful. She is like a real Guan Yin. (62)
在上面两个例子当中,例3中的“真命天子”一般指中国的帝王。在西方文化中上帝是第一位的,而Heaven一词在西方文化中指的是天堂,而不是上帝。但是金介甫没有迎合西方的说法,使用God一词, 而是用了“Son of Heaven”,保留了中国文化意象,将“真命天子”这一中华文化意象带到了目标语读者的视野中,相比杨译的“a big man like you”,更上一层楼。而且杨译的you有指代不明之嫌,让人不知所云。例4中的“翠翠”杨译本译为“Emerald”,意即翠绿,其实是想表达翠翠其人像翠绿宝石一样美丽纯洁,在当时的情况下,也算是一种可行的翻译策略。金介甫没有沿用杨译,而是坚持音译,直接译为“Cuicui”,这也符合中文人名翻译通常的表达习惯。而且,时代不同了,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大妈”、“北京西站”等词翻译为“dama”、“Beijing Xi Railway Station”都可以被接受,这样译人名自然也可以说是译者的大胆尝试。此外,在金介甫翻译的《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TravellerWithoutaMap)一书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将“四堂兄”翻译为“Elder Cousin Number Four”。
(5) 原文:“二老,这是你的拿手好戏,你要去做竹雀,你就赶快去吧,我不会捡马粪塞住你嘴巴的”。 (378)
杨译:“That’s more in your line, Number Two. If you want to be a strong-bird, go ahead. I won’t stuff horse-dung in your mouth.”(153)
金译:“Younger Brother, that’s your strong suit. If you want to be a strong sparrow, hurry up and get to it. I won’t stuff your mouth with horse manure.”(113)
这是天保和傩送兄弟俩的对话,在这个例子中,两位译者分别把“我不会捡马粪塞住你嘴巴的”翻译成 “I won’t stuff your mouth with horse manure”和“I won’t stuff horse-dung in your mouth”,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在“做竹雀”的翻译上,金译“be a strong sparrow”的翻译看起来似乎过于“任性”,其实是作者有意为之。如果用其他的词代替了竹雀,就不能保留中国文化意象了。读者读了金介甫的译文后出于好奇,会去查一下竹雀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什么,或者根据上下文能猜出一二来,这样更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相比之下,杨译“be a strong-bird”,明显更贴近目标语,是为归化翻译。
金译比杨译更多地贴近源语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异化翻译可以最大程度保留原文传递的文化信息。“保留原文中某些异国情调的东西,故意打破目的语习惯的语言和文化规范(古婷婷、刘洪涛2014:90)。”金在翻译《边城》的时候,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已经实施,国外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出版社,比如企鹅出版社,出版了包括《狼图腾》《色戒》在内的很多中国作品,孔子学院在外国的发展和影响日益扩大等因素都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想要了解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当然,金介甫本人对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的喜爱、他的成长教育背景以及作为著名汉学家的深厚的双语文化功底也是他选择这种翻译策略的原因之一。比如,英国汉学家蓝诗玲在《马桥词典》翻译时,也采用异化为主的翻译方法。如,她将政治文化词“土改”,翻译为“land reform”。此外,在《沈从文传》中,金介甫就曾经表示,翻译《边城》是为了让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沈从文和湘西文化。在这些背景下,贴近源语的翻译策略更能成功。
2. 形神兼顾,意境再现
“文学翻译不是词句的形式对应,而是语言信息与美感因素的整体吸纳与再造……译家主体应通过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审美能力认知文本的意义,尽可能构建与作者相近的审美感受,并用目标语进行创造性的转换(朱振武 2006:28)。”
由于翻译不仅是跨语言的,而且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所以,文学翻译中,审美价值和意境的再现,远比用本族语直接创作要复杂。金介甫在翻译《边城》时,也遇到过任何一个翻译家都会遇到的问题,就是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词语不对等问题,尤其是对文中湘西民歌和俗语的翻译,但是金凭借其对沈从文深厚的研究功底,巧妙地破解了各种难题。
(6) 原文:撑渡船的笑了。“口气同哥哥一样,倒爽快呢。”这样想着,却那么说:“二老,这地方配受人称赞的只有你,人家都说你好看!‘八面山的豹子,地地溪的锦鸡,’全是特为颂扬你这个人好处的警句!” (364)
杨译: Smiling, the ferryman thinks, “ He’s just as outspoken as his brother!” He replies, “If anyone hereabouts should be praised for looks, it’s you, Number Two! ‘Brave as a panther, handsome as a cock’—that’s you!” (133)
金译:The ferryman smiled. “He talks just like his elder brother-says exactly what’s on his mind,” he thought to himself. But he said, “No.2, you are the only one in these parts who deserves that praise. Everybody says you’re handsome! Folks have made up epithets to acclaim your virtues: the Leopard of Bamian Mountain, the Golden Pheasant of DidiStream!”(78)
“八面山的豹子,地地溪的锦鸡”,是爷爷借用当地的俗语称赞二佬像豹子一样勇猛,像锦鸡一样英俊。这句话杨宪益夫妇的翻译用了一个比喻的修辞手法,“Brave as a panther, handsome as a cock”。看似更有文化,其实西方文化对cock有粗俗的贬义意思,常用roster代替。金介甫先生的翻译是“the Leopard of Bamian Mountain, the Golden Pheasant of Didi Stream”,这句话的翻译在内容和形式上也都达到了对等。同时在这个语境当中,通过意义的显化,将豹子和锦鸡代表的信息显示出来,传达了原文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翻译有利于保留原文的意境,也有利于目标语读者更好地了解了中国文化。
(7) 原文:“茶峒人年轻男子眼睛光,选媳妇儿也在行。伯伯,你若不多我的心时,我就说个笑话给你听。” (368)
杨译:“Our Chadong youngsters have sharp eyes when it comes to choosing wives. Mind if I tell you a joke, uncle?” (139)
金译:“Yong men here in Chadong have good eyes and they’re very good at picking their wives. Uncle, if it wouldn’t offend you, I’d like to tell you a funny little story.”(89)
例7中,原文“茶峒人年轻男子眼睛光,选媳妇儿也在行”是借用俗语说明当地人会选媳妇。“光”和“行”押汉语拼音中的ang韵。杨译和金译在译文中均使用了押韵,“wives”和“eyes”即为押尾韵,使得译文读来韵味十足,回味无穷。 杨译“sharp”这个词让人想起鹰的眼睛,有可取之处,但是处理为when引导的定语从句,过分强调了一层意思,就是茶峒人在选媳妇的时候眼睛特别灵光。而原文想表达的意思恐怕并非如此。相比之下,金译除了译出了“也在行”的意思,还两次用了“good”一词,表达了茶峒人既眼神好,又擅长选媳妇的双重意思。
(8) 原文:翠翠嗤地笑了,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386)
杨译:Emerald giggles.
Phoenix and Caltrop Rapids aren’t the worst;
No, it’s the Whirling Hen Coop that’s accursed,
And Whirling Hen Coop’s easily passed by;
Black Billows, though, leaps up to meet the sky. (164)
金译:That brought a chortle from Cuicui.
Phoenix Rapides, Puncture Vin Rapids, aren’t the worst to rage,
Just go downstream and there is still the Twirling Chicken Cage;
But Twirling Chicken Cage yet lacks the most ferocious foam,
The waves at Green Foam Rapids are big as any home. (113)
这是翠翠用一首湘西民歌描写附近一些区域的水流状况。民歌层层递进,通过与凤滩、茨滩和绕鸡笼的对照,突出了青浪滩水流之大。杨译虽然也做到了押韵,但是比金译还是略逊一筹,而且读起来给人的感觉似乎貌合神离。金介甫先生在翻译的时候不仅在形式上达到对等,将民歌翻译为英文中的更加讲究韵律和结构的诗歌形式。原文的“凶”,“笼”押ong韵,“下”,“大”押a韵,译文的“rage”和 “cage”, “foam” 和“home”也都分别押尾韵,兼顾了神韵,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很好地忠实于原文,不仅有效地传播了原文中的文化,还体现了译者的原创精神和对沈从文研究的不俗功底。
3. “细译” 和“厚译”,如虎添翼
《边城》的译者中,分为学人译者④和非学人译者。金介甫就是其中唯一的学人译者。学人译者与非学人译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使用“细译”、“厚译”。所谓“细译”,指译者在译文文本中或者将原作的隐含信息明晰化, 或者添加原作中并未提及的信息,以解释原作的意义与内涵。所谓“厚译”,主要是指译者在译文文本之外添加各种注释, 包括夹注、脚注、尾注等等(徐敏慧2010:224)。金介甫翻译的《边城》正是“厚译”的典型例子。他在此单行本的末尾,列出长达七页的32个尾注,译注内容涉及地域特点、民俗风情、历史典故、方言俚语、传说人物、文学作品人物等,增加了译文的文化内涵,向国外读者引介了大量的新鲜信息,这些无疑对其译文的畅行起到了促进作用。
(9) 原文:那熟人用脚踢着新碾盘说:“中寨人自己坐在高山寨子上,却欢喜来到这大河边置产业;这是中寨王团总的,值大钱七百吊!”(367)
杨译:“They take it easy up there in the Zhongzhai hills,” he says, kicking the new millstone. “But they like to buy property down here by the river. This belongs to Captain Wang of Zhongzhai. Cost him seven hundred strings of cash.” (138)
金译:The ferryman’s friend kicked the new millstone and said: “The people of Middle Stockade live up high in the mountains, but they like to buy property down here by the river; this mill belongs to Middle Stockade’s Militia Captain Wang. Cost him seven hundred strings of cash, a thousand coppers to a string!”(88)
这段文字中,杨译本将“值大钱七百吊”译为“Cost him seven hundred strings of cash”。这样让读者读来感觉过于突然。七百串钱是多少?是个什么概念?铜钱是中国特有的,西方国家的钱可不是用串来计量的啊。目标语读者一定会一头雾水。金介甫则对七百吊进行了“细译”,增加了“a thousand coppers to a string” 。用“copper ”来表示中国古代的铜钱,因为在中国古代,一吊钱等于一千文。这样翻译就避免了西方读者的误解。
(10) 原文:祖父说:“后来的事情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32)
杨译:“Plenty happened. The best thing that came out of their singing was you!” (158)
金译:Grandpa answered: “That would take a long time to tell.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these songs gave us you.”
After that, Grandpa fell silent. He did not add, “The songs gave us you, and then they took away your father and mother.”(122)
这是翠翠要求爷爷给她讲故事的情景,场面温馨和谐。此例子中,杨译只是表达了字面的意思。事实上,翠翠的问题让爷爷陷入了沉思,使他想起了翠翠的父母。这一层意思杨译没有表达出来。金介甫在译文中,除了翻译出来这句话还增加了“After that...”一句话。这里是一个典型的“细译”。因为结合上下文可以发现,事实上当翠翠的祖父跟翠翠回忆她父母当年的事情的时候,一定是又喜又忧的心情。喜的是那歌声唱出了翠翠,忧的是他们已经不在人世了。译者将这一深层次的意思“细译”了出来,生动地表现了爷爷当时的心理活动,只读译文,人们甚至不会发觉这句话是译者加上去的,反倒觉得与译文其他部分水乳交融,天衣无缝,体现了译者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对沈从文研究的深厚功底。
(11) 原文: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342)
杨译: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the fifth month, women and children put on new clothes and paint the character for “king” on their foreheads with a mixture of realgar and yellow wine. (103)
金译:A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women and children put on new clothes and painted the character wang or “king” on their foreheads using wine mixed with realgar. (30)
端午节不仅是《边城》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小说中的一条主线。读者不仅按照这条主线读到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更是领略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气息。在这个例子当中,杨译对端午日的翻译只说是五月的某一天,王字也直接翻译为“the character for ‘king’”,只表达了一层意思,但也算是做到了忠实原文。金译对端午日和王字的翻译除了译出基本意思外,还分别添加了“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和“or” “king”。这里译者明显使用了“细译”的手法,王字表面上看是一个汉字,其实在中国文化中还蕴含着大王、国王的意义,译者将两个意思都译了出来,巧妙地避免了目标语读者的误解,增加了译文的厚度和可读性。
(12) 原文: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种种情形。(342)
杨译:Generally the drum and gong are in the middle, and when the race reaches a critical stage they raise a din like thunder which, added to the roar of cheers and boos on the bank, reminds you of some epic river battle of old.(104)
金译:The boat’s speed had to follow the sound of the drum and gong, so whenever two boats got to the climax of their competition, the thunder of the percussion, added to the encouraging cheers from both banks, recalled novels and stories about Liang Hongyu beating her drum in the historic naval battle at Laoguan River, and the cacophony when Niu Gao fished the rebel Yang Yao out of the water. (32)
这是对端午节时民间赛龙舟场景的描述。作者描述了当地人们赛龙舟时的热闹场面,更将其与中国著名的文学作品《说岳飞传》中的水战场景做比较,用其渲染气氛,将其推向高潮。文中所提到的“梁红玉”,是《说岳飞传》中的英雄人物。杨译直接将“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种种情形” 译为 “some epic river battle of old”,表达不太明确,不仅缺少了原作者要表达的文化信息,使西方读者不易理解,也违背了原作者的初衷。金译则增加了“and the cacophony when Niu Gao fished the rebel Yang Yao out of the water”一个信息,完整地表达了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故事,西方读者未必知道。译者考虑到这一文化差异,通过对原文进行文化补充,巧妙地将隐含信息翻译出来,不仅易于西方读者理解,还加深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可谓一举两得。
金介甫能够灵活运用“细译”和“厚译”,源于他对于沈从文的研究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作为汉学家,他精通英汉双语,可以像葛浩文一样“拿汉语读,用英语写”,因此,他真正读懂了《边城》。在翻译的时候,他并没有刻意要增加一些东西,而大量的“细译”、“厚译”,使得译文流畅明白,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嫌疑。
4. 妙用“省译”,去粗取精
鉴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加上英汉两种语言各有其构成特点,有时,在汉语中比较简练的词语,译入到英语中会略显复杂。乔治·斯坦纳(Steiner 1975)曾说:“没有一种语言,没有一种象征性集合或者是文化整体在吸收信息时不经历变形的风险。”因此,为了使译文更加简明扼要,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译者往往会果断采取省略翻译的方法,“去粗取精”,将原文最核心的内容表现出来。好的译文往往语言精练,不拖泥带水。金译也是如此。
(13) 原文:“一本百家姓好多人,我猜不着他是张三李四。”(366)
杨译:“How can I guess? Chang the Third or Li the Fourth?”(135)
金译:“I couldn’t possibly guess who he is.”(Kinkley 2009:83)
(14) 原文:祖父说:“翠翠,打雷不要怕!”
翠翠说:“我不怕。”(401)
杨译:“Don’t be scared of lighting, Emerald!”
“I am not!”She tells him. (184)
金译:“Cuicui, don’t be afraid!”
Cuicui replied, “I’m not.”(116)
“张三李四”是汉语中的一种非特指说法,可以指代任何一个陌生人。例1中,杨译将“张三李四”生硬地翻译为“Chang the Third or Li the Fourth”,这有表达特定指代某人意思的嫌疑,这些词虽然大写了,但还是难免让人产生误解。金译巧妙地避免了直译,“百家姓”和“张三李四”没有生硬地翻译出来,而是直取其意,“百家姓”和“张三李四”用在这句话当中其实是泛指,就是说世上有那么多人,不好猜出是谁。译文三个单词“who he is”读来简明扼要。例14中,杨译把“打雷不要怕”按照英汉对照的形式表达了出来,有字对字翻译的嫌疑。金译则省去了“of lighting”。这里省去的原因是因为上文当中已经提到外面打雷了,就没必要再把打雷翻译出来。另外英语口语通常比较简单。而且这段话发生的语境是翠翠在睡梦中惊醒,人在半夜睡觉惊醒的情况下,精神都还是迷迷糊糊的,说的话也大都不会很多。译者这样翻译很确切,更加符合当时的语境,也利于目标语读者接受。
(15) 原文:诗人们在一件小事上写出一整本整部的诗;雕刻家在一块石头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画家一撇儿绿,一撇儿红,一撇儿灰,画得出一幅一幅带有魔力的彩画,谁不是为了惦着一个微笑的影子,或是一个皱眉的记号,方弄出那么些古怪成绩?(393)
杨译:Poets write reams of verse about one little thing; sculptors carve figures that seem alive on the rock; painters use their reds, green and greys to paint glorious pictures-why should they do this if not hoping for the reward of a smile or an answering frown? (174)
金译:Poets could spin out books of poetry from a small incident. Sculptors could carve the living image of a person in a piece of stone, and painters could turn out one magical painting after another from streaks of green, red, and grey. Who among them was not inspired by the memory of a smile, or a frown? (148)
这一段描写是为了引出下文,渲染翠翠的心理状况。她虽然心中有事,却不愿与爷爷说。这句话当中,译者省去了“方弄出那么些古怪成绩”的翻译。因为结合上下文来看,在英语的语境当中,没有这句话也不影响读者对这段话的理解,前面一个反义疑问句其实已经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就是说无论是诗人,雕刻家还是画家,都是因为要记录什么,才会做出相应的事情来。在这样的语境下,“frown”完全可以表达“皱眉”的意思,而且“a frown”与前面的“a smile”和谐对应,译文其实是更精练了!
金译本敢于大胆省译,自然有他的道理。俗语有云:艺高人胆大。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金既然敢于省去一些地方不译,就说明他有足够的自信用最少的文字来传神达意,其自信自然源于他多年的沈从文研究成果。
尽管金译《边城》在文化信息的翻译传达上也存在个别不完美之处,比如有些词的翻译过于异化,西方读者不一定能够很容易地理解,但瑕不掩瑜。作为为数不多的翻译和研究中国作品的外国人,金介甫采取的贴近源语、形神兼顾、细译厚译、适当省译的翻译策略可以使西方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这不仅为广大译者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还对当今全球化环境下的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比杨译与金译,发现二者在翻译策略上面各有千秋,不能一味地说谁好谁坏。杨的译本受时代和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就全书而言,仍然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金曾说其译本还借鉴了杨宪益夫妇的版本,要感谢他们。但是,从整体上看,金介甫的翻译更多地保留了文化信息,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大有益处的,更能符合当前这个文化全球化时代的需要。金介甫对湘西的历史、地理、文化的研究,对沈从文的研究与对沈从文作品的解读,均达到了许多国内学者都尚未达到的高度。金介甫先生的译本与时俱进,更受欢迎,因其首先是沈从文的“异域知己”,与他“心有灵犀”。作为《边城》的英译者, 金介甫有着别人所不可能同时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长:“有着前辈的英译作基础;有着一个湘西亲历者对沈从文笔下人事物景的亲切;有着一个美国汉学家对汉语和英语的敏感;有着一个沈从文传记作者对沈氏生平的熟稔;有着一个历史学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有着一个沈从文评论家对沈氏文体特征的体察(安刚强2010:1)。”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沈从文研究对其翻译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其可以准确地理解原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因此其译本出版之后,也备受关注,影响广泛。
除了翻译沈从文的《边城》,金的主要译作还有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有缺陷的天堂》(ImperfectParadise)一书。该书是由金介甫先生编辑、标明献给沈从文的译文集,全书选译了沈从文的作品26篇(译者共有五人,其中金介甫先生翻译了将近一半的篇目),分编为“新与旧;乐园与失乐园”、“原始的活力”、“军队生活”、“乡下人”、“革命与都市病”、“后期对乡下人的悲歌与沉思”、“现代主义作品”以及附录“非小说作品”等共八个单元。金介甫在《有缺陷的天堂》的前言中就曾指出:“选择哪篇作品进行翻译需要做出价值判断。首先是作品的文学价值, 同时也考虑作品的主题及历史重要性, 并重点关注那些以前未被译成英语的沈从文的小说。如果原作有多个版本, 则以1949 年以前的版本为准(Kinkley 1995:93)。”此外,在2010年,他还出版了译著《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TravellerWithoutaMap)。
海外汉学家们为翻译好中国文学作品真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作为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先生在美国的名气虽然比不上汉学家葛浩文,但是他对传播中国文化的贡献绝不输于同时代的其他汉学家。与英国汉学家蓝诗玲频繁翻译中国许多作家的作品不同的是,金的翻译相对比较集中于沈从文,同时也涉及萧乾等作家,这一点倒是与葛浩文翻译莫言的作品十分相似。不同的是,他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大都与自己的研究密切相关。他为了写好《沈从文传》,亲自来到中国湘西地区实地考察的次数之多,也着实令人钦佩。汉学家对待中国文化的严谨、热情、不怕辛苦和甘当文化传播桥梁的精神在他那里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译文质量几乎无可挑剔,堪称经典也就不足为奇了。
5. 结语
在文化趋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程度不断加深,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对于如何翻,谁来翻,数十年来学者和翻译家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与英译汉不同的是,汉译英难就难在目标语读者是西方国家的人。中国的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如《牡丹亭》等被翻译到西方国家后,在国外的传播和接受并不理想。翻译的质量也参差不齐,这是令人担忧的。可喜的是,国外有那么一批致力于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交流的汉学家。他们翻译了许多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并且受到西方读者的欢迎。金介甫就是其中一位,他的翻译风格充分体现了其本人作为沈从文研究专家的优势,译文独树一帜,读来令人享受。2009年,金介甫先生《边城》英译本的出版和引发的热议至今仍值得国人深思。金介甫的沈从文研究,曾经一度引起国内外沈从文研究热潮,既开风气之先,又提供无数法门。金的研究无疑也对其翻译沈从文的作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以研促译,心有灵犀,其译文才能传神达意,仿若原创。这是翻译的另一种境界,也是其翻译的《边城》至今仍然备受推崇的成功之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文化要真正走出去,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也无须自我贬低,而是要充分向这些具有国外教育背景并且深谙中国文化的汉学家们学习,从他们身上汲取经验,相互交流,借帆出海,为我所用。
附注
① 下文《边城》中文版句子均出自张秀枫(2012),随文标明页码,不再一一注明。
② 下文《边城》杨译例句均出自沈从文(2013),随文标明页码,不再一一注明。
③ 下文《边城》金译例句均出自Kinkley(2009),随文标明页码,不再一一注明。
④ 学人译者是指那些在其翻译作品发表之时,翻译并不是其唯一或主要发表的作品。他们发表更多的是学术研究方面的作品。
参考文献
Kinkley, J. 1995.ImperfectParadise[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Kinkley, J. 2009.BorderTown[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Steiner, G. 1975.AfterBable:AspectofLanguageandTranslation[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enuti, L.1985.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古婷婷、刘洪涛. 2014.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翻译策略选择——以金介甫《边城》英译本为例[J].燕山大学学报(3):89-94.
洪汉鼎.1999.真理与方法[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金介甫.1995.有缺陷的天堂——《沈从文小说集》序[J].海南师院学报(1):90-93.
金介甫、安刚强. 2010永远的 “希腊小庙”——英译《边城》序[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4):1-2.
覃江华.2010.英国汉学家蓝诗玲翻译观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117-21.
沈从文.2013.边城(杨宪益、戴乃迭译)[M].北京:译林出版社.
屠国元、朱献珑.2003.译者主体性: 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8-14.
汪曾祺、汪序、金介甫.2005. 沈从文传[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徐敏慧.2010.沈从文小说英译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3):220-25.
赵园. 1993.沈从文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张秀枫. 2012.沈从文小说精选[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朱振武.2006. 相似性: 文学翻译的审美旨归——从丹·布朗小说的翻译实践看美学理念与翻译思维的互动[J].中国翻译(2):27-32.
朱振武、袁俊卿.2015.中国文学英译研究现状透析[J].当代外语研究(1):53-58.
(责任编辑杨丽)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21-(2016)01-0071-07
作者简介:卢国荣,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文学翻译。电子邮件:lgr_0603@163.com;
张朋飞,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与实践。电子邮件:861097405@qq.com。
*本文为朱振武的上海市本级科研项目“英语文学与翻译学”的子项目“英美汉学家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