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困境悖论与出路

2016-03-19谭雪青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3期
关键词:职业化辅导员职业

谭雪青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困境悖论与出路

谭雪青

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职业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目前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走入困境,甚至面临一系列的发展悖论。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到底该从什么方向走,是学生导向还是德育指标导向?文章结合辅导员工作现实状况,从辅导员岗位职责定性、长期职业规划等方面出发探寻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出路。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发展悖论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悖论

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职业化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冯蓓,胡习文(2014)统计了667篇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关文章信息,指出职业化和专业化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1]中央16号文件、24号令精神以及2014年3月27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指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对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辅导专业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目前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中存在几个发展悖论。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却无法通过学生道德或思想素质的提升完成自己的职业晋升和发展,反而需凭借指标体系考核。辅导员的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学生道德或者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延缓性,辅导员无法通过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实现辅导员职业晋升。所凭借的看得见的标准就是考核指标体系。现有的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是量化考核的产物,如此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循环,考核结果与发展前景紧密联系,辅导员想达到考核标准,必须按照指标体系规定的方向前进。谋求发展的动力由职业发展本身变成了考核驱动,看似无差别的动因背后却隐藏着严重的心理倾向。这一主动与被动的背后容易造成心理落差,从而影响了职业认同。反过来如果学生个别存在思想品质的问题,却由辅导员承担社会舆论评价指责。

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职业发展相差甚远,不匹配。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催生出了考核指标体系,可现在考核指标体系像一个指示灯一样,批量培训生产着辅导员,指挥着辅导员在其指标体系中工作,严重束缚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职业发展。学习了德育、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担任辅导员吗?学生的学习问题、职业困惑、心理问题由谁来解决,这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专职辅导员的帮助。然而也造成专业与职业的不匹配,专业与职业不匹配意味着职业发展的瓶颈。

高校辅导员的全称是高校政治辅导员,但是在多数职能部门人员心中,辅导员就是“全职妈妈”,辅导员职务与事务相悖。辅导员群体因为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就不自觉地沦为各个部门与学生之间的传话筒,对学生相关的任何工作都得负责。要改变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就得明确辅导员工作性质,需要各个部门有所为,明确权责,办好自己的事情。

二、辅导员职业化现状的“他观”

辅导员职业化,目前广泛认同的是指有效提升辅导员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各个领域的理论素养和运用能力。要求辅导员从一般学生事务管理中,脱身到思想教育、人格塑造上来。如何界定一般学生事务管理和辅导员的实质工作?这里我们不得不考虑辅导员的工作本职是什么,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是什么。

自1952年设立辅导员岗位以来,辅导员的规定是政治辅导员,从事政治工作;到1978年开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由专业教师兼职;随着学生事务和国情以及社会的变迁,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帮困工作、心理辅导、职业辅导等多角色的变化。

1.从工作种类角度看,一个辅导员身兼多职,却没有核心角色

辅导员们每天疲于应付事务性工作,而疏于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因为事务紧急,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看见效果,而思想工作却不然。然而在职业发展中这些事务性工作无法与辅导员职位晋升和职称评定挂钩,致使辅导员找不到工作的成就感,感受不到职业的价值,体现不了个人价值。同时,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发展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面越来越广,工作量越来越大,辅导员队伍的缺编问题导致很多辅导员超负荷工作。[2]

2.从辅导员数量上看,辅导员队伍短缺,多数学校严重不足

根据规定,辅导员所带专职学生比例为1:200,但目前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校达不到这个标准,有的教师甚至带学生300-400人。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发展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面越来越广,工作量越来越大,辅导员队伍的缺编问题导致很多辅导员在超负荷工作。[2]

3.从专业学科背景看,多数辅导员专业知识不对口,缺乏心理辅导知识

自辅导员岗位建立以来,人员大量缺乏,许多辅导员由留校学生担任或其他专业的教师担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赵庆典教授和李海鹏老师的研究表明,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哲学社会科学(含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学科毕业的仅占被调查人员的13.4%。[3]辅导员在入行时具有多元化的专业背景,加之缺少科学系统的行业培训和课程学习体系,一些辅导员未经必要的学习和实践便匆忙上岗。[4]多数辅导员专业知识不对口,缺乏心理辅导知识,关于辅导的知识前期累积不多,全靠在工作中寻找经验,这样不能有效地第一时间解决学生思想方面的问题。

4.从教学科研角度看,工作内容与研究方向不匹配

陶应军(2014)研究指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德育工作大的科研项目难以获取,科研论文影响因子可以忽略,辅导员队伍于学校科研整体水平及学校排名提升的贡献度似可归零。[5]辅导员工作范围大而杂,责任大,多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大量集中时间处理专业的学术问题。部分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能很好地根据专业情况总结归纳工作中的问题,而理工科专业背景的教师从事的工作与专业背景相差甚远,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因此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专业学术没能继续扎实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化要从头开始,以致一直在是否调整岗位上徘徊,甚至失去职业发展决定的“关键期”。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出路之我见

目前的辅导员队伍专业背景多样,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与专业、岗位职责分开,导致辅导员群体不能很好地实现职业化,其专业知识无法运用到专业领域。如何体现辅导员职业化?辅导员工作是专业的才能称之为专业化,其自身才能规划好职业,才能有职业化。如果职业与专业不一致,加上工作内容模糊不清,再教育培训以及系统规划难上加难,职业化专业化将只是空谈。辅导员数量本身就少,而在紧缺的条件下,要实现职业化必须确保辅导员岗位是一个受人认同的职业,辅导员工作是专业的。

1.深入细化辅导员职务,促进辅导员职业分流

美国在辅导员职业上分为生活辅导员、心理辅导员、职业辅导员、学习辅导员。辅导员在其岗位上有针对性地针对各种有需要的学生开展工作科研。只有研究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内容,才能很好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和工作双双发展。生活辅导员管理事务,将有需要的学生推荐给其他辅导员,同时,其他辅导员也要了解所管辖范围内的学生基本情况。各州都有一所大学设有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专业,部分大学还设有学生事务管理方向的博士点,辅导员除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课程,还要学习辅导原理、测验和量表评价技能方面的专业知识,表现出了非常高的专业化辅导水平。同时有学科支撑,易于职业发展。

2.仔细规划辅导员职业,增加辅导员职业归属感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不能仅仅寄希望于改变或制定一个完美的评价指标体系来改变辅导员职业化现状。大多数辅导员表示,不能很好地职业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作事务的分配,即没有明显的职业发展趋向和规划。我国高校将辅导员的发展方向确定为两个方面:党政管理干部和业务教师。也就是说,辅导员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放弃所学专业,专心于学校党务或行政事务管理,要么离开所辅导的学生,潜心于专业教学与研究。这种制度设计明确将辅导员定位为一种过渡性角色,久而久之,很难培养辅导员较强的职业归属感,反而形成临时观念,造成队伍不稳,摇摆不定。[6]

研究认为,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低,需要用发展职业化来提升职业认同度。在此,我们应该理清究竟是职业认同度低导致辅导员群体对职业发展的忽视,还是个人对职业发展的忽视导致了辅导员群体职业认同度低的现象。毫无疑问,大多数人职业认同低的原因在于不能很好地发展职业。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不高只是病象,而非病原,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从各个方面来提高职业化程度,才得以提升职业认同度。

3.加强职能部门联系,开阔辅导员工作自由度,明确辅导员岗位权责

现在的辅导员职责在于引导学生向社会和国家要求的方向发展,同时社会舆论导向以及社会媒体引导学生要主张个人主义,特别是90后的孩子们在社会时代的影响下,非常强调自由、自主。诚然这两者并不冲突,但是在辅导员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相互背离的现象。例如,学校要求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是时间又跟学生自己的社团和兴趣爱好冲突,这时候学生就会难以选择到底听从哪一个。辅导员工作要求学生必须参加集体活动,可是学生个人对此并不感兴趣,他们想去自己有兴趣的社团活动,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辅导员只有依靠强制手段,让学生去学校要求的场合,而无法真正让学生做到自己选择,从而失去学生信任。诸如此类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亟须构建合理的、科学的价值观体系,让辅导员工作有法可依。各职能部门在组织各类教育活动时也应该有所依从,丰富活动形式,以形式和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不是靠辅导员补充人头,这样辅导员在后期工作中才能跟学生建立稳定的关系,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因为强迫学生参加一些活动失去学生信任。

4.完善大德育系统,构建核心价值观体系,深入推进辅导员工作与核心价值观深入融合

只有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体系,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才能获得根本的解决。学生接触的有两类价值观,一类是从小接受的学校德育教育中获得的,一类是自己在人生轨迹中总结出来的,而这两类德育都是现代德育的衍生。第一类,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都是一些离生活比较远的道理,另一类则是属于个人的。真正属于社会的大德育体系还不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人都有一套理论,让辅导员工作很被动,进而影响其工作的实效性和工作积极性,造成职业认同感低。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思想对辅导员工作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辅导员职业认同不高的重要因素。它一方面挑战辅导员日常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挑战着辅导员自身的价值观念,他们在这个岗位上找不到职业期望,这份工作达不到理想中的薪资水平。

5.加强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促进辅导员工作价值取向与社会舆论良性互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倾向于相信小道消息。辅导员在传递国家及学校政策时,苦心经营,却抵不过任课教师或者学长学姐们在私下里的暗示指导,让辅导员苦恼不已。辅导员是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该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而社会大的导向都在摇摆,甚至没有导向,辅导员又如何将社会导向以正确适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引领学生思潮?这让辅导员感觉身负重担,却不知从何处突破。大家各执一词,将辅导员职责架空。大学里甚至出现了一个怪圈,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内容能轻而易举地击溃辅导员的苦心经营。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辅导员常关注两类学生,一类是榜样,学校树立的;一类是反例,不符合学校规定的,而学校规定的才是符合社会要求的。按照这种理论走下去,榜样应该是社会所推崇的,反例是社会所警示的。这两类人进入社会后应该有一个参考标准,参考标准中辅导员的批语应占有很大分量。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辅导员的评价并没有在学生就业或考研中有多大作用。这样,如何体现出辅导员工作的成效就成了一个大问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似乎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工作,社会上部分人甚至都不知道辅导员是做什么的,如此,辅导员工作的价值与职业的认同如何体现?辅导员评语在实际中存在,学生档案中也有学生品德评语,却形同废纸,甚至就业录用方完全不过目。双重不信任,使得辅导员没有“话语权”。所以必须加强辅导员社会地位,使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话语权得以实施。

[1]冯蓓,胡习文.基于文献计量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状况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3).

[2]陆勇,高田钦,徐勇.基于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视角的高校辅导员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9).

[3]李少华,莫坷.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问题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13).

[4]张静.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理论与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

[5]陶应军.教师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调适研究[J].教育探索,2014(9).

[6]罗公利,聂广明,陈刚.从国际比较中看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7 (7).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3.049

此文为2016年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SKL-2016-2436);河南理工大学校级人文社科专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批准编号:SKSZ201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职业化辅导员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