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的绿色发展与林业经济策略

2016-03-19姚华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3期
关键词:林业森林绿色

姚华

论中国的绿色发展与林业经济策略

姚华

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经济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是低碳经济,这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其核心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中国经济要取得绿色发展,必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生态环境基础和核心的林业,自然是低碳经济时代的重点和基础。当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发展和经营林业,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当前,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多元主体参与是发展林业的必然途径;经营上,在国家统一规划前提下,以自然经营为主,与有限市场开发相结合,追加林业附加值也是实现林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林业发展;多元主体;有限市场化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已逐步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人们愈加关注生产与生活中的碳排放问题,愈加重视环境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一经提出便迅速从概念走向现实,不仅对实体经济的直接影响逐渐加大,而且给人类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价值观念、发展模式与生活方式的革命。[1]低碳经济大潮正在全球浩浩荡荡地向前推进,不断地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将与全球化、信息化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2]中国历来重视碳排放与生态建设。党的十八大将生态建设上升至“五位一体”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建设又做出新部署:“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3]。时至今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林业作为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基础,其发展极为关键。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语境下,实现发展思维的绿色化与生态化,创新林业经济发展体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一、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公共理性与发展思维的生态化

在气候问题备受国际关注的大背景下,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追求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进入新千年以来,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低碳经济”概念应运而生。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一文中。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 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4]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5]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为我国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双赢的选择,既能化解国际上的压力又符合我们自己的特殊国情。

我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目前,中国政府公共理性思维愈发彰显,已经确立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一系列努力。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不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在客观上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2008年 10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详细阐明了气候变化与中国国情、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目标、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建设等重大问题的原则立场和诸多积极措施。[6]这些都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也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巨大努力。

积极践行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体现了我国发展思维的生态化演进,表明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既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又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发展。目前生态环境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第一要素,抓好生态环境安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7],也是突出加快绿色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生态文明,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选择。作为生态文明中孕生的一种根本不同于本体思维的新的思维范式,生态思维范式揭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统一性、丰富多样性和开放循环性,倡导一种全方位的生态关怀,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济。[8]从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向以低碳或无碳能源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转变是实现这种整体统一性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由石化高碳型黑色结构向低碳化洁净能源绿色结构转变,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否则,我国的资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难以承受,国家竞争力将难以持续,国家安全也将难以保证。

低碳经济的核心理念契合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强调的基本内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大战略的延伸和扩展。[9]同时,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是公共理性张扬之下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绿色经济的顺利实现,具体有如下优势:一是有利于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走在世界前列。蓄势待发的低碳经济很有可能会改变未来的世界经济版图,谁能在能源环境技术中领先,谁就将主宰绿色发展的潮流,谁就将是未来的大赢家。对于中国来说,抓住这次历史变革的机遇,将对我国的未来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二是有利于展示“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不仅可以降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而且能够赢得全球的尊重,维护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三是有利于培育低碳文化,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要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从而逐步改掉能源浪费、增污排染的不良习惯,使公众拥有一种节制、适度的绿色心态和习惯,增强低碳消费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二、林业与林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中国绿色发展的基础

中国绿色发展的实现,不仅要求我们对低碳技术及清洁能源技术进行不断开发,还要求确立经济发展的生态基础观,创造一个发展低碳经济的生态环境基础。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之一,也是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10]因此,生态环境的建设肩负着双重责任:一方面,生态、环境和资源本身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现实和储备资产,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后盾;另一方面,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有利于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要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重视生态环境就是重视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没有生态环境基础,即无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并非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提。

在影响生态环境的诸多要素中,林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研究指出,“低碳发展的理念正在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和检验传统的林业概念以及可持续林业的概念,导致林业概念趋向重构。诸如低碳林业、低碳造林、低碳经营、碳汇造林、生物柴油林等新概念已经开始出现。”[11]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功能与作用,应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通过林业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低、综合效益好,真实地吸收和减少二氧化碳,而且不会像有些所谓低碳的工业项目,在设备生产过程中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12]由此可见,林业是建设低碳社会的主体框架,且兼具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功能。

首先,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及维护生物多样性、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职责。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13]森林具有维持碳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评估报告指出: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双重功能,是未来30-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14]正因如此,营造和培育森林,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成本最低的控制和维持碳平衡的最有效措施。

其次,林业在建设“生产发展”社会中具有基础作用,表现为林业在粮食安全、资源安全、能源安全“三大安全”保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发展林业尤其是营造农田防护林,可为保障粮食生产提供有效保障;木材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林业建设的好坏快慢关系着国家资源安全;林业生物能源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能源,对于促进我国节能减排以及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第三,林业在建设“生活富裕”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这可以从物质与精神二维展开论述。就物质生活层面来说,林业所提供的各种森林产品(包括木材、木制品及各类非木森林产品)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各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就精神文化生活层面而言,林业在生态文化的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森林文化和湿地文化,有利于人们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以上所论林业所具有的诸多功用,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加强林业发展,继而以林业的发展加快低碳经济的进程。

在中国绿色发展目标的推动下,加强林业生态基础可持续性重构的任务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从世界到我国,林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世界森林资源发展报告》再次向我们展示,部分地区森林面积下降的趋势没有改变,毁林和森林退化的趋势没有改变,绝大部分依赖森林生存的居民的贫困状况没有改变。”就我国来说,“与森林相关的自然灾害和危机的状况也没有好转。洪涝和干旱强度加大,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和荒漠化危害不断加剧,林区居民日益贫困,粮食和能源短缺日益严重,所有这些都给林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5]

面对挑战,我们应当本着正视问题、积极应对的正确态度,在理性分析当前林业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调动一切可用资源用于林业建设,探寻林业经营管理新模式,在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三、林业及其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整合:相关主体的行动逻辑与收益分析

当前林业生产与经营中存在多元化行动主体。其中,经济主体所关注的核心是其市场收益,其市场逻辑的显性化势必潜在地存在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可能性,这必然对于林业双重功能——经济与生态的功能造成潜在的瓦解。而生态行动同样会走向反面,突出其生态功能,而抑制林业的经济功能。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也难以超然其外,尤其是具体到特定的利益格局与政绩评价体系时,更是如此。因此,当代中国林木覆盖率的提高,势必要求政府公共理性价值的张扬,充分发挥规制、协调、整合和引领作用。

目前,造林工程多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为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打造绿色发展背景下的造林工程的成效如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林业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资源建设与维护也应由全民分摊,仅仅靠政府行动,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林业是全民的林业,林业是中国发展的保障。无论是从现状还是在这一生态思维理念的指导下,林业发展都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增加林业碳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林业碳汇是指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进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政策、管理和碳贸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属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范畴。[16]

整合全社会资源,营造集政府力量、非政府组织和社会资源为一体的造林工程。政府是造林工程的主导力量,是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非政府组织天然具有的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公益性和志愿性特性在林业发展上无疑具有强大的推动力;[17]民众的支持与参与是工程的基石,也是为自己服务,共同建设“两型”社会。政府要担当好自己的角色,切实推进环境的治理与营造。因而,政府对于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而采取的造林行动,必须构建起全方位的治理体系。

首先,吸纳各种资源与多元主体。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涉及社会各阶层和团体的利益,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每一个人。让全民参与到低碳经济中,倡导全民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强全民低碳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8]这里的参与,是利益主体的平等参与,而非被动的、单向的或施舍式的参与。另一方面,要求运作透明化。在信息不对称、不畅通的情况下,实施暗箱操作,利益天平自然会倒向少数操纵者一边,而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必将受到影响。

其次,构建起具体且明确的责任体系。如果公共部门的负责或执行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不负责任,不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他可以在“透明”和“参与”的情况下危及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当然,作为负责任的国家,中国已经承诺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即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相对于2005年下降40%~45%,并还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行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新的贡献。[8]

第三,保障政策供给并保持政策连续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能否出现新一轮的复苏高涨关键取决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低碳科学技术的创新,低碳科技是下一轮经济的增长点,而各国政府的相应政策又是低碳经济的引擎。[19]因此,政府必须制定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林业发展,并综合运用和完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措施。目前,西方国家都陆续颁布了相关的政策法规。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碳汇。从低碳发展的角度看,必须加以鼓励促进。如果有关政策的制定没有当地农民的参与,政府完全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条文,如植树补贴。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农民只是被动地参与,他们植树要补贴,而树林的成活及生产与他们无关,结果是年年造林可能不见林,即使有林也生物量极低。如果农民对许多政策细节不清楚,政策多变,行政官员不负责任,则农民很可能只是观望、应付,不会从长远计划,因为自身投入的利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相反,如果林地产权明确,投资人的利益能够得到切实保障,不担心政策和行政官员对产权与利益干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则投资人通过投资于土地改良和林木生产,在获取社会生态环境和增加碳汇收益的同时,也保障了经济收益,从而使森林碳汇得以形成并增加。

此外,应当特别注意发动广大群众植树造林,如若安排得当,其造林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加强农田林网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营造,建立家庭分担机制,效益由家庭享有,从而会调动乡村家庭种树的积极性,在获得社会生态环境收益的同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建设现代林业,发展山区林特产品、生态旅游业和碳汇林业”。[20]

目前政府采取的办法是全面包揽,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不符合“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趋向。许多可利用的资源没有加以有效利用,像许多关于林业的民间组织都是可以利用的,但没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大力支持NGO(非政府组织)参与我国林业发展。[21]

四、市场理性开发:建立适合我国林业发展的经营模式

随着经济繁荣与环境问题的出现,森林的物质生产功能(木材生产与其他林产品)、环境保护功能、社会公益功能、森林游憩功能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在林业经营、培育和管理方面,德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世界先进水平。20世纪90年代,德国开始采用“近自然林业”的理论与方法。“近自然林业是模仿自然、接近自然的一种森林经营模式。‘接近自然’是指在经营目的类型计划中使地区群落主要的本源树种得到明显表现。它并不是回归到天然的森林类型,而是尽可能使林分建立、抚育、采伐的方式同‘潜在的自然植被’的关系相接近。要使林分能进行接近生态的自发生产,达到森林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并在人工辅助下使天然物质得到复苏。”[22]其经营理念和方式值得我们借鉴,以寻求符合我国林业的经营模式。

因此,如何建立现代林业,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林业经营中的具体体现。随着人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进一步认识,以及人们对林业经营本质的进一步思考,林业经营走市场化道路已成必然。这需要以自然经营林业为主,必要开发与有限市场化策略推动。

林业生态基础观要求改变林业发展思维,自然经营为主追加林业附加效益,而非林业本身。传统上以木材经营为中心,仅考虑森林蓄积的永续利用,而忽视了森林的其他功能,如森林的稳定性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致使出现了林分纯林多、森林稳定性差、森林的多种功能难以充分发挥等问题。借鉴德国的经验,引进近自然林业经营的理念和技术,充分发挥林业的多功能作用。在林木的种植、加工和管理等方面,国家要进行统一规划,对林业进行宏观调控,并采取有限市场策略,规划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和程序原则,防止被当权者操控,损害公共利益。唯有确保当前的公平公正,才能为代际公平建立良好基础,正如约翰·拉姆贝维基所指出:“在缺失代内公平的情况下谈论代际公平,不过是自以为是的空谈。将现存的代际不公传递到后代,可能是对人类的最大伤害。这种伤害不存在于需求的道德,而是地球单一环境对于人类整体的生存十分关键。不纠正今天的错误并消灭当前的不平等,将无所遗留给未来。”[23]

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按照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进行分类,以生态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公益林,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商品林,介于两者之间的划为兼用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整体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其经营行为主要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因此,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也不宜采用严格的计划去控制,而应由企业根据市场作出选择。企业在追求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内外很多企业都通过低碳营销模式,用战略的眼光重新评价绿色营销体系,提出企业应注意自身生产与环境相协调,抓住绿色时机,依靠绿色营销领先于其他企业,抢占到更多商机。[24]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以总体功能最佳为指导,协调经营行为,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的组织形式。对商品林业建设,采取和探索森林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多种实现形式,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经营形式,促进商品林走市场化、集约化、基地化、林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真正达到“搞活商品林”的目的。保罗·霍肯的低碳经济思想是:线性经济存在严重的弊端;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系统设计”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占据首要位置;应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商业。[25]其中就重点强调了商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主要作用,因此商品林业建设应采取多种、合理、健康的商业模式。对公益林建设,强化政府的组织管理,对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营造的生态林,应主要采取工程项目建设和林场管理的组织形式。此外,还应当在实行预算管理基础上,积极引入造林承包、管护承包以及招投标等管理方式,以提高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效率。

总体来说,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是在国际和国内都比较热的概念,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各级决策者的共识,走低碳经济之路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绿色发展,林业大有作为。其基础是林业的良性发展,要求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建立适合我国林业发展的经营模式,以自然经营为主,改变传统经营方式,引进“近自然林业”的理论与方法和有限市场化策略,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整体效益,为低碳经济提供最大碳汇量。在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就生态建设作出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部署之际,林业能否进行有效经营,发挥其最大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思维转变下林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调整。我们应通过探索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生态规律相契合、涵盖多元社会力量的林业建设道路和体制,推进林业繁荣发展,使之在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

[1]王明杰,郑烨.低碳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模式[J].社会科学家,2010(7).

[2]刘治兰.低碳经济——新的财富之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4).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3-11-13(1).

[4]“5%~20%”与“1%”的博弈[N].第一财经日报,2006-12-05(A07).

[5]艾有福:伦理语境下的低碳经济及其实现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10(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1-11/22/c_ 111185426.htm,2011-11-22.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华启和.气候政治博弈的伦理冲突及生态思维范式的价值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10(4).

[9]倪玲娣.关于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2010(7).

[10]姜春云.拯救地球生物圈:论人类文明转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9).

[11]徐斌,等.世界林业发展热点与趋势[J].林业经济,2013(1):103.

[12]李怒云,陈叙图,章升东.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林业经济,2010(2).

[13]贾治邦.发展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J].求是,2010(7):55.

[14]IPCC.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EB/OL]. [2009-06-12].http:∥www.ipcc.Ch.

[15]贾治邦.切实发挥林业制衡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gzdt/2009-10/21/content_ 1445347.htm,2009-10-22.

[16]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125-131.

[17]李军鹏.公共管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18]俞俏萍.海峡西岸的低碳经济之路[J].长沙大学学报,2010(4).

[19]陈亚雯.西方国家低碳经济政策与实践创新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0(8).

[2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2/01/content_10746024.htm,2009-02-01.

[21]中共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课题组.外国非政府组织概况[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22]许新桥.近自然林业理论概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6(01).

[23]Shue Henry.Glob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tional Inequality[J].International Affairs,1999,75(3).

[24]MICHAEL JAY POLONSKY PHILIP J. Rosenberger III.Reevaluating Green Market⁃ing:A Strategic Approach[M].Business Hori⁃zons,2001:22-30.

[25]陶伦康.当代西方学者低碳经济思想述评[J].重庆社会科学,2010(6).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3.001

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编号:12CKJJ12)]

猜你喜欢

林业森林绿色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绿色低碳
land produces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