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

2016-03-19赵迎华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3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赵迎华 林 玲

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

赵迎华林玲

本文界定了创业指导内涵,分析了目前高校创业指导体系中面临的创业指导课程设置不明确、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创业指导师资力量不雄厚、创业指导文化氛围不浓厚、创业指导培训缺乏实效性等五个问题,提出通过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多方位协同,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对高校大学生实行专业的创业指导等四个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议。

创业;指导;大学生

创业是充满创新的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根麦可思《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全国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比2013届大学毕业生高0.6个百分点,比2012届大学毕业生高0.9个百分点。[1]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情况并不理想。大部分大学生创办的公司不是被合并就是卖出,很多公司由于资金问题面临停产,创业成功率不到1%。进一步探索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对人才培养、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格局形成、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业指导的内涵界定

《创业学》一书对创业的定义:“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2]创业是创造出某种有价值的新事物的过程,不仅对创业者本身有价值,对其开发的某些目标对象也有价值。创业过程充满了艰辛、挫折,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付出不懈努力。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让他们在创业挑战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大学生创业指导主要指根据大学生创业者自身特点、个人意向、将来从事创业的领域,为其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等培训,根据不同项目提供个性化实践指导和帮助。让他们理性选择创业,在今后工作岗位快速提升自身能力,树立正确创业观念,从而更好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高素质创业者。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存在问题

相关调查报道显示,很多高校创业指导课程多列为“公共选修课程”,因创业指导教师经验不足、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对创业课程不感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使创业课程成为一种“表象”。本文梳理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面临的五大问题:

1.创业指导课程设置不明确

大学生创业指导属于高校理论课内容。由于对创业指导课程理论研究不成熟,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很多高校未开设相关课程。有些高校认为,创业教育是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比如,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和讲座论坛、组织参观企业、创办科技园或创业园与创业孵化器等。[3]使得创业教育课程出现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基础理论知识脱节现象。这种第二课堂式创业教育,忽略了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失去了内生动力。

2.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功利主义化较普遍。不少高校认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创办自己的企业。以致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受益面窄,仅以创业结果衡量创业教育效果,使创业教育内涵狭隘。我们应回归创业教育本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实现理论基础上的创新,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3.创业指导师资力量不雄厚

各高校在组建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时缺少系统规划,在人员津贴发放、课时编制、绩效评定等方面关注不够,整个指导队伍缺乏基本保障,导致人员流动较快,不能形成梯队模式,严重影响整支队伍的建设进度。从队伍成员结构看,其人员多为兼职教师,有学生政治辅导员、学生处就业工作人员,还有管理学院相关任课教师。人员结构的不稳定导致任课教师责任、目标不明确,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影响了创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效果。

4.创业指导文化氛围不浓厚

缺乏浓厚的文化氛围,难以在体制上得到保障,是当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环境而言,激烈竞争市场环境下下,大学生创业更容易遭到一些成熟同行企业的排斥和挤兑;体制上,政府虽出台了一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但对连续发展缺少规划性。不少大学生在拥有一个新颖想法时,往往难以实施。创业氛围不浓使不少大学生经历初次创业后停滞不前。

5.创业指导培训缺乏实效性

对大学生创业指导大多以创业政策的传达、信息的传递、毕业手续办理等为主,缺乏对学生连续性、全程化指导和规划,形成“创业指导形式多,解惑少;信息宣传的多,落实少”,忽视了创业指导的真正内涵。相当一部分高校大学生从入学直到毕业对专业发展前景模糊、职业需求认知不科学,最终导致职业理想与现实脱节等。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路径探索

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使大学生具备成为创业者的基本能力。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大学生成为企业家,而是让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具有创业者的基本素养,应对激烈竞争的实力,跟上社会进步与时代步伐。作为创业教育重要内容的创业指导体系,其本质是创业教育的延伸,把培养创业基本素质灌输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进一步完善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能为高校创业教育融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1.促进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的全方位协同

(1)政府、社会层面。国家在体制创新中给予大学生创业的特殊政策并不多,目前还未形成一整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4]。调查表明,我国现有的一些创业机制,比如财政扶持、社会保障优惠等,总体上有利于鼓励、规范、促进青年一代就业创业活动,起到一定激励作用,但还存在理论、实践、创新相脱节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5]74目前,执法部门实行的“收支两条线”体制给大学生就业创业造成阻碍;这种体制将原来不合理的政府收费合法化了,再加上超收奖励和罚款分成使一些政府部门和行政收费性事业单位想方设法额外收费,制约了大学生创业。也使得大学生在缺乏一定资金情况下创业时,面临更多困难。迫切需要国家、社会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帮助创业者做好市场调研,决策风险,提供资金帮助。

(2)高校层面。高校应有效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指导服务工作,促进其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要借助社会资源有效推进、扶持大学生创业。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引导、教育作用,要培养学生创业精神,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还要通过产学研联合,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调动社会资源的积极性,参与到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过程中。

(3)家庭层面。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很多家长希望子女有“铁饭碗”,能到工资待遇好、条件舒适的事业单位,不肯让子女自主创业,怕承担风险,不愿意让子女到条件偏远地区工作。调查发现,家庭经济原因也是大学生不想创业的因素。因此,家长应转变传统观念,认识社会现状,尊重子女的想法,提出合理建议,但不能打击子女积极性,鼓励子女自主创业,在创业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当前,只有依靠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引导高校有效开展创业指导工作,激励市场积极参与,助推高校创业工作,才能实现政府驱动、高校引导、市场介入、家庭支持的全方位协同的工作机制,使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工作良性开展。

2.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是指在创业者的主观世界中,具有开创性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从哲学角度讲,主要是人们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创业思想和创业观念;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主要是指人们创业的心理基础、创业个性和创业意志;从行为学角度来讲,主要是指人们创业的行为模式、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从相关调查情况分析看出,大学生不安于现实,善于抓住一些新奇的事物,敢于大胆想象并实践,面对创业失败,大学生认为能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会为下次创业奠定基础。大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为:

(1)抗挫力薄弱。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走向繁荣,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时期,被戏称为“温室里的花朵”。他们大多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斗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至于没有形成规避风险的能力。创业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一旦遇到困难不能及时解决和处理,便会出现问题,最易在“蝴蝶效应”影响下使整个创业土崩瓦解。有资料显示,在我国注册的公司98%都会在创业前三年破产倒闭,其中大部分创业者是刚离开校门的大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没有丰富的经验,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坚实后盾,遇到挫折很难渡过难关。

(2)大学生缺乏创业实践锻炼。我国高校旨在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教学重点没有落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上。社会上的创业培训机构多面向已经创业初见成效的人,且费用昂贵。大学生只能通过书籍或网络零零散散地获取部分没有层次性和连续性的理论知识,只有极少数学生通过虚拟平台学到少许实际经验,但这些与真正的实体创业所需要的经验相比相去甚远。(3)创业信心不足。调查显示,“创业信心不足”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一个主要因素。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创业知识,缺少一定的创业实践锻炼,导致个人不愿意主动创业。遇到问题,将困难放大,低估自身的能力,不能对社会现状进行准确评估,不善于适时地抓住机遇。[5]74

高校应当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结合学科发展前景、社会实际需求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根据各门课程的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同时,应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并与校内外实习、创业竞赛、创业孵化等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主要包括锻炼计划管理的能力,善于领导,发挥游刃有余的交际能力;具有建立和改进店铺的管理制度能力,切忌墨守成规,学会改革创新;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学会处事不惊,面对困难劈波斩浪;具有坚守职业操守的能力,以心待人,诚实守信;具有学习能力,积极充电,与时俱进;具有社会交往能力,思维敏捷,善于交谈;心态调节能力,成熟稳重,宠辱不惊;保持身体健康,积极向上等。

3.加强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3]14号)中特别指出,高校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指导,加强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及学科建设,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咨询指导,聘期专家学者、企业家、行业成功人士担任就业创业导师。[6]

首先,应让青年教师亲自进行创业锻炼、言传身教。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把校外企业家特别是杰出校友邀请到学校为学生现身说法,让大学生了解创业过程,。同时,青年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到企业锻炼,积累创业经验,以便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

其次,为创业指导教师搭建交流平台。高校设立创业教育导师培训体系,积极开展相关教学研讨和交流,提供专业的网络资源,让创业指导教师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沟通交流。

第三,为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提供制度保障。将创业指导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围考虑,对创业指导教师,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交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建立和完善创业指导教师的聘任、考核、激励制度,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4.完善专业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为学生服务的创业指导应具备专业的指导性,尤其是专业知识方面指导水平,在科技时代几乎是决定该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7]笔者在指导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发现,很多学生的作品仅仅以微信或淘宝为交易平台,很少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背景。因此,对大学生的创业指导要结合大学生特点,实现个性化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在给予学生创业指导同时,要联合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创业在专业知识上的可行性,尽量将大学生的创业成果通过论文、专利等形式转化,建立大学生的创业成果转化平台,实现线上线下齐发展,更好地调动广大师生的创业热情。

总之,通过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的全方位协同,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对高校大学生实现专业的创业指导,可使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更具有实效性、专业性、针对性,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率。

[1]麦克斯研究院.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郁义鸿,李志能,Robert D.Hisrich.创业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9.

[3]曹胜利,雷家彇.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96.

[4]陈洪涛.关于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遇到的主要“瓶颈”及对策分析[J].现代阅读,2012(9):255.

[5]赵迎华.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盐城工学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6):74.

[6]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http:// www.ncss.org.cn/zx/zcfg/qg/280740.shtml,2014.

[7]董春华.“1+x”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5(12):73.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3.046

本文系盐城市创业研究院2014年重点课题“大学生创业实践指导成功案例研究”(项目批准号:ZDN-YCY2014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浙粤三省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比较研究》(课题编号:2015SJB7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