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青年时期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及现实启示
2016-03-19朱涛姜欢
朱 涛 姜 欢
周恩来青年时期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及现实启示
朱涛姜欢
周恩来在青年时期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经三个阶段,分别是中小学时期、留日与五四运动时期和旅欧时期。周恩来的救国思想也由教育救国转向学习日本改革,进而选择马克思主义,找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在当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周恩来青年时期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启示着我们要继续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时刻不忘中华梦的理想愿望,坚定不移地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周恩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北师大座谈会上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1]中国曾在20世纪初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青年不断学习、不断以自身的实践探索中国道路,去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研究周恩来青年时期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对我们当下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实现百年中国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周恩来青年时期对中国道路的探索
1.中小学时期(1912-1917年)
周恩来小时候就爱阅读一些人民性很强的爱国主义书籍。童年时,因为家庭的遭遇,他看尽了封建贵族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受尽封建地主的仗势欺人,心中慢慢累积着对封建制度的憎恨。
12岁时,周恩来随着伯父从淮安到东北生活。他先在银岗书院学习,不久转入东关模范学校继续读书。在这所新式学堂的几年学习大大拓宽了周恩来的眼界。也就是在这里,周恩来振聋发聩地高喊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学校2周年纪念时,周恩来写文以表达他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思考。他认为,学生是将来承担国家重担的人,唯有教育好学生,使学生成才,国家方有希望。后来,周恩来回忆道:“十二岁那年,我离开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2]
1913年,周恩来又随伯父来到了天津。周恩来进入天津南开学校这所西化学堂之后他开始广泛阅读中外思想家著作。这些著作不仅丰富了周恩来的知识世界,还将民主思想浸染进他的脑海中。新文化运动中,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周恩来不断在《敬业》《校风》上发表文章,以宣传民主、科学之思想,启迪民智。
这一时期,周恩来从封建家族的牢笼中挣脱,批判封建制度,在新式教育下广泛接触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将爱家之情升华为高尚、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操,大胆实践,初步探索民主主义的救国之路。在对当下实业救国方案细细斟酌之后,周恩来认为教育是根本。通过教育,将人们从黑匣子中全部唤醒,改造国民积弊千年的封建思想,换之以民主科学的思想,方能团结中华全体国民之力量,铸造巍巍中国魂,进而实现国家独立、富强。当然,周恩来也意识到自己思想可能还不是十分成熟,需要继续学习,于是将目光投向了邻国日本。
2.留日、五四运动时期(1917-1920年)
长期以来以君臣之礼相待的邻国日本,19世纪初亦曾经受到列强侵略。但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蒸蒸日上,不仅驱赶走列强,而且成为亚洲一霸。中国与日本的相互对比使周恩来决心留学日本,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1917年9月,周恩来踏上东渡之路。次年2月中下旬,周恩来在观察日本社会之后开始对原有的救国认识产生了怀疑。受古代政治思想和当时社会影响,周恩来原本以为眼前中国积贫积弱,“贤人政治”或者“军国主义”道路可以挽救中国。在反复推敲比较之后,他放弃了原来的观点,“我从前所想的‘军国’‘贤人政治’这两种主义可以救中国的,现在想来实在是大错了。”[3]偶然的,周恩来重新阅读起曾经被他即读即忘的《新青年》,并且越读越有滋味。《新青年》带领周恩来走出低潮,为他打开一片新的天地,使他深刻认识到中国的衰败是因为不能“图新”。9月,日本发生了席卷全国的米骚动。米骚动的发生充分暴露了日本社会结构中存在着许许多多尖锐的内部矛盾冲突,促使周恩来思考,日本的社会发展道路不尽完美,是否真的适用于中国,中国在考虑自己的发展时,也必须十分重视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在中国,一个又一个救国方案提出并实践,但并未从根本上解救中国,周恩来感到十分苦闷。在广泛阅读日本国内的相关马克思主义著作后,周恩来仿佛看到了祖国美好未来的场景,于是踏上了回国的道路。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的展开。周恩来联合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共同成立觉悟社,同时发行会册《觉悟》,强调“革新”“革心”的重要性。“革心”是改造学生自己思想。“革新”是改造社会。“革心”是“革新”的重要道路。为了达到研究、传播新思潮的目的,觉悟社还请李大钊、刘半农等学者作新思潮演讲。代表学生请愿入狱后,周恩来积极主办读书团,带领大家研究社会问题。在周恩来坐牢的半年中,他先后五次作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讲演,分别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论》。周恩来出狱后,便接受严修的推荐,赴欧深造。后来周恩来在给表哥陈氏周的信中表明了他赴欧的目的——“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4]23-24
周恩来在留日之前,希望从日本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模板。尔后在米骚动中对日本发展模式忧心忡忡,进而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在学习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相关原理后,他重新审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认为其中大有缺陷。五四运动的实践锻炼使周恩来愈加明白群众的力量。他相信群众运动是中国发展的根本方法,群众的觉醒与联合必将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与此同时,他也开始考虑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救国方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3.旅欧时期(1920-1924年)
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也是马克思主义等其他学说争鸣的集中地,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泛滥。周恩来一到欧洲,便“对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4]41在略加思考之后在心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救国方案。一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通过快如闪电的暴力革命手段,达到“收一洗之弊之效”。二是英国改良的方案。在不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循序渐进地改革,以强国力。当然,周恩来并未下最后之判定,还没有真正摸索出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他继续深入地对英国的煤矿工人运动进行调研,尔后不久,离开英国到法国,回顾了整个运动的全过程,写下了《英国矿工罢工风潮之始末》等数篇文章。
1920年法国共产党的成立,在当时的法国,周恩来很容易接触到《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每日都被他反复细读。在阅读过程中,他从唯物史观出发,看清了私有制的毒瘤,树立了阶级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有了很大程度提升。同时,周恩来在长时间亲身考察欧洲资本主义制度之后,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他认为,无政府主义、费边派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都不适用于中国实际,等于梦呓。中国应走俄国十月革命的暴力革命道路,进行共产主义革命。1924年,周恩来踏上了回国之路,将在中国大革命的洪流中,践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国道路。
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熏陶之后,周恩来赴欧学习、考察,在诸多主义之中寻求中国革命之道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树立使得周恩来在联系中国实际之后,将经过斟酌、比较的欧美各种主义一一否决。最终对于中国革命前途的问题,作出了中国应仿照苏俄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性判断。
二、周恩来青年时期对中国道路探索的启示
1.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铭记中国梦的共同愿望
在周恩来生活的年代,中国无民主制度、外受列强侵略,中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独立成了中国近代史两大主题。青年周恩来毅然与封建主义家庭决裂,将爱小家的情感升华为爱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怀,远洋求学求国之出路,用实践热爱自己的祖国。可以说,中国近代史百年的篇章,就是中国人民在内心爱国主义情怀的驱动下,不屈不挠、艰难困苦探索救世济民的真理,用血与生命铺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之路的历史。
当下,时代背景与国内外形势较之百年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决不动摇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康庄大道上。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历史任务也就变成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2020年左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50年左右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面对新时期的时代召唤,人民不必拿起刀枪、奔赴战场,只需要踏踏实实铸剑为犁,用勤劳获得自己的幸福生活,用奋斗谱写祖国新的历史篇章。在这当中不断鼓舞我们前进的,始终是一种纯粹的爱国主义精神。
2012年,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时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5]中国梦是中共中央对中国百年社会历史洞察、沉思后,针对当年中国发展状况提出的美好愿景。百年前,一代又一代“周恩来”因为爱国,抛头颅洒热血去博祖国之未来。百年后的今天,这种爱国主义依然不褪色,表现在凝聚13亿人民共同心愿的中国梦中。13亿个“周恩来”在饱含爱国主义情感的伟大中国梦的指引下,联合在一起,正在为完成中华民族历史复兴而奋斗。青年周恩来在探索中国道路中包含着的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民族未来的牵挂这其中,启示着我们的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依然要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时刻铭记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
2.正确认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
周恩来早期虽从封建家庭的桎梏中挣脱出来,但脑海中不免残留一些封建思想。尔后他进入西化学校,接受新式教育。紧接着求学日本,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之思想,初步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回国后,在五四运动中,百家争鸣的社会思潮涌现在中国社会的舞台上。旅欧时期,周恩来又在无政府主义、费边派社会主义等诸多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求学实践。总言之,青年周恩来在探索中国革命之路上受到了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虽然他最后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信仰,找到了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革命之路,但那些思想确确实实让周恩来彷徨过,动摇过。因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要警惕非马克思、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
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社会主义运动一定程度上陷入低潮,而资本主义在知识经济等新变化下依然表现出不弱的生命力。近些年在中国,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纷纷涌现或席卷重来,渗透进人民大众的思想意识中。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党政机关的科研人员和领导干部在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公开发表一些不当言论,严重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必须正确认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极力歪曲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合理性,否认人民群众的奋斗历史;主张颠覆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代之以生产资料完全私有化;全面推行西方民主政治,将资本主义看作一种理性价值取向。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人,我们在辨析这些西方社会思潮的同时,必须着眼于中国实际,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在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前提下,不断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吸收各类思潮中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合理因素,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6]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种新的审视造就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又一次飞跃。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思考,高瞻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种子适宜地扎根在中国国情的土壤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使中国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经济上,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国民人均生产总值居世界中等偏上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宣称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政治上,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身份后,在国际、区域政治舞台上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上,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纷纷成立,全球掀起一股汉学热,中华文化傲然立于世界。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
为了避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与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共十八大提出了“道路自信”。道路自信的提出有利于增强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也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充分发挥可以发挥的力量。
青年周恩来用十多年时光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呕心沥血。民族的独立与富强是他数十年不懈的理想与追求。他用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中国共产党经历30年的经验摸索,创造了一条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人民、时代、历史的共同选择。中国的发展需要信心,我们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一切的拼搏与努力终将实现美丽中国梦。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曹应旺.周恩来经历记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
[3]周恩来.周恩来自述[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7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23—24、41.
[5]习近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2-09.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政治学院、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