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农村中学体育课程建设思考
2016-03-19王春
王 春
(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偏远农村中学体育课程建设思考
王 春
(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我国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致使其体育课程资源的缺失现象较为严重,成为影响与制约偏远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对偏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有效的调查分析,有助于切实把握影响与制约偏远地区农村中学体育课程发展的因素的实质所在,进而探求科学有效的发展途径,这对于确保偏远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提高偏远地区农村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偏远农村;中学体育课程;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确保实现“中国梦”伟大战略目标的进程中,教育扮演着“动力之源”的重要角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受客观因素与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在经济建设层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城乡差别较为严重。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而言,这种差别更为明显。经济的落后、生活的窘迫,势必会导致教育发展的迟缓。目前,正是由于这种发展失衡现象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切实存在,已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针对于此,国务院于2003年9月17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要“明确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其目的就在于为有效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导向。但是,由于受农村出生人口数量的逐年递减、农民工举家进城以及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学校在校学习的学生人数大幅度减少,甚至出现了一所学校仅几名学生的现象,这不仅造成学校教育氛围的冷清,同时,还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与不足并存。相对于偏远农村而言,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在校学习的学生数量日益减少,造成了在校学生心理空虚、缺乏交流、自卑自闭的现象较为严重。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活跃与丰富学生日常生活、促进其终身体育思想自主生成的重要责任。针对偏远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匮乏这一现实问题,加强对偏远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现状的研究,能够有效解析造成偏远农村体育课程现状的因素的实质所在,进而制定科学实效的发展政策,构建完善的发展体系。这对于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1]。
一、偏远农村中学体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1.偏远农村中学体育场地器材的现状
体育场地器材是开设体育课程最为基本的条件,偏远农村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中学体育器材场地极其贫乏。我国相关的学者对这种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调查分析:
重庆教育学院体育系的郑胜利与荣干两位老师在其撰写的《农村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开发研究》一文中,对农村学校的体育设施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其结果显示:由于受地域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偏远地区农村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的滞后现象极其明显,由此造成了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因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使得用于开展体育教学的场地、设施与器材呈现出严重的不足[2]。
另据云南网2013年7月22日的报道显示:云南省的城乡中小学在体育基础设施资源的配置上差距巨大,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只有1个篮球。上述种种仅仅是反应我国偏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基础设施资源现状的一个典型事例,而通过相关的报道显示,有些偏远地区农村的中学因基础教学设施资源的匮乏,甚至存在着无法开设体育课的尴尬境况,更有些贫困山区的农村学生将体育理解为劳动或跑步。因此,课程资源的严重匮乏,是造成我国偏远地区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
2.偏远农村中学体育师资的现状
长期以来,造成偏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活动难以实现常态化开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体育师资的匮乏[4]。
在陕西大学体育学院的卢忠瑾与郑雪莲两位老师关于延安市农村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研究中指出:由于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延安市农村在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落后现象,由此导致了该地区农村中学的体育师资配备情况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其中体育教师在年龄与学历的结构配置上问题尤为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条件的恶劣不仅无法吸引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来校执教,同时,还造成了现有的年轻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跳槽、转校等外流情况较为严重,致使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低下,教师队伍老化现象严重。而有些偏远地区农村学校的体育师资情况更为严重,甚至有的学校还出现了体育教师配置的真空现象[5]。例如,太行山深处的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小学,整个小学只有一名代课教师,仅有初中文化程度,既要担负文化课教学的任务,还要负责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师资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
3.偏远农村中校体育课程的开设现状
体育课程主要是由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所组成。其中,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与任务,而课外体育活动是专属于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身体锻炼、心理调节、舒缓学习的紧张情绪的场所。在素质教育深入普及的前提下,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所具有的重要功能愈加凸显,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已得到普遍的认同,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对于偏远地区农村的学校而言,由于体育教学资源匮乏的影响,其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存在着极为明显的缺失。偏远地区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较为恶劣,连最为基本的基础条件都显现出校舍陈旧、桌椅破损等现象,更不用说拥有平整的操场与完善的体育教学设施了。通过电视、网络或相关调查统计可以得知,大多数偏远地区农村学校所具备的体育教学资源仅仅包括:半块凸凹不平的篮球场、一副破损严重的篮球架,几个破旧的篮球,或者是一副简易的双杠。这种恶劣的教学条件即使是最为基本的体育课堂教学都难以保障,更何况是参与人数更多、资源需求更大的课外体育活动[3]。另外,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不仅无法为学生购置体育运动服装或器材提供保障,同时,学生还要担负起较为沉重的家庭负担,一般情况下,其课余时间都会被家务劳动所占据。因此,即使是有些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为基本的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条件,但也因生活负担过重而被迫放弃。由此可见,偏远地区农村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因缺乏必要的资源保障而呈现出无序、甚至停滞的状态。
二、偏远农村中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了总结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实施十年来的经验,寻求新形势下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国家教育部于2012年5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关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研讨会,当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高洪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学校在数量上所呈现出的持续减少的趋势,以及在学校撤并后所出现的一系列突出的问题,提出了“稳定现有布局,解决突出问题”建议。相对于偏远地区农村中学体育课程建设而言,突出问题在于资源匮乏,布局不合理,学校间的资源配置存有较大的落差[6]。因此,为了确保当前学校调整布局的稳定性,在实施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公平优先原则
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动力源泉。农村教育是关乎我国全民族整体文化素质提升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而言,教育更应得到高度的重视,这不仅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同时,也是改变当地农村经济面貌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对偏远地区农村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的过程中,坚持公平优先的原则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这是确保偏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实现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建立健全偏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机制的必然诉求。这对于丰富偏远地区农村青少年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其健康水平,营造健康和谐的教育发展氛围,推动偏远地区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效益最大原则
课程资源匮乏是偏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是造成偏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缓慢、问题突出、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的新形势下,实施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策略应坚持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其原因在于:坚持利益最大化有助于实现对现有体育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充分运用,使得有效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这对于避免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现人为浪费或资源流失的现象,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还有助于缓解偏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匮乏的现状。
3.布局合理原则
偏远地区农村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对现有资源进行集中运用,而是通过有效的论证与实地调查,进行有规划、有目的的配置。因此,坚持布局合理原则是实现偏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整合与运用的必要条件,对于推进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化具有保障作用。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对当前我国农村学校进行布局调整的目的在于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完善的教育资源保障体系,为实现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应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对偏远农村学校现有的体育课程资源实施卓有成效的开发与整合,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开发、整合、积累与发展,构建起适合于偏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需求的课程资源保障体系,以便于为推动偏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常态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7]。
三、偏远农村中学体育课程建设的途径
1.开源节流,构建彰显地域特色的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机制
基础设施的健全与否是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的必要条件主要因素。由于受经济状况、地域条件以及发展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偏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严重的缺失,造成了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因缺乏必要的资源保障而无法实现正常的组织与开展。经过布局调整后的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基本上是新建的学校,在学校的整体布局上,对运动场所的位置与面积都做出了符合体育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划。而如何将这种规划转换成为实用资源,就成为实现体育课程资源整合与优化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应本着开源节流的实施原则,用以确保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效性与完善性。其中“开源”主要包括三个途径,首先,是学校自身应结合地域特征与学校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的进行相关的资源开发,用以确保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其次,是政府调配,为了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深入进行,确保农村教育,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的教育得以健康有效的发展,各级政府会在资金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这种专项基金的设置,能够为偏远地区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第三是来自于社会的支持,多年来针对偏远地区农村教育缺失的现状,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有识之士通过捐赠资金、实物或支教等不同的方式,来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助推。这三种“开源”途径的有效畅通,将是实现偏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整合与优化的重要的基础保障。“节流”则是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杜绝资源浪费的现象产生,力争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化的效能,从而,为实现偏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与充分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内修外引,强化对体育师资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体育师资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因此,为了确保偏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实效性,要求必须加强对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其整体素质能力。伴随着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实现相关人力资源的整合,使得长期以来呈现薄弱状态的体育师资队伍在人数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充实,但由于在学历结构于年龄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其整体素质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提高偏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已刻不容缓。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内修外引”的策略。“内修”是指学校内部通过组织培训、外送进修以及激发体育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来实现体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外引”是通过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或吸引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加入,来实现对现有教师结构的优化与整合。这两种方法的同步运用,具有兼顾自身、放眼未来的双重功效,是改善偏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师资匮乏、推动农村体育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3.扬长避短,结合学校的实际状况来组织与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正是由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匮乏,致使其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例如,基础设施建设的缺失使得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缺少必要的资源保障;发展理念的陈旧,致使课外体育活动的被重视程度极其低下;师资力量的薄弱造成了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无法正常进行等等。针对此种现状,为了实现体育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要求偏远地区农村的学校在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应结合学校的地域特征,充分利用学校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扬长避短,来组织与开展彰显地域特色的课外体育活动。例如,利用山区的地理优势,组织与开展爬山运动,来锻炼学生的体质,培养意志品质;再如,利用田野的地形优势,来组织开展课外越野活动;还例如利用山涧沟壑的自然条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与开展攀越、野外生存、探险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不是形式上简单的合并或规模上的捏合,而是通过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后,进行卓有成效的资源重组。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肩负着提高广大农村青少年体育素养与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使命,然而,在偏远农村传统的学校布局中,由于学校的设置过于分散,造成了原本就较为匮乏的体育课程资源更是呈现出零散分布的弊端,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的需求。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大背景下,加强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此,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因此,针对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因体育课程资源的匮乏而导致的体育教学发展落后的现状,借助于调整农村学校布局这一良好的契机,通过开展社会性的偏远地区农村学校的“体育扶贫”活动,并本着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加强对偏远农村地区体育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形成外部援助与内部挖潜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对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充实与保障,这对于确保偏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常态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
[1] 刘贺.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2004,(3).53-56
[2] 郑胜利,荣干.农村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开发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17(3).103-106
[3] 张勇成.农村教育资产流失现状根源及其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05,(6).41-42
[4] 程斌,聂锐新.中学体育课程资源概念的内涵与界定[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22).70-72
[5] 刘琼.南昌市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现状及利用与开发的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10). 1-78
[6] 常瑞宏; 何晓丽. 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J]. 教学与管理,2011,(12).45-46
[7] 李传奎.在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如何防止资产流失[J].宿州师专学报,2001,16(4).89-92
(本文责任编辑:王 俭)
Construction of Remote Rural Middle School P.E. Curriculum
WANG Chun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province, 110034)
Due to economic conditions, rural schools in remote areas are lack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it has becom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 remote rural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taken. Therefore,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status of remote areas of rural school sport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for effectiv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fluence and contribute to effectively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constraints in remote areas of rural middle school P.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actors, and then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s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 which for to ensure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remote rural schools, rura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s to improve physical health level,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remote rural areas;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construction
2016-06-20
王春(1965~),男,辽宁省沈阳市人,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G451.2
A
1672-5905(2016)05-00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