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之惑:高校辅导员影响力提升研究
2016-12-19韩春红
韩春红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亦师亦友之惑:高校辅导员影响力提升研究
韩春红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师生关系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调研发现,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扮演着亦师亦友的身份,且以友为主;在这种关系中,辅导员对学生的情感影响力有余,而专业影响力不足。形成以友为主的师友关系的主要原因是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及专业化程度不高,因此要以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从知识、实践智慧和场域角度,提升辅导员专业影响力。
师生关系 影响力 辅导员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质量往往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因此,师生关系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1]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师生关系,他们之间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2]因此,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的关系,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当前高校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的关系主要以“亦师亦友”的形态出现。这种关系,也是各类教育理论和实践提出的理想关系。但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权威和影响力。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追求“尊师爱生”[3]。教师的权威和影响力是有效开展教育的前提。高校辅导员只有有了权威和影响力,才能根据国家对于高等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辅导员的权威和影响力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那么,在现有的“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中,其本质如何,是否有利于辅导员的权威和影响力发挥?这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亦师亦友”现象背后凸显辅导员影响力提升的紧迫性
笔者与上海某大学43名“90后”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请他们描述与辅导员的关系及对辅导员的印象。
(1)辅导员和大学生的关系:“友”多于“师”
访谈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与辅导员的关系是姐妹关系的占28.6%,是师生关系的占25%,是朋友关系的占14.3%,还有25%的学生认为是“亦师亦友”,剩余7.2%的学生认为是“亦朋友亦姐妹”或“亦师亦姐妹”。
总体来看,在学生的心目中,除了四分之一的学生把辅导员主要当作教师来看待和相处之外,其余四分之三的学生把辅导员当作了亦师亦友,甚至是姐妹。
(2)“亦师亦友”关系背后凸显的问题
笔者根据学生对辅导员的印象描述进行编码,提取描述辅导员的词语或短语。按照总体印象、性格态度、业务能力这三个维度进行分类,作为一级编码,对相关的词语合并形成二级编码。编码类别和参考点数目见表1。
从表1中可见,研究共采集到对辅导员印象的词语或短句有113个参考点。其中,学生对辅导员的印象中正面评价占了绝大多数,96.5%的印象为积极评价。而只有3.5%的评价是负面或中性的,如“生疏”、“印象不深刻”、“没什么大帮助”、“信息滞后”。可见,总体来说,学生对辅导员的印象是积极的。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参考点数最多的10个编码,发现在学生对辅导员印象中,提到最多的是辅导员的“亲切平和”,占18.58%;其次是“关心学生”,占10.62%;排在第三的是“认真负责”,占7.96%(见表2)。可见,在学生心目中,辅导员是亲切平和、关心学生和认真负责的。
在这10个最多的印象特征中,3个是总体印象,分别是“像姐姐”、“年轻”和“像朋友”。这不仅说明了辅导员队伍年轻化,更说明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亲近的关系。其余除了2个为业务能力特征外,剩下5个都是性格态度特征。
表1 学生对辅导员的印象编码及其参考点数目
注:*表示学生对辅导员的非正面评价
表2 学生对辅导员的印象(前10个)
可见,随着大学生进入“90后”时代,同时辅导员队伍也在不断年轻化,新时期的辅导员和大学生的关系,正朝着“友”的成分不断增加,“师”的成分相应减少的趋势发展。同时,在学生心目中,辅导员的性格态度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业务能力特征相形见绌。尽管以上结果来自小样本43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但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体会及所见所闻、在与全国辅导员的同行交流及专家咨询中,以上结论得到了验证。
“以友为主”的师生关系,为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情感基础,但同时对辅导员权威的建立和影响力的发挥是一种威胁,需警惕。教师承担着“传道者”、“培养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具有道德权威、知识权威和法理权威[4]。但是这些权威的获得,都基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形象,即对教师所具备的道德、知识和能力的认同和尊重。但是在90后大学生对辅导员印象的描述中,辅导员所扮演主要是“姐姐”“朋友”的印象,缺乏对辅导员的专业认同。这种低认同,势必影响辅导员权威的建立和影响力的发挥。因此,以友为主建立的辅导员和大学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异形的“亦师亦友”。
二、以友为主的“亦师亦友”关系缺乏对学生足够的影响力
在分析教师的影响力时,我们要将其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制度性权威,主要由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赋予教师的法定权限所决定;教师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个人权威,主要由教师的个人学识、专长和人格魅力所决定。[5]从辅导员的权力性影响力来看,辅导员的学生日常管理中包含了一部分权力,但是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师生关系越趋平等,且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辅导员的权力性影响力大大降低。此消彼长,为了提高辅导员的权威和影响力,在权力性影响力不断减弱的情况下,势必应提高辅导员的个人权威或非权力性影响力。在学生心目中,辅导员是老师,但更像姐姐、像朋友,这种亲近的师生关系,是提升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前提。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提到“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地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
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不愿意屈服于权威,因此只有形成平等、亲近的师生关系,再辅之以对学生生活的点滴关心和积极帮助,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以情感人,以行引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辅导员的观点和思想,达到教化目的。在上文的访谈中,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如“亲切平和”、“关心学生”、“热心体贴”、“帮助照顾学生”、“善良温柔”等无不说明了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提升已具备良好的基础。学生在访谈中也列举了许多辅导员关心帮助他、令他印象深刻、铭记于心的实例。如:“暑假期间住院,辅导员不顾路途遥远回到学校积极帮助办妥各项事宜,非常感动”“辅导员老师们耐心地帮助我处理寝室问题,让我现在拥有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每逢佳节都会耐心提醒我们主要安全,报平安,紧张的督促我们学习”“军训的时候每天陪着我们,给我们准备水,关心我们的身体状况”。这些实例都充分说明,“年轻”、“积极乐观”的辅导员们正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激情,在大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尽心尽力地扮演着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大姐姐”和“朋友”。这种师生关系,为辅导员树立权威,提高影响力打下了一定的情感基础。
但是,回归“亦师亦友”的原义来看,是师生关系为先,朋友关系为后。如果本末倒置,在师生关系中,以朋友关系为先,那势必影响教师的权威,从而影响教育的真正实效。陈桂生先生在论述师生关系中也提到,教师的权威分为外在权威和内在权威。前者指一定教育结构赋予教师的权力,后者指教师基于个人素养与表现在学生中获得的威信。他同时指出,若“外在权威不以内在权威为支柱,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影响力量”,同样,“内在权威若游离于外在权威之外,往往不能产生真正的教育效应”。[6]
亦师亦友的关系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权威提供了坚实的情感基础,但如果“亦师亦友”中没有凸显“师”的身份,以“师”为先,那么辅导员在日常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中也会将自己拖入两难境地,这种关系将对辅导员提升影响力提出挑战。比如在执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中,由于“朋友”、“姐姐”的关系更加凸显,因此学生会有恃无恐、或明知故犯,置学校的规章制度不顾,挑战辅导员的“教师”权威。当辅导员作为朋友或姐姐时,也许不能严格地根据规章制度给予学生相关处罚,这些做法表面上能够维持和学生亲近的关系,实则是对自身权威的一种自黑,最终也会引来学生的鄙视。
在访谈中,从学生对辅导员的印象中可以发现,很少有学生提及辅导员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些专业形象,如“知识广博”、“经验丰富”、“能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等。调查中,只有2名学生提到了辅导员“有能力”、“很有观察力”。学生列举的实例中,也很少有学生提到辅导员利用专业所学给学生提供建议的案例。诚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但是如果辅导员将工作仅仅局限在解决学生管理中事务性问题,那么离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就相去甚远。国家不仅需要辅导员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大姐姐和朋友,更需要辅导员成为他们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仅仅有情感影响力,做好关心学生和照顾学生的“大姐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亦师亦友的关系中,一定要让“师”的身份凸显出来,通过提升专业影响力,才能树立辅导员权威,提升辅导员的影响力。
综上,尽管“亦师亦友”是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但以“友”为主的师友关系并不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影响力的发挥。
三、以“友”为主的师友关系形成原因探析
结合访谈调查和工作实践,研究认为形成以“友”为主的师友关系的主要原因除了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趋势之外,还存在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及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首先,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清来看,存在辅导员自身对于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色定位不清及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边界划分不清两个方面。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辅导员的全称是思想政治辅导员,主要工作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此,各类学生工作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抓手。由于日常学生事务繁杂琐碎,部分辅导员深陷事务堆中,缺乏对角色的明确定位。如果一个辅导员没有清晰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目标,那么他就很容易被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牵着鼻子走,而忽略了自己的重要职责。从辅导员工作边界划分来看,尽管《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和主要职责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辅导员的现实工作环境中,辅导员承担了较多了主要工作职责之外的工作。在部分高校管理体系中,只要是和学生相关的工作,辅导员首当其冲:学费账单领取、医疗保险购买、体检工作安排、课程调课通知、宿舍搬迁事宜……很多该学校各类职能部门直接对接学生完成的工作,因为追求便利,都由辅导员一一落实。当辅导员一边在协助各职能部门处理各类事务时,其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人生发展的导师等角色的形象在逐渐淡化,辅导员权威和影响力也逐渐下滑。
其次,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在2014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提到的辅导员多项职业能力中,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都需要全面而又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而部分辅导员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欠缺,缺乏专业性和职业性,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部分辅导员前期积累不足,往往局限于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而无法面面俱到及在身兼数职的工作中,难以加强继续学习,提升专业素养;第二,部分辅导员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较大,一时很难看到成绩,缺乏成就感,因此当面对一堆事务时,往往会先选择简单、容易有成就感的简单服务工作去完成,缺乏对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执着追求;第三,从制度上来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是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但是辅导员岗位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岗位,涉及的学生工作领域非常多。辅导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很难做到事事通达,行行精通。因此,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和实际岗位要求的冲突,阻碍了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从而降低了辅导员的专业影响力。
四、以专业化发展为目标,提升辅导员专业影响力
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及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辅导员缺乏专业化发展目标及行动的表现。因此,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把握与学生关系中“亦师亦友”度,并以“专业化发展为目标”,提升专业影响力。教师的专业影响力的提升与其具备的知识、实践智慧和场域相关。[7]因此,辅导员专业影响力的提升也应从这三方面着手。
首先,辅导员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储备者、传授者,更要积极成为知识的转化者和建构者。作为知识的储备者和传授者,辅导员应加强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辅导员通过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积累了广博而又扎实的知识,就有了有效开展学生工作的知识资本;同时,通过学习,更能明确辅导员的使命和责任,树立自觉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勇挑重担的意识。
除了知识的储备和传授之外,教育社会学者吉鲁将教师视为“转化型”知识分子和在实践反思中创造知识的专业人士[8]。因此,辅导员要提高专业影响力,不仅需要储备及传递现有知识外,还需要做一个知识转化者和创造者。作为一个知识的转化者,在传递知识时,辅导员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的转化者。辅导员通过将自己理解的知识进行转化,然后再传递给大学生。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学会批判性地思考问题。作为知识的建构者,辅导员要有意识地创造知识。在日常与大学生的个别谈话中,解决各类学生事务和难题中,辅导员成为了对当代大学生特点最为了解的人群,他们也是对如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最有发言权的人群之一。因此,辅导员一方面应该善于并及时总结实践工作中的经验,将经验转化为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培养科学研究意识,通过反思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不断建构新的知识。当一个辅导员能转化知识、创造建构新知识时,他也就能树立专业自信,形成自己的专业影响力。
其次,辅导员在积累和创造知识时,需要增强自己的实践智慧。在思考提升专业影响力之前,先要明白何谓专业。专业人士,不仅是掌握了该领域的大量知识的个体,更关键的是他能对实践工作中各种问题有精准的前瞻性预判,问题发生时能机智地使用各类方法及时有效处理。专业知识是可以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掌握;而后者就是在大量的实践工作中,积累并反思而来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有别于理论知识或技术知识,它通过关注事物与情境的特殊性来帮助主体判断决定采取行动的方式。[9]辅导员的实践智慧是区别高校普通管理者的重要方面,也是深受大学生和社会认同并尊重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不仅要求辅导员既要有精深而又广博的知识,更要有“如十八般武艺”的各种能力,如组织协调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就是实践智慧。因此,除了知识外,实践智慧是辅导员让学生信服和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必要条件。
E.W.艾森纳( Eisner E.W.) 曾指出:教师教育的培养观要从知识论转向实践智慧。[10]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智慧的过程。因此,辅导员的专业发展,专业影响力的提升,仅凭各类培训是无法提高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辅导员注重长期的问题处理实践中加强反思和总结,不断形成和发展实践智慧。
最后,加强辅导员所在场域建设,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影响力。场域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空间内个体位置间的一种网络关系”。[11]在同一个场域内教师群体共同的群体理念和思维方式,他们的观点、态度和处世风格都比较相近。场域是辅导员发挥专业影响力的重要社会因素。尽管在社会上,对于辅导员的认识和工作职责有一定的偏颇,但是辅导员群体需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工作职责及对当代大学生特点等的认识和观点,及在处理学生各类问题的行动上等,都要体现辅导员场域的专业性。
提升辅导员场域的专业影响力,需要加强场域革新。首先,形成辅导员场域的“惯习”。惯习是布迪厄用来解释存在于不同圈子间的关系,他认为惯习使得不同场域中的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禀性倾向。辅导员群体可以通过举办各类论坛、研讨会、沙龙等方式,对相关政策、教育理论和观点及学生事务等问题进行学习研讨,形成辅导员场域的“惯习”,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影响力。其次,高校管理和相关研究机构应确保辅导员的角色和职能归位,助力辅导员场域的革新。重视辅导员群体面临的困境,明确学生工作职责,划清辅导员工作边界,重新厘清学生、家长、高校管理者、导师和辅导员之间的关系,努力卸载辅导员的工作量,去除辅导员的隐形负担,[12]从而扫清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障碍,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影响力。最后,加强场域间互动,借力发展,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影响力。辅导员的学生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但是理论水平不足。为此,可以加强辅导员场域和专业教师场域的互动,如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教师的场域联系,通过项目化、研讨式的联系,提升辅导员的知识和文化资本,改进惯习,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影响力。
总之,亦师亦友是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但不能因为亦师亦友的关系而影响了教师影响力的发挥,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实效。辅导员在和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式的情感联结基础上,要注重提升个人专业影响力,以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能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1] 姚本先. 新时期师生关系问题省思[J]. 教育发展研究, 2000(10): 67-69.
[2] 骆郁廷.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07.
[3] 陈桂生. 略论师生关系问题[J]. 教育科学, 1993(03): 5-9.
[4] 宋晔, 牛宇帆. 教师权威:爱与惩罚的道德张力[J]. 教育科学研究,2016(7):21-27.
[5] 程玲.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高自身非权力影响力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2006(11):75-76.
[6] 陈桂生. 略论师生关系问题[J]. 教育科学, 1993(3): 5-9.
[7] 姜勇, 郑富兴. 论教师的专业影响力:知识、场域与实践智慧[J]. 中国教育学刊, 2006(10):72-74.
[8] Giroux, H.A.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LM]. New York: Bergin & Garvey.1988: 127- 128.
[9] 姜勇, 郑富兴. 论教师的专业影响力:知识、场域与实践智慧[J]. 中国教育学刊, 2006(10):72-74.
[10] Eisner, E.W. From episteme to phronesis to artistry in the study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0(18): 375-385.
[11] 姜勇. 高校教师专业影响力研究[J]. 高教探索, 2007(01):119-121.
[12] 王洛忠, 陈江华.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应对[J]. 思想理论教育, 2015(10):97-100.
(本文责任编辑:王 俭)
As a Teacher or a Friend: Research on Promoting University Counselors’Influence
HAN Chun-hong
(Faculty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The qual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udent development. 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research finding shows that university counselor plays a role either as a teacher or as a friend, mainly as a friend. This reflects that the university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influence is lower than the emotional influence. The reason for this phenomenon is because the role of university counselor is not clarified and they are not very professional. Therefore, the author suggested that promoting university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influence from knowledge, practical wisdom and context as perspective,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s a go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influence; university counselor
2016-07-28
韩春红,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博士,讲师。
G641
A
1672-5905(2016)05-00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