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溪心法》治疗脾胃病方剂用药特点分析

2016-03-19李熙刘树春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数据分析

李熙 刘树春

摘要:目的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丹溪心法》治疗脾胃病方剂用药特点,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参考。方法 以《丹溪心法》为检索源,采集朱丹溪治疗脾胃病的相关方剂,按照统一标准加以人工干预和规范处理。利用频数统计确定治疗脾胃病的常用药物。通过建立共现矩阵、聚类和网络可视化分析常用药物的配伍特点和相互关系。结果

共纳入处方105首,涉及中药150种。炙甘草、陈皮、白术、人参、茯苓等17种中药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药物。结论

朱丹溪在治疗脾胃疾病时重视补益脾胃,尤其重视清养脾胃,养胃气,益阴精:用药主要以甘温补气为主,辅以辛、苦之药以行气祛湿。

关键词:《丹溪心法》:脾胃病:用药特点: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R28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1-0030-04

朱丹溪对于脾胃病的论治有独到的见解,其论治理论值得现代中医研究者的深思和挖掘。丹溪取法张仲景、李东垣之脾胃病治法,并对其中理论加以继承发展,较东垣只重视脾阳又深化了一步,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这一重视脾胃的学术观点却被后人忽视。《丹溪心法》是研究朱丹溪治病理念的重要文献,非丹溪亲著,是其亲传弟子根据其学术经验和平素所述纂辑而成,其中包含大量朱丹溪治疗疾病所应用的方剂。分析《丹溪心法》中治疗脾胃病的方药,可以理清朱丹溪治疗脾胃病的理法规律和组方用药特点。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信息特征,提炼出其中蕴藏的新理论、新方法,可实现中医药经验的有效总结与传承。本文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丹溪心法》中治疗脾胃病方剂的用药特点,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与收录标准

以《丹溪心法》为检索源,依据《中医内科学》中对脾胃病的定义,筛选出《丹溪心法》中的痢、泄泻、燥结、吐血、呕吐、恶心、咳逆、翻胃、吞酸、痞、嘈杂、伤食、内伤、积聚、心脾痛、腹痛、脾胃章节中有明确药物组成的口服方剂,且剂量准确、主治明确、非固定单一证型的治疗方剂。重复出现的方剂只计1次。

1.2数据清洗

对收集到的方剂及组成中药按照《中药学》加以人工干预和规范处理。例如,将熟苄统一为熟地黄,肉从蓉统一为肉苁蓉等。《丹溪心法》中对半夏的描述有半夏、法半夏、炮半夏等,统计时分开讨论。将采集的信息和原始资料进行二次核对,确保信息无误后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集。

1.3数据分析

1.3.1中药的数据抽取和频数统计 应用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BICOMB),对方剂数据集里的中药数据进行提取和统计,按出现频次从高到低排列,取高频应用的中药作为朱丹溪治疗脾胃病的常用中药。并按照《中药学》的中药性味和分类,对常用中药进行性味和分类统计,找出其用药的性味和分类特点。

1.3.2 中药的共词分析 应用BICOMB软件将常用中药按在方剂中共同出现的频次建立共现矩阵;应用NetDraw社会网络软件建立聚类和网络可视化分析常用药物的配伍特点和相互关系。

2结果

2.1《丹溪心法》治疗脾胃病方剂的常用中药

《丹溪心法》中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方剂共105首,涉及中药150种,合计出现703次。虽然这些中药对于治疗脾胃病都有作用,但是有些中药的应用频率极低。研究医家的治疗思路主要是观察其方中的主体部分,即在同类方剂中的常用中药。因此选择在方剂中出现频次>10%的中药作为常用药物,共17种,只占全部中药的11.33%(17/150),但累计出现频次已经达到47.94%(337/703)。详见表1。

2.2《丹溪心法》治疗脾胃病方剂常用中药的类别

对《丹溪心法》治疗脾胃病的17种常用中药进行分类,分属9个类别,共出现了337次,包括补虚药、理气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温里药、泻下药、清热药,见表2。《丹溪心法》治疗脾胃病用药以补虚为主,其次是理气、化湿。

2.3《丹溪心法》治疗脾胃病方剂常用中药的性味

《丹溪心法》常用中药药性共出现了337次,药味共出现了534次,其性味的构成比详见表3和表4。其中温热药排在第一位,性味平和药次之,寒凉药多为专症和相佐使用。在药味上,苦、辛、甘3种药味的中药使用最多。

2.4《丹溪心法》治疗脾胃病常用中药的共词分析

对《丹溪心法》治疗脾胃病的17种常用中药进行共词分析,获得共现次数较高的药对,依次为:人参-炙甘草(19),白术-人参(18),炙甘草-白术(15),白术-陈皮(15),白术-茯苓(13)等。从常用中药联合应用的特点分析,治疗脾胃病的方剂主要是以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为基础原型,进行加减,见图1。

3讨论

3.1重视脾胃在健康中的作用

从致病角度,朱丹溪认为疾病的生成与脾胃受损有直接关系。朱氏在其《格致余论》中提出“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病之成也”。而脾胃受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谋虑神劳,动作形苦,嗜欲无节,思想不遂,饮食失宜,药饵违法,皆能致伤”。脾胃为人身“中宫”,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升降是人体生理代谢的重要环节,一旦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动作劳苦等,长期侵袭人体,都可使脾土受损,转运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从而不能吸收水谷精微,元气不足,导致诸身虚证。很多疾病的发病机理都是由于脾胃受损,因此朱丹溪在治疗疾病和保健上尤其重视脾胃。

3.2治疗脾胃病以补益为主

从养生和治疗方面,丹溪认为“补肾不如补脾,脾得温则易化而食味进,下虽暂虚,亦可少回”。丹溪晚年若有不爽,便自调脾胃以养之。把保养脾胃和调理脾胃提高到“上工治未病”的高度来认识。说明朱丹溪对脾胃的补益十分看重,也是其治疗脾胃病用药的特点,这从表2中补益药的分量之大可见一斑。

3.3清养胃气

丹溪首先提出脾阴之说,认为“脾有坤静之德,有乾健之运”,人体健康取决于胃气,而胃气取决于清和之气,“夫胃气者,清纯冲和之气,人之所赖以为生者也”。临证十分重视对胃气的保护,无论邪气强弱,一旦胃气虚弱,必当先补胃气。他认为,得一分胃气则生,失胃气则死。临证用药当顾护胃气,勿过用辛香燥热、寒凉生冷之药,以免损伤胃气。用药当用清和之品,健运脾胃,助脾胃升清降浊。从而提出“味,阴也,气,阳也。补精以阴求其本也,故补之以味。若甘草、白术、地黄、泽泻、人参之类,皆味之厚者也”。所以丹溪在临证上常选人参、白术健脾补气,茯苓、苍术健脾祛湿,配合厚朴、陈皮行气燥湿。从图1也可以看出人参、甘草以及白术与其他药联系最为广泛,其中人参养气,白术运脾,甘草从中调和,符合朱丹溪思想。由此观之,朱丹溪在治疗脾胃病用药中注重清养脾胃,养阴兼顾养气。

3.4甘溫益气补脾扶正

在治疗脾胃病的方剂中,温药用量非常大。因为丹溪对大量痰病进行反复研究和验证后,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而温燥可祛湿病,湿得温燥则豁然可收,因此采用温燥之药祛痰化湿,甘温之药燥湿健脾。同时认为“温之以气,夫劳倦所伤,温者,养也。温存以养,使气自充,气完则形完矣”。甘温之物是气的来源,所以丹溪注重甘温补脾,益气扶脾。而通过用药的性味统计,可见苦、甘、辛药用的非常多。苦,能泄、能燥、能坚,可助胃降湿浊。甘,能补、能和、能缓,甘润以滋养脾胃,提升脾胃清和之气。辛,能行、能散,可提升脾气,提升了脾升清的功能。辛和苦对于脾胃的生理功能有着调节和改善的作用,脾胃自身功能改善才能对补益药更好地吸收,甘的补益效果才能发挥到最大作用,否则就会出现患者久虚,用补益药却无效的问题。

丹溪上承李东垣脾胃之法,但没机械照搬,而是提出其独特的见解,在治疗脾胃病时重视补益脾胃,尤其重视清养脾胃,养胃气,益阴精。用药主要以甘温补气为主,辅以辛、苦之药以行气祛湿。

猜你喜欢

数据分析
电子物证检验的数据分析与信息应用研究
基于matlab曲线拟合的数据预测分析
分众媒体趋势下场景营销的商业前景
佛山某给水管线控制测量探讨
SPSS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高校数据管理的思考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浅析大数据时代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基于读者到馆行为数据分析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