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课堂经典诵读的有效教学
2016-03-18钱丽丹
钱丽丹
摘 要: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还需要家长、教师及社会的辅助,因此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要应用适合低年级学生成长,并能够促进其更好发展的教学方式。本文主要分析了低年级课堂经典诵读的作用,并针对低年级课堂经典诵读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低年级学生学到更多的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经典诵读 有效教学
低年级学生心智发展尚不完善,教师要注意利用经典著作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格建设和品德等加以引导,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篇幅,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及其他经典读物对学生进行教学。目前我国对经典诵读的教学比较关注,要求小学生诵读一定数量的经典读物。然而目前对于经典诵读教学方法和价值体现还不够完善,因此需要加以研究。
一、低年级课堂经典诵读的作用
诗词、名作等之所以成为经典,其必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价值和优良的传承精神,且对人们有一定的引导和熏陶作用。语文教师应该通过经典诵读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典文化及其他经典名作的内涵,体会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意义,起到培养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和课外时间诵读古诗词,如《登鹳雀楼》、《青松》等,学生通过感受诗词所表达的含义和精神,体会和学习积极向上和坚定挺拔的精神。
另外,经典诵读是一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成绩的教学方法,还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校及语文教师要注重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加强培养学生喜欢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注重课堂、课外、教材、课外读物等全方位的经典诵读教学。
二、低年级课堂经典诵读的教学方法
虽然目前我国较注重低年级课堂经典诵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就提高低年级课堂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性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教材选择
我国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最适合学生反复诵读的内容便是古诗词,但教材需要注意综合性,因此无法加入较多的古诗词。如小学二年级上学期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只有《登鹳雀楼》、《青松》两篇古诗词,虽然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意义较为简单,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还是有些难以理解。语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诵读一些课外书籍,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都是非常经典且传承悠久的读物。另外还有《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等,这些书籍的内容虽然较多,但处处经典,教师可以从中选择一些比较简单易懂的内容,重新编排成更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的读本,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打好基础,促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及其他文章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理解。如《弟子规》主要通过“孝”、“信”、“亲仁”等多个方面讲述为人处世的道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正面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且其中古代化用语,能够让学生适应古代语法的表现,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舍弃一些有不良思想的内容,如《三字经》中有一段关于读书是为了光宗耀祖、为了当官的思想理论,这样的理论不适合学生的健康发展。另外,还有一些古诗词也不太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经典诗歌《长恨歌》,其不仅篇幅长,而且描写的内容主要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不太合适小学生学习和诵读。
(二)诵读方法
在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最常见的诵读形式便是以背诵文章方式,督促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然而学生在没有兴趣,且对文章理解不够透彻的情况下,很容易对诵读产生厌倦心理,从而使经典诵读教学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如今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育主体转变为学生,教学方法主要以学生兴趣为主,在经典诵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利用多种诵读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诵读感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诵读效果。本文就最常见的几种诵读教学方式进行了分析:①自读,小学教材及读物中,一般汉字上都标注有拼音,学生可以根据拼音了解该字的读音,对文章进行诵读。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②个读,即学生自愿或教师点名,由单个学生进行诵读的方式,如教师在教学《登鹳雀楼》时,可以通过个读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③配乐读,音乐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音乐搭配古诗词进行诵读,不仅能够使学生提高诵读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④诵读评价,经典读物在断句、用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标准,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读物能够提高自己的发音、对字词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制定诵读标准,保证学生读音、断句等诵读的准确性。针对制定的诵读标准,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诵读评价,发现学生诵读的缺点,促进学生进步。⑤情感带入,经典读物中都蕴含非常深厚的文化和思想,学生理解经典读物所表达的情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向学生简单解释文章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诵读时带入相应的情感,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教师指导
虽然经典诵读主要是由学生完成,但教师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教师在教学《青松》时,首先要保证自身读音的准确性,如“雪”、“青”,以及声韵的感染性,否则学生模仿教师,从而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而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影响。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发音的准确和清晰,语调的起伏和生动性,字词的读音轻重,以及节点的停顿等。总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首先要对读物非常熟悉。
小学生由于年龄还小,无法理解经典读物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帮助小学生形成具象的画面,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运用经典诵读的教学方式比较普遍,然而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如文章的深度、教师的指导等都会影响诵读效果。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语文教师注重诵读教材的选择,运用多种诵读教学方式等,能够提高经典诵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肖颖.经典诵读开辟语文教学的新途径[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