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小伙子古德曼·布朗》
2016-03-18陈圆胡笑瑛
陈圆 胡笑瑛
【摘要】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出发,从其人格结构说分析小说《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主人公古德曼·布朗的心路历程。通过分析布朗在其森林之旅中的所见所闻,本文旨在探讨布朗人格结构中超我、本我和自我之间不断斗争,最终本我战胜超我,控制自我的过程,从而表达了对清教思想压迫下的布朗式人物的同情。
【关键词】古德曼·布朗 本我 自我 超我
一、作者及作品介绍
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传奇式人物,是十九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他于1804年出身于马塞诸塞州,是其清教徒祖先移民北美后的第五代传人。虽然霍尔本人不是清教徒,但祖先的清教思想和加尔文主义给霍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其作品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霍桑作品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这与加尔文教关于人的“原罪”和“内在堕落”的理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此外,作为心理小说的开创者,霍桑本人也十分擅长剖析人的“内心”。他着重探讨道德和罪恶的问题,主张通过善行和自忏来洗刷罪恶、净化心灵,从而得到拯救。《小伙子古德曼·布朗》就是一篇具有典型霍桑风格的短篇小说。该小说讲述了新婚不久的年轻人古德曼·布朗应魔鬼之约,于黄昏离开村庄萨勒姆镇,参加林中巫术集会。起初他满怀信心上路,以为满足好奇心后,可以完好无损地归来和心爱的妻子费丝共度余生。可当他走入黑暗的森林,却发现许许多多他平日里尊重的人,包括他精神和道德上的三位导师,还有威严的总督、德高望重的教长、尊贵的贵妇、贞洁的少女,他们都来参加魔鬼的集会。更令他绝望的是,他的妻子也是其中的一员。
此后,布朗的道德和信仰基石完全被摧毁,转而对世人绝望,愤世嫉俗,一生过着郁郁寡欢的日子。霍桑在该小说中围绕道德主题,挖掘人类灵魂的阴暗心理和邪恶本性,描写了人类对于罪恶天性的消极态度所带来的悲剧结局。因此,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角度来探讨小说主人公古德曼·布朗的心路历程。
二、精神分析理论下的古德曼·布朗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心理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意识处于表层,潜意识处于中层,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后来,为了用该理论解释社会现象,弗洛伊德对这一理论做了一些修正和补充,提出了人格结构说。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格也是有三个部分组成,即为人熟知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以本我为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判定它主要是由性的冲动构成。本我不受逻辑、理性、社会习俗等一切外在因素的约束,仅受自然规律即生理规律的支配,遵循“快乐原则”行事。也就是说,本我根本就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道德,而无时无刻不是与快乐原则携手,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发泄一通。高一级的层次是自我。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它总是清醒的正视现实,遵循“现实原则”,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对本我进行控制和压抑,从而挽救它免遭灭亡。而超我则是性冲动被压抑之后,经过一番转化或变形,通过自我的审查,向道德、宗教或审美等理想形态的升华,可以看作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的主要职能在于指导自我去抑制本我的冲动,不断以内疚或犯罪感来纠正偏离及违反道德规范和理想的行为。
在小说中,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从萨勒姆镇到森林深处再回到镇上的旅程其实是一次精神历程,是他的本我、自我、超我不断斗争的过程。布朗受内心欲望所驱使,于日落之时离开萨勒姆镇,天黑时进去进入森林,又于第二天日出之时回到村庄。村庄是光明和秩序的象征,布朗的妻子费丝也生活在村庄中。一方面,这个名字反映了妻子给人的印象以及她的品德——忠贞纯洁。同时这个名字也代表了主人公布朗的宗教信仰。在他的眼里,妻子是他的精神支柱。其次,作为布朗道德和精神上顾问的古迪·克罗伊斯、古金执事和牧师也生活在村庄里。他们都是布朗的信仰。因此村庄代表着布朗的超我,它无时无刻不约束着布朗的一言一行,规范着布朗的日常生活。相反,森林则代表着黑暗和未知的恐惧,也正是在森林之中,布朗被撒旦诱惑,最终看到了他心心念念的邪教徒聚会。因此,森林代表着布朗的本我。作为这两种力量的调停者,布朗则代表了自我,他必须尽力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以达到一种平衡。所以,布朗的旅程就是超我和本我相互斗争,自我的行为和情绪不断变化的过程。小说刚开始的时候,布朗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和魔鬼约定在森林中相见。妻子费丝舍不得他离开,苦苦挽留。布朗虽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下定决心离开了。离开时,布朗说道:“我真够可耻的 …… 她要知道了真会活不下去。唉,她真是个有福的人间天使,过了今晚这一夜,我再也不离开她的裙边喽,要一直跟着她上天堂”。这其实是布朗的超我在斗争的过程,他的犹豫、他的自责都是由于超我的影响。因此,他会觉得羞愧,觉得对不起费丝。在进入森林后,布朗一直战战兢兢向丛林深处走去,直到遇到撒旦。在旅程中,他每次想起费丝,都为自己所做之事不耻,几次三番想要回去。每次一有退缩的念头时,撒旦便会恰到好处了引诱他继续往前走。那时,他便想到了他的父亲和祖父,“我爹可没为这号差使上林子里来过,他爹也没有过。我家世世代代忠厚老实,全是好样的基督徒,打殉教先圣遇难起就是”。这其实是布朗的超我战胜了本我的体现,他的超我一直提醒他不要被魔鬼引诱,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促使他纠正不道德的行为。可每每超我战胜了本我时,本我便会以全新的方式再一次打败超我,正如撒旦告诉布朗,他的父亲和祖父早已做过不道德的事情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坚定着自己的信念,继续着旅途。不久,他便发现他的精神道德导师古迪·克罗伊斯会巫术,而且还是撒旦的朋友。虽然他很震惊,但是仍保持理智,决定不再继续旅行。很明显,此时,布朗仍坚守他的信念。他的超我打败了本我。但是随后,他又听到了牧师和古金的声音,一直支撑他的信念不断崩塌。他甚至一度怀疑上帝是否存在。但是他最终并没有屈服,他大喊一声“天堂在上,费丝在下,我会坚定不移地对抗恶魔”,直到最后,他来到了森林的深处——邪教集会所在地。在那里,他看到了所有在村子里的圣人,所有虔诚的基督教徒,甚至他的妻子费丝也在那里。那一刻,他的信念已经完全崩塌了。原先代表超我的所有都被颠覆了,都被置换到本我的立场上。这样的平衡已经被打破了,布朗已经完全屈从于本我,屈从于他的欲望,屈从于邪恶了。换句话说,这次森林之旅是布朗从圣洁的超我不断堕落,最终屈从于邪恶的本我的过程。第二天早上,当布朗醒来回到村子里,他再也无法坦然地面对村子里所有人了。他的头脑被当晚的所见所闻占据了,再也不相信村民们的圣洁,只看到他们邪恶的一面,甚至费丝也无法使他重新振作,最终郁郁寡欢而亡。
三、结论
通过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角度分析该小说,我们不难看出,布朗在森林中的所见所闻虽然只是一场梦,但却是隐藏在他内心潜意识中的欲望,布朗依据该欲望所作出的行为与反应是其人格相互不断斗争却又努力维持平衡的过程。小说中布朗所面临的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一方面,霍桑想要告诫读者要正确处理超我、本我和自我的关系,避免布朗式的悲剧结局;另一方面,正如弗洛伊德,霍桑看到了清教思想对人类欲望极度压抑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小伙子布朗正是处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下,清教思想对性欲的极度压抑使得布朗渴望从枯燥的生活中找寻一丝快感,为此不惜与魔鬼签订契约;而他真正找寻到了自身潜在的欲望,同时也发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却又不知如何自处,因此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这也许就是霍桑试图通过本故事向我们展示的他所作的关于人性和思索和解答。
参考文献:
[1]李芸.《年轻的古德曼·布朗》的成长之途[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22-124.
[2]杨晓瑜.论弗洛伊德的文学思想[D].河南:郑州大学,2002.
[3]霍桑.霍桑短篇小说选[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