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名妓形象比较

2016-03-18蒋语萱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西方

摘 要:妓女作为文学作品中特殊的女性形象,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都有不少的刻画。即使是在中西文明背景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妓女形象的刻画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一形象在中西方语境中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性,但中西方毕竟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文明之中,在跨异质文明影响下的同一文学形象,固然有其相似性,然各自历史文化背景观照下的差异性是标识民族文化特征的呈现,亦有其独特性。

关键词:中西方 名妓形象 异同比较

即使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下,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关于名妓形象的塑造仍然出现了许多惊人的相同之处。妓女作为特殊的社会职业人群,也作为女性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身世遭遇、思想情感、命运归属历来是中西方作家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妓女自身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其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而中西方不同的民族特性、民族审美心理都有着质的差异,因此也决定了中西方作家笔下的名妓形象必然不尽相同。本文将作一探析。

一、闻名于风月场的异同

名妓区别于普通下层妓女,中西方文学中的名妓都因拥有姣好的姿容、曼妙的身姿而闻名于上层社会。如西方知名的“茶花女”玛格丽特,中国文学作品中亦有此类对姝妓的描绘,《李师师外传》:“淡妆不施脂粉,衣绢素,无艳服。新浴方罢,娇艳如出水芙蓉”。美貌是名妓区别于普通妓女的必要条件。不同的是,西方文学塑造的侧重点在于姿容和性暗示特征的刻画,如左拉的《娜娜》:“她最细微的动作都能煽起肉欲的火焰,只要她动一动小指头,就能使男人们蠢蠢欲动”。而中国名妓除美貌外还需懂得某些特殊的技艺方能闻名于世,如《台妓严蕊》:“善琴奕、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善迎四方”。中国文学史上,诸如此类色艺俱全的名妓形象比比皆是,如李师师、李娃、薛涛、秦淮八艳等。西方对名妓的才艺没有明确的要求,而在中国仅凭姿色动人是难以成就其名的。究其原因,在西方的两性认知中,性欲是正常的人性需要,故而文学作品中也多有涉及。而中国对“性”的谈论素来采取回避的态度,即使是涉足风尘的妓女也鲜少直接提及相关内容,甚至还出现了许多所谓“卖艺不卖身”的妓女形象。古代中国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名妓之才艺相对于无德的家庭女性来说,却是俘获男性的魅力砝码。故中国文学作品中对名妓的才艺刻画,实际上也是以男权为中心而炮制的规范。

二、身世刻画的异同

雨果《悲惨世界》中写道“饥饿使得妇女堕落”,女性沦为妓女也大多迫于该原因,娜娜十五岁流落街头,沦为下等妓女,直到被剧场老板看中才日益成名。玛格丽特也是从乡下到巴黎谋生而成为妓女。然则,中国文学作品中对于妓女沦落风月场却更偏向于另一种模式,即家庭变故、战争等外在因素导致其无法谋生而流落至风月场,如薛涛因父死家贫而入乐籍,莘瑶琴因战争与爹娘失散被不善邻人卖入青楼。同样是沦落于风月场中,中西方对于妓女遭遇的原因阐述却不尽相同,在中国一旦沦为妓女便要被嗜钱如命的鸨母所掌控,难以摆脱,故而中方名妓的身世由来更倾向于被描述为受他因的影响,也倍增其命运的悲剧性。

三、对待金钱的异同

作为名妓,其生活奢侈豪华,如玛格丽特所用的马车、包厢、房屋陈设皆显富丽,而秦重第一次到美娘房间所见之物亦显示其考究,“上面挂一副名人山水,香几上博山古铜炉,烧着龙涎香饼,两旁书桌,摆设些古玩”。她们所结交之人也多为达官贵胄,挥金如土,杜十娘“不知经历了多少公子王孙,一个个情迷意荡,破家荡产而不惜”,《娜娜》中也有为娜娜散尽家财的贵族、富商。但她们对此却不同情,她们固然靠男人为生,但内心深处却痛恨着这些只为她们美色而来的贵公子,这些贵族、富商为美人散尽家财以致生活落魄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她们向男性报复的心理。不同的是,中西方名妓对于金钱存储观的差异。西方名妓诸如玛格丽特,一年需花费近十万法郎,尽散自己出入于风月场中的酬资,而中国的名妓却注重存储以备不时之需,如杜十娘的“百宝箱”,莘瑶琴在倾心秦重时也能拿出银两予他做生意。这鲜明的体现了中西方金钱观的差异,西方注重享受当下,而中国则向来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另外,上文提到,在中国古代,一旦沦落风尘,便难以摆脱鸨母的约束,而中国女性对家的眷恋促使她们储备钱资以期早日摆脱风月场。

四、对待爱情的异同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似乎都曾出现过令名妓们一托芳心的男性,她们愿意为了她们所钟爱的人放弃名妓奢侈豪华的生活,成为普通的家庭妇人,尽管结局不尽相同,但她们与情人之间的传奇故事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情节。其相同性有:一方面,尽管沦为妓女,但她们对于纯洁爱情的向往并没有完全消磨殆尽,也寄希望于茫茫风尘中找到真心爱人,如阿尔芒之于玛格丽特、吕西安之于艾斯黛、李甲之于杜十娘,侯方域之于李香君等。另外一方面,中西方名妓都曾为了自己的爱情付过出努力。玛格丽特为了阿尔芒放弃巴黎五光十色的生活去到乡下,杜十娘用尽了心机骗过鸨母得以赎身等都是她们争取自己爱情追求的鲜活例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下,妓女对爱情的追求及其呈现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具体表现为:

1.感情态度不同。西方作品中着重于感官上的一见钟情式爱情,而中国名妓则较为讲究“帮衬”。玛格丽特对于阿尔芒、艾斯黛对于吕西安都是一见钟情,这两位男青年都是帅气的贵族子弟,西方文学中尤其是法国文学中强烈地体现出对于贵族的崇拜,两个青年的贵族身份加之俊俏的外貌成功地吸引了玛格丽特和艾斯黛这两个高级交际花。而在中国文学语境下,受名妓青睐的情况则大相径庭。《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秦重花十两白银得进美娘房间,见美娘醉酒作呕态则赶紧把自己的道袍袖口张开,倒好茶水给美娘漱口,当美娘称污秽脏其袖口,秦重却答道“有幸得沾小娘子的余沥”,此时美娘心想“有这般识趣的人”,心中已有四五分喜欢。《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也提到李甲“温存的性儿,帮衬的勤儿”。可见,在中方名妓心中更看重男性对自己的关切程度。

2.“灵与肉”的认知不同。西方名妓可以心属爱人,而身体却另归他人,中方名妓则要求灵与肉的高度结合。玛格丽特深爱阿尔芒,在听从阿尔芒之父杜瓦的话后重新回到巴黎,再次进入巴黎社交圈,重新过回名妓生活。艾斯黛则为了能够帮助吕西安,不惜重做纽沁根的情妇。可见,西方更侧重于表现为情人前途牺牲色相而无悔的倾向。而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妓形象则表现出对情郎的忠贞,典型例证是贞妓李香君,为兑现与侯公子的诺言而血染桃花扇,遂成就其名。另外,名妓苏三之于王景隆也是同样的情况。究其原因,中国自古强调女性的贞洁,若风尘女子也能够“从一而终”便能够为世人所称道,也亦将更负盛名。

3.对于爱情的归宿——家庭渴望程度不同。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妓表现出对从良的强烈渴望,而这一点在西方文学中并不突出。《台妓严蕊》中严蕊作词自陈“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山花”系农妇所戴,词中表现出了严蕊对普通家庭生活的强烈向往;莘瑶琴被鸨母用计破了身子,从此茶饭不沾,不肯下楼,直到刘四妈劝服她存钱帛以赎身从良,才使莘瑶琴“有客求之,欣然相接”,足见中国妓女对于从良、对于普通家庭生活的渴望。《孟子滕文公下》自古就为中国女子做了人生定位,“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对家的眷恋亦是名妓渴望的最终归宿。

4.命运归宿的异同。尽管中西方名妓命运的归宿有部分属于大团圆结局,诸如李娃、莘瑶琴,但绝大多数都以悲剧告终。即使中西方的社会意识形态存在差异,但对待风尘女子的看法几乎都抱有一定的排斥态度。上文提及了名妓多结交达官贵胄,而她们能进入贵族场域的可能性却十分渺小,爱情并不能成为入场的有利资本,“利益联姻”“门当户对”才是贵族子弟的婚恋规制,这必然加剧名妓进入上层社会的困难。杜十娘本已脱离风月场,看似是被孙富巧言豪夺,实则隐藏的是社会规范对于妓女的排斥和歧视,且看这一席话:“若挈之同归,愈增尊大人之怒。为兄之计,未有善策,况父子天伦,必不可绝,若为妾而触父,因妓而弃家,海内必以兄为浮浪不经之人。异日妻不以为夫,弟不以为兄,同袍不以为友,兄何以交于天地之间?”正是由于孙富提及杜十娘妓女身份可能激怒李父而可能使李甲无存于海内之间,才使得李甲将杜十娘卖与孙富。《茶花女》中,阿尔芒之父杜瓦先生先是威胁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即使后来了解到玛格丽特对阿尔芒是出于真心也依然介意她的身份。就连嫁与名士钱谦益的柳如是,最后也在钱家人的压迫下凄凉死去。整个社会规制对妓女的歧视注定了她们不能走进上层社会的家庭生活之中,也确立了其命运的悲剧性。

参考文献:

[1] 周晓琳,刘玉平.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形象新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2] 刘文忠,林东海.文言小说名篇选注[M].北京:长江艺术出版社,1985.

[3] [法]小仲马.茶花女[M].陈林,文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

[4] 刘登阁.恶之花:陈白露与娜娜比较——兼论中西文学中的妓女形象[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6). [5] 赵欣.污泥中开放的圣洁花——杜十娘、莘瑶琴和茶花女比较[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1994(2).

作 者:蒋语萱,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中西方
中西方生态问题对比视角下的美丽中国建设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中西方财务管理差异比较研究
“数字”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浅析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异同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中西轴心时代文化特点比较及启示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