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设计教学

2016-03-18曹宁宁张秀花

教育界·中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周长长方形解决问题

曹宁宁 张秀花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5—106例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根据题目的内容确定转化的目的和方法。

2. 使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3.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 方言导入,孕伏“转化”

1. 师生谈话,互用方言问好。

2. 出示老奶奶用方言向路人问话的情境,猜老奶奶的问题。

问:奶奶讲什么话,路人才能听懂呢?

生:讲普通话。

师:对,普通话大家听得懂,把方言转化成普通话,问路就方便多了。

\[评析:新课伊始,笔者将现实生活中的方言引入课堂,设计了“师生方言互动”和“猜方言”环节,有效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通过问题“讲什么话,路人才能听懂?”将目标直接指向“转化”,这样的设计简单明了,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学习数学的最佳状态中,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感知策略,探究“转化”

1. 初步感知

出示例1情境图:美术课上,青青和云云在方格纸上剪出了两个图形,争论到底是谁的图形面积大?

提问:你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追问:为什么不能?

思考:你想怎么比较这两个复杂图形的面积呢?你能用老师提供的两张图形纸和小剪刀,做一做、比一比吗?

2. 实践操作

3. 交流汇报

(1) 交流第一个图形

生1:我用了数方格的方法。得出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师:对,数方格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面积计算法。同学们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把上面的半圆向下平移8格,填补到下面空白的半圆,就拼成一个长方形。

追问:为什么要把它变成长方形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在这里,通过转化,复杂的图形变成了简单图形,面积就容易比较了。转化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2) 对比优化:数方格和转化,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 展示不同的转化

生3:把下面的半圆向上平移8格,填补到上面的空白半圆处,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4:我们也可以从中间剪切向下平移6格,也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4) 交流汇报第二个图形的转化。

现在你能判断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4. 回顾反思

师: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对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有什么体会?

(1)运用转化策略有什么好处?适时板书:复杂——简单

(2)这里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评析: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需要转化,转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把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这里“比面积”的问题运用了图形的转化,并用动画使转化的过程更加形象直观,以加深学生的感受。\]

三、 联系旧知,丰富“转化”

1. 引导:其实,转化策略并不是今天才开始用的,我们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时早就运用了。回忆一下,学习哪些图形的面积时使用了转化的策略,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2.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生: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还有哪些图形的面积推导中也用了转化的策略?

生汇报三角形和梯形的推导过程。

3. 小结:看来,转化是常用的一种策略。观察刚才所举的这些例子,想一想,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特点?(生汇报,板书:新知——旧知)

是的,正如数学家露莎·彼得所说“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如果以后我们遇到了新问题,可以考虑怎样解决呢?(生:转化)

\[评析:鉴于学生多次用过各种各样的转化,对以前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回顾,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策略运用过程和特点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转化的目的,感受“转化”的价值。\]

四、 综合练习,应用“转化”

1. 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

(1) 学生独立练习,分题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转化的?

(2) 重点指导第三幅图,课件呈现转化的过程。

这里在使用转化策略时,形状变了,面积不变。

2. 比一比小路的面积。

师:玲玲、东东、兰兰和明明四位同学在相同的纸上画草坪,设计小路。他们设计的这四幅图上的小路面积相等吗?(图1、2、4直条的宽度为2厘米,图3直条的宽度为1厘米)

生汇报,课件演示。

这里,四位同学设计的小路图案形状不一样,可以把第1、3、4幅的小路图,转化成第2幅这样简单的小路图。这是等积转化,草坪面积是相等的。

追问:在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 比一比周长。

(1) 明明沿着小路图案的边把原来长方形的纸剪成这样,原来长方形的面积变了吗?

追问:什么没变呢?为什么没变呢?(等长转化,周长没变,面积变了。)

(2) 教师操作:沿着长方形纸的两边减去一个长方形。面积变了,周长呢?为什么?课件演示,集体反馈。

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剪周长也不变呢?学生操作,集中展示作品。

问:这些纸的周长都相等吗?

生:第1、2、3、4张纸的周长相等,第5张纸的周长和前面这4张纸的周长不等。

师:为什么从相同的纸上剪减去正方形,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结:虽然这几位同学剪得形状不一样,但我们通过转化,把这些复杂的图形,都转化成简单的长方形,就方便判断了。

追问: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评析:本课主要是图形转化,教者顺应学生的思路,重新整合了教材,精心设计等积转化和等长转化,充分运用课件的直观演示来辅助教学。在等长转化的练习中,变“静”为“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学具,剪出周长不变的图形。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转化策略的作用和优越性。\]

五、 梳理总结,延展“转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未知转化成已知。)

其实,转化的策略不仅应用于解决图形的问题,古今中外,使用转化策略解决难题的故事佳话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曹冲称象,爱迪生巧测灯泡体积、阿基米德测黄金……

总评: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陌生的问题变成熟悉的问题。转化的方法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纵观本课围绕“平面图形的转化”展开教学,以学生亲身操作体验为主,结合直观形象的课件呈现,深入剖析图形转化策略的技巧与方法,课堂灵动、高效,具体体现在:

1. 在操作实践中体验“转化”策略。在探究策略这一环节中,教者呈现了一幅直观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素材图让学生判断“哪个图形面积大?”通过让学生操作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想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迸发了不同的灵感,产生了不同的转化方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当第一个学生寻找到转化的方法时,唤醒了其他学生原有认知中的“转化”体验,其他同学也跃跃欲试,纷纷投入到探究的欲望中去,利用课件将图形平移、旋转、拼合,将学生的操作结果直观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化解了理解上的难点,使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2. 在多层反思中感悟“转化”策略。深刻而有效的回顾反思,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数学思维过程辨证性的一种体现。教者设计了多次反思契机,有序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激发学生再现当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归纳和总结具体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对转化策略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再体验和升华。这不仅从数学思想层面提升学生的素养,而且更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上面给学生以丰富的经验积累。

3. 在情境练习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教者侧重选择了转化策略中较为典型的图形的等积转化和等长转化,并有效重组了教材,以激趣的情境贯穿等积转化和等长转化的练习,由等积转化教学自然过渡到等长转化教学。练习中,教者通过让学生动手剪一剪生成了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这样的练习不仅促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深度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体验转化策略的实用性和优越性。

猜你喜欢

周长长方形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巧算周长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长方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