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以《飞鸟集》的翻译为例

2016-03-18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高教学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飞鸟集郑振铎冯唐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本文从社会翻译学角度对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的不同翻译版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郑振铎译本和冯唐译本的不同,从社会翻译学的角度分析导致二者译本不同的原因,从社会背景和译者的惯习进行探讨,从而揭示社会翻译学研究对提高翻译水平的促进作用,推动翻译的发展。

社会翻译学;译者惯习;《飞鸟集》;郑振铎;冯唐

一、概述

《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作品,当今国内出版的中文版的《飞鸟集》以郑振铎的译本为主。郑振铎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学者,在许多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其在翻译领域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对翻译的主要贡献在于对翻译活动的大力倡导和对翻译理论的积极探讨。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诗集,有着广泛的流传和深远的影响。郑译的《飞鸟集》最初的版本距今接近百年的时间,近来冯唐重新翻译的《飞鸟集》出版后也受到社会各界的批判,最终出版社下架召回该书。两人的翻译截然不同。这与译者本身的因素是分不开的。本文将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译本不同的原因。

二、社会翻译学的综述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是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近年来,翻译研究逐渐从文化视角,到语言视角,进而过渡到了社会学的视角。译界学者从社会学理论探讨翻译的问题已经成为焦点问题,促进并推动了社会翻译学的理论建构。布迪厄所提出的关于习性、场域与资本的观点,都可以应用到翻译研究中,为社会环境制约下的译者翻译活动提供了新的解读方法,为翻译学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提供了更为开阔的理论思维和视野,在翻译研究领域可谓意义深远。[1]

三、郑译和冯译的风格以及其社会决定因素

郑振铎,出生于1898年12月19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第一个翻译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作品《飞鸟集》全译本。郑振铎提出翻译的两种目的:一是能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二是能引导中国人到现代的人生问题,与现代的思想相接触。郑振铎认为,翻译应尽量忠实地呈现原作的原貌,他主张直译为主,在必要的时候为了流畅则可采取意译。郑振铎采用白话文来翻译《飞鸟集》,为白话文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新诗的改革与发展以及新文学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今北京交通大学)学习。1927年旅居英、法。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这就是郑振铎的文化资本。郑振铎所倡导的是现实主义文学观,他主张“为人生”的文学思想。他曾说过:“文学必须具有社会问题的色彩和革命的精神”。这便是文学场域和政治场域相互联系的情况。

冯唐,1971年生于北京,诗人、作家、医生、商人。曾经托福考过满分。是一位优秀的中英双语应用者,这是他做翻译的文化资本。他在翻译《飞鸟集》的过程中坚信民国时期的中文处于转型期,而他现在有能力把中文用得更好。而且他固执的认为,诗应该押韵,并在翻译过程中尽全力寻找最佳押韵。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场域之中的个体,内化了场域的规则,但没有完全照搬了规则,而是学习了规则,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和取舍。冯唐有他自己的翻译惯习,他的翻译方法是以意译为主,并没有完全忠实于原文,反而加入了许多自我意识。冯唐在《飞鸟集》一书的后记当中写到自己翻译《飞鸟集》的译者动机包含高额的稿费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在文学场域里的参与者们不能总是为了文学艺术而进行艺术创作,他们有时候也不得不考虑外在的许多因素,如名声,经济效益等,并且和其他的场域存在相互联系。[2]

四、文本分析

1.原诗:I cannot tell why this heart languishes in silence.It is for small needs it never asks,or knows or remembers。

郑译:我说不出这心为什么那样默默的颓丧着。是为了它那不曾要求、不曾知道、不曾记得的小小的需要。[3:24]

冯译:我不知道,这心为什么在寂寞中枯焦。为了那些细小的需要,从没说要,从不明了,总想忘掉。[4:37]

泰戈尔在诗中连用了三个并列的动词短语,“never asks,or knows or remembers”,郑振铎将译文也按照动词短语来译,他的译文忠实于原文的语言风格,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而冯唐译诗偏爱押韵,所以他将这三组动词词组译成“从没说要,从不明了,总想忘掉。”末尾字押韵,且四字对等的诗文结构。体现了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惯习。从翻译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如果原文语言文化规范与译者自身惯习及译文中相应主流规范不一致,则要从译者自身惯习角度考虑其到译语环境中相应规范的遵守与背离,及其相应的文化目的。郑振铎的目的是通过翻译外国文学,把外国人的思想,情感和语言方式介绍给中国人,通过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化,丰富本国文化,提供新的语言素材,进而对白话文变革起到积极的作用。冯唐译诗则是想体现个人的文学修养和文化水平,他将诗文押韵,使其读起来更有语感和诗意。

2.原诗:That I exist is a perpetual surprise which is life。

郑译:我的存在,对我是一个永久的神奇,这就是生活。[3:18]

冯译:我存在,是生命延绵不断的精彩。[4:22]

郑振铎将这首诗的翻译采用了“对译”方法,即顺序和原文一致。包括末尾的从句也是按照原有的顺序来译的。翻译活动不会只发生在翻译这一个场域之中,同时它还发生在其他场域中,与相关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晚清时期,许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采,所以当时的翻译风格以意译为主,直译则很少出现。到了郑振铎所在的五四运动时期,译者同时也是新文学的建设者,他们的翻译目的在于“西学东渐”。通过翻译,传播西方文化,进而改造中国的旧社会和促进新文学的发展。因此郑振铎认为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来翻译西方文学,能够忠实地反映西方文学的原貌,这样更符合五四新文学建设者倡导翻译文学的文化初衷和主要目的。而如今,在当下的文化场域中,已经不再是新文化运动的时期了。我们当下的译文风格是以体验多元文化为初衷,读者在文化场域里也有诉求,希望提高翻译作品的艺术欣赏性,冯唐的译文便体现了这一点。同时,正因为现在是多元文化融合的时期,所以冯唐有了一个自由翻译的空间。两位译者身处不同的时代,翻译目标不同,语言习惯也不同。

3.原诗:The world puts off it mask of vastness to its lover.It becomes small as one song,as one kiss of the eternal。

郑译:世界对着它的爱人,把它浩瀚的面具揭下了。它变小了,小如一首歌,小如一回永恒的接吻。[3:11]

冯译: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解开裤裆,绵长如舌吻,纤细如诗行。[4:3]

译者的惯习来源于翻译场域中的规范以及译者对自己在翻译场域中的定位:是将自己定位为资深译者还是年轻译者,应该遵循传统成名套路,还是有所创新、与众不同。[2]郑振铎选择忠实于原文,而冯唐认为翻译更应该“有我”一些,他将自己的个人特色在翻译中体现的很充分。冯唐将“mask”译为“裤裆”,“揭下面具”改编成“解开裤裆”,这是冯唐对泰戈尔的理解,他认为对爱人表达爱意的方式就是这样。冯唐已经突破了原有的翻译语言的规范,甚至语言信息对等的规范,他没有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中规中矩的译者,而是把很多个人对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用他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冯唐出版过很多书,但做翻译还是第一次。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译者,冯唐在翻译场域中没有遵循原有的翻译规范,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颠覆传统的翻译之路,虽然很标新立异,甚至有点哗众取宠,但是这在翻译当中不得不说是一种创新,一种突破。而这种创新也是译者在翻译场域中对自己的一种定位。

4.原文:The clouds fill the watercups of the river,hiding themselves in the distant hills。

郑译:云把水倒在河的水杯里,它们自己却藏在远山之中。[3:74]

冯译:云把河的水杯斟满,躲进远山。[4:174]

从这首诗的译文对比来看,我们能看出译者的性格特点,郑振铎理性沉稳,冯唐感性抽象。两版译文都没有翻译意思上的问题,郑振铎认为“信”是翻译的第一要义,所以他的译文忠实于原文,译句有点生硬,但是通俗动人。冯唐的译句多了诗意,带有个人色彩。从社会翻译学研究方面来讲,规范是被广为接受的准则,而惯习则是译者在翻译以及其他各种场域之中培养而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倾向。郑译忠实于原文,但现在已经不是“对等”的时代。翻译活动不再是追求精确语言对译的文化交流。在场域之中,竞争是最大的特点。想要在众多译本中脱颖而出,冯唐不仅要译出自己的风格,也要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这种竞争也是场域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译者将其本身的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以及名声等象征资本。大众对冯唐的这一版本的《飞鸟集》争议较多,批评较多,赞誉声也很多,这都可以使冯唐获得名声一类的象征资本。

五、结束语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为我们开启了观察翻译现象的新视角,以研究翻译活动在国际社会文化背景之下的运作和规律以及在翻译活动中各种参与者的行为表现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借助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我们可以从一个更接近于翻译本质属性的角度来观察和阐释翻译活动和译者与社会、文化、全球化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2]社会上争论冯唐《飞鸟集》的翻译,不单单是对冯唐本人的批判,从另一种层面来讲,这也是社会对文学的讨论,对翻译的讨论。文化冲突和文学批评可以提高社会的创作与鉴赏水平,进而为提高中国翻译水平做出贡献。我们今天翻译历史的作品,首先有一个时代关系问题。译者处在当今的社会文化中,应该要置身于原著及作者在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如不揣摩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的思想,译者就不能准确掌握原作者的意图,译者作为一名再创作者,既要深刻了解原著的时代背景,也不能忽视现代社会环境和当今读者心境的变化。翻译经典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

[1]李红满.布迪厄与翻译社会学的理论建构[J].中国翻译,2007(05).

[2]王悦晨.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现象: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关键词解读[J].中国翻译,2011(01).

[3](印)泰戈尔(Tagore,R).飞鸟集·新月集:汉英对照[M].郑振铎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1.

[4](印)泰戈尔.飞鸟集[M].冯唐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 7.

[5]刘立胜.文学翻译系统规范与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社会学途径[J].中州大学学报,2012(01).

[6]邵璐.翻译社会学的迷思——布迪厄场域理论释解[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7]张娟.从《飞鸟集》看郑振铎的翻译理论与技巧[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8]曾晶晶.以诗意入诗,翻译理念的忠诚执行者——从《飞鸟集》看郑振铎的翻译理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10).

[9]周桃元.译者动机研究——以郑振铎译《飞鸟集》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06).

[10]靳哲.从译本《飞鸟集》看郑振铎的语体欧化观[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3).

[11]周心怡.郑振铎的翻译精神及其理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08).

[12]王治国.译介译作并重,译评译论兼通——郑振铎翻译理论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0(06).

社会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以《飞鸟集》的翻译为例*

王乙涵 张丽敏

This paper makes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different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Tagore's"Stray Bird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This paper analyze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Zheng Zhenduo and Feng Tang and discusses causes that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from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habits of translators,in hope of uncover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in improving translation level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habits of translators;"Stray Birds";Zheng Zhenduo;Feng Tang

I0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8-0261-03

本论文受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5校级大创项目“英译汉中制约译者决策的社会因素”的资助(编号:B20150013),是该项目的成果之一。

张丽敏(1976-),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汉语言文化翻译。

猜你喜欢

飞鸟集郑振铎冯唐
鲍仕魁先生摄影作品《飞鸟集》选登
郑振铎的铮铮铁骨
敬与恕
郑振铎炒股
敬与恕
Give Mea Girlat Age Eighteen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飞鸟集》节选
山水·飞鸟集|南京·海棠集售楼处
泰戈尔《飞鸟集》解读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