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X若Y”成语构式分析

2016-03-18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山西晋中030800

高教学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喻体构式本体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山西晋中030800)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山西晋中030800)

构式语法认为,组成语言的构式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的,一种构式既可能传承另一构式的特征,也可能被另一构式压制。“X若Y”构式用成语的形式表达比喻的修辞手法,它传承了比喻修辞和成语的一些特征。但是,由于传承了成语四字格特征,导致其句法关系表达不完整,这时,该构式又受比喻修辞的压制,从而达到用明快简洁的形式表达形象生动意义的效果。

构式;“X若Y”构式;传承;压制

引言

“若”字在汉语中由来已久,且词义丰富,《汉语大辞典》[1]中就收录了它的20个义项:

(1)顺从;和善。(2)诺;应允。(3)择菜。(4)选择。(5)象;如同。(6)及;到。(7)奈。(8)香草杜若的省称。(9)传说中的海神名。(10)神话中的神木名。(11)禾杆皮。(12)践踏。(13)代词。(14)副词。(15)介词。(16)连词。(17)助词。(18)秦汉时县名。(19)古水名。(20)姓。

从以上所列“若”的各义项中可以看出,“若”字不仅词义丰富,词性也很丰富,它既可以用作实词,如名词、动词,又可以作虚词,如介词、连词、助词。文章只就“若”字的第五个义项“象;如同”在成语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看到“象;如同”这个义项,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比喻(确切地说,是明喻)这一修辞手法。“X若Y”构式就是用成语这一简洁的语言形式来表示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X若Y”就可以理解为“X像Y一样”或“X如同Y一样”。但是,“X若Y”构式是否真的可以这样理解呢?作者通过分析所收集的该构式语料后发现,对于一些语料,我们可以将“X若Y”直接理解为“X像Y一样”,而对于其余的语料,我们却不可以将“X若Y”直接理解为“X像Y一样”。以下是我们对“X若Y”成语构式所作的具体分析。

一、X与Y的词性

在所收集的语料中,X包括三类词性,即形容词、动词和名词。Y包括两类词性,即名词和动词。在“X若Y”构式中,X所包含的三类词中的任意一类可以与Y所包含的两类词中的任意一类两两组合。现分别举例说明有可能出现的各组合情况。X为形容词Y为名词的如:安若泰山、浩若烟海;X为形容词Y为动词的如:洞若观火、烂若披锦;X为动词Y为名词的如:奉若神明、噤若寒蝉;X为动词Y为动词的如:涣若冰释若画一;X为名词Y为名词的如:情若手足、口若悬河;X为名词Y为动词的如:恩若再生、旁若无人。

此外,在这些语料中,X均为单音节词,Y均为双音节词,加上“若”字,“X若Y”构式刚好组成四字成语。Y相对于X较为复杂的音节结构是缘于Y相对复杂的语法结构。在“X若Y”构式中,X用单音节表示一个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而Y是用双音节表示一个名词词组或动词词组,名词词组通常为偏正结构或并列结构,动词词组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

比喻是指不同的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相似点,便用彼事物去描述所要表现的此事物。[2]也就是说,比喻是用我们相对比较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喻体)去说明比较生疏的或抽象的事物(本体)。在“X若Y”这一表示比喻的构式中,不论X是不是本体,Y都是喻体。而通过上文分析,Y都是表示具体事物的动词或名词,其语法结构与X相比也更加复杂,所表达的意义也更加详细,这样Y就可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喻体,从而使我们对本体的理解也更加容易。

二、X与Y的语法关系

一个汉语成语形成的过程简单地说是这样的:某个人说过的话或历史上发生/传闻过的某事被后人简洁地用文字概括并反复袭用,它就有可能成为成语。在概括的过程中,为了行文的简洁(汉语成语多是4个字),有时会舍弃一些内容,甚至是重要内容,有时甚至连句法关系也难于顾及。[3]根据我们的语言习惯,在比喻中,“象,如同,若”之前的部分为本体,之后的部分为喻体。但是,在“X若Y”成语构式的示例中,有些是X与Y直接构成本体与喻体的关系,而有些是X与Y并非直接构成本体与喻体关系。当X与Y直接构成本体和喻体关系时,X与Y为同一词性,即同为名词或同为动词。这时,X与Y之间属于正常的语法关系。如在“目若悬珠”这一示例中,“目”和“悬珠”都为名词,“目”为本体,“悬珠”为喻体,整个成语可理解为“眼睛就像悬挂的珠子一样”。这样,“目若悬珠”的语法结构就是主谓结构,其中“目”为主语,“若悬珠”为谓语。当X与Y不直接构成本体和喻体关系时,X和Y不为同一词性,此外,这时X与Y之间不属于正常的句法关系。在“判若黑白”这一示例中,“判”为动词,意为“分辨”,“黑白”为由“黑”与“白”组成的名词词组,在理解这一成语时,我们不能直接将“判”视为本体,“黑白”视为喻体,即不能理解为“分辨就像黑白”,因为动词与名词不可能不存在直接的类比关系。但是,原则上“分辨”与“黑白”可以存在正常的语法关系,即我们可以说“分辨黑白”。“判若黑白”这一成语的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之所以不正常,是因为在这些组成成分之间省略了一些语法成分。然而,这样并不影响我们对成语的整体理解,因为我们在理解成语时会自动地将被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所以“判若黑白”就会被理解为“分辨某事物就像分辨黑与白一样”。

三、传承与压制

构式语法认为,语言是由许多个大小不一,种类各异的构式组成,而这众多的构式也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彼此联系。构式网络中各个层次可通过“传承性”连接起来,这样构式网络就形成了一个“传承网络”,又叫“传承层级”结构。[4]从“X若Y”构式中的“若”字可以得知,该构式传承了比喻修辞的语义特征。由于比喻修辞是用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独特的意义,所以这里我们也将比喻修辞视为一种构式。作为一种构式,比喻修辞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包括形式上和语义上)。

现将比喻修辞形式上的特征总结为以下几条:1.含有比喻标记词“象,若,如同”等;2.标记词之前的部分为本体,标记词之后的部分为喻体;3.可含有表示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之处的词语,如“那个人壮得就像一头牛一样”,这里“壮”就明确指出了本体“那个人”与喻体“一头牛”之间的相似之处;有些比喻中也可不包含表示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之处的词语,这时就需要读者根据本体与喻体的意思去意会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如“西湖像一面镜子”,这一比喻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西湖和镜子之间的相似之处,但是根据“西湖”与“镜子”的意思及其特征我们可以知道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是“清澈明亮”。比喻修辞意义上的特征也可总结为以下几条:1.通过常见的、具体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或不容易理解的事物;2.喻体通常是表示具体事物的词,如动词、名词,且表述比本体更为细致。

“X若Y”成语构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比喻修辞形式(用成语来表示比喻),它传承了以上所列的比喻修辞形式上和意义上的各种特征。形式上,“X若Y”构式中含有“若”字,传承了比喻修辞的第一个特征;“X若Y”构式中,有些示例的X和Y可以分别直接视为本体和喻体,而有些示例中虽X与Y不能直接视为本体和喻体,但是它们分别作为本体和喻体的一部分,也代表了本体和喻体,所以该构式传承了比喻修辞形式上的第二个特征。有些示例中,X与Y之所以不能表示本体和喻体的全部,而只能表示它们的一部分,是因为“X若Y”构式要受到成语构式的压制,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进行详细论述。在“X若Y”构式的示例中,有些明确提出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之处,而有些却没有明确提出,如“面若死灰”没有明确指出“面”和“死灰”之间的相似之处,而“寥若晨星”就指出了被比喻物与“晨星”之间的相似之处,即“廖”,这样就传承了比喻修辞形式上的第三个特征。语义上,“X若Y”构式也是用形象的、具体的、容易理解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事物,纵观“X若Y”构式的示例中,喻体Y都为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或动词。此外,在“X若Y”构式中,X为单音节词,Y为双音节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该构式中喻体Y比本体X表述得更为详细。所以,“X若Y”构式在语义上也传承了比喻修辞的特征。除了传承比喻修辞的特征之外,“X若Y”构式还传承了成语构式的特征,即用言简意赅的四字格形式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意义。

由于传承了成语构式的特征,为了达到表达形式简洁的效果,“X若Y”构式中会省略一些语法成分,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的理解,因为“X若Y”构式的意义还会受比喻修辞的压制。比喻是将具有相似之处的两种事物或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所以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应该同是表示事物的名词或名词词组,或同是表示行为动作的动词词组。当“X若Y”构式为达到四字格的成语形式而省略了一些语法成分,从而使得X与Y词性不一致,这时比喻修辞就会对“X若Y”构式进行语义压制,将缺失的语法成分补充完整,从而表达完整的比喻意义。如在成语“奉若神明”中,一些语法成分就被省略,即“奉”后面的宾语以及“神明”前面的谓语动词,因为“奉”和“神明”是不能直接作对比的。这时,比喻修辞就会对该成语的语义进行压制,将缺失的语法成分补上,进而表达“供奉某人或某物就像供奉神明一样”的意思。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X若Y”构式的意义定义为:X所代表的事物就像Y所代表的事物那样。

四、结束语

构式语法认为,组成语言的构式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的,一种构式既可能传承另一构式的特征,也可能被另一构式压制。“X若Y”构式用成语的形式表达比喻的修辞手法,它既传承了比喻修辞和成语的一些特征,同时又受比喻修辞的压制,从而达到用明快简洁的形式表达形象生动意义的效果。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

[2]张登岐.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14-315.

[3]徐盛桓.相邻和相似-汉语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二[J].广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33-41.

[4]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卷):理论思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210.

“X若Y”成语构式分析

孙艳波

Construction grammar believes that constructions constituting language are not independent,but mutually connected.One construction may inherit the features of another construction,or it may be under the coercion of another construction.The construction of"X or Y"conveys the meaning of the rhetorical device of metaphor in the form of Chinese idioms and it inherits some features of metaphor and Chinese idioms.However,since it inherits the feature of four-character Chinese idioms,which leads to that its syntactic relation can not be completely expressed,it is coerced by the rhetorical device of metaphor.In this way,the meaning is vividly conveyed with the concise forms.

construction;"X or Y"construction;inheritance;coercion

H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8-0251-02

孙艳波(1988-),女,山西省大同市人,工作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职务:教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猜你喜欢

喻体构式本体
眼睛是“本体”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要多X有多X”的构式分析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