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型”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究

2016-03-18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高教学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师范生理论能力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当下中国教育对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需要。他们在教学技能、方法和策略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这表明我国师范生的科研水平和能力还有待提升。同时也说明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文章将“临床”这一医学生培养概念引入师范生培养模式当中,以期在实践和理论之间架起一座可以逾越的桥梁。

临床型;师范生;教学实践

“临床”一词本是医学术语,指的是医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迅速地确定病人的健康状况、诊断病因、所要采取的治疗措施等。我国现行的医学生培养模式均采用该模式,将教学及实习场所由教室转换到医院,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学生能做到对每一位病患负责,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职业道德及高度的责任感。

“临床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新千年的初始才逐渐得到广大研究者的注意。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作者发现,国内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始终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初步介绍以及理论探讨上。都没有提及这一模式在实践当中的具体运作过程,及可能产生的利弊做进一步分析,本研究将向这几点努力,力图为我国的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提供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法。

一、我国师范生培养当中的问题

顾明远先生在《教育大辞典》中,将师范生定义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或师资培训机构的学生,除接受思想品德和文化科学教育外,还接受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训练。[1]而文章研究的师范生指各级各类高等师范院校所培养的,作为未来教师的预备者,毕业后专门从事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学生。

据作者了解,中小学教师中大部分人来自于专门的师范院校,且基本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但我国重视教育理论忽视教学实践的这一传统使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尤其近年来在教育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师范生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教学科研能力也受到了极大地挑战,这意味着高等院校对师范生进行培养时,应相应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着重关注师范生的职业技能,缩短师范生由准教师向教师的过渡期。

(一)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老旧,教学方法无创新

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学主要开设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伦理学等基础课程;以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公共必修课《教育学》为例,其内容僵化,书中所列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都略显老旧,无法体现时代的变革和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通常还是以讲授法为主,以电子课件为辅助工具,很少采用其他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学生无法对知识产生兴趣,只能被动接受。

(二)部分学生不具备教师职业的核心素养

教师职业在近年来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人认为教师职业稳定、轻松、待遇不错,选择师范专业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并非是真心热爱教师职业。

作者认为,作为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灵活的教学技巧外,还应具备一颗仁爱之心、良好的沟通能力、见微知著的观察能力、逻辑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但很多师范生并不具有这些能力,导致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信心,学习态度不积极。

(三)实习环节流于形式

我国教育实习的目标基本上沿袭了1957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教育实习暂行大纲,即:教育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实习生把平时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综合地应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中,使他们基本上形成在中等学校,独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2]

多年以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实习基本上沿用此种模式,导致我国师范生没有具体的实习目标,大部分专业院校将师范生实习放在第三学年或第四学年,实习时间为几周到半年不等。且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希望一切按部就班,不被实习生打乱日常的教学秩序,和实习生交流较少;加之很多师范生尚未意识到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关键素养,在实习期间也未深入体悟教学过程,导致实习最终流于形式。

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终身性的特点,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和完善。师范生所受的师范教育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第一步,是教师专业素质成长的重要阶段。师范生只有在受教育阶段获得有目的性、有指向性、高效的且可持续性的专业教育,才具备符合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要求的条件,最终发展成为具有超高教学技能的名师。

二、“临床型”医学培养模式对师范生培养的影响

医生和教师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两个职业。医生是掌握专门医学知识,为病人解除痛苦、寻求康乐的一种职业;为人师者虽不能治病,却可以治愚,且同样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实际上,教师教育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科学,绝非纸上谈兵就可以的,教师“临床”的对象是一个个更为丰富、独特、发展的个体。[3]

师范生培养模式应借鉴临床医学培养模式,完善培养过程:

2010年7月30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就是要求高校作为培养教师的重要基地,要不断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素质优良、专业基础厚实、教学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4]

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医学院“基础学习——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知识强化”四段式培养模式对师范生进行培养。[5]

第一阶段,基础学习阶段。共四个学期,在此期间,师范生应掌握教师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此阶段在学校完成。实践与理论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将之运用于实践。

第二阶段,见习阶段。应放在基础知识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与基础知识同步进行,这一阶段师范生应深入中小学校,在前辈教师的指点下仔细观察课堂中每时每刻的细微变化,课下与前辈教师探讨,面对面和学生进行交流,使书本知识立体呈现在眼前。

第三阶段,实习阶段。应在第三学年进行,安排师范生到中小学校进行实习,亲自上手管理班级,并进行课程讲授。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能力不能成为好的教师,师范生要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用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的学习,对理论的理解。[2]

第四阶段,知识强化。这一阶段放在第四学年进行,师范生在为期一年的实习过后,必定会掌握很多从书本上无法得来的知识,比如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对课程的多次开发、教学机智的养成等等,也会使师范生清楚自身存在的缺陷。在返校后,通过课程学习、专题讲座、评价反思等形式,综合、升华、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

四段式培养模式针对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的割裂,使师范生从做中学、做种思,最终求得进步,从而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与理解,有利于提高后期课程的学习质量,也能尽快推动师范生由准教师向职业教师迈进。

三、“临床型”师范生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的困境

从以上论述来看,“临床型”师范生培养模式具有多重优点:

首先,师范生可以在“临床”实习中获得更多前所未见的直接经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将所学知识内化并升华的过程;其次,师范生经过见习并实习后能拥有大量实践经验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尽快走上专业化教师的道路;再次,师范生在见习的同时,大学教师也应当深入中小学进行调研,摆脱办公室研究,以实践为理论之基石,在理论和实践中架起一座桥梁;最后,“临床型”师范生的培养必定会为我国新时期的教学改革输送大量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型人才。

但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可能遭遇的尴尬境况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一,之所以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将师范生实习时间缩短,很大程度上因为高校对口的实习基地较少,实习经费不足等问题。第二,众所周知,医学生的学制最短为五年,且有逐渐延长的趋势,相较而言,要在短短四年之内学习如何成为专业教师,师范生的学习时间就略显紧凑。第三,在职教师的工作压力巨大、工时长,工资待遇不高,还要兼顾家庭,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再兼顾师范生的培养工作,无法对师范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

四、培养策略

虽然“临床型”师范生培养模式在将来付诸实践的过程当中会遇到以上提及或并未提及的各种问题,但为了实现造就合格教师这一培养目标,现提出以下培养策略:

第一,与高校实习基地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2006年提出的“顶岗实习”模式就很好地缓解了在职教师的压力,该模式通过让师范生直接顶替在职教师的工作任务,在职教师利用这段时间回到高校进行理论学习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双赢:师范生提高了教育实践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在职教师则使自身整体素质得以再度提升。

第二,进行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改革。未来的师范生培养目标应更加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实习、实践与理论学习交叉进行,且相互支撑。调整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类课程,将原有的教材教法类课程逐步调整为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并与教育见习相结合。[4]

第三,在实践中评价并反思。对于师范生的评价应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但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主体为实习学校、实习生、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在评价实习生的教育理论知识及教学技能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实习生的个性差异;[2]评价目的不只在于做出鉴定,更在于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为师范生未来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南。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刘燕红.美国临床实践型职前教师教育实习模式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42).

[3]雷湘竹.“临床型”幼儿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8).

[4]冷蓉.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调查研究——以S大学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5]吴移谋,涂玉林,等.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8):16.

“临床型”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究

李亚敏

The normal school students,as future educators,have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to professional teachers of current Chinese education.In the teaching skills,methods and strategies,they seriously emphasize on theory and neglect of practice,which shows that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and the ability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At the same time,it also shows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normal colleges.Therefore,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clinic"concept,a medical students training concept,into the training mod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hoping to set up a surmountable bridge between practice and theory.

clinical type;normal school students;teaching practice

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8-0205-02

猜你喜欢

师范生理论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