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视域下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设计

2016-03-18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洛阳471934

高教学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高师教育学师范生

(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洛阳471934)

(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洛阳471934)

目前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陷入“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尴尬境地。课程目标空洞泛化,课程内容固化死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单一,组织低效等,导致大学生认知负荷超载,课堂效率低下。为提高公共教育学课堂实效,从高师教育学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尝试从认知负荷理论切入,探索公共教育学课程设计基本规律,以期为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认知负荷理论;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设计

一、概述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是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平台核心课程,体现高师院校“师范性”,彰显“教师教育特色”的标志性课程。在培养师范生教育素养、教学技能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样一门教人为师的课程,长期以来陷入“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尴尬境地。低效的课程教学,严重影响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影响其从教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未来教师的培养质量。优化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设计,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988年,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John Sweller提出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认为认知负荷就是顺利完成任务过程中加工信息所需要的认知资源的总和[1]。John Sweller将认知负荷分为三类:内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和关联认知负荷(Ger原mane cognitive load)[3],认知负荷理论的主要目的是尽量减少阻碍学习的认知负荷、优化促进学习的认知负荷,使学习者能够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认知资源,以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2]。所以,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应用的关键是在工作记忆有限的处理能力下,充分考虑学习者已有的学习经验,保持适度的内在认知负荷,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增加关联负荷[5],提高教学实效。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设计围绕着教育的目的,立足于中小学发展和社会需求、高校的定位来确定教育学的教学目标、选择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实施教学。本文从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出发,尝试从认知负荷理论切入,探索公共教育学课程设计基本规律,以期为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空洞泛化,学生现实生活的实践能力较差

公共教育学课程的目标就是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学会从教育学科视野分析、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目标的提出即关注师范生教育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师范生教育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情感、重技能轻实践。师范生的职业情感、归属感较低,很多学生毕业后第一选择并不是教师。此外,很多院校没有实行师范技能达标认证,也没有相应课程支撑,师范生教学技能差强人意。众所周知,一名合格人民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教育科学素养和过硬的教师技能,也需要具有教师的情怀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方能在教育事业中热爱学生,勤于奉献,乐于钻研,勇于改革,逐步成长为一名卓越的人民教师。

(二)课程内容固化死板,关照学生现实生活的逻辑较为不足

调查发现,75%同学对公共教育学教材不满意,认为公共教育学的教材版本众多,但是“枯燥乏味”“零散”“固化”“单一”“封闭”“不实用”“死板无味”“理论性太强”“知识更新较慢”等。已有的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偏重学科内在的逻辑性,过于重视概念的解读,理论的阐释,忽略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鲜活的生活资源。致使公共教育学教学内容远离中小学教育实际,难以满足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日益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过于单一,未能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高师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呈现过于单一。作者对教育学教师的访谈发现,51%的教师经常采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剩余49%教师停留在偶尔采用的层面上。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微课、慕课的尝试几乎为零。虽然过半教师使用了多媒体的技术,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实践教学经验缺乏,对教材的解读有失偏颇,未能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导致ppt设计的内容比较随意,呈现方式混乱繁杂,顺序和方式不够严谨科学,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认知负荷增加,课堂效率较低。

三、认知负荷理论在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一)内在认知负荷在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内在认知负荷大小与学习任务的性质和学习者学习经验息息相关。要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认知负荷,就要充分考虑学习任务的性质和学习者学习经验。所以,在课程设计时充分考虑中小学的需求痛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的知识经验、教育学学科定位和性质,优化课程内容,合理组织教学。

1.优化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内容

现有的高师公共教育学的课程体系内容偏重理论体系的构建,主体性缺失、教学时空资源不足,缺乏实践教学,脱离中小学教育实际等。基于此,以“高校(University)——区县政府(Government)——小学(School)”协同育人平台为载体,开放性办学,与地方(中小学)建立广泛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双赢”格局,形成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以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为例,全书共16章,36个学时,课时偏少。对此,把握学科内容核心,对学科内容进行分析和整合。根据未来教师教育素养的要求及基础教育热点问题,把教育学内容整合为如何科学认识教育现象、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科学教书育人、如何保障等板块,然后进一步分解为每一个教学专题,以专题单元进行探讨。

针对每一个专题,基于一线教学观摩、见习及影视媒体的教育场景,整合课程资源,提升课堂实效。比如高师教育学中第7、8、9章教学部分,枯燥、晦涩的教学理论如何鲜活指导教学实践?一方面在课程中引入具有时代特色和引领作用的生动课例和材料。比如,当地学校名师进课堂的课堂实录,电视台播出的教育专题节目,另一方面结合每个院系学生见习的经历,在教学中以小组讲课方式让学生重现并反思这些教育场景,使得学生对抽象的教育理论、复杂的教育实践有了清晰认知,形成较好的教育学知识架构,加深了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使知识迁移,提升执教能力。

2.按顺序和分块呈现课程内容

Pollock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学习特别复杂的信息时,对初学者来说,按顺序和分块呈现课程内容,恰当的呈现顺序可以减少认知负荷,认知负荷大小取决于学习内容的复杂性,分阶段的呈现学习内容,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为后续的学习做好了铺垫[7]。

在高师教育学课程中,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的实践知识及技能训练、教育的基本管理等四个方面,以如何科学认识教育现象、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科学教书育人、如何保障为主线。其中教育基本理论具体细分为三个专题,如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两大专题细分为三个小节,按顺序、分块呈现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初学者的知识水平,将学习内容拆分为几个小节,减少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由浅入深、自下而上的呈现教学内容。

(二)外在认知负荷在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外在认知负荷与学习过程不直接相关,而是与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有关。在内在负荷相同的情况下,恰当的材料组织和较好的呈现方式,会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反之,冗长、混乱的组织,较差的呈现方式,有限的认知资源过度使用,导致较差的学习效果,优化学习材料的组织与呈现是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一个重要途径[8]。比如,整合多种方式呈现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把内容、图表、视频、动画多种方式整合呈现给学生,使用多重通道高效加工认知资源,充分利用工作记忆,减少了认知负荷。比如在讲授第四章第二节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时,在ppt上不仅呈现文字,还呈现相关图片。学生充分利用“通道效应”整合信息,避免注意力分散,降低学生认知负荷。

(三)关联认知负荷在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关联认知负荷产生于认知资源在应对内在、外在认知负荷之后,还有剩余的认知资源。学习者把剩余认知资源用于更高级的与学习直接相关的认知加工,如比较、推理、综合、重组等,从而支持图式构建。在实际学习中,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高,学生不会自动把剩余的认知资源用于相关加工。所以,关联认知负荷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关。

金媛的研究表明,在生存情境下,存在着记忆生存效应。也就说和生存相关的情景、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记忆效果更好[10]。那么在课程设计中,可以通过激活生存记忆优势效应来激发学生兴趣,更有效的学习和生活。比如教育学中两大规律,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和社会关系。和生存息息相关,学生兴趣较浓,教学反馈不错。而第六章课程部分,尤其是课程概述,理论性强,没有定论,抽象度高、概念繁杂,认知负荷较高,课堂效果较差。基于此,可创设生存情境,假如明天是你们教学生涯的第一课,您如何上好这个课程?激发学生生存效应,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增加课堂实效。

[1]Sweller J,van merrienboer J JG,Pass F G W C.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 eview,1998,10(3):251-296.

[2]龚德英.多媒体学习中认知负荷的优化控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Sweller J.Implicaations of cognitive load theory for multime dia learning.In:R.E.Mayer,Editor,The Cambridge hand boo k of multimedia l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2005a:19-30.

[4]Seufer T.Inge Janen,Brunken R.The impact of intrinsic cognitive load on effectiveness of graphical help for coherence formation[J].Computers inHuman Behavior.2007,23:1055-107.

[5]袁磊,何克抗.认知负载理论及其在E-learning中的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5):7-9.

[6]陈雅玲.大字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7(12):45-48.

[7]Pollock,E.,Chandler,P.,&Sweller,J.(2002).Assimilati ng complex imformation[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12:61-86.

[8]罗群英,陈仕品,张剑平.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以国家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络课程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2):61-65.

[9]吴先强,韦斯林.国外认知负荷理论与有效教学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38(2):28-31.

[10]金媛.三种材料类型和两种情景产生方式下的生存记忆优势效应[D].辽宁师范大学,2014.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视域下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设计*

张云霞

Currently public pedagogy course fell into an embarrassing situation that students do not want to learn and teachers dislike teaching.Empty and generalized course objectives,fixed and rigid teaching contents and single teaching content presentation lead to cognitive overloading of students and low efficiency of class teaching.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ass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pedagogy,based on curriculum design problems,this paper tries to take cognitive load theory as a cutting-in point and explores the basic design law of the public education course to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pedagogy curriculum.

cognitive load theory;public pedagogy;course design

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8-0047-02

本文系2014年度洛阳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协同育人模式下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开发(编号:2014-xjjg-023)”部分研究成果。

张云霞(1977-),女,汉族,河南三门峡卢氏人,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高师教育学师范生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论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柯达伊多声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师复调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