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艺专业“校中厂”实训基地功能实现的实践与模式探讨

2016-03-18李训仕杨培新王长龙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校中厂校企合作

李训仕,杨培新,王长龙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揭阳 522000)



园艺专业“校中厂”实训基地功能实现的实践与模式探讨

李训仕,杨培新,王长龙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揭阳 522000)

摘要该研究以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园艺专业“校中厂”的建设实践为例,从教学实训功能、生产经营功能、技术研发功能,以及社会服务、技能考证功能方面对“校中厂”实训基地给予功能定位。围绕实训基地的功能目标,结合学院现状,探讨了“校中厂”实训基地功能实现的实践问题,强调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合格人才,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企业生产经营步入良性循环,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并且围绕产业发展提升科技水平。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校中厂”功能实现的模式,如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企高度融合的模式、围绕产品生产为主导的产学高度融合的教学模式、以推动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服务社会和科技开发模式。

关键词“校中厂”;校企合作;功能实现

Function Implementation Practices and Mode Discussion of “Factories in School” Training Base for Horticulture Specialty

LI Xun-shi, YANG Pei-xin, WANG Chang-long(Jie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eyang, Guangdong 522000)

AbstractWith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Factories in School” for horticulture specialty in Jie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of “Factories in School” training base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practice function,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func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unction, social service and technical qualifications function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college and the function objective of training bas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function realization of “Factories in School” training base were discussed. We should foster the qualified talents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make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enter into virtuous circle under the premise of mutual benefit, actively develop social service, and enha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based on industry development. Furthermore, function implementation mode of “Factories in School” was summarized, such as the high fusion mode of enterprises and schools, the teaching mode with high fusion of produc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social servi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ode.

Key wordsFactories in schoo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unction implementation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而“校中厂”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校中厂”是集生产经营、教学活动、技能培训、社会服务和科技开发为一体的实现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1-2]。“校中厂”建设因出资、管理和运营主体的不同具有多种模式,其中以引进企业建立的“校中厂”较为普遍,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校中厂”建设上存在生产性与教育性矛盾,功能定位不准,生产化程度不高,课程、实训对接不足[3]。建设、运行、管理好“校中厂”并实现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具有一定示范性的功能实现模式,在实践和理论上展开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园艺专业“校中厂”在4年多的实践过程中,开展以教学实训、生产经营、社会服务、技能考证、技术研发为目的的校企合作,探索出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企高度融合,以产品生产经营为主导的产学融合,以推动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服务社会和科技开发的“校中厂”创新发展模式。

1研究区概况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5月引进了汕头华城园林花木有限公司,在校内建立了一家“校中厂”校企合作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提供土地,公司出资建设近10亩(1 hm2=15亩)标准化的蝴蝶兰为主的花卉生产大棚,由公司管理经营,公司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同时供学生进行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是一种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中厂”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学校经过4年多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实践,探索了如何在校企合作实践的过程中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如何建立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实现学生的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运行机制;如何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研发平台;如何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开展社会服务等。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适应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运行管理的基本模式。

2“校中厂”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

准确定位实训基地的功能是建设实训基地的前提,是发挥实训基地最大化效益的保障。“校中厂”校内基地应具备教学实训、生产经营、社会服务、技能考证、技术研发等功能。

2.1教学实训功能学校建立“校中厂”实训基地必须具备多种功能,但其主要功能无疑是教学功能。“校中厂”作为校内实训基地的一种形式,是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4]。学校围绕着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校中厂”实训基地实训、顶岗实习,参与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出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懂技术、会操作、懂管理的,具备职业素质的专门人才,并带动行业发展。

2.2生产经营功能“校中厂”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经营功能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训环境和职业环境,同时也维系着“校中厂”实训基地的长久发展,是保证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前提和基础。学生以实训、顶岗实习的方式在“校中厂”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按企业的规范、标准、流程开展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得到有效的实际训练,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取一定的效益,同时通过学校的技术力量支撑,促进创新和发展。企业还可在“校中厂”中直接挑选和培养一批优秀的生产和管理方面的人才,保证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2.3社会服务、技能考证功能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办学的重要职能之一。高职院校以“校中厂”为平台,利用师资、技术和生产条件优势,成立服务机构,开展面向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于地方经济,具体体现在进行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功能。通过对在校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提高企业的规范化水平,进而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取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服务机构人员通过深入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推广工作,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2.4技术研发功能以“校中厂”为依托,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师资力量足、科研实力强等优势,与企业进行横向联系,共同开展新技术开发、企业科技攻关、产业化开发。这样能带动教师主动深入企业的热情和动力,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有利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形成。在课题研发的过程中,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从中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

3“校中厂”实训基地功能实现的实践

以“校中厂”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结合学院原有的苗圃基地和3个简易大棚,围绕实训基地功能目标的实现,开展了4年多的实践活动。

3.1为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学实践

3.1.1适应当地产业优势,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园艺技术主要是指果树、蔬菜和观赏植物的栽培、繁育技术和生产经营方法。学校园艺技术专业为适应当地产业的优势和实训基地的特点,将原来的果树、蔬菜和观赏植物3个方向的适用性人才的培养方案调整为以观赏植物为主,兼顾果树、蔬菜,突出产学结合和专业特点。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目标确定为培养掌握植物学基本知识及能进行观赏园艺植物生产、管理和经营,园林绿地施工与养护,插花及花艺设计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的技能证书考试以绿化工、花卉工和园艺工为主。

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中,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将课程体系整合为基本素养、职业基础技术、职业核心技术和职业拓展课程四大模块。在课时的安排上突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减少了理论课时,增加了实训课时,将实训课时提升到60%左右,在职业核心技术模块中增加了以蝴蝶兰生产为主的综合实训课程,以突出特色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1.2基于生产管理流程过程分析,确定相关课程及教学任务。在课程安排上,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工学结合的方式,结合生产性基地的实际生产过程安排教学课程和教学任务。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的“校中厂”实训基地为设施标准化大棚,生产的主要产品为蝴蝶兰系列花卉,以组盆年销花上市销售。蝴蝶兰的生产、销售过程的主要技术流程为:组培苗的生产→炼苗移栽→苗期管理→催花期管理→组合上盆→产品销售。与其相应的课程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花卉生产栽培技术、植物及植物生理学、植物病虫害防治、设施园艺、组合盆栽技术、园艺产品营销等。

蝴蝶兰的生产、销售具有较严格的季节性,相应的每门课程根据技能培养目标分解为若干教学任务,以项目为载体,在一定的时间内,以教学做一体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如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共开设8个实训项目,以蝴蝶兰为材料与“校中厂”组培苗生产同步,以真实产品为载体,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聘请公司技术人员与专任教师共同授课和指导。采用这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3.1.3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教学和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校中厂”,除以真实生产流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培养吃苦耐劳、相互合作、爱岗敬业的精神和责任意识。因此必须要有更多时间让学生进入“校中厂”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①根据教学任务的安排,有组织地进入实训基地,由任课教师和公司技术人员指导,开展学生实验和实训,这种方式主要是课程教学任务的参与。②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两周教学学时,学生集中下基地开展综合实训,时间安排在学期最后两周。在公司生产任务相对较集中的时段,学习的任务为综合性的,主要以组盆和营销为主。③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自愿参与的方式,根据自已的兴趣和爱好,自愿利用课余或假期进基地从事生产和管理工作,公司根据学生的参与时间给予一定的报酬。④按教学计划安排,第6学期为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已的意愿进入企业进行一学期的顶岗实习。通过教学的安排和积极参与公司基地工作,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学习和锻炼。

3.2互惠互利,企业生产经营步入良性循环在校企合作的协议中,约定由学校有偿提供场所及生产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企业来学校创办生产性经济实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行管理、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在开展生产经营的同时,承担学生的生产性实训任务。企业在生产经营的4年中与学院合作十分顺利,公司按时交纳管理费,配合专业开展学生实训、实习,也为学院提供校际交流服务;学院在水、电及公司人员住宿方面予以优先保障。在生产销售的旺季,学院组织学生或其他人员提供服务,使公司生产经营步入良性循环,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学生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既得到了锻炼,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企业与学院、学生形成了互惠互利、共同促进的良性循环,保证了校企合作的长期健康发展[5]。

3.3利用基地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校企合作建立“校中厂”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服务,并通过加强与相关行业的广泛联系,进行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社会服务。

4年来,利用实训基地,学院与公司共同成立了“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信息服务站”、“广东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和“揭阳学院职业园艺技能鉴定站”等机构,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先后培训花农近3 000人,学校老师及企业技术人员下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近50余次,基地接受各类社会组织交流学习近20次,经由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有近400人次。学院通过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建立良好的服务机制,为当地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服务。

3.4围绕产业发展,开展科技开发以“校中厂”为依托,积极申报省、市和校级教学与科研开发课题共6项,如“含笑高枝嫁接技术”通过了省级鉴定,并在学院的校外实训基地普宁市洪阳村大面积推广种植,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校中厂”功能实现模式探讨

4.1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企高度融合的合作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各种模式中,“校中厂”是最为有效的模式,依据投资和开办主体的不同,又分为学校主体型的校办工厂和企业主体型的经营实体工厂。前者由学校投资,学校管理,目标明确,重点放在学生技能培养的教学功能上,校企一体,允许无利润或微利经营。企业管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相对缺失,往往导致这种企业难以为继。后者是由学校出土地或厂房,提供水、电等相应保障条件,引进生产经营实体的企业,设备投资、人员招聘、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方面以企业为主体,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保障学校教学功能的实现。这种合作方式较为理想,但也存在着企业生产性与学校教学功能同时实现的矛盾,难以做到真正的校企高度融合。

要保证校企合作双方利益,发挥“校中厂”最大的功能效益,必须实现校企间的高度融合,构建市场需求导向下的职业教育校企融合机制[6]。首先是利益主导,找到双方利益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双方需求,这是企业盈利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也是企业寻求合作的动力[7]。因此,在合作伊始,校方必须考虑企业的基本需求,土地或场地的租金要适当降低,合作年限不能太短,要无条件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要素条件。学校的技术转让应优先满足合作企业,同时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并开展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校方的最大职责是教育教学,企业必须协作开展在企业中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其次是制度约束,在校企双方满足各自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并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办学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要保证协议的执行和合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要有一套保证合作运行的制度,这是合作机制的组成部分,如组织管理制度、工作协调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安全制度等。

4.2构建以围绕产品生产为主导的产学高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如何实现企业的生产性与学校的教学高度融合是“校中厂”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企业要生产,要盈利,且其生产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和时间性,以及严格的组织管理程序和人员安排,同时产品的需求受市场的左右具有不确定性。而学校的教学安排具有一定的刚性,学校有严格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教学课时等。学生的学习、实训如何与企业生产协调一致,学校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企业生产产品的单一性的特点如何协调,都是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构建产学高度融合的教学模式至关重要。

4.2.1按照企业生产的阶段性有计划地安排教学活动,实行工学交替。蝴蝶兰生产的时段性较强,组培苗生产、移苗、组合上盆和产品销售时间相对比较集中和固定,可结合生产来安排教学活动。对于不具时段性的课程,可以相对灵活地穿插安排,如植物及植物生理学、植物病虫害防治、设施园艺等课程,避开企业生产时段性较严的阶段。

4.2.2以真实工作过程确定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以项目、案例、情景式教学方式设计教学过程,以实现工作体系到课程体系的转换、职业能力标准到课程标准的转换。

4.2.3以集中与分散的方式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集中体现在课程学习的安排上,相关课程和教学实训项目由任课教师和基地指导教师以讲授和实训的方式完成,这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分散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地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具有强制性。

4.2.4兼顾企业生产产品与其他产品及技能的学习。在以“校中厂”产品生产技能学习为引领的前提下,结合校内苗圃花卉园制订完整的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4.3构建以推动产业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服务和科技开发模式社会服务和科技开发的目标是要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发挥高校和基地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为此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应包括:①成立相关的行业协会和服务机构,让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联动,将相关企业组织起来,定期开展行业发展研讨活动,确定行业发展方向;②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人才培训和技术指导,通过培训、考证等途径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并组织服务站技术人员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指导;③从基地和企业生产中寻求研究课题,联合申报课题并共同研发,以提升企业生产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

5结语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当地园艺产业的优势,引进企业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中厂”实训基地,通过4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利用企业和学校双方的优势构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良好平台,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学生技能训练和考证、教师的团队建设和科研、社会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多重功能,促进了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适应就业市场的能力,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企高度融合、以产品生产经营为主导的产学融合、以推动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服务社会和科技开发的“校中厂”创新发展模式。“校中厂”的创新发展模式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上有待进一步拓展,以形成一套具有推广价值的、可操作的“校中厂”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尹兴,郝晓秀,孙诚.高职院校“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6):39-42.

[2] 宫峰,唐春华.“校中厂”多功能平台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1):56-59.

[3] 孙诚.高职教育“校中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14(18):22-26.

[4] 徐澍敏.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分析与实现途径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8.

[5] 王永斌,邵杰,伍亚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210-212.

[6] 罗汝珍.市场需求导向下的职业教育校企融合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4(30):26-30.

[7] 罗迈钦.高职种植类专业“校中厂”建设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0):3138-3139.

收稿日期2015-12-21

作者简介李训仕(1956- ),男,湖北黄冈人,副教授,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与遗传学研究。

基金项目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教研课题(JGYB201206)。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3-329-03

猜你喜欢

校中厂校企合作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研究
基于校中厂模式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电类专业“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模式的探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探索
制造类专业“校中厂”教学模式创新思路与实践探析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课程教学实施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