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及其发展对策
2016-03-18刘文华王晓雷韩先杰
刘文华,王晓雷,韩先杰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
“慕课”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及其发展对策
刘文华,王晓雷,韩先杰*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
摘要“慕课”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通过对比“慕课”与微课、大学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课程等的区别,介绍了“慕课”的特点,认为“慕课”是碎片化知识的汇总,具有极强的互动性,鼓励反思,提倡协作,通过针对性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阐述了“慕课”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和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主张全面认识“慕课”,理智对待“慕课”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探讨了通过“慕课”提升传统教育水平的对策。研究强调教师的作用,要求融“慕课”于教学环节,完善课堂评价体系,搭建国际“慕课”共享平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词“慕课”;在线课程;教学模式;传统教育
Effects of MOOCs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LIU Wen-hua, WANG Xiao-lei, HAN Xian-jie*(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109)
Abstract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is a newly developed open online course in recent years, which has huge impacts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By comparing the micro-courses, university open courses and national superior courses with MOOCs, characteristics of MOOCs were introduced. It was believed that MOOCs were the summary of fragmented knowledge, having extremely strong interactivity.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was achieved. Effects of MOOCs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were elaborated, as well as the disadvantages of MOOCs. Comprehensive recognition of MOOCs should be carried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OOCs should be rationally treated.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level by MOOCs were discussed, such as emphasizing the teacher’s role, applying MOOCs in teaching link, improving the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ng national MOOCs sharing platform, and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Key wordsMOOCs; Online course; Teaching mode; Traditional education
“慕课”是MOOCs的音译词。MOOCs是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这个术语是在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Dave Cormier 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Bryan Alexander联合提出的,于2011年在美国迅速崛起,对当前高等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1]。“慕课”教育机构众多,以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手打造的成立于2012年的edX为例,其特色是配合校内教学并推广在线教育,及格后可获得麻省理工学院颁发的完成课程证书。“慕课”资源的公开性、优质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学习资源的多元性等优势使其以爆炸式速度超越国界蔓延开来。随着“慕课”的快速发展,一些在线学习的新模式也不断涌现,如私播课、超级公播课、移动公播课、个性化公播课、大众开放在线研究课等,这些新模式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在线教育的应用范畴。每一样式的提出都代表了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教育假设和教育理念,但它们都带有“慕课”的免费、公开、在线的“基因”,所以可将它们看作“慕课”的延续与创新,有人称之为“后慕课”[2]。人们对于“慕课”的推崇和狂热在2013年下半年开始降温,因为“慕课”的结业率只有5%,对学生的要求又很高,教学方法也没有多少新奇之处[3]。基于此,笔者将重点探讨“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慕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传统教育实际,提出了通过结合“慕课”提升传统教育水平的相关对策。
1“慕课”教学法及课程特点
1.1教学法“慕课”是分布式学习与开放教学相结合的在线课程,其教学法形式多样,但最常见的是视频与讲义、作业和项目的组合,强调主动学习与自组织学习。其中,共同学习者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因为许多作业成绩并非老师给出,而是通过同伴评分与评估得出,这种连通主义的学习方式也大大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慕课”课程形式包括每周的阅读、视频和建议活动,其中嵌入测验题的、短小精悍的视频使得“慕课”充满了互动性;每周均有几场由特邀嘉宾进行的演讲,所邀请的嘉宾均为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所讲授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前瞻性;每周都会有实时在线研讨活动,大家针对课程内容或某一主题畅所欲言,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也可以解答别人的疑问。其中的作业互评成绩占有很高的比重,基本规定每位修课学生皆须批改一定份额的他人作业,同样的,每份作业会有几位不同的学生批改,如有抄袭,本次作业将不予计分。根据每次作业内容不同,还会有一些细节规定。
1.2特点“慕课”的明显特点是:教学视频往往被切割成十几分钟甚至更小的片段,由许多问题穿插其中,学习者可以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学习过程采取通关模式,即只有答对过关之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如有疑问,可以随时在平台上提问,很快就会有师生解答,互动性极强。每门课都会有各种随堂测试、课后考试和及时反馈,以便随时检验学习效果。“慕课”鼓励反思,提倡协作,通过创建学习共同体,大大激发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另外,慕课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全面跟踪和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行为、学习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4]。“慕课”的特点在与其他课程的比较中也可见一斑。
1.2.1“慕课”不同于微课。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1.2.2“慕课”与大学视频公开课相比。慕课中有视频,但不全是视频;而大学视频公开课主要是视频;大学视频公开课通常没有作业,而慕课通常有作业。
1.2.3“慕课”与国家精品课程的区别。国家精品课程本质上是课程资源,通常没有作业,也没有开课和结课时间;慕课是在线课程,有作业,有明确的开课时间和结束时间。
1.2.4“慕课”与网络课程的差异。慕课就是在线课程或网络课程的一种,但“慕课”是大规模的,学习人数和教授人数都很多;也是开放的,免费的,任何人只需一个邮箱,注册之后便可在网上进行定期学习;“慕课”属于在线课程,有起止时间,有考核评估。
2“慕课”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慕课”的出现给教育的公平提供了更多机会。以往有很多农村贫困家庭因拿不出学费供孩子上大学而使孩子失去了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今“慕课”平台不但免费,而且可提供不同的任选课程,不受国度的限制。
中国的传统高等教育体制存在诸多弊端,比如课程的设置、学分的限制等,这往往导致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没有太大余地,“填鸭式”教学也导致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美国哈佛大学名誉教授程介明先生讲的“墙上的洞”的故事生动地表明:孩子有学习的天性,关键是如何激发和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热情。近些年,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与国际接轨,也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而在“慕课”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进度学习,这是课堂教学做不到的。“慕课”在知识传递上比传统的实体课堂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与要求,因而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会更高。
3正确认识“慕课”的不足
3.1“慕课”教育不能完全替代大学教育大学教育具有多功能,知识传授只体现了人才培养功能,除此之外,还具有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文化传承以及对学生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锻炼机会的引领功能等,这些功能是“慕课”模式不能替代的[5]。
3.2“慕课”不适合实践课程“慕课”的大规模性比较适合大学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而对于一些实验和临床实践性强的课程则不宜采用。例如,动物医学专业、农学专业的很多专业课需要亲自动手反复操练才能达到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目的,艺术、美术类专业课更离不开反复练习。
3.3中小学教育不宜用“慕课”进行全程学习中小学阶段是人格与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参与各种有益活动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与性格。
3.4“慕课”的学习方式决定了其具有很低的完成率“慕课”注册人数可能很多,但通过率相对较低,原因在于“慕课”的门槛低,而参与学习者的经验和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目前国外的“慕课”平台,多数课程仍为全英文授课,对大多数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甚至无法开展学习。再加上“慕课”学习模式对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控能力要求较高,种种因素导致了“慕课”高辍学率、低通过率的结果[6]。
3.5“慕课”学习缺乏监督管理整个“慕课”的学习完全靠自觉,没有任何人和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在诚信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如果“慕课”学分和大学课程学分可以互换的话,如何保证学习者和考试者为同一人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问题。
所以,担心“慕课”取代大学教育完全是杞人忧天,正如德国波茨坦大学克里斯托夫·梅内尔教授所言,“慕课”是对传统大学的延伸而不是威胁或者替换,它不能取代现存的以校园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但是它将创造一个传统的大学过去无法企及的、完全新颖的、更大的市场[7]。
4通过“慕课”改进和提高教育水平的对策
面对“慕课”的冲击,我国高校要主动融入“慕课”大潮,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如何充分利用“慕课”来改进和提高传统教育水平是当务之急。
4.1引领教师注重“慕课”的建设与应用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着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对于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慕课”的建设与应用首先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更应以此为契机,提升“慕课”开发设计、制作与教学应用能力。为帮助高校中青年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教学创新等能力,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教学研修班。目前高校教师虽然高学历的比例越来越高,但仅有良好的学习知识和传播知识的能力是不够的,更应具有创新知识能力,包括教学成果的提炼、科研成果的转化、教师群体教学法的集思广益等[8]。
4.2融“慕课”于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质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本领,这就需要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慕课”注重师生互动及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的特色还原了“学”的本质,能够较为有效地避免现行授课模式“填鸭式”的满堂灌,加快教师由课堂主宰者、知识灌输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人格培育者的模式转变,而学生也将由被动的听课者向主动的参与者转变,从而使学校教育更多从静态知识传授转为智能教育。
4.3注重信息反馈,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慕课”教学并不仅仅体现在课程建设上,更体现在应用过程中。因“慕课”学习者地域分布广泛,“慕课”的评价平台使用线上学习评价系统方便又及时,学生可以即时收到评价信息。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实时参与,不但为学习者及时提供答疑服务,而且也可以通过学生互评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根据课程运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进一步改进授课内容和方式,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4.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慕课”共享平台随着中国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内许多一流大学,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纷纷加盟美国“慕课”在线课程的Udacity、Coursera 和 edX三大平台。例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加入edX平台,这是内地高校首次推出的全球共享课。2013年10月,清华大学推出了“学堂在线”,这是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正式开启了中国开发“慕课”平台的先潮,为更多的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7]。
4.5理论联系实际,办出特色虽然“慕课”在互联网资本力量的推动下汹涌而来,但绝不能盲目地跟风而上,应该根据课程特点,探讨和升级改造现有课程资源,借助“慕课”平台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尤其要针对社会需求,进行相应的网络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对接,让学生多元化成才。
5结语
该研究通过对比微课、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介绍了“慕课”教学法及课程特点,分析了“慕课”对传统教育的影响。通过剖析“慕课”的不足,认识到应以平常心来看待这个新事物,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兼收并蓄,因此提出了融“慕课”于传统教育中的对策,尤其是利用“慕课”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效率将成为未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关注点。总之,“慕课”时期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把握契机,迎接挑战,共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顾骏.借力“慕课”推动中国教育更快前行[J].辽宁教育,2013(22):21.
[2] 祝智庭.“后慕课”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N/OL].中国教育报,2014-05-21[2015-12-01].http://www.jyb.cn/world/gjgc/201405/t20140521_582511.html.
[3] 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10-17.
[4] 姜明文,李兴洲.“慕课热”之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2):110-115.
[5] 夏生,程老湿.MOOC更好和更时髦的教育系统[J].人物,2013(5):54-59.
[6] 张鸢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2):116-121.
[7] 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2):89-92.
[8] 林莉君.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开放在线课程[N].科技日报,2013-10-15(7).
收稿日期2015-12-24
作者简介刘文华(1970-),女,山东莱阳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兽医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通讯作者,副教授,博士,从事兽医传染病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课程建设(XDSJP2013006);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教学研究项目(XJG2013060,XJG2013145)。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3-3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