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农产品生产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2016-03-18蒋光月
陶 澍,蒋光月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
富硒农产品生产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陶 澍1,蒋光月2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
摘要针对公众在寻求安全补硒方法和富硒食品方面的误区,以安徽省为例,例举富硒农产品生产中不符合科学生产方法的生产手段和现象,提出了加强硒的二重性宣传教育、制定农产品富硒含量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对富硒产品进行认证和风险评估的监管对策及宣传导向,以期有效促进硒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富硒农产品;安全;二重性;对策
Study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elenium-enrich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duction—A Case Study of Anhui Province
TAO Shu1, JIANG Guang-yue2(1. Institute of Agro-products Processing,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fei, Anhui 230031; 2. Soil and Fertilizer Institute,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fei, Anhui 230031)
AbstractAiming at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people keep looking for selenium supplement methods and selenium-enriched food, with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incorrect production methods and phenomenon in producing selenium-enrich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were liste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duality propaganda education of selenium, formulating the standard of selenium-enriched content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detection methods, certificating selenium-enriched products and risk evaluation, 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selenium industry.
Key wordsSelenium-enrich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Safety; Duality; Countermeasures
硒是人和动物所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之一[1],在自然界中以有机硒和无机硒两种形式存在,分布相当稀少且分散。中国农科院发布的中国土壤硒元素含量分布图显示,安徽省属于严重缺硒地区[2-3],缺硒与人体多种疾病相关[4-7],也与多种癌症有关[8]。因此,在低硒地区人们通过添加外源性硒来补充营养元素硒,最主要的做法是通过富硒农产品来补充[9]。富硒农产品是利用农作物吸收无机营养并能够在生长过程中逐步转化为有机营养的生物功能,运用技术手段为农作物制造一个生长的富硒环境,由农作物将无机的硒酸盐转化为生物化硒,富集在作物的籽实和茎叶中而成的,是农作物的生理功能和硒元素的生理功能相结合的产物。
富硒农产品中的生物硒是人体利用硒的重要硒源。合格的富硒农产品如富硒木耳、富硒大米等对低硒人群的安全补硒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0]。我国的富硒农产品开发起步较晚,以安徽省为例,市场上富硒产品种类繁多,但都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有效硒含量没有统一标准,富硒农产品产业有待规范。因此,笔者结合安徽省富硒农产品生产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富硒农产品行业建设规范提供借鉴。
1富硒农产品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以无机硒充当有机硒无机硒一般是亚硒酸钠,一种含硒盐,价格低廉,因此常用作食品添加以及保健食品生产,但其本身毒性较大,中毒量与需要量之间的界限非常接近。有机硒主要是无机硒通过生物体转化而来,利于人体吸收,相同含量下其毒性远远小于无机硒,但其生产成本要比无机硒大很多。常见以无机硒充当有机硒的处理方式为亚硒酸钠直接喷洒谷类、水果表面,当前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禁止在食品中添加亚硒酸钠等无机硒。
1.2过分追求产品高硒含量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和方式,把一般的富硒产品做到了高含量水平,甚至达到有毒的地步。例如某一合作社生产的富硒大米中硒含量达到0.67 mg/kg,而我国国家标准《GB/T 22499-2008富硒稻谷》中规定大米中硒含量应为0.04~0.30 mg/kg;一些不法人员在送检样品中利用茎秆注射硒肥可以提高枣[11]、金桔[12]、苹果[13]中硒含量的特性,通过植物茎注射入高浓度硒溶液,硒溶液随营养流由茎输入水果,形成无机态硒含量极高的富硒水果;甚至直接将硒溶液加入水、酒中,生产出富硒水、富硒酒等。
1.3宣传中过分夸大硒的作用而忽视了硒的毒性富硒产品的宣传和推介中很少提到硒的剧毒性。作为营养元素,硒遵循着一般的生物规律,即Wenberg效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对人体有营养价值,高于一定的浓度就会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14]。正常人对硒的耐受上限为400 μg/d,过量会形成慢性中毒,每天摄入量达到15 mg时,会形成严重硒中毒[15],植物体内不同形态的硒化合物对人和动物的毒性也有较大差异[16],而一旦产生硒中毒,目前无特殊解毒剂可供治疗。
1.4生产过程中忽略了硒对环境的危害一般的土壤中硒含量极低,硒对植物的营养作用仍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因此,在日常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没有硒的介入和循环,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含硒肥料。但为了在贫硒地区生产富硒农产品,人们主要是通过外加硒源的方法达到目的。例如在水稻田中施入含硒的肥料或在水稻的特定生长期直接以叶面肥的方式喷施富硒营养液,以亚硒酸钠为例,喷施4 g相当于约2 000 mg硒,而水稻能吸入利用的只有150 mg左右,多余的硒会全部进入环境,增加了环境对硒的负载量,时间一长就会产生毒害,影响农业生产。如果把硒原矿粉通过球磨机研磨成细粉,再撒施到田间,对环境和作物的潜在性危害更大,因为硒原矿粉中硒含量不到1%,还含有镉、铅等许多重金属,作物吸收后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2对策建议
2.1加强硒的二重性宣传教育强调硒的浓度与人体功能之间的关系,使公众既认识到硒对人体的营养价值,对健康的积极意义,也意识到硒的摄入量不是越多越好,摄入超量会引发中毒,有机态硒也是如此。如果体内补充的硒过量,可能引发“碱土病”“晕倒症”,导致细胞氧化过程的障碍等[17]。硒的营养性和毒性是硒的二重性,两者并不完全矛盾,硒的生物效应与硒的浓度范围相关[18]。一般来说动物对硒的营养需要范围是0.1~2.0 mg/L[19],达到3.0~10.0 mg/L时将引起慢性中毒,而超过10.0 mg/L会引起急性中毒以致突然死亡[20]。硒的最佳浓度和致毒浓度之间有一个非常狭窄的安全限度,这一点与锌等其他微量营养元素不同。实际上,每个人自身的生化特点和周围的环境因素都不尽相同,所需硒的摄入量也应因地、因人而异。各种硒化合物的毒性大小因硒化合物种类不同而异[21]。单质硒(灰色同素异形体、红色单质硒)实际上是无毒的,因为它既不易被溶解,又不易被吸收;亚硒酸钠的毒性略大于硒酸钠;硒化氢是无机硒化合物中毒性最强的一种,其毒性比二氧化硒大5倍。有机硒化合物中,Se-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胱硫醚的毒性与亚硒酸钠相当,二甲基硒化物毒性较小。天然谷物中的硒毒性接近于等量的亚硒酸钠或硒酸钠。
2.2制定农产品富硒含量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通过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严把富硒农产品质量关,硒含量过低或过高都应排除在富硒产品之外。检测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有针对性地检测,可以在一般检测大米硒含量的基础上增加前处理步骤,如规定用35 ℃水浸大米3 min,搅拌1 min,水米比2.5∶1,弃水后烘干,然后进入检测阶段的前处理,执行GB 5009.93-2010食品安全国家安全标准 食品中硒的测定中“6.1.1”以后的进程[22]。
2.3对富硒产品进行认证和风险评估对境内或境外进入省内的所有富硒产品进行登记管理,依标准检测方法进行检测,达到安徽省富硒农产品标准的产品予以登记管理。并对在境内生产的产品进行产地环境追踪评估、外源硒种类备案(如单质硒、无机硒、有机硒、硒粉等)、富硒加载方式备案(如土培根施、叶片喷施、注入等)。政府可委托与高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的相关团体进行检测和评估,通过一定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形成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保证富硒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安全。
3结语
富硒农产品及硒制剂作为人体营养元素,通过食物或药物形式被缺硒人体普遍应用,安全的硒产品生产、使用和宣传是硒产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富硒农业技术目前还是一项高新科技,需要有组织、有规划、有步骤、有秩序的规范运作,只有规模化的产量、规范化的管理、市场化的运作,才能够制止富硒农产品生产乱象,促进硒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使富硒农产品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发挥补硒、增加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光碧.硒的化学、生物化学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104-109.
[2] 彭大明.中国硒矿资源概述[J].化工矿产地质,1997(1):37-42.
[3]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省江淮流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报告[R].2006.
[4] 罗瑞鸿,白厚义.硒·农业·人[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2,9(7):14-19.
[5] 苏晓云.中国硒资源及其开发利用[M].北京:中国气象出版社,1998:3-371.
[6] COMBS G F.The role of selenium in nutrition [M].New York:Academic,Press Inc,1986:15-40.
[7] 陈铭,刘更另.高等植物的硒营养及食物链中的作用(二)[J].土壤通报,1996,27(4):185-188.
[8] LI L,XIE Y,EL-SAYED W M,et al.Characteristics of selenazolidine prodrugs of selenocysteine:Toxicity,selenium levels, and glutathione peroxidase induction in A/J mice[J]. Life Sci,2004,75:447-459.
[9] DUMOUT E,VANHAECKE F,COMELIS R.Selenium speciation from food source to metabolites:A critical review [J].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06,385(7):1304-1323.
[10] 李以暖,薛立文.富硒保健食品硒含量标准的探讨[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0,7(5):18-21.
[11] 施和平,刘振声,张英聚.番茄幼苗对硒的吸收与硫营养的关系[J].核农学报,1993,7(1):61-64.
[12] 吴其飞,黄达明,管国强.茎部注射硒肥对金桔的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2(6):92-95.
[13] 周淑霞,王勇.提高红富士苹果含硒量的方法[J].落叶果树,2004(6):48-49.
[14] WIBER C G.Toxicology of selenium:A review [J].Clin Toxicol,1980,17:171-230.
[15] 杨光圻.人的硒需要量研究[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89,8(5):298-329.
[16] 彭安,王子健,WHALLGER P D,等.硒的环境生物无机化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55-61.
[17] 赖利C.食品的金属污染[M].轻工业翻译组,译.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6:148-149.
[18] SCOTT M L.The selenium dilemma[J].The journal of nutrition,1973,103:803-809.
[19] 丁文靖,刘力,祝小蕾.硒酵母的研制及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2(5):73-74.
[20] 王强,徐辉碧.微量元素硒的毒性[J].生命的化学,1994,14(2):34-35.
[21] 黄开勋,徐辉碧.硒的化学、生物化学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386-387.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中硒的测定:GB 5009.93-201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收稿日期2015-12-14
作者简介陶澍(1988- ),男,安徽合肥人,实习研究员,从事农产品加工贮藏研究。*通讯作者,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资源与环境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3-2014年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301032140);安徽省2015年科技对口帮扶项目(1504031180)。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3-2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