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探析
2016-03-18江苏师范大学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江苏徐州221116
赵 丹(江苏师范大学 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江苏 徐州 221116)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探析
赵 丹
(江苏师范大学 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在网络高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时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用话语实现教育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新时期,应当把握好话语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丰富与创新话语体系,增强话语影响力;开发与利用网络优势,丰富话语形式;转变和改进教育模式,提升话语说服力。
关键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网络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问题逐渐引起教育界的重视。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顺应时代潮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话语权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话语权问题历史悠久。从字面上看,话语权就是话语和权力的结合。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最早说明了两者的关系,他认为,有话语的地方就有权力存在,任何话语都是一种权力关系,说话人的权力会通过话语直观体现出来。[1]话语代表着一定的思想观念,无形之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威慑力,掌握话语权的人可以使他人听从与臣服其本身。由此可见,研究话语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众多的学科体系都是由话语构成的,因此,要想在一门学科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应当把握这门学科的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灵活掌握和运用属于自己学科的话语来达到教学目的,充分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话语,将自己的思想观念、教育观点传递给受教育者,以此来说服和影响受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自然规律的品德习惯。它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的地位和权威,有利于达到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效果。一般来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如果优先掌握了这个领域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且得到受教育者的普遍认可,就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从而也就掌控了话语权。从某种程度上讲,话语权不仅是语言交流的工具,而且也是一种控制人们思想、左右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3]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变化及其原因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传授和教导学生文化知识,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教师被视为理所应当的知识权威,他们几乎完全掌控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霸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占据着支配地位。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受教育者的话语得到认同,他们甚至掌握了比教育者更多的话语权。教育者的话语权威被削弱,其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话语权由主动变为被动、由单向变为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于平等的对话地位。
由此可见,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生了一些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应当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网络提供了教育双方同样获取话语资源的机会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互联网的落后,导致信息闭塞、消息滞后。教育者掌握着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他们几乎是受教育者获取资源的唯一渠道。大多数甚至可以说所有的信息和知识都被教育者所掌握,信息的传播是单向性、强制性的,受教育者是被动而无选择地接受信息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容易在学生中树立权威,得到学生的敬仰和尊重。
而如今,我们处于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新时代。互联网以其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储存,且即时、高效等特点赢得了众人的青睐。教育资源不再为教育者单独占有和垄断,只要拥有基本的上网技术,教育主客体双方都能平等拥有获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机会。受教育者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增多,他们掌握的东西甚至超越了教育者。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话语资源,网络的便利也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提供了表达自己话语的机会,因而双方处于同等的话语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威面临着挑战。
(二)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受教育者的话语地位提升
“后喻文化”是由玛格丽特·米德提出的,是指由于年轻人的一些特点,如他们易于接受新的观念和新的技术,因而在许多方面都要超越他们的前辈,所以,有时长辈需要向他们的晚辈学习。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已逐渐过渡到后喻时代。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凭借丰富的阅历和知识经验及人格魅力就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敬仰。随着后喻时代的到来,受教育者不能满足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很多已知事物产生怀疑和不解,教师所教的有些东西可能早已为学生所知晓,甚至学生所了解和掌握的是教师所不曾接触到的。受教育者作为新时期的接班人,他们具有敏锐的眼光和强大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更易获取迅速、大量的信息,他们在很多方面拥有的知识超过了前辈,长辈有时还需向他们学习,文化反哺现象是这一时代的显著特点。在如今的高校里,教师已从支配和主导学生,变为向其提供选择和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受教育者话语的认同性。
(三)受教育者主体自我意识和价值的提高削弱了教育者的话语权威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灌输既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大多都是言听计从,老师说什么做什么。此时学生的个性没能得到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弱,自我价值没能得到彰显。
然而,在网络教育传播中,个体的自我发展和选择信息的自由,使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根据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进行选择。而与网络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是,受教育者的身心也比以前有了较快的成长。受教育者自身的个性表现愈来愈明显,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提升,开始追求主体的自身价值。学生渴望突出自己的表达权和自由支配自己的话语权,他们自行选择“听”、“不听”或“听的内容”,而不再满足简单的知识存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显增强,他们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价值判断进行选择与活动。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权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渐渐减弱。
三、提升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对策
新时代下,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变化的新情况,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以增强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效性。[4]
(一)丰富与创新话语体系,增强话语影响力
陈旧单一的传统话语体系早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新的网络环境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突破陈旧的话语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素养,丰富话语内容,不断更新话语体系。
其一,熟悉并利用网络话语。以往的传统教育中,教育者只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因此教育的形式较为单调、内容也较枯燥,没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倘若教育者仍然用老生常谈的话语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就会使受教育者产生疲惫无聊的感觉,激发不起他们的积极性与兴趣。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快速融入到网络时代的浪潮之中,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熟悉一些网络话语,从而丰富自己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并且了解受教育者的所思所想,将熟识的网络话语转化为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话语内容,这样就可以提高教育的时代性。
其二,不断更新话语内容。由于网络具有即时性且更新快的特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熟悉和利用网络话语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更新话语。这就需要教育者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趣味性和生活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利用网络上一些新鲜的观点,把新颖的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创新话语内容和形式,用生动活泼的话语来感染受教育者,从而提高话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另外,教育者应当从受教育者自身的成长需要出发,创造出更加符合受教育者身心特点和行为习惯的话语体系,以受教育者易于接受的、亲切的话语来实施教育,按照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来加以引导。教育者应该不断渗透人文关怀,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加符合和贴近生活实际,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预期效果。
(二)开发与利用网络优势,丰富话语形式
新的时代条件下,网络的发展使话语表达的形式越来越多样。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没能利用好新的媒介,严重影响了话语表达的形式和创新。所以,高校教育者应当掌握娴熟的网络操作技能,开发利用网络新平台。
一方面,提高教育者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只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是不足以令学生信服的,还需具备灵活而熟练的网络操作技术能力,以适应当下的教育要求。网络是当今时代不可回避的媒介,教育者应了解新媒体的运行机制,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以有效地传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5]主动通过网上论坛、博客、微博等工具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形象生动的网络课件吸引和启发受教育者。教育者只有尽快将专业知识与现代网络技术结合,才能在网络空间中赢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另一方面,开发利用网络新平台。教育者可以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教育者可以把学校的最新动态和政策信息都发布到网上,使学生即时了解到学校的教育和指导。并且可以针对一些时事热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与同学们息息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从丰富多彩的形式中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不仅应当将积极的正能量传递给受教育者,鼓励他们奋发向上;也应当批评与纠正网上的错误思想和不良舆论,并通过负面典型案例教育学生提高警惕。此外,手机具有即时性、便携性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手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时随地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状况。除了基本的短信和电话功能外,如今的智能手机上网功能也很强大,这就很好地将手机与网络两者相结合,更加方便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教育。实践证明,将手机与网络相结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话语的实效性。
(三)转变和改进教育模式,提升话语说服力
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我们要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表达和交流方式,从权威教学模式过渡到平等的教学模式,形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的局面。
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认为教育就应当是老师对学生教导、学生向老师取经,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育者通常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信息,主要通过博学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去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教育者常常选择和决定教育的内容、方式等,而不让受教育者参与。而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逐渐认同受教育者的话语权,让学生参与到话语探讨中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摒弃教育者的话语权,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去除传统的不合理的教育理念,跟上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时代下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因素,树立新时代的教育意识,从而形成新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思维。
其次,要改变教育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常常是向受教育者直接灌输知识与信息,受教育者只是被动地接受。如今,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应当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打破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元式的教育模式,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话语权,变“灌输式”教育为“对话式”教育。新时代的受教育者已不能满足作为“接收器”的角色,他们想要发声的欲望愈加强烈,所以,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模式迫在眉睫。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突破传统的一元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他们有勇气、有机会参与表达与互动。教育者应当努力摆脱传统教学过程中“一言堂”的局面,避免教育者的话语霸权,为双方提供一个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王一川.语言乌托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241.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3]刘学义.话语权转移∶转型时期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的社会路径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4.
[4] 肖庆生,任佳伟,刘畅.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科学构建[J].思想理论育,2014(4):85.
[5]毕红梅,付林溪.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5):15.
(责任编辑 杨卫宏)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242.Z.20160229.1521.005.html
Elementary Analysis on Discourse Righ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Era
ZHAO Dan
(Faculty of Law and Public Affair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Abstract: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network and the suppo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nder the new era, to realize the right of discours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task fac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essen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which use discourse to realize education purpose.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ight of discourse and the right of discours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nrich as well as innovate discourse system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our discourse.We should also explore and exploit the advantages of network to add more discourse forms.Finally, we should change and improve education mode to make our discourse more convincible.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right of discourse; network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1-0058-04
收稿日期:2016-01-1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KS1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4JDSZK077)
作者简介:赵丹(1991- ),,女,山西临汾人,江苏师范大学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硕士研究生。
DOI:10.13685/j.cnki.abc.000168 网络出版时间:2016-02-29 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