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异同与启示
2016-03-18潘建红卢佩玲
◇潘建红 卢佩玲*
中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异同与启示
◇潘建红 卢佩玲*
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上迥然不同,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又有一些相同之处。要在对中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进行深入比较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国情,借鉴美国价值观教育一些有益经验,对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问题进行探索,从而构建我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中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异同;启示
中美两国在社会形态、国情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中美两国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比较中对我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进行研究,要以我国当下国情为逻辑前提,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向度进行有效探索。
一、中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差异
中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差异究其本质在于,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注重树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观念,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1];美国是以美国式宪政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对宪法的认同与对国家的热爱,使其自觉认可和拥护美国国家制度和美国精神,以培养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公民[2]。将中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差异本质细化为具体实践来看,两国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三个层面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教育内容层面
其一,美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在经济上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因此,美国在价值观领域坚持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与其政治经济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其二,美国形成了宗教教育、公民教育和政治化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十分注重以宗教道德来规范大学生的言行,并借以塑造和宣扬“美国精神”。其三,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上的成果,突出表现在社会凝聚力和价值认同感方面,这也为美国的政治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标尺,内容具有明显的特征。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对教材进行系统性设计与编写,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正规的课堂教学。按照全国统一要求,各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内容的学习为主要内容,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倡导内容多样,提高教育选择性[3],帮助大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通过理论灌输、思想强化及实践践行等树立大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育方式层面
中美两国高校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在教育方式上各有特点。首先,美国高校在教育方法上不断更新和完善,在教育过程中,综合运用价值灌输法、价值澄清法、道德推理法和价值分析法,形成综合完备的教育模式[4]。其次,教育方式以渗透为主,重在引导。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个人体验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美国精神的认同,在学校课程中促进学生品格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培养[5]。再次,美国以大众传媒为介质,充分利用电视、电影、报纸、广播、网络等平台宣扬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并积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文化渗透,使美国精神在意识形态领域成为一种价值的引导。
中国高校的社会化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系统的教育模式,对教育教学进行整体的组织规划和系统的教学设计。其一,以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发展作为价值考量,改革传统教育模式,以启发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展开教学,将学生的主观体验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真实性和应用性的有效衔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情感认同,再外化为行为实践。其二,中国高校通过正面的显性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促使大学生自律,以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情感和高尚道德为最终目标。其三,中国高校努力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鼓励评判式教学转变,促进大学生对自身言行与道德规范的关系的思考,努力培养大学生理性分析生活中道德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变革中坚定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真正实现大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三)教育环境层面
教育环境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至关重要,中美两国在高校教育环境建设上存在差异。首先,美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德育。高校注重与社会、家长建立密切联系,将大学生的德育作为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其次,美国高度重视社会政治教育,注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免费向学生开放各种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大力宣扬美国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再次,美国的宗教团体为政治服务。美国大力支持宗教团体的发展,注重将宗教精神注入到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以达到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精神渗透的目的。总体来说,美国各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形式上没有统一规定,但都注重宣扬美国精神。
中国高校在教育环境的建设上,其一,坚持党对舆论阵地的领导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旗帜,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其二,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发挥学校的教化作用,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积极的心态。充分利用教学课程,借助演讲、讲座、广播以及宣传标语等多种方式进行校风建设,创设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积极进行网络平台建设。中国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标尺,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积极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教育平台,运用新兴媒体对培育方式进行优化与丰富,弥补书本、电视等传统传播方式的不足,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的影响层面。
二、中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共同点
中美两国在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和国情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就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双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层面存在诸多共同点。
(一)教育内容层面
中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层面是有着明显的不同的,但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共同的地方。其一,在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都注重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的教育,都注重培养大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和生活习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其二,强调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中国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作为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德育中突出民族意识的培养。美国则重视在历史教育、成就教育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其三,对价值观的教育内容都重视个人与社会层面的融合发展。我国注重集体主义而美国强调个人主义。今天,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性不断增强,我国在强调集体价值的同时,也支持大学生个性的发扬与完善,对个体的培养采取沟通疏导方式。美国也针对极端个人主义所带来的弊端,也开始重视大学生的社会价值教育,力求在教育中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时兼顾社会价值,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育方式层面
教育内容决定教育的具体方式和行为过程,两国在价值观的教育方式上存在诸多共性。两国在价值观的教育方式上都提倡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索和成长,这突出地体现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美国托马斯·克里纳指出:学术课程在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是一个沉睡中的巨人,如果我们不能把这种课程利用为培养价值观和伦理意识的手段,我们就正在浪费一个大好的时机[6],中美价值观教育都强调了课堂对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一方面,我国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美国高校也把课堂教学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阵地。中美两国都鼓励教师对教育方法和手段进行探索,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的课堂之上,实现个性化、创新性的灵活性教学。另一方面,中美两国的高校价值观教育在一点上达成共识——即倡导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并试图努力进一步扩大大学生的自由体验和价值选择权。两国都认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应以学生的体验式教学为归宿,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价值观培育为基本途径,积极开展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实践活动,真正提高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实效。
(三)教育环境层面
教育环境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外部依托。中美两国高校都注重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大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价值熏陶和感染。在物质文化上,两国政府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硬件设施建设,强调基础设施对教育环境的重要意义。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中美两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都以培育爱国主义为主导原则,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鼓励个性发展。在校园风气建设上,中美两国高校都注重校风、学风和教风的三位一体建设。在校园制度文化上,中美两国高校都坚持公正、人本、法治的价值理念,但两国在这些价值理念的内涵上是有着本质不同的。
三、对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启示
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西方文化思潮不断涌入,如何在全球化视野下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中美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层面上的异同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启示,以此为基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也应围绕内容、方式和环境三个向度展开。即在教育内容向度,要注重继承发展,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基础;在教育方式向度,要坚持以人为本,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注入人文关怀;在教育环境向度,要协同社会力量,发挥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中的多元主体作用。
(一)注重继承发展,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基础
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化、道德思想的凝聚,作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中是必不可少的。为抵御西方的价值观渗透和侵略,促使我国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就要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照时代精神,融合时代价值。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层面,一方面,要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价值,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环境中绽放光芒。另一方面,要发挥精神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和文化传播的独特优势,加强教育基地与公众设施建设,提升社会物质文明水平,营造精神文明氛围。观照时代精神层面,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7]。价值理念的产生和培植必须观照时代精神,融合时代价值,才能成为国家和人民共同的意志和信仰。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观照时代精神的基础上,提升其道德素养和精神信仰,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形成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和自身的正确认知,在精神层面真正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二)坚持以人为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注入人文关怀
高校中浓厚的道德氛围与文化体验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新时期的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新的特征,他们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大学生的新特点,要使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加强人文关怀,同时注重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衔接和融合。一方面,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继续巩固高校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地位;同时,要从文化视野观照高校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使人文思想逐步渗透于学科课程、教育目标和其他教学细节当中,注重增强其他学科课程的辅助功能,加强人本思想的深刻体验。另一方面,当单一地采用灌输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探索精神就会受到限制和束缚。为此,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注意价值观教育的灵活性和感染力,增强人文关怀,做到切实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三)协同社会力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多元主体作用
协同社会力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多元主体作用,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然选择。既要加强党的领导,实现有效引领,又要协同社会力量,进行育人载体建设。党的建设层面,一方面,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党组织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坚强保证;另一方面,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塑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形象。育人载体建设层面,一方面,结合中国“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理念,充分发挥党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的强力助推力量,实现多元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上的有效合作。另一方面,链接社会、高校、家庭三者的教育资源。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志愿服务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现家庭教育和社会、学校教育的有效对接,促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整体氛围中提升思想水平和道德境界,成为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主力军。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艾政文.中美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28-31.
[3]神彦飞,金绍荣.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困境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127-131.
[4]张雅光.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理论导刊,2014,(8):72-75.
[5]吕达.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4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96.
[6][美]托马斯·克里纳.著.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刘冰.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2.
[7]郑宪.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提高参政党履行职责能力[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18-26.
(责任编辑:孙大永 马加名)
G641
A
1674-9618(2016)04-0067-04
潘建红,男,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佩玲,女,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3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编号:15FKS01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