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领域高校辅导员话语权的危机与应对
2016-03-18周军军
◇周军军*
自媒体领域高校辅导员话语权的危机与应对
◇周军军*
近年来,自媒体发展日新月异、迅速普及,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自媒体具有使用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动员能力强等特点,深受当代大学生青睐。目前,高校已成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和自媒体使用率最高的地方,由此引发了师生传统话语格局的嬗变。高校辅导员的话语权具有显著的职业特色。由于多种原因,在自媒体领域,辅导员相对于大学生的信息优势和权威性逐渐被削弱,话语的控制力和吸引力不断下降,辅导员的话语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危机。提升辅导员话语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发力,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自媒体;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话语权;危机
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将“话语”这一语言学术语引入政治和文化研究领域。福柯将由制度、知识和理性形成的一种不同于国家、专政机构的权力称之为“话语权”,并揭示了“话语”与“权力”的内在联系,强调话语权是隐藏在规则制度、知识以及理性中的权力[1]。此后,西方国家将“话语权”广泛运用于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争夺之中。话语权既是一种权利,又是一种权力,具有双重属性[2]。话语权的争夺,是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在网络中,个人或群体往往需要通过自己的话语权来建构自己的社会关系,并通过知识的组织和传播来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容、等级与秩序[3]。
当前,微博、微信、博客、网络论坛、社交网站等自媒体发展极为迅速。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主体的平等性、自由性和互动性,内容的海量性、裂变性和快捷性,形式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生动性等特点。自媒体正在深刻影响着社会的话语格局。高校是互联网普及率和自媒体利用率最高的地方,而大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通过自媒体,大学生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得各种资讯,还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所思所想和所见所闻。这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领域、工作理念、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自媒体领域,辅导员相对于大学生的信息优势和权威性不断被削弱,话语的控制力和吸引力也在降低,话语主导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危机[4]。对此,高校辅导员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一、自媒体领域高校辅导员话语权的基本要求
自媒体领域有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高校辅导员要想掌握自媒体领域的话语权,就必须认真研究自媒体的特点和规律,紧密结合辅导员自身工作的实际,明确辅导员取得自媒体领域话语权的基本要求。
(一)基于坚定政治立场的话语自信力
(二)基于过硬道德修为的话语说服力
道德作为调节人类行为的规范,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在人的交往活动中,必然会产生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调节社会关系,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为准则和观念,这就是道德。“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提出的道德要求,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诉求。为帮助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群体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高校辅导员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美丑观、善恶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吸引越来越多大学生受众的自媒体领域,沿着时代所需的道德方向前行。通过主题教育、宣传、实践等多种途径,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中心地位,使大学生在眼花缭乱的虚拟空间里,明辨是非、慎独自律。
(三)基于良好沟通技巧的话语吸引力
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技巧,是高校辅导员的基本素质要求。通过有效沟通,辅导员既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又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和理性的心态。辅导员良好的沟通技巧离不开自身良好的人格修养。只有心胸开阔、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在沟通过程中接纳别人、敞开自己,做到求同存异。辅导员要善于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自媒体搭建的虚拟空间中,都能够善于倾听,熟练掌握沉默、接受、解释、引导的沟通艺术,进而取得大学生的信任,通过自身话语有效引导和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对于个性鲜明和情感细腻的“95后”大学生,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能使其信心倍增,拼劲十足;一句语重心长的告诫,可使其猛然自醒,奋起直追。而言辞粗暴、语言过激,则往往适得其反。教育中严爱结合,管理中张弛有度,生活中无微不至,情感中会意知心,这是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最高境界。
(四)基于扎实专业知识的话语解释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与多学科、多专业都有紧密联系。辅导员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试想辅导员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在自媒体领域进行干巴巴的说教,言语中充满了空话、大话、套话和废话,以己之昏昏,焉能使学生之昭昭。俗话说:“腹中知识多,手中钥匙多。”辅导员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在自媒体领域自如地进行话语介入,打开大学生的心扉。辅导员双重身份和多重角色的职业特征,要求其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能熟练运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在职培训、学历(学位)进修、工作交流等多途径,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唯有如此,辅导员面对学生才能做到“求之有给,问之有答,授以真知,解以真谛”[5]。
基质由斜长石、橄榄石假象、单斜辉石组成,斜长石呈半自形板条状,长径一般0.03~0.2mm,杂乱似格架状分布,表面相对较干净,局部硅化;橄榄石、单斜辉石呈半自形—他形柱粒状,粒径一般<0.1mm,少数0.1~0.2mm,杂乱似填隙状分布于斜长石格架间,显间粒结构,橄榄石被皂石及少量硅质、碳酸盐交代呈假象,单斜辉石局部皂石化、碳酸盐化。岩内见少量碳酸盐充填的显微裂隙分布。
(五)基于强烈服务意识的话语公信力
辅导员肩负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其工作最根本的落脚点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服务于人才的培养。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事务,多数冠以“学生事务”、“学生服务”、“学生支持”等字眼,特别强调学生工作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支持、服务和帮助。英国政府明确规定,高校学生事务包括高校为满足课堂之外学生的基本个人需要而从事的综合性的各类服务。在我国,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亦是学校的服务对象。辅导员要充分发挥教育人、塑造人、服务人和完善人的作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和引导学生。网上网下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实在在的帮助。辅导员要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树立“教育面前无差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的观念,鼓励先进,关心后进,促进学生齐头并进,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二、导致自媒体领域高校辅导员话语权危机的因素
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辅导员在自媒体领域的话语权产生很大危机。对此,辅导员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自身话语弱化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这使其承担的工作庞杂,千头万绪。辅导员常常感叹“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和“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负荷,面对众声喧哗的自媒体领域,很多辅导员进行话语介入常常显得“有心无力”。辅导员难以腾挪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和提升自己的网络话语权,工作领域的扩散化导致了自身话语的平庸化。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因为双重身份和多重角色,不断进行话语切换,作为辅导员需要讲“政治话语”,作为管理者需要讲“行政话语”和“规则话语”,作为教师需要讲“专业话语”,作为独立的社会人需要讲“公民话语”。频繁的话语切换,使辅导员容易产生话语疲劳,个人话语意识变得模糊。同时,这种双重身份和多重角色的合体,使辅导员工作缺乏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性,并使其工作的认可度受限,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自媒体领域,辅导员话语的数量、频率、形式等,往往难以对抗学生大量、高频且具有煽动性、欺骗性的负面话语。总之,辅导员的身份定位的模糊性、工作事务的庞杂性、知识形态的碎片化、新媒体技能的滞后性和师生信息的不对称性等因素,影响了辅导员在自媒体领域的话语权。
(二)学生话语失控
在传统社会,“天、地、君、亲、师”的理念让师者拥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威。而在当代,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是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二者之间更多的是平等关系。辅导员面对学生的话语权优势和权威性已经今非昔比,更何况“95后”大学生喜欢叛逆和挑战权威。笔者在本校开展的一项针对4个年级314个班级的12874名学生的调查发现,94.7%的学生有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91.3%的学生开通了微博或博客,89.4%的学生开通了微信,近九成学生加入了3个以上的QQ群,超过半数的学生平均每周至少登陆一次网络论坛或社交网站,71.6%的学生平均上网(含手机上网和计算机上网)超过1小时。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彻底打破了高校校园的“温室”状态,拆掉了学生和社会之间的“防火墙”。自媒体以其平等的参与感、自由的言论氛围,吸引着广大学生,成为大学生的交友平台、获取资讯和宣泄情感的平台,架起了大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面对浩瀚的互联网,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人格异化的特征,甚至沦为了“数字化人”。一些学生在互联网中迷失了方向,陷入自媒体的“温柔陷阱”和“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自媒体领域,大学生所释放的话语诉求千差万别,诉求理性参差不齐,碎片化地传播自身生活体验和当下感受。一些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利意识在其中变得扭曲,甚至突破了底线思维和法律规则[6]。比如近年来,大学生流行对传统、经典和权威进行“恶搞”。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经常着夹杂商业因素和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群体无意识”和“多数人暴政”,人云亦云,价值观不断摇摆,群体话语存在失控的危机。
(三)主流话语旁落
辅导员话语权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属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当前,高校主流话语方式总体偏于简单、抽象,且话语渠道较为单一,过分倚重说服教育,很多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及时、有效回应大学生的重大关切和内心需求,其公信力、认同度、吸引力和传播力受到影响。因此,很多大学生习惯从自媒体获取资讯。当前,自媒体舆情不断呈现出“沉默的螺旋”的现象。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网民,在网上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不论正确与否,只要这种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其中,对观点趋于认同并不断传播扩散;而发现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甚至不时还会被群起而攻之时,即使自己赞同这样的观点,有些大学生也会选择保持沉默。在这一过程中,意见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的增势,形成更具舆论共振效应的主导意见。因此,自媒体领域常常充斥“段子化”的传播内容,引发大量网民围观,形成“广场效应”且难以平息[7]。一些利益集团或不法分子,通过雇佣“网络水军”,在网络上大量散布虚假言论,操纵民意,误导舆情,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自媒体技术与生俱来的传播机理导致主流话语权分散。自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速度快于监管部门引导和控制手段的创新,使得主流话语在沉默螺旋中出现旁落的危机。
(四)境外话语的侵蚀
西方国家利用其资金、网络技术、网络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从未放弃对国际互联网和自媒体领域的强势控制。他们常常以“民主问题”、“民族问题”、“人权问题”等为幌子,把符合本国或自己集团利益的意志、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和自媒体向他国渗透,妨碍、干涉或有意压制其他国家及其公民对网络信息的自由运用,以谋求和扩大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利益,为推行网络强势话语权不断寻找各种借口。西方国家不断利用推特、脸书等新兴网络社交平台,输出“意识形态终结论”、“人权至上论”、“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和“普世价值论”,干扰舆情,对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8]。当下,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在我国自媒体领域暗流涌动,一些大学生不加鉴别,随意地进行转帖,不负责任地进行评价,缺少应有的理性分析,导致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混乱和波动。
三、自媒体领域高校辅导员话语权危机的应对策略
高校辅导员应明确要求、认清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以有效的策略应对话语权面临的危机,牢牢把握自媒体领域的话语权。
(一)自我提升:从被动到主动
实现高度的话语自觉是提升自媒体领域高校辅导员话语权的重要前提。辅导员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交流和实践,才能逐步唤起网络话语自觉。话语权的生成关键在于话语主体对客体产生影响、取得效果。在自媒体领域,“说什么”和“怎样说”是决定传播效果的两个核心环节。“说什么”是议程设置问题,“怎样说”则是框架构建问题。辅导员只有牢牢抓住自媒体领域议程设置和框架建构这两个环节,预期传播效果才有可能实现,话语权才会得到真正维护和提升。辅导员要有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的话语价值取向,直面现实问题的话语诉求,科学严谨的话语体系,通俗易懂的话语方式。辅导员在自媒体领域,要注重与学生的双向沟通,实现从独白到对话;要注重隐性传播和嵌入式传播,用生活化、通俗化的话语承载主流意识形态,实现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变;要树立良好的网络形象,强化学生的内心认同。在自媒体领域,辅导员进行议程设置时,要把握时、度、效,积极正面的解读社会现象,促使大学生理性平和地看待一个处于发展转型中大国的种种既有问题,而不是把局部问题看成是整体问题,把支流看成主流。涉及学生舆情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应及时、科学的根据舆情演化特征,灵活进行“议程再设置”。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学生微信、QQ空间、博客、微博等自媒体动态,对于学生的思想、心理困扰要及时进行疏导。辅导员通过自媒体与学生交流,应与面对面交流一样,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运用情感力量,体察学生、信任学生、亲近学生、呵护学生,成为学生赖以信任的知心好友,从中提升自身话语的感染力与影响力。同时,辅导员要不断提升自身沟通能力和表达技巧,对于政治话语、流行话语要能做到灵活切换,讲真话、说实话,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理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二)制度赋权:从职责到权责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同时界定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规定》自实施以来,对于促进和规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规定》没有明确辅导员的相应权利。没有跟责任对等的权利,使一些辅导员在现实工作中步履蹒跚,更何况个别高校在执行有关规定时,对于应给予辅导员的发展待遇在执行中也打了折扣。辅导员是一个正式的社会角色,其话语权具有明显的他赋性,来源于制度,服务于制度,是一种制度性话语权。因此,辅导员话语权需要明确的制度赋予。辅导员面对大学生的网络话语权应该得到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清晰界定。要提升辅导员在自媒体领域的话语权,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当前实际,出台更加详细的规定,明确辅导员网络管理的责任和权利,赋予辅导员一定的网络话语权保障。
(三)团队协同:从独唱到合唱
群体理论创始人库尔特·勒温认为,要改变一个个体,最好从改变他所生活的群体入手。因为一个群体不是个体简单抽象的结合,而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组成的团队。团队的行为效率受团队规范、决策、信息沟通和成员关系等群体力场影响。面对复杂的自媒体海量资讯和大学生网络舆情,如果仅仅是辅导员“单兵作战”,显然不够。一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个人时间、精力和能力有限,对于千变万化的网络舆情难以做到全面、全程监测,更难以及时、全面应对。二是面对数量绝对占优的学生群体,辅导员个人的声音很容易像一滴水掉入一个水缸,很快被淹没。长此以往,容易助长学生的非理性,消减辅导员网络话语引领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高校要建立一支以辅导员为主体,以专家教授为指导,以学生骨干为辅助的网络舆情工作团队,按照学习型团队要求,制定团队目标,明确团队成员职责。一方面要强化内部协同,另一方面要强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导师、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就业工作队伍和共青团组织的协同[9],确保一旦发生舆情危机,团队能够协同作战,强化主流言论,形成正面舆论场。高校自媒体领域话语权建构要注重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重视发挥学生意见领袖的作用。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学生骨干并积极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充分发挥二者的议题设置和框架建构功能,让自媒体领域充满更多正能量。
(四)机制保障:从底层到顶层
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地位和定位,从中央到地方、从各有关部门到高校,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为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应该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颁布十多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客观而言,这份源自中央的顶层设计的文件,当初制定有其时代背景。这种背景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自媒体对于高校师生的影响日趋明显。辅导员数量的稳步增长和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本身就提高了这支队伍在各个领域的话语权。双重身份和多重角色的现实,使得很多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倍感吃力,对于提升自身网络话语权显得“有心无力”。因此,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从顶层设计出发,确保辅导员真正实现工作重心由日常事务工作向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将本应由其他部门或人员承担的非辅导员职责工作任务进行适当剥离。应始终严把辅导员“进口关”,只有德才兼备者才能进入辅导员队伍。自媒体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负担,为调动辅导员提升信息素养和强化网络话语权的积极性,应将辅导员自媒体工作的相关业绩和育人技能纳入相关考评体系之中,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表现优秀者,可以采取有效实用、针对性强、有益于辅导员专业成长的激励措施。同时不断完善辅导员行政职级、专业职务的晋升机制,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资源整合:从硬件到软件
自媒体作为德育方式、德育途径、德育环境和德育平台所发挥的资源性作用日益受到各方面重视。自媒体的德育资源功能,需要经过德育工作者自觉主动的加以开发和整合,才能更好地实现[10]。面对自媒体领域的网络舆情,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关键词过滤系统和舆情研判系统,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实现应急与预警的有机统一。同时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促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特有优势与自媒体技术深度融合,源源不断开发出具有理论功底和实践性的话语资源,建立网络话语资源库,为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常用常新的话语资源支持。同时,结合自媒体特征、大学生群体特征和虚拟社区特点,运用先进的硬件和软件,搭建网络工作平台,实现自媒体领域内话语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实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创建统一的学习共同体网络平台,借助于全国和各省(市、区)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机构等专业组织力量,推动和方便辅导员实现跨校、跨区域的网络化、常态化和专业化交流。这一平台不仅为高校辅导员群体合作交流提供便利,同时也为辅导员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条件,为辅导员个人工作交流圈的构建提供空间,还可运用经验值的方式区分不同辅导员的贡献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使辅导员通过共同学习、交流,强化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不断提升网络技能、信息素养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1]Stuart Hall.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M].London:SAGE Publictions,1997:43-44.
[2]毛铮,李海涛.政治文明视野中的网络话语权[J].南京社会科学,2007,(5):98.
[3]何月华.高校辅导员群体学术话语权力的提升与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51.
[4]肖庆生,任佳伟,刘畅.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科学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14,(4):83-86.
[5]宋元林.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29.
[6]任爱红.论大学生作为网络公民的话语权[J].前沿,2011,(23):57-59.
[7]裘正义.微博时代如何掌握网络话语权[J].党政论坛,2012,(2):29.
[8]骆郁廷,魏强.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J].教学与研究,2012,(10):79.
[9]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9.
[10]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2-384.
(责任编辑:黄立清 郭诗平)
G641
A
1674-9618(2016)04-0042-06
周军军,男,湖南商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14年度青年项目“自媒体领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研究”(批准号:14CKS039)子课题研究成果;湖南省社科基金201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网络流行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挖掘路径”(课题编号:14B12)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年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省级项目“高校优秀辅导员团队建设”(项目编号:15F1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