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阈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论析
2016-03-18徐喜春
◇徐喜春*
社会工作视阈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论析
◇徐喜春*
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目标旨归、工作方法等,为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借鉴。从社会工作的视角观照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可以发现,入党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关注程度不够,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过程中个体特质未得到有效重视,而党支部建设中科学方法的运用力度欠缺。对此,高校可以将社会工作方法运用于党支部建设的过程之中,探索入党教育的活动党课形式,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为党员设置适切的党员示范岗,以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效果。
社会工作;高校学生党建;党员教育;问题;创新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如何契合学生发展特点,创新活动思路,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生成与固化坚定的理想信念搭建常态长效的机制,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时代环境、社会需求以及教育观念不断转换变化的今天,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比如党员培养的手段、内容与大学生思维模式不匹配,党员继续教育的机制、平台与时代发展要求相脱离等。为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不断创新,探寻新形势下能够凸显大学生发展特点与时代要求的理念、路径和方法,以彰显党建工作的育人功能。社会工作高度关注个体的身心诉求,重视引入有效资源与社会力量,并形成针对性与操作性极强的工作方法,这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很有借鉴意义。
一、社会工作追求目标、内容方法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耦合性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化与职业化并重的活动,其理论与方法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不断得以发展创新,形成了相对系统完备的工作模式。社会工作既重视扶危济困、加速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手段与方法,又重现助人自助、激发服务对象发展潜能的思维与理念[1]。整体说来,社会工作所遵循的价值理念、所追求的目标旨归、所倡导的工作方法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之间具有极大的相通性。
首先,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都以促进对象发展为价值目标。社会工作发端于扶危济困的现实诉求与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意在实现“助人自助”。“助人”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其专业知识与技能帮助服务对象疏导其负面情感、解决其生活难题;“自助”则强调要引导服务对象以自觉的智慧与力量进行自我修复,重新生成对美好生活的理想与追求。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着眼于对象的发展,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政治理论教育等方式不断促使大学生更好地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换言之,无论是社会工作还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都重视对象的培养与发展,努力促使对象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国家。
其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都重视挖掘对象的优势与潜力。社会工作者之所以能够使服务对象从单向接受帮助向主动扎根社会生活转型,优势视角便是其最重要的依靠手段之一。优势视角摒弃“朽木不可雕”的思想立场,坚信每个个体发展的可能性,着眼个体能力与资源的差异性,引导个体谋划有效认识自我优势与挖掘潜在资源的生活路线。优势视角将天赋、性格、品德、兴趣、能力、知识等收纳进研究视野,肯定每位个体都必然具有优势与潜能,积极探寻个体蕴藏的自我转变的潜能与力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积极探索个性化思路,倡导在党员培养教育过程中关注大学生个性化特点,深化大学生对党的宗旨的深刻认同。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都重视对象的优势与潜力,更好地实现对象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最后,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都提倡科学化与规律性。社会工作有一些不同的模式,不同社会工作模式或倾向于实务工作,或侧重于理论基础,其部分思想观点与具体实施方法可能有所区别。但社会工作都以社会学、心理学为理据,形成与理论基础相契、与实践活动对接、与价值理念呼应的操作方法。根据服务群体不同,社会工作整体上被划分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类别。个案社会工作主要面向个人或者家庭,开展过程中尤其聚焦服务对象的特殊需要以及心理特质,协助其有效剔除错误思想认知、激发内在潜能以及调整社会关系,并引导他们科学调动整合社会资源以破解生活困境,养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小组社会工作利用团队活动的形式推动个体更好地平复情绪创伤,融入集体生活,并在团队活动中学习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社区社会工作以社区居民作为服务对象,通过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集体活动,改善社区层面的人际关系,并着力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凝聚社区居民的智慧力量,共同预防与解决社区问题。科学化与规律性本身就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内在追求。在此方面,两者具有一致性。
二、社会工作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问题审视
社会工作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视角。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主动借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优势,观照工作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与实践误差,不仅是党建工作对时代变迁的现实回应,而且有助于实现党建工作模式从单维度向立体化转变。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与技巧审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能够为破解当前存在的教育过程表面化、活动空间狭窄化、工作思路随意化等问题提供思考方向。
(一)入党教育与大学生主体性需求之间存在疏离
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指的是尊重服务对象主体性,培养服务对象形成自我适应与发展能力[2]。社会工作将服务对象主体性的激发培养作为问题思考与解决的重要方法和目标导向。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却并未很好地将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尤其是入党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学习需求脱节、教育形式与大学生接受习惯割裂等问题比较突出。
大学生入党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等更多地取决于党务工作者的主观判断,而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焦点、认知现状、接受规律等主体性要素往往被忽略。有的入党教育活动严重偏离大学生的话语偏好、认知规律与思维习惯,难以激发起大学生的思想共鸣与情感共振;有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只是简单地被动参与,至于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对大学生的任务要求却丝毫不知,难以真正实现大学生的身心投入;有的教育活动全过程进行的只是教育者信息的单方向输入,大学生的思想疑惑没有得到实质性解答。大学生入党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着教育成效的深化拓展。
(二)党员继续教育与个性化的实践导向之间出现脱节
社会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不同的个体提供多样化的“再嵌入”途径,通过不断满足个人诉求和培育个体责任意识来激发社会的活力[3]。社会工作不但高度重视发挥服务对象的主体力量,而且尤其推崇为服务对象设计个性化、针对性的服务方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应如此,为不同特点大学生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党员更应提供有深度、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形式。但客观说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党员继续教育过程中虽然也十分强调党性的锤炼,积极要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服务的宗旨,但“整齐划一”的教育形式也催生了形式化的弊端。
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或者局限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或者因为大学生党员数量庞大以及实践锻炼平台缺乏等因素制约,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兴趣特长、成长需要存在较大脱节,难以将大学生党员的能力素质优势挖掘出来服务群众,也难以真正促使大学生党员在服务奉献中实现自我发展。有的高校的继续教育只是囿于每学期常规的民主生活会,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后的思想变化难以准确觉察;有的高校的继续教育生搬硬套文件要求,以此替代大学生党员内在的学习诉求,大学生学习进步的自觉性与培养教育的针对性就得不到充分的尊重;有的高校的继续教育也探索实践锻炼的形式,但是实践锻炼的内容没有进行细分,实践锻炼内容和大学生的特点之间偏离的现象制约着育人效果。
(三)党支部建设与科学化的技术理念之间产生背离
如前所述,社会工作否定碎片化、随意化的工作方法,而是根据不同服务对象以及服务对象特点形成了系统化、针对性强的方法体系。整体上,社会工作形成了个案、团体、社区等方法体系,保证了实践工作的有序有效推进。从社会工作视角观照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可以明显发现大学生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过程随意性较强,科学理论在具体实践之中未能实现有效运用。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缺乏科学性的支撑,难以有序、精细、高效地发挥其思想引领、人才培养等作用。学生党支部活动的内容、形式与时间等没有经过系统的谋划,不同活动之间缺乏衔接性,活动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削弱着党支部活动的教育成效。党支部活动内容过多局限于理论学习,没有很好地为党支部成员创设实践锻炼的机会,实践平台相当有限,制约着教育效果,难以促使大学生党员实现知行之间的有效转化。党支部成员服务意识很多时候没有很好地得以彰显,部分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要求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偏离,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针对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科学化不足的现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善用科学理论探索科学的实践思路,有针对性地破解瓶颈,成为高校党的组织基础的必然要求。
三、社会工作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思路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育人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运行机制、创新教育思路,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常谈常新的话题。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如何激发入党积极分子的主体积极性,盘活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中的优势资源,探索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科学路径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向能够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助人自助:入党教育要转变形式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大学生的入党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追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以及对中华民族复兴的行动自觉。缺失了深层次的思想态度认同和行为实践自觉,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目标达成,这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模式是高度契合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将助人自助的理念镶嵌其中,在教育过程中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挖掘与发挥。
大学生入党教育可以开发活动党课的形式,实现理论党课与活动党课的有机联动。高校党组织可以将入党积极分子划分若干小组,各小组就党员信仰、党员理论素养、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群众对党员的角色要求等不同问题开展调研。调研过程中,大学生是以主体的身份与意识了解党员行为的现实偏差、探究群众对党员的角色期待以及确认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换言之,大学生在活动党课中所获得的思想感悟与情感体验,是自我探究、自我觉察、自我获得的结果。大学生入党教育实现“别人告诉我”到“我自己探究”的转变,更有助于大学生思想与行为自觉的形成与稳定。入党教育探究大学生主动体悟与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促使大学生将党员身份要求内化为稳定的思想态度,这是社会工作模式助人自助价值理念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生动运用。
(二)优势视角:继续教育要搭建平台凸显大学生的能力优势
社会工作注重以服务对象的优势为突破口,促使其内在力量与能力优势的外化。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自身潜能,其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最大限度释放出个人能力[4]。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也应关注不同党员的内在诉求与能力优势,把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过程发展为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过程[5]。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党员探索各异的继续教育形式,既搭建发挥不同党员能力优势服务他人的平台,又针对性地培养强化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可以探索岗位锻炼的形式,凸显服务内容的针对性与差异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可以设置诸如学习标兵岗、志愿服务岗、创业先锋岗、科研模范岗等岗位,鼓励大学生党员根据自己的能力优势进行申报。党员积极发挥所申报岗位的示范引领作用,相应地在学风建设、服务奉献、创新创业、课外科研等方面带动周围同学踊跃投身其中。而高校党组织则通过制定党员考核制度以及建设岗位激励机制等方式,确保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长效性与常态化。如此,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不仅有效破解传统“撒胡椒粉”教育方式的窘境,而且还将大学生党员服务人民的宗旨目标推向纵深。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党员在践行服务人民宗旨的同时,还实现了锻炼成长。
(三)科学方法:党支部建设要借鉴经验建构起实践的技术支撑
社会工作实务强调科学理论的指导及方法的运用。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小组、社区三种基本实务方法面向不同的对象,实施针对性的工作方法,对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首先,以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为借鉴,为大学生党员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持。个别党员谈话要学习个案社会工作尊重、关怀等理念,摒弃简单就具体问题进行解答的方式,而是积极留意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特性,为其寻找更深层次的情感支持。高校在解决大学生困惑的时候,不再只是简单的理论叙事,而是为大学生排解态度体系层面的消极情绪,聚拢其热情生活的正向能量,为他们理想信仰寻找情感支持。其次,以小组社会工作方法为借鉴,为党支部建设提供科学的方向指引。大学生党支部不仅可以运用小组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不定期举办团队活动增强成员间的凝聚力,还可以发挥集体生活对于个人的优化作用。高校党组织可以探索在宿舍、楼层建立党支部,通过大学生之间的频繁对话,强化党支部成员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最后,以社区社会工作方法为借鉴,为大学生党员建立长效的成长机制。党支部可以搭建大学生党员与社区之间的桥梁,鼓励大学生党员走进社区,服务人民群众。大学生党员在服务社区时学习如何整合资源,化解矛盾,建设和谐社区,从而实现大学生服务社会与自我成长的有机统整。
[1]文军.论社会工作模式的形成及其基本类型[J].社会学研究,2010,(3):1-8.
[2]邓玮.社区安全治理创新中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介入策略[J].科学社会主义,2012,(6):116-119.
[3]江立华,王斌.个体化时代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新定位[J].社会科学研究,2015,(2):124-129.
[4]夏辛萍.基于社会工作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1,(10):190-191.
[5]冀学锋,鲁良.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质量提升的优化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1,(9):46-49.
(责任编辑:王海宁)
G641
A
1674-9618(2016)04-0026-04
徐喜春,男,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辅导员,助教。
本文系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论大学生道德选择的社会控制”(2014ZK013)、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高职高专院校加强党校培训管理实效性研究”(2015GZYB3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