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创新

2016-03-18◇王易*

高校辅导员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科理论政治

◇王 易*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创新

◇王 易*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创新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长足发展。时代与社会的要求、实践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理论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科学化为依据,以以人为本为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问题意识;科学化;以人为本

198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式设立。经过30多年的成长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分散到整合,从弱小到强大,目前已拥有本科办学点300多个、硕士点280多个、博士点70个(72所高校),成为学位点最多、师资队伍和学生队伍最庞大的一个学科,并建立起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知识结构和研究框架[1]。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和理论基础初步奠定,已经到了一个如何进一步提升和深化内涵质量的新的发展阶段。不断加强理论创新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需要理论创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定和不竭动力。

(一)社会的发展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出理论创新的要求

环境的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与现实指向性的科学,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环境的变迁必然引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环境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回应,与时俱进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已有理论。当今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国与国之间联系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并且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是资本、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速度不断加快,承载着多元思想、理念的信息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地传播。这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流动促进了不同思想理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批判性地对其他思想理论成果中积极有益的部分进行选择、吸收成为当今这个时代理论发展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环境开放程度达到更高的水平,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潮之间的交锋和对话更加频繁,西方国家利用新兴媒体,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输出,以自由、民主、人权等为旗号,以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为依托,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大的话语攻势,妄图冲击、解构、消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对开放的社会环境,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来临,面对日益活跃、多元多变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真研究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及其趋势等宏观、全局问题,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构及实践展开的开放环境,正视价值冲突,解决思想困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

对象的广泛性。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社会群体发生了很大分化,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由过去的高度均质化向个体差异性日益增强、群体特征日益突出转变,教育对象更加广泛。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领域必然呈现为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多样性。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所处社会阶层的不同,必然会使不同阶层的群体产生不同的利益诉求、思想观念和心理情感[2]。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群体的分化,把新出现的教育对象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视野,注重对群体的特征分析。如对于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自由职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要增强整体性的把握和研究。同时还要关注原有社会阶层出现的新变化,比如工人阶层中知识分子的人数显著增加,大批的非公有制企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等成为工人阶层的新成员,农民阶层的深刻变化等等。这些原有阶层产生的新的变化也要求我们紧跟形势,综合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科学地认识教育对象,变革理论中不适应对象认知特点和诉求的部分,使理论更加符合教育对象的新的实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内容的丰富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等多个方面。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在不断发展,不断有新的时代性的内容添加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之中。内容的丰富性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理论创新的要求。一方面,我们需要从整体的视角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进行合理的划分,从理论上探讨和解决内容之间的衔接与融合的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呈现为一块“整钢”而不是彼此分离孤立。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践应用理论的研究。教育对象不同,就会相应地对于内容有不同的要求,因而所采用的教育内容就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不同的侧重性。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在内容和形式之间,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关注形式而忽视内容,即更关注‘为何教育’、‘如何教育’的研究而相对忽视对‘教育什么’的深层研究。”[3]要加强对“教育什么”问题的研究,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载体的现代性。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断推陈出新,各种新兴载体正以新时代的蕴涵影响和教化着大众。载体的现代性不仅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物质技术条件,而且也对现代性载体下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提出了要求。首先,在新兴载体与传统载体并存的情况下,如何尽快适应和有效运用新兴载体,如何处理好新兴载体运用与传统载体运用的关系,如何使传统载体中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部分继续发挥作用,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受制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环境等多个因素,因此如何对载体进行选择、组合和优化,如何把握不同载体之间发生联系、相互作用的机制,充分发挥各个载体的功能优势,以形成整体合力,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主体是人,作用对象也是人,载体所连接的两端均是具有主体性的人,载体不仅要适于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适于承载教育者所要传递的信息内容,同时也要适于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要易于为教育对象选择和接受。如何对载体进行选择和运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也是我们需要深究的问题。

(二)实践的发展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出理论创新的需求

理论的创新是在实践的发展中得以展开的。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所开创的新做法,所进行的新尝试,以及所取得的新经验,都需要理论层面的总结与探索;另一方面,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需要理论做出及时的回应和解答。可以说,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必然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实践发展需要理论总结实践中的新经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过程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凝练与升华的过程,就是将零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科学地概括为系统性的理论体系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工作的“生命线”,坚持“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就要在实践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如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遍布我国各个领域与各条战线,形成了广阔的实践领域和深厚的实践基础,在高校、军队、社区、企业以及网络等领域和战线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同时,更多新的理念、载体和方式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得到贯彻、运用和检验,为理论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进行科学地概括,使理论符合于实践的发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

实践发展需要理论回应实践中的新问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的新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不能使理论脱离实际问题,也不能用理论裁剪实际问题,而是应当通过理论创新来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以更好地应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社会的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前进。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并非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已有理论的否定,而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契机。每一次社会实践的发展与新问题的出现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新问题进行回应,倒逼理论创新。在已有理论与变化发展的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在对新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结合其他一切有益的人类思想理论的最新成果,运用已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对发展变化的实践当中的新问题进行科学地分析和探索、回答和解决。这个过程的终端不仅仅是新问题得到解决,而且还表现为在尝试探索解释和解决新问题基础之上,将经验上升为理论以及对已有理论的革新,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

(三)学科的发展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出理论创新的诉求

理论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30多年来,正是这种持续创新的学科特性,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不断发展,推动着学科建设不断前行,使思想政治教育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理论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与时俱进的本质就在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化而不断自我更新,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历史的潮流,始终树立创新意识,对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创新性的理论回答,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这两个规律在新的历史时期总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出现新的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对认识对象、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现状和趋势做出新的判断、研读与揭示,真切感知和体味这些规律的新特点新变化,通过理论创新,丰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索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与时俱进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业已建立起以微观视域为主要特征的相对完备的学术体系,并继续对这一体系进行更为精细化的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走向深化,但不可否认,这一日趋完备但也日益固化的学术体系在理论视野、话语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遮蔽了我们的思维触角和研究视野,限制了理论研究的宽度和广度。只有通过理论创新,打破固化思维的限制,拓宽学术研究的视野,提升理论体系建设的格局,才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和科学化的建设。

理论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深入明晰的理论,需要做出阐释的论断、需要进一步充实的领域。首先是基础理论的明晰需要通过理论创新加以解决。我们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三十多年后,在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仍然存在有待明晰的基础理论问题。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范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元问题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而这些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存在根基,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需要学者们通过理论创新对这些问题在理论上作更深入的研究和阐发。其次是一些重要论断需要结合实际做出新的阐释。比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的定位,在今天可能就需要在继承“生命线”论断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对这一论断的内涵进行更为丰富的阐释。再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也需要重新审视,在继承思想政治教育关于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同时,还要着重强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助力四个全面战略的实施方面的新任务,也就是要重新确立更符合现实需要的新的阶段性任务和目标。再次是新研究领域的开拓需要理论进行充实。近年来一些学者着力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一些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有所探索,并且试图建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还有的学者结合社会学的知识,尝试对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问题进行解读等等。当学者们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同时,必然会面临许多与学科发展有关的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读,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

二、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创新

问题是理论研究的起点,同时也是理论创新的起点。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就是要发现和解决“真问题”,把握理论研究的动态和前沿。既要重视对老问题、基础问题、重大问题的再审视,又要重视对新领域、新问题的探索与求解,既要发现问题,又要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进步和飞跃。

(一)在发现问题中找寻理论创新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需要问题意识。“一个人文学者要善于区分什么是生活中积极向上的潮流,什么是滞后甚至是逆流和旋涡。为此必须以批判性的眼光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善于捕捉社会问题。”[4]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来说,同样也需要具备这种问题意识。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新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出那些关键性的问题。对这些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往往会给事物带来突破性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寻找问题实际上就是寻找事物创新发展的方向。

关注、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问题和重大问题。熟知未必是真知。我们即使对于老问题,对于在人们认为已经取得共识、获得答案的地方,依然要保持批判的态度,尤其是在一些已经获得较多讨论的理论基础性问题、关键性问题等方面更要如此。越是关键性、基础性的问题,它的意义和重要性也就越大,就越需要我们重视并对之不断加以反思审视。比如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主客体关系,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实效性低下、“客体”的主体性日益凸显等实际情况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反思的结果是逐步建构起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并引起了与之相关的多个理论内容的革新。另一方面,老问题在新的情况下会产生一系列的新的问题,也会提出我们观察问题的新的视角、新的工具和新的方法。比如网络问题,从网络诞生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开始了对网络问题的研究。而学界从20世纪90年代起也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网络问题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时至今日,网络问题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变化的突出表现在于新媒体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网络时代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特点有了新的变化,老问题有了新的表现形态,产生了新的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是依靠已有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和解决的,这就需要基于新的问题对理论进行创新,探索新的应对方法。

勇于探索新领域并在新领域中发现新问题。任何已有理论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任何理论想要保持其生命力,就要与时俱进地发展自身。当前,社会发展瞬息万变,不仅在科技领域,在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领域,旧事物越来越快地向新形态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挑战着已有理论体系和秩序。面对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不断提出的新问题,我们既不能为了捍卫理论而成为一个教条主义者,也不能因为惧怕而回避现实。真正应当采取的态度是:不仅要敢于面对新领域中的新问题,还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领域,发现新问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思想的发展自觉关注新的研究领域,关注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考察当前发展变化的现实,培育发现新领域新问题的能力,增强回应新领域新问题的勇气。对于新领域新问题,我们既要从宏观、整体上予以把握,也要从具体的、微观的角度逐一作出精细的、深入的探讨和回应,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在紧密贴合现实的同时超越现实。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无论是对已有理论进行反思,对老问题、重大基础问题进行再审视,还是对新领域中的新问题进行从无到有的研究和探讨,都要基于变化发展着的现实,基于理论指导下的人们的实践活动。任何抽象的理论都要和具体的现实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只有根植于实践,理论的价值和魅力才能够得到彰显,理论本身才能够得到发展。因而,我们关注的问题,一定要从实践中来,从理论与现实间的张力与矛盾中来。同时,理论的创新目的在于实现理论对现实的整体性把握、批判性反思和理想性引导,这种把握、反思和引导必须是基于现实但又超越现实,要超越现实中感觉的杂多性、表象的流变性、情感的狭隘性和意愿的主观性,从而达到全面地反映现实问题、深层地透视现实问题、理智地反观现实问题和理想地引导现实实践的发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敏锐地把握和感受各种新问题、新特点、新趋势,才能做到以真问题为起点,把握真问题的前沿,也才能区分何者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真问题,何者是缺乏或没有研究价值的假问题,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理论的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二)在分析问题中理清理论创新的思路

发现问题只是理论创新的第一步,对问题的解剖和分析则会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带来新的思路。

分析问题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和工作者们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思想作为指导,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分析方法的理论依据包括很多方面。其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实践中展开的,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其二,历史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处于变化发展中,客观事物的存在极其复杂,它往往是由许多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方面构成的。人的思想及其表现形式较之自然界的存在更为复杂。因此,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必须坚持历史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才能对问题做出科学分析和判断,才能更有效地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其三,群众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人民群众,在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坚持群众观点,尊重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分析问题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不过三十余年,与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比起来十分年轻,即使与社会学、心理学等近现代形成的学科比起来也很年轻。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譬如可以借鉴社会学的成果,了解和掌握社会调查、社会统计、社会实验方法,以便设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分析方法;借鉴心理学的成果,了解和掌握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在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上的特点,以便设计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法;借鉴伦理学的成果,了解和掌握社会道德评价体系的权威性、示范性,以便设计具有感召力的示范方法;借鉴美学的成果,了解和掌握人们审美活动的特征以及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以便设计寓教于乐的感染方法。当然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学科的借鉴不应该是生搬硬套,而是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适当合理地引进其中的优秀部分。另外,也应意识到,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学科也一直处于发展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学科方法的借鉴,并不是局限于某些学科,也不是局限于某一时的研究成果,而是要以一种宽广的视野,积极引入和借鉴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先进而优秀的文明成果,并加以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资源。

(三)在解决问题中积累理论创新的经验

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过程中,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起点,分析问题是过程,那么,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的归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和工作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带来丰富的素材,这些素材都是之后进行理论加工的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因此,解决问题并不只是属于实践范畴的问题,无论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是实践来说,解决问题都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积累宝贵的经验。

对旧问题的新分析是理论创新的基本来源。每个时代都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往往是先贤前辈早已讨论过的问题。这些老问题,在新的时期遭遇了新的境遇,对新时代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事实,以及什么是美,美的客观性问题,都既是老问题又是新问题。人文科学的创新应该包括对这些老问题实际上是历史上没有解决的问题,结合我们时代条件提供的新经验给予新的答案。”[5]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面临这样一种状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并不都是“白手起家”式的创新,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解决的恰恰就是先辈们就已经思考过的重要的问题。而在新的时代,对这些重要的、具有相对恒久性的老问题给出新的解答,并提出新的解决之道的过程,也是更为深刻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造和理论创新的过程。

对新问题的新探索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来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是以一定的现实环境为背景,总是与不断变化着的国际国内形势紧密相连,总是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密不可分,总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轨迹就是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推动着理论的发展。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以我们的实际工作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实践的呼唤往往是社会科学理论的新的生长点。比如社会多元思潮背景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问题,网络文化的价值导向和网络伦理问题,以新兴网络媒介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等。这些新的发展,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众多的研究对象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去解决这些时代迫切要求解答的问题,而对这些新问题的探索,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来源。

三、以科学化为依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理论创新,理论创新也需要科学化依据,两者互为前提、互相需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必须要以科学化为依据。科学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诉求和趋势,也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高扬科学精神,运用科学的理论和规范去揭示、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规律,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以科学理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方向

以科学化为依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首先就要以科学的指导思想引领理论创新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根本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绝对化,不是要在理论创新中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结论,而是要以其作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切实研究新情况,认真解决新问题,科学总结新经验,不断形成新认识,努力开辟新境界。

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理论创新的方向,尤其不能忽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便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党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最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运用于现阶段的新的实践,探索和解决所遇到的新的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同时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引领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二)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廓清理论创新的路径

以科学化为依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就要以严谨的科学精神来廓清理论创新的路径,即遵循学术规范,运用学术思维和科学方法,夯实理论基础,拓展宏观视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遵循学术规范,运用学术思维和科学方法。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还存在着学科界限模糊、定位不清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论创新中明晰学科内涵与定位,严守学科的边界,搞清楚学科的本质和归属,沿着学科的内生逻辑并结合外在条件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切莫出现“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荒唐事。同时,进行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必须运用学术思维。也就是说,要秉持慎思明辨的学术态度、追本溯源的学术精神、求是创新的学术情怀,真切关注重大理论问题,切实关注重大现实问题,认真负责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探求问题、创新理论当然还需要科学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丰富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也积极吸收和借鉴了其他相关学科如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加强自身研究方法论的建立,也就是研究范式的研究。应该看到,当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方法的研究颇丰,但研究范式和规范的研究还很薄弱,制约了科学推进理论创新之路。同时还要改善调查研究的方法,改变以往调查研究信度和效度低,难以说明问题的情况。要立足自身,博采众长,以为己善,以丰富且科学的研究方法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

夯实理论基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建立起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与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史等基础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等要素结构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也看到,学界在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上还存在着诸多的分歧与争议,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建构的本质问题、基本范畴问题、学科定位问题等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问题,一个学科的基本范畴的成熟是学科理论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迄今为止学界对这一问题开展了较为丰富的学理研究,但究竟哪些范畴是基本范畴或主要范畴,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是我们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在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化对于研究对象、规律、方法、环境、价值、功能、范畴、范式等的研究。在对这些原理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既要向抽象提升,也要向具体下移,既要将研究成果真正上升到原理层面,成为一定时空条件下敲不烂的理论内核,也要使理论真正能够贴近实际、贴近鲜活的现实,从而真正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6],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才能够建立一个真正科学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拓展宏观视野。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视域还主要集中于微观领域,即对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内化与外化、疏通与引导、目标与机制等部分、局部问题的研究。微观领域的研究虽然帮助我们确立了研究框架,但同时也桎梏了我们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使得理论在面对整体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时缺乏阐释力和有效的应对能力[7]。因而我们要拓宽研究的视野,对宏观问题进行整体考量与把握,在微观研究的理论成果及继续深化探索之上,向外延伸,关注整体,关注社会,关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引领和维护等重大问题,不仅要实现已有理论体系内部的理论生长,还要实现体系之外的延伸创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基本原理。

(三)以科学的理论和规范揭示、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简介》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8]但是翻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类教材,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都是单独的重要一章,几乎都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意识活动,它的运行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但是具体到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什么,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几乎都语焉不详。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所要面对和研究的重中之重。以科学化为依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就要以科学的理论和规范揭示、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以科学的理论和规范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是现成的,需要专业的研究者通过对于经验的抽象概括,将具体的经验上升为一般的规律,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揭示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科学化的问题。以科学的理论和规范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就要求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首先要自觉地探索、建构和统一学科的研究范式和学术规范。在形成研究范式和规范的基础上,在科学的理论和范式规范的引导下,在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前提下,形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的合力,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问题进行深入的、系统的、规模性的求取,早日达成有学科特色的规律问题共识。

以科学的理论和规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揭示的基础上,在规律运用到具体实践活动之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科学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真正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才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科学有效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掌握属于人才培养科学化的问题。培养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人才培养科学化的中心,为了使被科学揭示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就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环节和培养方法,以期达到令人满意的人才培养效果。

以科学的理论和规范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规律的运用是规律揭示和掌握的归宿,而规律的运用指向的是运用的效果问题。规律运用的效果如何,不仅是对规律运用是否科学的检验,也是对规律揭示和掌握的科学性的检验。规律的运用问题是学界研究和探讨最为丰富的部分,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和过程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当前除了要继续加强规律显性运用的问题研究,尤其还要注重规律隐性运用、渗透运用的研究。规律运用问题的复杂性必须要通过科学的理论和规范,系统性地对运用问题进行研究,而不能是碎片化、零散化推进。只有以科学的理论和规范揭示、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才能够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学之基,才能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科学化建设,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四、以以人为本为理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证明,只有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真正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的统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才能够真正做到从思想上掌握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才能够真正发挥党的工作“生命线”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根本理念。

(一)对“人”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基点

以以人为本为理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就要把对“人”的研究作为理论创新的基点,要加强对人的思想变化、认知特点和实际需要的研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加强对作为个体的人,对人的共性变化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样化,人们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显著增强,人们已成为有着充分的自主意识和选择自由的自为主体;人们的认知特点更加复杂,基于社会影响与自我反思的认知目的与动机更加多样,认知过程的分析和掌握的难度更大,认知结果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人们的实际需要也更加多元,人们不仅有精神追求,亦有物质利益的实际需要。这些变化和趋势在每个个体身上都是普遍存在的,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要正确认识并充分考虑这些新的变化和趋势。针对社会发展中人们思想的多元化,要着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主导与思想多元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引领和统摄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研究。针对人们认知的复杂性问题,要积极借鉴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学中与认知和接受等问题相关的理论的学习,丰富学科交叉研究的理论成果,提高学科交叉研究的理论成果转化运用的成功率。针对人们实际需要多元的问题,要实现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辩证统一,“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9]。道德原则一旦离开物质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10]。要在坚持物质利益原则时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接地气的同时不偏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功能。

加强对作为群体的人的研究。过去我们过于注重对于微观领域、对于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而对于群体的整体把握则明显不足。进入新时期,社会分层愈加明显,人们的群体性特征更加突出,仅仅将研究的视域局限在个体之上,就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领域的低效。必须在加强微观研究的同时,把群体以及群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作为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从群体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出发,确定内容,选择方法,考虑群体对象的可接受性。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既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也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不同人群、不同阶层以及不同场所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既要注意针对不同道德觉悟的人们提出不同的行为要求,又要注意鼓励他们向更高的道德层次努力攀登[11]。不分人群和层次而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个人,显然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虚化落空。思想政治教育在多数情况下难以对每个个体都做到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但对于群体而言这是可以实现的,符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基本要求。这些个人与群体的变化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迫切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这些变化融入理论创新中,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个人与群体的思想、行为规律。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价值归宿

以以人为本为理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就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价值归宿。党和政府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本质上要求“社会对人的潜在才能的发展、对人的个性的发挥、对人的整体素质的优化、对人的专业的变换提供最有利的条件”[12]。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当下阶段的具体呈现。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党和国家在顶层设计环节对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临的直接关照;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它必将长期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

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为重要的任务就在于精神建设,特别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法宝,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方面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依然面临许多重要而迫切地问题,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培养方面,依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13]。面对思想领域和政治观念领域的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和工作者都要不断思考解决的途径,并努力地在实践中取得实效。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领域产生的新观点、新对策、新途径、新方法等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抽象,提炼出新的理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实现方式。

(三)实践着的人和人的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依托

以以人为本为理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就要把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和人的实践活动作为理论创新的重要依托。理论创新以人的实践为始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还要以实践活动着的人及其丰富的实践活动为依靠和依托。只有依靠并根植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够破解理论创新的难题,提升理论创新水平。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要依靠实践活动着的人。这个“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所依靠的,最主要的就是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研究者和工作者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离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理论创新的基石就将被撼动,理论创新的动力就将枯竭。加强研究者和工作者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首要的是确立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规格,即造就什么样的人才队伍的问题。只有确立好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规格,才能够明晰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当然,仅仅确立规格是远远不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还涉及到培养建设体系的确立、培养建设方法的创新和培养建设路径的选择等各方面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是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所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理论创新的方向。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造就兼具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能力、兼具理论建设与实际应用视野的优质人才队伍,才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要根植于人们丰富的实践活动。离开人们的实践活动,坐而论道,空谈创新,把研究变成从书本到书本的教条化、体例公式化的研究,理论创新活动就会形同空中楼阁的营造而没有着落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必须看到,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形成正确思想认识的来源,也是理论创新的根基、动力和源泉。只有在以人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才能够感知到种种社会思潮的变动态势,才能体味到各种思想认识的发生演变,才能发现实践活动中的前瞻性、导向性问题,也才能为理论创新开辟道路。因而我们要尊重人们的实践创造及首创精神,要让实践精神得到张扬。正如恩格斯所言,成为引领思想前进的巨人,“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有人用舌和笔,有人用剑,有些人则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全面的人的那种性格上的丰富和力量”[14]。唯有张扬实践精神,将实践活动与思辨活动充分结合起来,善于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汲取经验,总结人们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优秀经验,并将它们抽象深化为规律理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当创新,也需要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创新,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我们才能够真正以问题为导向,发现真问题,科学地分析并解决真问题;我们才能够真正以科学化为依据,使理论的建设合乎理论发展的内生逻辑,合乎科学方法和学术思维与规范的要求;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无数有担当、有志向的学者紧密地贴合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聆听时代需求,聚焦时代课题,整合时代成就,孜孜不倦,奋发有为,勤勉踏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推到新的高度。

[1]王易,刘莅平.近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14,(2):76-83.

[2]韩华,王树荫.唯物史观视野中的思想教育理论创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140-145.

[3]沈壮海.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40-46.

[4][5]陈先达.寻求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和谐——关于人文科学性质与创新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3,(6):14-24.

[6][7]沈壮海.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升级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创新论坛”上的发言[Z].2015-12-12.

[8]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Z].2005-12-23.

[9][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

[11]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与理论创新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4):3-6.

[12]陈先达.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1-8.

[13]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8-21.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2.

(责任编辑:黄立清 郭诗平)

G641

A

1674-9618(2016)04-0003-11

王 易,女,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重大委托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的阶段性成果,是“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学科理论政治
【学科新书导览】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