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健康活动课分享环节的设计
2016-03-18谢凤滨
谢凤滨
浅析心理健康活动课分享环节的设计
谢凤滨
分享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上好心理活动课的关键点之一。通过分享,每个人可以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又可以分享别人的观点,一方面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注意分享环节的设计,让心理活动课不仅是一门课,更能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分享环节的设计要点,为提高心理活动课的实效做贡献。
心理健康;活动课;分享环节
一、心理活动课分享环节的重要性
课堂上,心理教师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活动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活动的感受,他们一般没有联系自身的经历或经验。心理健康课程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学生本人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标是应用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和知识,来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成长所面临的困扰和心理行为问题,使学生心理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中职学校的学生很难也没有必要掌握心理学专业的概念和知识,应是以学生的心理成长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调节心态、完善人格。因此,在心理活动课上,要注意分享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发现自己并不独特,增强与集体的一体感,同时让学生相互学习,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同时,要把真诚的表达和领会别人的表达培养成一种生活能力,学会在交流中获得心理的成长。从这种意义上看,分享的过程既是独特的情感体验过程,又是生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过程。
二、心理活动课分享环节的设计要点
(1)心理活动课的分享环节要注意创设特定的心理环境
心理活动课如果不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交流思想,它就不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窗边的小豆豆》中“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给笔者很深的印象,这体现了一种平等的教育。心理活动课要树立人人平等、全体参与的理念,不仅是人格平等,还要机会平等,发扬教学民主,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最佳心理场所,使学生真正能够畅所欲言。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像两个星球相互绕着运转,谁都不能偏离“以心为中心”的中心。以学生的心为中心,兼顾班里的每一位学生,不论性格外向内向、乖巧调皮、成绩好差,都应给予同等机会。学生表露的内容只要是真实的想法和情绪情感,就应该得到接纳和鼓励。这既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话,便于其保持心理平衡,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思想情感状况,有助于交流思想、相互启发。
(2)心理活动课的分享环节要注意课堂调控
心理活动课有其自身运作的规律,需要遵守情境体验、动感第一、多元互动等基本的原则,这衍生了让心理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活跃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又抵挡不了学生高涨的情绪;一方面需要教师具有亲和力,另一方面又要压得住阵场。心理活动课的分享如不加以引导,学生可能会很随意、漫无目的地谈天说地,课堂很可能成为闲聊的场所,因此,教师要注重讨论的针对性、引导性与实效性。同时,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要分情况处理,对一些无心的学生,善意皱眉,表示不赞同;对一些有意的学生,要“坚定”地制止。
(3)心理活动课的分享问题要有开放性
在心理活动课中,如果必须问问题,它们应该是开放的。封闭式的问题切断了交流,开放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交流。所以,想要打破学生只以简单的几个词来回答教师问题的局面,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具有开放性,避免单纯的“是”或“不是”,这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勇于袒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所以,让学生分享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既可以令学生感到被重视,进而激励他们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体会,从而有效实现从知识性教学向情感性培养的转变;又可以帮助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收获更多信息,从而提高心理活动课的实效。
(4)心理活动课的分享问题要巧妙运用投射作用
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所以在设计分享问题时可以通过投射了解学生更真实的想法。设置问题时避开“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这种设问,学生可能会考虑老师的心理动向、心理需求和道德认知,说一些迎合教师的答案。这样,教师可以或多或少地从学生的投射心理中读出学生的深层思想,进而能从学生的分享中再作探究,促进学生再度思考,提高心理教育实效性。
(5)心理活动课的分享环节要注意强调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体现学习的活动性。开展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强调合作学习的原则,如积极参与,对小组、对班集体负责,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聆听他人的观点,不要嘲笑他人。表达者应该真实、自然、个性化、有感而发,倾听者应该接纳、领会、无批评、有回应。同时,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合作式学习,在适当的时间内变换合作对象,使之了解更多的同学,增强合作能力。学生还需要经常总结在合作学习中的收获与体会。
三、结论
通过创设特定的心理环境,以学生的心理成长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分享中,增强与集体的一体感,把真诚的表达和领会别人的表达培养成一种生活能力,学会在交流中获得心理的成长,提高心理活动课的实效性。
[1]曹梅静,王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4.
[2]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编写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13-316.
[3]俞国良.心理健康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9:5.
[4]林卫平.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136.
[5]姜企华.心理课小组讨论要实现高效[J].现代教学,2009(03).
[6]阳志平.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36.
责任编辑 何丽华
2016-03-21
谢凤滨(1986-),女,开平市机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学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广东 开平/529300)
G712
A
1005-1422(2016)05-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