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阈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016-03-18谢晓默
谢晓默
新媒体视阈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谢晓默
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环境,充分运用新媒体对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大意义。立足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实证调查分析,创新教育教学形式、探索参与式体验式教育手段、完善全方位网络巡视员制度、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机制,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手机使用率达83.4%。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以其直接、实时、交互、动态、快速、海量传递各类信息的优势冲击传统媒体,并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产生巨大影响。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掌握较多科学文化知识而又朝气蓬勃,同时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一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是新事物的易接受者,也容易接受不良信息,因此,在新的阵地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用历经实践检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大学生头脑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以科学的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培育正确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各种网络与社会思潮,才能有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二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履行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面对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和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高校要担起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要强化社会科学研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理论成果与社会各个方面结合起来,接地气、进课堂、入生活,在新媒体上第一时间发出正面宣传声音,并通过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的宣传与践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三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应对各种挑战的必然选择。据中国青年报针对本科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上都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对主导性的公德规范大多数也是认同的,但同时也不否认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系列边缘化价值观倾向2,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不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识模糊。3因而,深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必胜信念,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和信心,形成道德自律意识,并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明辨是非,宣传青春正能量。
二、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与分析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与实践访谈的方式,选取福建省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0份,回收5832份,回收率97.2%,有效问卷数5733份,有效率95.55%。
(一)现状与问题
一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新媒体的传播多元化冲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新媒体以其数字化、融合性、交互性、即时性、个性化、隐匿性等特点,日益成为传播社会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加之,大学生们大多追求个性,强调标新立异。这种价值主体的自我化,虽然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个别大学生对义工活动、社会服务等看不到眼前利益的“奉献”不屑一顾,只是一味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眼前利益。如果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没有及时、积极、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法真正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也就无法确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二是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无时间、空间的限制,且手段简单速度变快,但一些反面信息消解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是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新媒体化势不可挡。新媒体的开放共享性,同时为一些负面信息的传播扩散提供了温床,产生了一个信息垃圾场。就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认知,对于其内涵和要求有初步的了解,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全面深入的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查显示,虽然现在认同度较高,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的复杂环境。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日益多样化,学校要加强方式方法的创新,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应用方式诸如博客、对等互联、社交网络、搜索引擎、手机报、手机短信等不断涌现,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创造了新途径。在对大学生对学校教育情况满意度调查中,对于近年来有关部门表彰宣传的大学生典型,有40.35%的学生认为“是大学生的优秀代表,能起到一定的榜样示范作用”。34.14%的调查对象最喜欢的日常教育活动形式是社会实践,接下来依次是看电影、演出、专家讲座等。经过学校多形式、多载体、个性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整体满意度较高,整体思想状况健康、积极、向上,同时大学生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特征明显,利用新媒体的机遇开展个性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有可为。
(二)原因分析
一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不足。随着新媒体在社会中广泛应用,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利用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当前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实效性不够明显。重建设轻维护,高校纷纷建立了学校网页、学院网站,也建立了官方微博、微信,但是不少学校在网络上的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发布滞后于小道消息,且新媒体管理比较混乱,很多学校没有设置专员管理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重形式轻内容,大学生喜欢的图片与视频形式比较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不够生动,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重硬件轻软件,有的高校满足于建立新媒体平台,却忽视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实实在在的应用软件,诸如微信上的APP程序,利用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寓教于学的形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接踵而来,各种思潮借用新媒体涌入高校校园,影响大学生价值观选择 。这些问题党和政府也正在逐步解决,但由于大学生自身生活经验缺乏,社会阅历欠缺,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时容易陷入彷徨,甚至对党和政府信心不足,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中国梦产生动摇,并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及时性传播负能量。 三是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但是随着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西方国家利用其新媒体技术优势,加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比如,国家抓住社会发展中的个别不和谐因素,如个别政府官员腐败、教育发展不平衡、医疗纠纷、房价高涨等问题,在网络上引导舆论并添油加醋,想引发大学生对党和政府不满;更有个别西方国家利用国内民族关系中的问题挑唆和制造民族矛盾,运用QQ群、微信群等工具开展民族分离活动,极力煽动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反对政府。这不仅危害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安全,也给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三、新媒体视阈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利用新媒体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渠道教育,创新教育教学形式
运用新媒体开展主渠道教育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然要求。一要转变理念,勇于尝试。利用新媒体创新思政课教学,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开展教学互动,如利用QQ群、微信群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教师主要是在其中引导讨论并做最后的总结,其中可以穿插爱国主义的视频和图片,有利于学生在思考借鉴后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二要丰富内容,生动教学。要在新媒体这一高速路上打造更多的学生先进榜样和道德模范典型,4让其通过新媒体感染和影响大学生。要开拓视野,善于利用新媒体借鉴世界文明的成果,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引入优秀的MOOC公开课材料,丰富课堂教育的内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世界前沿知识载体上熠熠生辉。三要加强实践,知行合一。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用中学、学中用,才能深入了解国情,才能活学理论,并在实践中自发的学习和思考,在不断地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完善和发展自己。5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与快捷性,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用学会自身的言行感染大学生,又要善于运用新媒体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即时指导和交流。
(二)运用新媒体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探索参与式体验式教育手段
一是充分利用社会网络主流媒体。要依托诸如新华网、人民网、易班网等主流网上媒体的资源、品牌、技术和人才优势,主动与其对接或链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努力使新闻网站或微博微信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骨干力量。6二是努力建设学校新媒体平台。如福州大学推出“移动校园平台i福大”集成了校园师生常用的主要功能,得到师生的好评;要鼓励政工干部开设个人博客、微博、微信,解决时间空间矛盾,随时随地互动;定期编发校园新闻、理论学习、讲座求职信息、学习经验交流等内容的手机报、电子杂志,架构平等自由沟通桥梁。三是全面创新宣传教育方式。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和活动点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利用校园手机报、微推荐等工具或APP,把有图有真相或小视频、微电影等高大上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引导支持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网络7,用优秀教师的高大形象和正面言论引导大学生德业双修。
(三)推进学校、朋辈、家庭、社会基于新媒体协同育人,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使学校、朋辈、社会、家庭基于新媒体形成合力,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建立四位一体的教育机制。一是善用新媒体开展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育。学校要充分借鉴新媒体带来的技术成果,发挥教育者的教书育人的优势,让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理想信念,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的道德基础,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二是有效利用新媒体加强朋辈教育。充分发动学生参与新媒体建设与管理,成立新媒体协会等社团,建立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如福州大学在线下建立学生骨干讲师团、线上开展我的中国梦大讨论,广泛联系一批校园新媒体活跃学生,选树一批践行典型,营造比先进、学先进、当先进的积极氛围。三是形成基于新媒体的社会舆论制约和道德机制。社会的良好氛围与文明的网络环境能让大学生提高道德自觉、抵制不良思想,要让“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声响遍社会各个角落,和谐网络社会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潜移默化营养剂。四是建设文明和谐家庭教育氛围。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特别是健康人格的培养,要让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善学、善用、善待新媒体,从小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中华民族美德和网络公德,大力弘扬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总之,学校、社会、家庭要顺应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树立“一盘棋”意识,引导大学生学会对各种新媒体信息进行客观的解读和准确的评价,激发正能量,共筑中国梦。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新华网,(2014-07-15).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2/23/c_118674689.htm.
[2]刘晓云.大学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N].光明日报,2014-07-02.
[3]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4]刘邵宏.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N].光明日报,2014-07-02.
[5]胡冠南.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D].南昌:南昌大学,2012.
[6]杨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J].青年科学,2013年12期.
[7]袁贵仁.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N].光明网,2014-7-20.
注:本文系2014年福建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立项重点课题(编号闽政研2014-A3)、2014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049)阶段性成果。
[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责任编辑:赵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