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历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以贵州某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2016-03-18杜志明瞿小娟
杜志明 瞿小娟
(1.安顺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2.安顺学院图书馆,贵州 安顺561000)
应用型本科院校历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以贵州某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杜志明1瞿小娟2
(1.安顺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2.安顺学院图书馆,贵州 安顺561000)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新建本科院校历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表现在:培养目标宽泛,专业特色不鲜明;课程设置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区别不大,缺乏创新;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忽视新教法的运用;课程考核与评价形式单一,难以全面反映教学效果。对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教学改革力度,优化历史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史学专门人才奠定基础。
应用型本科;历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近年来,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根据学校转型发展和学科建设要求,对历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在课程设置方面已有不少进步,但因多种因素影响,仍存在不足。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历史专业人才培养要从学校生源实际出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优化现有不合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教法研究和改革,创新课程考核机制,构建体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为造就合格的史学高级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文章拟就贵州某新建本科院校(以下简称A校)为例,对该校的历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分析和反思,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以求教于方家。
一、历史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与反思
1、培养目标宽泛,专业特色不鲜明。据调查,A校对历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德修养、具备历史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技术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为国家机关、新闻出版、文博档案等行政及企事业单位培养地方文史工作者。不难看出,这一目标定位既宽泛又重复。首先,该人才培养目标所体现的就业方向几乎涵盖大部分文化教育机构,而且对“国家机关”也没有限定。所谓“术业有专攻”,任何一门职业在知识上都有相应的专业要求,比如新闻出版业对应的专业人才有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等,文博、档案业对应的专业人才有考古与文博专业、图书情报与档案专业等。历史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不可能涵盖以上各专业课程,也就难以培养出适应众多行业的人才。其次,从文字表述上,稍显重复。很多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文史工作者,反之亦然。
在专业特色方面,其文本描述是:本专业扎根黔中,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以培养地方教育和地方文化建设应用型人才为主,在挖掘和宣传地方历史文化、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等方面形成特色性的地方优势。从中我们基本看不出何为特色,难道“地方”就等于特色?专业特色换言之也是专业优势,即其他同类高校同一专业所不具备的。地方性虽也有一定独特性,但要上升为办学特色,还需进一步凝练。
2、课程设置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缺乏创新。为支撑和适应人才培养目标,A校在历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安排如下。一是体现历史学科属性的专业核心课程:古代汉语、中国历史文选、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西方史学史、考古学概论,主要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历史学基本研究方法。二是体现专业延伸和职业发展的方向课程:方向之一是历史师资教育,开设心理学、教育学、普通话、中学历史教材教法等;方向之二是地方史,开设贵州史、西南民族史、明清史、黔中历史文化、方志学概论等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服务地方的文史工作者;方向之三是断代史,开设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唐宋史、明清史,本方向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史学基础知识和史学方法论以及学科前沿知识,为高级中学培养优秀历史教师、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优质生源。三是体现“宽口径、厚基础”以及职业发展方向的的选修课程,前者包括人文社科诸基础课程,如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哲学、法学等;后者又有图书情报学、旅游学概论、民俗学、面试技巧、办公自动化等。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方向,另设提高、扩展课程,如世界史、历史地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近现代史政治思想史、科学技术史、中外史学名著研读、史学论文写作与指导课。
从专业核心课到方向课、再到选修课,课程体系基本成龙配套。但从具体课程设置来看,除去几门地方性课程之外,其他课程设置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历史专业课程设置严重雷同。尤其是“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更是向高水平大学看齐,却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不相适应。
3、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忽视新教法的运用。如今的教学教法改革不断推陈出新,日新月异,但有的教师仍固守陈旧,不愿学习和运用新教法、或通过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虽不起决定作用,但对人才培养规格却有着重大影响。目前A校的历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基本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而且“满堂灌”现象比较突出。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课堂一般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讲授时间较长,占到一节课总时长的五分之四以上;二是学生课堂参与性不高,学生既不会积极思考问题,更不愿回答问题;三是PPT课件形式比较单一,文字为主,再加几张照片做点缀;四是有的教师无法脱离课件讲课,基本是在念课件。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态度普遍比较差,教学效果也不好。
4、课程考核评价形式单一,难以全面反映教学效果。课程考核与评价不仅是终结考核,还应是过程考核。A校现行的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比较单一,注重终期考核而轻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该校的课程教学评价主要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必修课一般以考试的形式进行,“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考勤成绩以及期末考试成绩,以百分制计,各占20%、10%和70%。”[1]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平时成绩比例偏低,学生期末考试压力大;期末考试又以闭卷考试为主。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弊病多,“一张期末考试卷即可判定乾坤,同学之间彼此传抄、复印各种与考试相关的资料,不仅缺少个体化思考,而且也不能真正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目的”[2]。选修课一般通过考查来进行考核评价,所谓考查,不过是多增加一次平时作业而已,而且多为“开卷”学生只要完成既定任务,基本都能通过。
上述考核评价形式,不论是考试还是考查,都毫无例外地重期终而轻平时。其实,大学课程考核,平时的学习过程比一次期末考试或期终考查更重要,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一种监控。我们应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多方面、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率。
二、历史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历史专业到底应该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似乎还没有统一答案。从我国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来看,首先,应用型本科人才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应用型本科人才应是面向一定的经济社会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再次,应用型本科人才应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不过,我们在进行历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时,还应该遵循几条基本原则:一是切忌照搬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格;二是不能将历史专业与其他应用技术型专业相提并论;三是与兄弟院校相比,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根据以上原则和要求,从A校的实际出发,可将历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表述如下: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历史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相关知识,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能胜任中学历史相关课程教学及基层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该培养目标可分三个层次来解析:第一层次概括综合素质;第二层次突出专业素质;第三层次表明就业方向。与原来的培养目标相比,表述更简洁、明确,而且更加符合新建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实际。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创新。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须对原有课程进行优化组合与创新,构建“以应用为导向,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此外,在科学分析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发展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基础上,设置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课程以及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构建体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首先要控制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总学时和总学分,为实践教学和学生自由发展留足空间;其次加大课程优化组合及课程群建设的力度,合理区分好中国史与世界史、通史与专题史等课程之间的关系,注意课程间的相互衔接,避免课程和内容的重复;第三要更新教学内容,将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到教学中,增设史学前沿课程;最后要避免教学计划因人设课或因无人而不设课的做法,制定教学计划要有前瞻性和稳定性,凸显专业特色。
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课程设置,要坚持“有用、适应、够用”的原则,精选课程和教学内容。“专业能力是指从事专门职业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按照专业规格接受基本的专业教育所要培养的能力;而发展能力是指在专业能力优化和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提高专门职业活动效率的能力,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较强的迁移能力。”[3]就历史专业而言,可分为三个模块,即专业能力课程、发展能力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专业能力课程设置应包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史学概论、历史文献学等课程。发展能力课程可以设置两个模块:一是教师教育类模块,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普通话、教育技术、中学历史教材教法、中学历史实践教学研究等;二是行政职业类模块,包括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秘书学、法学、中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社交与礼仪等。综合实践课程应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项目。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既考虑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兼顾职业发展要求,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力度,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3、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的创新。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的创新,首先要考虑改变以往那种过度依赖期末考试来考核学生的办法,加强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以动态的过程性考试取代静态的终结性考试。在现有教育条件下,我们可以采取“平时成绩+阶段考核+期末考试”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注重考查学生课程学习的平时表现,包括出勤、纪律、学习笔记情况等;阶段考核是指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采用作业、研讨、论文、实践教学活动等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教学信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既鼓励了平时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也警告了部分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打击了在学习上投机、钻营的不良风气。
即使是期末考试,也要改变命题形式和方式。各主干课程应建立题库,由教师单独命题改为教研室集中命题,坚决防止个别教师为提高成绩、掩盖自身教学缺陷而泄题、漏题的可能。题目设计要注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给学生提供思想自由的机会和可能。“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因此,考试题目除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外,还要尝试选择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推理,培养创新能力。无论什么题型,应尽量降低机械记忆的得分手段,提高思维能力在考试中的作用。这种成绩评定方法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学风。
4、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手段上,传统课堂教学的“粉笔+黑板”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来说远远不够。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传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诸多优势,多媒体教学也日益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相对而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最主要的优势在于能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课后反复自学,可以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一本教材、一份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从高校管理者到教师、再到学生,都要改变教育观和人才培养观。调查发现,传统的班级授课存在许多问题和障碍,如:不同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学生必须在同一时间内学习相同的内容,学生无法就疑难问题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难以持久持续等。如果在课堂讲授中结合小组研讨,则可以避免这些缺陷。
“小组讨论与合作性学习相结合”的课堂组织形式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更重要的是“授渔”,即教会学生获取知识与创造知识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研讨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内部分工与协作,提前去查找资料,培养沟通合作的能力;通过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撰写项目报告,锻炼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敏感性和注意力;通过对史料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这种在共同学习过程中的能力训练,缓解了主动“灌输”式教学与被动接受式学习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合作性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各种能力的锻炼,在各讨论组中,学生有充分发挥思考、充足学习的时间,具有不同知识和能力基础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并进一步培养自己的个人特长。通过这种教学组织活动,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能较快适应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要。
结语
创新课程体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实质上是对历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重组。以课程设置来支撑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目标来影响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良性运转。尽管A校的历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它的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和用人单位的检验。为此,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不断吸收其他高校的有益经验,开拓思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史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开辟一条可供借鉴之路。
[1]杜志明·论高师院校历史专业人才培养[J].安顺学院学报,2014(04):60-62.
[2]徐奉臻·教学改革: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4.
[3]胡健,谭伟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38.
[4]钱国英·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62.
(责任编辑:李昌礼)
A Research about Construction of History Curriculum System in Applied University——For Example a New-built University in Guizhou Province
Du Zhiming1Qu Xiaojuan2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shun University,Anshun561000,Guizhou,China) (2.Anshun University Library,Anshun University,Anshun561000,Guizhou,China)
Under the perspection of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the set of history curriculum system in new-built local universities is unreasonable, displays in: a broad training goal, unclear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distinction on curriculum is little comparing with comprehensive and research university, lack of innovation; The teaching method is more traditional, ignoring the use of new teaching methods; the Form of examination and assessment on course is single,which difficult to fully reflect the teaching effect. The newly-built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carry out reform on teaching, optimizing the system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further revise and improve the scheme of talent training ,layjing the foundation of trainjing high quality and applied talents.
applied university,the major of history,curriculum system,construction
2016-08-28
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专项支持安顺学院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高师院校文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杜志明(1975~)男,汉族,江西萍乡人,安顺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 2.瞿小娟(1970~)女,黎族,贵州织金人,安顺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G640
A
1673-9507(2016)06-00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