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视阈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2016-03-18马晓马莹
马 晓 马 莹
(1.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7)(2.淮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安徽 淮南232001)
德育·教育科学
儒家文化视阈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马 晓1马 莹2
(1.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7)
(2.淮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安徽 淮南232001)
文章通过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的发掘,紧扣儒家的仁爱精神,论述当代大学生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主题做出了具体化解读。
儒家思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引言
2015年11月10日,教育部党组发出《(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教党[2015]36号)[1],提出要准确把握全会作出的“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部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开展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联系起来,对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主题做出了具体化解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文化一向注重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培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思想,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更是把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完善和提升作为首要任务。挖掘和萃取儒家思想的精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当代大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
早在两千多年前,《礼记·大学》篇就开宗明义地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大学的教育宗旨和教育方法围绕着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大纲领展开,“明明德”是基础,“亲民”为其过程,“止于至善”是最终目标。其中,第一条纲领“明明德”是最关键也是最根本的,它是达到“至善”目标的基石。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光明美好的品德,“明明德”就是要将我们自身的光明品德发扬光大、昭示于人,从彰显自己美好的品德出发,进而烛照他人,感召并帮助周围的人们不断地自新,从而达到人人道德极大完善、社会至高和谐的最终目标。而实践“至善”这个理想的具体路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意念真诚,内心端正,然后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才能培养出发,先做到家庭的和睦,进而达到国家的治理,最后完成“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在这“八条目”中,“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具体方法和途径,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修身”的最后完成。
需要强调的是,儒家“重德”的同时,并不“轻才”,“格物”、“致知”同样是修身的必要条件。不过,儒家强调德在才先,正如《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所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3]10一个人最重要的学习是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高,只有在道德完善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学习文献知识,提高个人能力。儒家一贯提倡的诗教、乐教,其目的也是陶冶性情,培养道德。“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160,让人们从本能出发,从内心的情感出发,自觉地宽仁爱物。在儒家看来,才能与技艺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育人的首要任务在于育德。“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44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在的道德,光靠外在的礼仪和音乐是不可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乐教与诗教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与手段。从总体上来说,“大学之道”强调的是道德本位,其核心内容都是围绕着道德的培养和完善展开的,以“德”为根本,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从而达到天下的大同。
儒家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与当代大学的教育方针是基本一致的。当代大学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其中德育在高校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而且党的教育方针中也明确规定要把德育放在主导地位。因此,当代高校不仅要培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健康体魄的人才,更要具备社会主义道德。只有具备了相应的道德,才能担当其社会责任,个人的知识技能才能真正地服务于社会。
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代大学教育虽然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响亮口号,但在教育实践中往往出现重智育、轻体育、忽视德育的现象。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社会经济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现象在大学生身上都有所反映。如何更好地完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的方法和路径。因此,深入研究传统儒家教育思想,赋有其时代内涵,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规律,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德育的核心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和价值观。儒家认为“立德”的关键是仁爱精神的培养。《中庸》明确阐述道:“仁者,人也”,把仁爱精神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对仁爱精神极为重视,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了105次之多。何谓“仁”?孔子只简简单单地回答了两个字:“爱人”。虽只两字,却言简意赅,意蕴深远,蕴含了儒家的道德思想、社会理念及以人为本的精神。《说文解字》道:“仁,亲也”,段玉裁注释道:“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仁从人从二”[4],人与人之间相依相耦、相亲相爱的情感就是“仁”。仁既然是爱,那么这种爱源自何处?首先来自于血缘亲情,即“孝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4仁爱精神始自孝悌,却并不止于孝悌,而是推己及人,扩而充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这种血缘之爱加以放大,成为“泛爱众”的人间大爱,这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中的爱祖国、爱人民是一致的。
仁爱意味着尊重与平等。“爱人”就是要遵循尊重与平等的原则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字从人从二,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平等相待。仁爱不仅是从自我出发,亦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相互关爱,彼此尊重,尊重他人生命,维护人格尊严,实现社会价值,这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相处之道,孔子称之为“忠恕之道”。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成就一番事业,但不能因此去损害他人的利益,而应尽己所能帮助别人,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也帮助他人,从而达到“双赢”“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134,这就是“忠”。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应该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从仁爱精神出发,本着“忠恕”的相处原则,不仅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成就他人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平等、相互尊重、和谐相处之道。按照尊重与平等的原则处理好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原则。
仁爱意味着奉献与牺牲、信念与责任。“爱人”就是一切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处理社会、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坚持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的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社会、集体的利益。“克己复礼为仁”,要想维护社会的和谐,我们每个人就必须约束自己的欲望,有所牺牲,有所奉献,这正是仁爱精神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的奉献与付出,甚至是牺牲个人的利益。如果没有为了人民的利益奉献一切的坚定信念与敢于牺牲的勇气,根本无法将仁爱进行到底。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犯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承担责任的勇气。尤其是在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我们还能否坚守自己的信念毫不动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3]76,时时恪守仁爱的信念,没有丝毫的悖离,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一以贯之地坚持“爱人”的信念,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儒家把这种遵守道德规范、一以贯之的行为称为“中庸”。“中”,行中道,行为合乎规范,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对道德准则的把握与实践。“庸”本为“平常”之意,宋儒将其解释为“守常”,即对道德原则的坚持。孔子盛赞“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3]132认为“中庸”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当然,“中庸”并不意味着缺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却要具备获取成功必备要素,既坚定的信念、直面困难的勇气、敢于担当的决心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只有从“仁爱”出发,树立起正确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能够肩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奋发进取,无私奉献,将自己所学回报社会,创造出有意义的人生。
儒家所崇尚的仁爱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上的价值准则“爱国”、“诚信”、“友善”是一致的,当代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应当是培养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在我国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要着力引导高校学生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反对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从儒家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赋有其时代价值,并运用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是对高校“怎样培养人”的命题做出的具体化解读。
结语
梅贻琦先生在1931年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发表演说时谈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今天的大学,固然是高楼林立,现代化教育设施齐备,但要想真正培养出胸怀天下、德高望重的大师还是任重而道远。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当代大学教育固然能够培养出才能出众的所谓“精英”,但是能否培养出德才兼备、胸怀天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社会责任的担当者?温家宝总理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和道德力量。”[5]高校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青年学生走向社会之前最后一座思想教育的堡垒,肩负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振兴民族精神的使命。发掘儒家教育思想蕴含的当代价值,让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回归校园,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代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1]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教党[2015]36号)[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511/t20151110_218462.html,2015-11-10.
[2](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上海书店(诸子集成本),1986.
[4](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 温家宝·在纪念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1-09-23(2).
(责任编辑:李昌礼)
A Probe into Current College Ideology and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ucianism
Ma Xiao1Ma Ying2
(1.School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 232007, Anhui,China) (2.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nan Union University, Huainan232038, Anhui,China)
From distilling the current meaning of Confucianism and combing with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article asserts that Current edcation should lay more emphasis on virtue cultivation.Beca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xerts a full play in college education and provides an answer to the main issue of current college education about “whom to educate and how to educate.”
Confucianism;college students;ideology and moral education
2016-09-08
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儒家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xszh1017)阶段性成果。
1.马晓(1971~),女,江苏苏州人,安徽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2.马莹(1969~),女,江苏苏州人,淮南联合大学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教育教学。
G641
A
1673-9507(2016)06-00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