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境探源

2016-03-18程玉洁

关键词:欣赏者主观意境

程玉洁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意境探源

程玉洁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文章介绍了意境说的内涵,探讨了意境说与诗乐结合的过程,认为意境之实践源头能从诗乐结合中发现。

意境;意境说;诗乐

意境说可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范畴,历来受人们重视,其源头的探寻具有一定的价值。“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故欲溯意境之源流,便从明其含义处落笔。

1 意境说的主要内涵

意境的内涵层次明显地表现在意境的创构过程上。“写实”、“传神” 、“妙悟”的3个营构阶段首先使得意境具备了3个层次的内涵:第1层意境,作品中的艺术实境,即“境外之境”的第1个“境”,是艺术作品中的整体形象;第2层意境,是艺术作品中随整体形象而来的一种整体氛围,即作品中的艺术虚境,“境外之境”的第2个“境”;第3层意境,萌生于作品的诱发功能或导向性,与作品“宛转相关”,又深受欣赏者自身的审美趣向影响,是由欣赏者主观联想引起的深层虚境,使作品“落笔便定”后“触则无穷”。 “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境内”[2]。故意境的营构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家-作品-欣赏者”的多主体的艺术创作与接受的完整实践过程,包含着3种意识:一是整体意识,二是由有到无,先象后意,以实为虚的意识,3是欣赏者的联想意识。

2 意境说与诗乐结合

意境说作为一个诗学概念需放到中国文学的背景下探讨,中国文学“寄生性”的特点使文学的范畴模糊化,故不能全然地就文论文。中国的诗歌在传播接受上往往表现出诗乐结合的文化特征,其特征之一就是与音乐密不可分。而音乐与诗歌在实践中的结合自然就会彼此产生作用。音乐整体式的欣赏方式可作用到诗歌,因此,对意境说的另一实践之源头的探求,需要置于这样的文化语境中,故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意境说与诗乐结合密不可分。

首先,在诗乐舞画中,音乐是唯一的抽象艺术,它“放弃了外在形状这个因素以及它的明显可以眼见的性质”,其审美欣赏本身就具有由虚到虚的特点,即欣赏主体以一种整体氛围为对象进行整体上的主观把握。一方面,音乐就具备了意境说形成的意识前提之一——整体意识。另一方面,此“由虚到虚”的第2个“虚”中蕴含了鲜明的主观倾向,“耳朵更走向内,眼睛更走向外”,其“所听到的不再是静止的物质形状,而是观念性的心情活动”[3]。不仅西方,中国古人提及“音”、“乐”亦有“凡音,生于人心者也”[5],“乐者,心之动也”[5]的说法,除了可对应到创作,这亦完全可以说明音乐的欣赏——音乐的内涵来源于欣赏者主观心灵的震颤。“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而这种“主体内心生活”就包含着欣赏主体的在进行观照时种种因素造成的审美趣向。

其次,“音乐是感觉”[6]这种主观心灵的体会又让音乐具有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言性”的特点。正如雨果在《威廉·莎士比亚论》中说:“音乐表达不能言又不能缄默的东西”,这些都揭示音乐的“无言性”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通过这种整体氛围所引起的心灵的共振,“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的东西”。因此,“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它和内心生活中形式的自由关系太密切了,所以多少可以越出现成的内容之外”。故音乐“无言性”的特点能弥补语言中能指到所指的局限,导向了主体欣赏的无限延伸,使得欣赏者获得一种主观化的无限审美体验。“音乐中,存在着一条介于我们自己与无限之间的通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并非音乐的实体仍旧存在,而是音乐带来的审美体验经久不散。这种无限的审美延伸建立在作品的导向性基础上,在主观趣味的影响下,沿着万千通道中的一条无限延绵。所以,音乐的欣赏会带来欣赏者的联想意识。

而意境说作为一种诗学理论,音乐对其影响是需要通过诗乐结合来实现的,这是切合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的。诗乐结合对意境形成的影响于理论上的考量,首先,该从诗乐结合的特性上看。“音乐和诗有最密切的联系”[3],在诗乐结合的过程中,诗形象的语言赋予乐以具象,音乐也就具备了实的因素,具有了空间画面感,此时身为时间艺术的音乐就空间化了。作为一种氛围的音乐空间化后又会具有无形的特点,“在谷满谷,在坑满坑”[11],赋予落脚于形象的诗以无尽的意味,“流之于无止”[11],可使欣赏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唤醒了联想意识。再者,在欣赏方式上,诗乐结合的传播方式使得诗乐同时成为欣赏对象,人们欣赏音乐时采用的整体把握的方式会作用到对诗的欣赏上,所以诗和乐才会都是“耳所闻的时间中表现的音调艺术”[4]。同时,欲“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12],就需有创作上的“滋味”,欣赏方式的改变便反作用于创作,提出整体形象到整体氛围到能引起审美联想的要求,这就促进了整体意识的形成。因此,诗乐结合带来的审美上的影响对意境说的形成于理论上成为了可能。

其次,这种影响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有了理论上的可能,还需事实上的考辨。故对这支源头的探索还应落回实践本身。“一代之文,每与一代之乐相表里”[13],这除了佐证了研究文学问题可从诗乐结合的角度进行探讨的观点,还提示了应将其放入文学史之中,对史的考察,就需要结合文献。故应通过论述诗乐结合的历史,依凭文献来探索意境的实践源头。

“最古之诗,乃系一种歌调;最古之乐,乃系藏于诗句之中”[14],先秦时期,是诗乐结合的时代。《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8]表达了在先秦时代,诗乐是作为一门艺术被同时表现的。但是,这一时期的乐,除去艺术本身的意味,往往与“礼”结合,音乐具备更多的还是一种政治色彩,所谓“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乐成为了“观风俗之盛衰”的工具。并且“止乎礼义”明显地体现在先秦对欣赏者的要求上——音乐是政治的,是道德的。甚至“发乎情”在欣赏者这里都被遏制了,季札观乐中的感叹,发乎的情已经不是纯粹的主观心灵的情,而是政治抒情。可以说乐的政治反映是建立在“乐不可以为伪”的基础上的,由统治者沿着治国的思路延伸得来的一种体会,这一方面表明了音乐欣赏具有主观方向性,但另一方面对政治作用的突出强调,又破坏了这种主观体验。因而,诗乐虽结合,但此时与诗结合的乐非可作为意境源头之乐。至于先秦到秦汉六朝在诗乐仍相合背景下的文人重辞与乐者重乐, “诗家习其义”,“乐家传其声”。同时还需看到一方面文学自觉促使诗乐的分离,另一方面仍处在结合背景下的文学上的自觉又促进了乐的政治化色彩的减弱,这就为以后乐的本质属性对诗产生影响做了铺垫。

至唐,诗乐再度结合。首先,音乐本身的艺术特性已经得到充分的重视。据《旧唐书·志第八》载,唐太宗就曾言:“夫音声能感人,自然之道也,故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悲悦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16]这一则点明了音乐的艺术特性,二又反映了唐统治者对音乐的深知。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深得统治者的喜爱,从侧面暗示了音乐在当时发展的繁荣。同时,在这种音乐地位提高的背景下,正如白居易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中所写:“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辞。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诗乐结合表现为乐者与文人的互重。《集异记》、《唐才子传》、《碧鸡漫志》都记载着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在雪中酒楼上的赌约,这既展现了歌妓以唱名士之诗为荣,而诗人又以歌妓唱己诗为豪的现实风貌。《碧鸡漫志》亦佐之“唐史称,李贺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又称,李益诗名与贺相垺,每一篇成,乐工争以赂求之,被声歌供奉天子。元微之诗,往往播乐府”[19]。这都说明了唐代音乐与诗歌的紧密联系,在这种联系下前文所述的诗乐之间的互相作用就得以实现,实践与理论就得以契合,意境理论于唐形成完善是有这种背景原因的。至于宋以后,词取代了诗与乐结合,诗乐彻底分离开来,诗歌创作表现为“以义为用”,故严羽推崇唐诗兴趣,自是因宋诗意境去唐诗远矣。其后音乐也确与每代之文学互为表里,宋词中也别有意境,其后亦有曲、戏。“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

3 结束语

中国的文学批评理论,在一条历史发展的线索中,而作为一种历史除了与文学理论自身的继承性相关之外,还受文学的历史实践的影响,中国古代“文”的概念的模糊化又导致不可就文论文,而应于整个文化背景中论文。这种历史性、文化性,表达了从文本、文化、文献的角度,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探讨源头问题的需要,故意境之实践源头能从诗乐结合中发现。

[1]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 宗白华.美学的散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 (法)罗贝尔·布烈松.电影书写札记[M].北京:三联书店,2001.

[5] 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 (法)雅克·马里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M].北京:三联书店,1991.

[7] 老子著,张默生编.老子章句新释[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8.

[8]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9] (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0] 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1] 欧阳景贤,欧阳超.庄子注释[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12] (梁)钟嵘著,杨焄译注.诗品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13] 吴梅著,冯统一点校.中国戏曲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4] 刘尧明.词与音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15] 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6] (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7] 谢思炜选注.白居易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8] (唐)薛用弱.集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9] (宋)王灼著,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0] 王国维著,周锡山编校.人间词话汇编 汇校 汇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责任编辑 陈化钢)

Exploring the sourc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CHENG Yu-jie

(Liberal Arts Colleg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ten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eory,and discusses the process that artistic conception theory combines the poetry and music.The work thinks that the practice sourc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can be found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oetry and music.

artistic conception; conception theroy; poetry and music

2016-09-09;

2016-09-25

程玉洁(1995- ),男,安徽黄山人,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10.3969/j.issn.1671-6221.2016.04.025

I01

A

1671-6221(2016)04-0079-04

猜你喜欢

欣赏者主观意境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留出想象的空白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