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探讨

2016-03-18汪立超

关键词:价值体系培育价值观

汪立超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探讨

汪立超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文章从教师路径、认知路径、认同路径和实践路径等方面积极探索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培育和践行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中国高歌猛进的主旋律,是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团结奋斗的旗帜。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他们能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不仅事关自身的发展前景,更关乎民族之伟业。当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我们要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方式方法,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际效果。

1 培育和践行路径

1.1 教师路径:在素养提升中渗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高校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担负着传播和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使命,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文化价值取向的代表者,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能否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能否发挥坚定信仰者、勇于探索者、积极践行者、有力传播者的角色效应,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首先要有高尚的师德。师之德乃教之魂,高尚的师德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发挥潜移默化作用,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生的。为此,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充分发挥“经师”作用,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以情感的力量、形象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讲“真”、讲“清”、讲“透”,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不断激发学生思想政治情感的共鸣、促成学生思想政治意志的产生、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自觉性、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意识的提升,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要抓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切实充分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入学生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解决好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总之,教师务必通过角色效应的发挥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实到学生实际行动上。

1.2 认知路径:在人文关怀中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

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通过简单甚至粗暴的“填鸭”式的“满堂灌”,而要以大学生为本,以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契入点,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和切身感受,采用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旁征博引的方法,将灌输性教育和渗透性教育结合,发挥理论教育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和教育目的。

首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不能把大学生视为消极被动的客体,要把他们看作积极能动的主体,充分尊重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一定要注意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让人们便于参与、乐于参与。”[3]随着视野的开拓、知识的增长以及人生阅历不断的丰富,大学生对宣传教育的内容能进行独立思考并做出自我判断性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形成具有自我主导性的价值观念。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价值观念往往又会受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给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为此,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度,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创造条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感受,采用讨论、辩论、演讲、社会实践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积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充分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促使他们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中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多方面的、深层次的理解力,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指导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扎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价值追求,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

其次,处理好差异性问题。由于“大学生对价值观念的选择直接受到大学生的价值倾向、 认知结构、 心理需要、 理解能力以及情感等主体性因素的制约。”[4]这必然导致他们在价值观的理解层面上和接受程度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针对上述状况,要尊重并处理好“差异”,不能对“差异”视而不见,简单地以“大一统”方式迫使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同样的认识,这样会导致理论教育中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无法体现,工作的实效性就难以取得。我们对大学生源于其不同的生活经历及个人感受而获得的价值观念要包容和接纳,如果强行以统一的标准进行评判,就会使他们感到迷茫、困惑和不安,难以接受我们预设的意见和建议,致使他们对原有的价值观念更加固守。故此,我们应以“差异”为契入点,通过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经验以及聪明才智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实施差别式教育,给学生营造人人平等、人人受尊重的教育学习氛围,走出“只“备书”,不“备人”,只备“理论”,不备“实际””[5]的怪圈。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在包容多样中达成大学生的价值共识,逐步化解大学生对理论教育产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危机,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当然,这样做并不是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示弱、畏惧、包庇、纵容,不是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听之任之、任其泛滥,更不是放弃或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而是在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前提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统摄和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倡导先进的优秀的,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1.3 认同路径:在需要关注中萌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触

价值认同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满足物质利益是价值认同的基础和保障。毛泽东早在1934就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满足了群众的需要,——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6]由此,大学生是否认同、信仰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取决于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解决与否,“关注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的原则”。

个体总是在审视某种思想或事物能否满足自身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做出趋利避害的需要选择,并在此引领下形成价值目标,指引自身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8]也就是说,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原动力和原目的。所以,在开展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时,应遵循以大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利益价值取向,关注学生的各种需要,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学生利益的实际问题。“根据利益决定思想原则,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是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参与的。只有那些符合自己利益的外界信息和刺激才能被认可和接收。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就必须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某种需要。”[9]故此,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个人奋斗目标、自身发展需要以及自我利益诉求融为一体,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有相同的感受,统一的思想认识,学生也才能由衷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利益认同向价值认同转化,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满足需要并不是个体纯粹的自我需要的满足,更不是对个体随心所欲的需要满足。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的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还取决于他对社会、国家和他人的贡献。因此,我们在教育大学生认同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要妥善解决好不同主体间利益关系,引导学生在他人、社会、国家需要下实现自利与互利、贡献与索取的平衡,不断地升华需要的层次与境界;引导学生在价值取向多元的现实面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价值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和价值追求,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言以蔽之,要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在大学生身上生根发芽以及国家、社会与个体的三重目标实现,务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大学生最现实、最直接、最关注的利益诉求入手,始终关注大学生利益诉求,不断改善大学生利益诉求、保障大学生利益诉求。

1.4 实践路径:在活动参与中落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

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特点、新机遇和新挑战,应拓展渠道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活动参与和体认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新要求,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在校内开展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辩论赛、运动会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提高修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引导大学生认识、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现实意义和价值,逐步消化和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使之深化为坚定信念和意志,进而达到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其次,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教育引导大学生以身作则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集砂成丘、集腋成裘”的精神,从一点一滴积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与每个人的自觉践行息息相关,不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把内化于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转化到现实的生活、学习的一言一行和点点滴滴中去,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则和要求,做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再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三下乡”活动、公益活动、专业实践活动等这样一些可以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既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中寻找到彰显正能量的人物、思想文化等等,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又有利于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总之,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群众,切身感受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理性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真正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从而增强投身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胆识能力,客服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知与行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矛盾。

2 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持久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长期不懈地探索,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使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 安东尼·M·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一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M].董云虎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 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建,2014,(2):10.

[4] 吴迪.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性[J].高校教育管理,2007,(6):82.

[5] 周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新华网,[201-12-23],http://news.Xinhuannet.com/politics/2013-12/23/c-118674689.htm.

[8] 马克思恩科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 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6.

[10] 潘清.探索认同机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37.

[11] 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胡 进)

Path on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ANG Li-chao

(Chuzhou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Chuzhou 239000,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s path, cognitive path,recognition path, practice path,this paper actively explores effective way of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path

2016-05-03;

2016-05-11

2016-2018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建设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研究”(项目编号:Szzgjh1-1-2018-25)阶段性研究成果。

汪立超(1977-),男,安徽定远人,哲学硕士,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0.3969/j.issn.1671-6221.2016.04.021

G641

A

1671-6221(2016)04-0065-04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