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选编与接受
2016-03-18金鑫
金 鑫
(鞍山师范学院 文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选编与接受
金鑫
(鞍山师范学院 文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他的作品被选入语文教材最多,但在对其作品的接受这个问题上却呈现出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因选入教材篇章多,扩大了鲁迅的读者群,使得一代又一代人了解鲁迅及其创作;另一方面,也因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得对鲁迅作品的讲解停留在程式化状态,缺少对鲁迅精神深层次的探究,导致很多学生不喜欢鲁迅及其作品。所以,从接受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选编与接受进行研究,对探讨鲁迅及其作品的影响极具现实意义。
语文教学;选编;接受
1917年1月胡适先生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全新时代。在这一文学时期,文学无论在表现内容、艺术形式乃至语言文字本身都与中国古典文学截然不同,而它的出现与相近时期产生的中国新式学堂极其相配,所以,自1920年教育部颁布小学改文言而用白话文进入学堂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篇章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中国语文教材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到今天已近百年时间了,这期间教材的作品选编经历了多次变化,但无论选文怎样变化,现代经典作家作品在各个时期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当下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现代作家作品选编为例,初高中语文课本中共收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著名作家23位,作品40余篇,其中既有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也增加了近些年非常受欢迎的名家,如沈从文、徐志摩、戴望舒、钱钟书等,其所收集的现代作家之多,选材内容之广完全超越了以往版次的教材。这样一来,深入文本探究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作用、意义乃至于弊端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中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作家,凡是经历过中国基础教育的人都在中学时期读过鲁迅的许多作品,这样便给鲁迅带来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因全民阅读面广,鲁迅作品的大众性传播与其他现代作家相比是最广的,所以前些年网络和一些出版社做过调查,将中国现代作家重新排序,而鲁迅无论是读者投票还是专家打分一直高居榜首,旗手的位置无人撼动;而另一方面,抨击鲁迅、非议鲁迅的评论也非常多。笔者在高校教学多年,每年对刚入校大学生都会做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询问刚刚走出中学校门的学生有多少人是真正喜欢鲁迅的,几年来所得的结论是真正喜欢鲁迅的学生约占百分之三。年轻的大学生刚刚走出中学校门,他们熟悉鲁迅,因为从初中开始几乎每一本语文教材都有一、二篇鲁迅作品,并且大多数都是重点篇章,但他们却并不喜欢这位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探究不喜欢鲁迅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鲁迅是最早用白话文写小说的作家,所以他的文字还多少残留一些古文的影子,不如其后一些作家文字通俗易懂、直白晓畅;二是作品大多因时代、社会等原因写得比较晦涩,要弄懂他的潜台词往往要费一些力气。总之,他的作品严肃、深邃,不会给读者带来轻松愉悦的阅读心绪。然而,无论受众怎样褒贬,鲁迅作品高居初高中语文选编课文之首却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要想客观科学地研究问题,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回顾一下鲁迅作品不同时期被选编的情况我们发现,现今的中学语文课文选编的鲁迅作品较之以往有所压缩。
鲁迅作品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编入教材,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无论教材的编写经历了合编、分编再到合编的几次演变,但鲁迅作品被大量的编入语文教材是没有改变的。1950年全国出版第一套合编型教材《中学语文课本》就收录了鲁迅11篇作品;1958年的语文教材共收录鲁迅作品19篇;1963年增加到21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统编教材被废除,各地自编教材,在那个注重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时代,鲁迅作品的教材选编被大大地压缩,成为历史以来入编语文教材最少的一段时期。1978年重新编订的中学语文教材较前些年的教材有很大变化,在鲁迅作品的选编上达到了高峰,篇目达到了26篇。其中小说9篇,散文7篇,杂文9篇,序言1篇,各类题材安排的比例比较合理,尤其是这次教材首次选编了鲁迅经典作品《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节选)。到了1982年,在中学语文教材修订时又删除了鲁迅的部分作品,使鲁迅作品剩下了18篇。而到了现今,中学语文教材选编采用了一纲多编的方式,出现了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等多种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编在各种版本中出现的篇目和数目却不相同。从选编的数目来看,鲁迅作品的语文教材选编无论哪一种版本都是最多的,但相比1982年,统编教材选的18篇都相应地减少了篇目。以人教版初高中语文课本为例,现在的初高中语文课本共选编鲁迅作品11篇,除了选篇大幅度缩小,最重要的是删除了《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节选)。《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具有划时代意义,从形式上来说也是现代小说最具创建的尝试,是由13篇日记构成的小说;《阿Q正传》更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最能反映鲁迅思想的经典之作。鲁迅文学创作的目的是启蒙,意在“揭示出病态社会里不幸的人们,揭示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阿Q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作者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集中在他身上,尤其是精神胜利法,已经不单单是中国国民所特有的,而是人类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的一种性格缺陷。“阿Q的精神胜利法”已经成为全民熟知的代名词,这种精神胜利法就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劣势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以丑为荣等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通过阿Q这个形象将被几千年封建思想熔铸扭曲的国民弱点暴露出来,其目的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阿Q正传》之所以为全民所共知,除了小说本身的艺术魅力外,跟小说被列入中学语文课本全民普及有极大的关系。每一个受过初高中教育的学生都学过《阿Q正传》(节选),所以,阿Q这个形象能够成为全民的记忆。他身上所呈现的种种精神胜利法的习性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弱点,它可以揭示出病态的国民性,引发民族自觉和自省,对民族精神品格的重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现今语文课本中取消了这一经典的篇章将是巨大的损失,因为如此一来,几年之后,年轻的一代将根本不知道阿Q,更不懂“精神胜利法”指代的是什么,也就无从印证自我身上呈现的一些民族性格弱点。
现今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编的减少引起了教育界与文学评论界的多方关注,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中学语文教学鲁迅作品的“大撤退”。其实,从现今中学语文教材所选作家作品的比例来说,鲁迅作品仍不算少,关键的问题不是数量,而是所选篇章的问题。可能是考虑到各种文体均衡的缘故,从现有的篇章来看,小说4篇,散文3篇(全部选自《朝花夕拾》),杂文4篇。比例安排上没什么不合理,相对来说选篇则有待商榷。
首先,初中选篇8篇,高中选篇3篇。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加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知识能力培养,这一阶段,他们更多应以提高个人文学修养为主要目的,不是说鲁迅作品不具备文学性,而是作品中所渗透的深刻的思想性不是这一阶段学生能完全领悟的,所以更合理的安排应该是撤掉二篇数量,并将之安排在高中阶段,这样,初高中11册语文教材正好每册一篇鲁迅作品。
其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全部选材于散文集《朝花夕拾》,可否替换一篇改选于鲁迅的《野草》,《野草》中有些篇章词语美,又最具鲁迅个性思想,是深入了解鲁迅的切入点。1950年出版的第一套全国统一语文教材《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野草》中《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随后,1978年国家颁布了《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也开始重新编定,这时删去了选自《野草》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取而代之的是《雪》和《风筝》;1982年,教材重新修订时又删去了《雪》和《风筝》。鲁迅的作品适合纳入教材的太多,所以,尽管有的时期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取极多,但选自于散文诗集《野草》的却总是很稀少。《野草》创作于1924~1926年,这一时期是鲁迅心情极为苦闷的时期,一方面《新青年》解散;另一方面鲁迅与周作人关系破裂,所以《野草》可以说是时代苦闷与个人生活两重苦闷的结晶,是在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诗,《野草》中许多篇章是鲁迅先生源于个人生命体验而升华出来的鲁迅哲学。所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野草》能够更好地传播鲁迅精神。从语文教材选编过程来看,建国后选择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很有政治性,这里不仅有不同阶级间的压迫与被压迫,更对各种庸俗倾向进行愤懑揭露和无情鞭挞,即坚持了鲁迅先生一贯坚持的批判精神,尤其是奴性的批判更是鲜活。鲁迅曾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社会只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进入新时期之后,《雪》和《风筝》代替了《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这两篇散文看似简单,但却体现了鲁迅先生对生命意义的关怀。《风筝》写出小时候对弟弟风筝的破坏,揭示出童年的回忆并不都是美好的,打破人的精神幻想,让人们勇于正视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生命的生存困境,鲁迅要我们正视的就是人的生存的无奈。而《雪》的想象力非凡,“雪”与“雨”(水)是根本相通的;那江南“死掉的雨”,消亡的生命,他的“精魂”已经转化成朔方的“孤独的雪”,在那里——无边的旷野上,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而且升腾……这也是鲁迅式的发现,这旋转而升腾的,也是鲁迅的精魂……《风筝》和《雪》的主题有很大的伸展空间,而现今语文教材中没有《野草》确实是非常可惜的。
第三,现在人教版初中教材选了《鲁迅自传》,被收入于鲁迅杂文集《集外集拾遗补编》,其文以极客观的笔调自述了作者自己的生平经历,但这一经历在中学开始学习鲁迅作品时每个教师都会向学生交代,而且,在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时比《自传》更丰富。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还有大量关于鲁迅的纪录片资料可以用在教学中,使学生能从多角度更加直观地了解鲁迅。生活中,鲁迅是一个对自己非常严苛的人,他从不妄自尊大,也不认为自己在文学和思想界有多么不凡,这一点从他拒绝参与诺贝尔文学奖,在《致台静农》的信中就明确说明过。他认为自己不配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世界上有许多好的作家都没有得到,如果自己获奖,一定占了是中国人的便宜,靠着“中国”这两个字,这样性格的鲁迅在给自己作传时可想而知会是怎样的精简。《自传》以他惯用的简洁笔法没有丝毫修饰,今天看来,这篇《自传》就只是一份个人简历,所以,选《鲁迅自传》进入教材没有太大的意义。鲁迅作品众多,可进入教材的经典作品也极多,学生完全可以在学习鲁迅其它作品时,从教师对作家的介绍中更多地了解鲁迅其人,而且会比《自传》涉及的内容更为丰富,这篇文章的选编则有画蛇添足之嫌。
最后,就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选编来看也存在一定问题,《社戏》《故乡》《孔乙己》以及高中阶段的《祝福》,可谓在选编上费了心思。纵观鲁迅创作,小说集共三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现在中学教材中小说选编舍弃了《故事新编》。其实,早期语文教材有选过《故事新编》中的《铸剑》,《铸剑》篇幅短,寓意深,又极具故事性,完全可以取代《社戏》保存下来。另外,去掉前面说的《鲁迅自传》选上鲁迅的《药》或者《狂人日记》也很合理,而《阿Q正传》无论节选哪些章节列入高中教学都是非常必要的。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中,鲁迅肩负旗手的大任,他是创作和发表白话小说的第一人,他的杂文在那个时代是最有力的批判利器,他的小说、散文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不遗余力,他为这个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鲁迅作品的语文教材选编值得深入研究,同样,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接受情况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刚进入大学的中文系1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喜欢中学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大体有个排序,排在前五名的是《孔乙己》占3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占33%,《祝福》占32%,《阿长与〈山海经〉》占24%,《故乡》占22%。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发现这些排在前面受学生欢迎的作品大多故事性强,语言文字相对来说不艰涩,而且学生印象中的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穷到要赊酒喝还不想脱掉长衫,要和别人炫耀地讲“茴”字有四种写法,这样一个形象生动地将封建科举制度对底层文人的精神毒害揭示出来。而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童年的妙趣生活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现今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对先生所描写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肥胖的黄蜂”,“轻捷直冲云霄的叫天子”……充满了憧憬。而在调查中发现,因为现今中学语文教材删去了《阿Q正传》和《药》,那么提到这两部作品的学生非常少,对被称为“中国人品性结晶”的阿Q及他的精神胜利法了解的人将越来越少,《药》中愚昧麻木群众把浸着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当做药引子的悲剧也将会淡出更多读者的视野,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对民族劣根性的深刻揭示对民族的未来发展所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也将失去,所以,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选编意义重大,不是选编多就一定好,而是应该分析哪些作品适合现在中学语文教学,哪些作品应该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传递给每位国人。
现在的中国语文课堂教学更多是以高考考点为导向讲授知识点,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思路,应对考试,所以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学生大多很模糊,只偏重于政治意识形态的阐释,忽视学生的认识心理。许多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只讲应试知识点,很少涉及鲁迅其人、鲁迅精神、鲁迅影响力,加上鲁迅作品选编上的一些问题,自然就产生了现代青年一代与鲁迅的隔膜。
[1] 鲁迅.灯下漫笔[M].//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刘士义)
On the sellection of Luxun’s work in the Chinese textbook in middle schools
JIN Xin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AnshanNormalUniversity,AnshanLiaoning114007,China)
In the Chine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Luxun can’t be ignored since a large amount of his works are selected in the middle school textbook.And this consults in two situations.One is that Lu’s readers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and generations of Chinese have learned about his stories.And the other is that deeper researches on his works are rare and a lot of students show little interests in his works because of the exam-oriented education.Therefore,study on the selection and acceptance of Lu’s stories is of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Luxun and his works.
Chinese teaching;selection;acceptance
2016-05-08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现代经典作品在中学语文中的传播与接受研究”(JG16CB306)阶段性成果;2016年度鞍山市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鲁讯作品在鞍山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研究”(as20162064)研究成果。
金鑫(1963-),女,辽宁鞍山人,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
G633.3
A文章篇号1008-2441(2016)03-00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