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普通院校俄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2016-03-18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俄语外语一带一路

汪 璐

(沈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



“一带一路”背景下普通院校俄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汪璐

(沈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设想的实施,社会对俄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高校俄语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外语基本功不扎实、人文素养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这无法完全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探讨了新形势下俄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带一路;俄语;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俄语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早在世纪之交,教育部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的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在逐渐减小。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1]”。吕红周统计分析了各大招聘网站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后指出:“我们一般会看到如下要求:语言基本功扎实,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特别要求某一方面的技能,如口译、语音面貌、笔译等,吃苦耐劳,团队合作,长期驻外或出差,沟通协调能力强,有责任心等。学历要求大部分是本科,有的单位强调了英语水平和过级要求。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分析,俄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去向大部分是进企业,从事贸易、生产、旅游等[2]”。因此,精通国际经济贸易、公司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就业市场上颇受青睐。相对于过去那种针对性不强、定位不够清晰的通用外语毕业生,企业更愿意招聘“双料”人才,即“外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启动,这一人才需求趋势将越来越显著。“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共有12个俄语国家,其在未来的交通、能源、经贸、信息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交流工具的俄语将再次成为热门语种。在这一新的形势下,毕业生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俄语基本功之外,还必须拥有相当宽泛的知识面,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管理交际能力和较好的综合素质。

二、“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一直以来,俄语界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谋求改革发展的新出路。概括起来可分成以下几种改革模式:第一种为“俄语+专业”,吉林大学早在新世纪之初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设置“俄语+经济”“俄语+政治”模式。2005年起,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了外语专业双学位培养模式探索,推出了“俄语+知识产权”“俄语+国际政治”“俄语+工商管理”的“3+2”跨学科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3]。黑龙江大学于 2011 年成立中俄学院,作为全国首批 17 家试点学院之一,依托黑龙江大学 70 年来形成的全方位对俄办学特色基础,通过引进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和先进的大学管理模式,开设了俄语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金融、法律等专业[14]。第二种培养模式为“俄语+英语”的复合双语教学模式,最初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为代表,他们的实践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养的人才很受社会欢迎。苏州大学也进行了俄英双语复合教育模式的改革,并且取得了成功,该培养模式学制为5年,学生毕业可获得俄语和英语双学位证书。赵爱国教授认为俄英双语的优势在于俄语与英语的整合,比“俄语+专业”和“俄语+方向”的混合模式更具优势。第三种为俄罗斯学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为解决俄语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一些院校开始尝试把现在的俄语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俄罗斯学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本专业的通才教育和人才转型。201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新疆大学等院校以俄语专业为基础正式在硕士研究生层面设置区域学专业,旨在培养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的国别(主要是俄罗斯)研究人才。第四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扎实的俄语基本功+宽厚的人文知识,培养的是俄语通用人才,人才的特点是基础扎实、人文知识丰富、适应社会能力强。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建华教授所说:我们应该从广义上理解“复合”,提高综合素质,培养通用人才是我们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最好出路[5]。

三、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利弊分析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开设“俄英双语” “俄语+专业” “区域学” “ 俄罗斯学”等专业方向目前不宜在普通二本院校实施,这是因为:1.并非所有院校的俄语+专业模式改革是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未充分进行市场调研,也可能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更可能是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就是在俄罗斯俄语语言环境下学生也必须经过1年预科之后才能入系学习专业,最终成才的仍然是凤毛麟角。在国内必须是相关专业外教授课,或者采取“2+2”模式,前两年国内打下语言基础,后两年在俄罗斯学习专业,甚至仍需延长学业年限,如果采取六年一贯制,学生最终拿到俄语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效果能够更理想,招生上也更具吸引力。在这几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俄语+专业”风险最大,操作最难,成功与否至少四年后才能显现,所以一旦失败,损失无法挽回。2.沈阳师范大学于2002年进行过俄英双语模式改革,英语授课学时达到每周10学时以上,结果学生俄语和英语学习两头兼顾,顾此失彼,导致俄语基本功普遍不扎实,毕业后许多学生放弃俄语,转而从事英语相关工作,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来看,对毕业生的评价与单纯俄语生相比差距不大,这就违背了改革的初衷。王金容、夏宏钟两位学者也指出:在非目标语环境下外语学习本身就是耗时、费力的事,试想如果俄语基础本身就不好的学生再学一门外语,其效果可想而知。笔者认为就是全国最好的俄语专业学生未必全都能在四年内学好两门外语[6]。3.区域学和俄罗斯学是新趋势。国玉奇、罗舒曼两位学者提出:“在一定时期内,俄罗斯学专业既可以是与俄语语言文学平行的专业(借鉴莫斯科大学外语系的经验),也可以是包容了俄语语言文学的专业(做更加大胆的创新尝试)[7]”。二位学者同时强调:“…,学生应综合性地掌握所学语言国家或地区的相关知识,除语言和文学知识外,其中还包括历史、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宗教、民俗、价值观、国际联系等方面的知识(同上)”。由此可见,俄罗斯学是庞大、系统的知识体系。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把其看成是一门与俄语语言文学并驾齐驱的独立专业,但是它却与传统的俄语专业有着无法割裂的关系,俄罗斯学专业人才前提是必须精通俄语的人才,而要在四年学制里即想精通俄语,又想成为俄罗斯学专门人才是不现实的,所以俄语本科+俄罗斯学硕士这种模式是现实可行的。而要想在本科阶段做到二者的兼容就必须有所取舍,在学好俄语的前提下仅学习俄罗斯学某一方面的知识,或历史、或经济、或文化。就单独某一方面的知识而言,通过开设1-2门课程也仅能做到蜻蜓点水、泛泛了解,要想做到精通并不现实。4.上述培养模式的调整和转型需要延长学制(中国人民大学、苏州大学)并且大学各学院密切合作、相互配合,这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和学校层面的协调组织,这同样极具难度。因此,就目前而言,我们认为第四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具有扎实的俄语基本功和宽厚的人文知识的俄语人才模式对于普通院校而言更具有现实意义,更易操作。

四、沈阳师范大学“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沈阳师范大学俄语教育专业于2004年转型为商务俄语专业,2012年改为俄语专业。近3年学生就业去向表明,除了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成为了企业、公司的翻译或具有俄语技能的业务员。这些岗位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比较扎实的俄语专业基础,一定的业务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用这些未来职业要求来衡量俄语专业的毕业生,笔者发现,他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上海外国语大学郑体武教授指出:“……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的毕业生并不总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人文修养不高、知识面狭窄、思辩能力不强是用人单位最普遍的反应。就连外语专业长期引以为自豪的语言基本功,从整体上讲,也有欠缺。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教学还存在问题,有些问题还很迫切和突出,需要我们从专业理念、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一场全面的反思和大胆的改革”[8]。

由此可见,对于大多数不具备条件、无法在短时期内做到专业转型的院校而言,其工作重心仍然要放在加强内涵建设上,着力培养基本功扎实、专业知识牢固、人文素养高、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俄语人才。目前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主要是学生俄语专业基本功不扎实以及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这两个问题在各高校普遍存在,主要成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成年时期学习新语言普遍存在的困难;对俄罗斯的国情及文化知之甚少;俄语语法相对复杂、繁琐;学生对未来的学习强度与所要面临的困难心理准备不足。

2.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能及时调整、转变。学生在中学学习外语主要是为了应试,多注重语法,轻口语能力的培养。

3.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对未来就业信心不足。

4.专业课课时相对较少,教学进度过快,课堂上以传授新知识为主,实践环节较少,操练不够。课下学生的实践、实训机会少,不能学以致用。

5.在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定位不准,导致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各项能力的提升支撑不够。没有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由此造成学生行业知识欠缺。

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和心理问题,沈师俄语系在入学之初通过入学教育开展系列活动,内容包括学习方法介绍、俄罗斯国情文化知识系列讲座等;利用每年的小学期安排各类学术报告,举办专业内部的比赛,如俄罗斯歌曲大赛、短剧表演等,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俄罗斯,提高其学习俄语的兴趣;适时邀请一些优秀毕业生返回母校与在校生座谈,使其明确俄语专业毕业生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从入学伊始为每个学生安排了全程导师,大学四年均有指导教师对其在大学生活适应、专业引导、个人能力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升学(出国)指导等方面进行教育,关心并指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以及“保姆式教育”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灌输”“推拉”等被动学习方式,往往出现一旦进入“自由空间”就无所适从的情况[9]。因此,俄语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材料的阅读,努力提高他们的独立工作与思考的能力,减少其对教师的依赖性。

沈师俄语系于2016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对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做了重新界定,课程设置上也做了较大地调整。新的培养目标特别提出要培养职业素养良好、俄语语言基本功扎实、俄语语言文学文化等人文素养深厚、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行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兼备的应用型俄语人才,并对应培养目标细化了培养要求,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26项具体要求。其中知识要求包括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国情文化知识等9项,能力要求包括俄语运用能力、俄语文学作品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等13项,素质要求7项。

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划分为三大板块,分别为:

专业必修语言能力课程:基础俄语1-4、高级俄语1-4、俄语基础语法1-2、俄语语法(词法、句法)、俄语阅读与写作1-4(文化方向、旅游方向、经贸方向、科技方向)等;

专业必修人文素养课程:俄罗斯文化导读、俄罗斯文学导读、俄国文学史及选读1-2、俄语语言国情学、报刊选读等;

专业必修实训实践课程:俄语语音与听力模仿、俄语听记、俄语听述、俄语听说、俄语视听说1-3(文化方向、经贸方向、科技方向)、俄汉笔译实务、汉俄笔译实务、俄汉口译实务、汉俄口译实务等;

同时增加了选修课程的门数,由原来的14门增加到24门,并设定语言文化体系、行业实务体系、专业综合实践等三大板块,设置了俄语同传入门、俄语时事新闻选读与评论、普通语言学、俄语翻译学概论等语言与翻译方向课程;俄罗斯媒体与文化、跨文化交际、旅行中国、旅行俄罗斯、中国传统文化(中俄)等旅游与文化方向课程;科技俄语翻译实务、经贸俄语翻译实务、对俄电子商务知识概览、会展翻译实务、商务俄语谈判与电函写作等经贸商务课程。

新的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细化了培养要求,并以支撑培养要求为目的重新设置了课程。高年级俄语实践课由原来的六节增加到八节,低年级的语法也加到六节,充分保证了主干专业课的课时数。开设不同方向的专业选修课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选修不同方向的课程,给予他们充分的选择空间,注重其个性发展的需求。

由于师资队伍、学生层次水平、政策扶植等多方面的限制,普通院校俄语专业短时期内无法进行专业的全面转型与调整,只能根据自身条件,深挖潜力,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为此,我们顺应社会及市场对外语人才的新需要,及时调整了培养方案,制定了新的培养目标,并根据我校俄语专业的实际情况,对解决俄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革尝试。我们相信,只要严把教学质量关,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及能力的培养,定会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俄语人才。

[1]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吕红周.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俄语教学,2014(4):59-62.

[3] 钱晓蕙.跨学科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以中国人民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改革为例[J].中国俄语教学,2008(1):12-16.

[4] 贾旭杰,宫楠.“专业 + 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4(31):179.

[5] 张建华.新型俄语学科的真正确立是培养21世纪俄语人才的前提——关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教学之路的思考[J].外语学刊,1999(1):1-8.

[6] 王金容,夏宏钟.我国高校俄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及认识[J].中国俄语教学,2014(1):58-61.

[7] 国玉奇,罗舒曼.“一带一路”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和俄语教育改革[J].中国俄语教学,2015(3):18-23.

[8] 郑体武.关于俄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宏观思考[J].中国俄语教学,2007(2):6-11.

[9] 王铭玉.刍议中国俄语教育的发展[J].中国俄语教学,2006(1):14-18.

(责任编辑:刘士义)

Study o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he Russian majors in the ordinary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WANG Lu

(ForeignLanguagesSchool,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China)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TheBeltandRoadinitiative,the demand for advanced Russian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But at present,most of the graduates majoring in Russia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not very solid in their Russian basic skills,their humanistic qualities are not high,and they are lack of core competitiveness,etc.As a result,they can’t fully meet the need of the present society development.Taking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blem and the solution about the talent training of the Russian major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Belt and Road;Russian;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talent training

2016-04-15

汪璐(1971-),男,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H35

A文章篇号1008-2441(2016)03-0063-04

猜你喜欢

俄语外语一带一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大山教你学外语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俄语称呼语的变迁
今日俄语:语法领域中的积极过程*——“今日俄语”系列研究之二
今日俄语:现状与问题*——《今日俄语》系列研究之一
多一点等